第四章近代的陕北石油勘探开发-陕西石油工业发展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8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煤炭、食盐的开发-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自给工业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矿业开发,成功地对石油、煤炭、食盐等矿产品进行开采和生产加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打破了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为边区的巩固发展以及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开发石油陕甘宁边区北部的延川、延长、永坪等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
1911年,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商美孚公司签订开采陕北油田的合同,随后在陕北延长等地进行开采,至1916年先后打了7口油井,后因出油量不多和运输困难等原因而终止。
1932年,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成立陕北油矿采勘处,又在陕北的延长、永坪两地各打井4口。
截至1933年底,在陕北钻探成的20口油井中,除永坪一口油井正常出油外,其余均未有大的出油量。
1934年底至1935年春,陕甘先后解放了延长、永坪后,这里便成为陕甘根据地的区域。
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和缺乏石油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这里石油的开采和生产曾一度陷入停顿的状态。
1935年10月, 中央和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克服困难整理油矿,重新开矿生产,到1936年4月,共开采原油7万斤,生产挥发油400斤,汽油2000斤,头等油2.5万斤,除供陕甘苏区自用有余外,并有部分运输出口到国统区。
后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央领导机关和暂时撤离瓦窑堡,放弃了延长石油油矿。
西安事变后, 再次进驻这里。
按照的指示,中央经济部接管了延长油矿,开始组织原有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恢复石油的开采和生产。
由于经过围剿与反围剿战争的破坏,油矿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受到了较大的损失,还有许多设备及机器的零部件散落,多数油井无法正常生产,虽有个别油井勉强恢复生产但出油量极少。
尽管如此,仍为边区油矿的开采创造了条件。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即由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成立了延长石油厂,先后投入生产资金10574元,组织力量对个别油井进行清理修复。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是为石油大学本科生全面了解石油工业而开设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完整系统地介绍石油工业的工艺流程、技术进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目的在于要使学生深刻认识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牢固树立起“学石油、懂石油、热爱石油事业”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同时进一步浓厚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文化特色。
本课程注重介绍石油基本知识和相关工艺流程。
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应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石油的生产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了解各有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意识地学习更多的石油专业知识;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应了解石油天然气及其生产的最基本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强化石油文化特色。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对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对油气及其产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3.对油气地质学、油气勘探工程、油气藏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开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油气加工工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对石油工业经营管理、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了解。
5.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有所了解。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绪论1.石油工业与国家的强大 1学时薪柴时代与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石油时代;2.石油工业概论课程体系的建立 1学时建立的出发点;内容体系;特点第一章石油工业发展历程本章重点难点:掌握石油工业的特点;了解石油工业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联系1. 薪柴时代的石油手工业 1学时石油名字的由来;从煮卤熬盐谈古代钻采运输业;从战争武器谈古代炼制业2.煤炭时代的石油工业 1学时现代石油工业第一井的诞生;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俄国现代石油工业的诞生;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英波石油公司3.石油时代的来临 1学时电的发明对石油工业的影响;世界大战对石油工业的推动;美国霸主地位与石油工业4. 石油时代的风云 1学时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美国石油霸权;俄国兴衰与石油第二章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本章重点难点:了解烃的结构;建立石油与精细化工产品的关系。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业概论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地质、勘探章节)一、名词解释1、石油答:石油就是储藏在地下岩石空隙内得不可再生得天然矿产资源,主要就是以气相、液相烃类为主得、并含有少量非烃类物质得混合物,具有可燃性。
( P1 )2、天然气答: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得石油叫天然气。
( P1 )3、石油得凝固点答:原油在温度降低到某点时,由于油中溶解得蜡结晶析出,原油粘度增大,失去了流动能力,这时得温度叫凝固点或凝点。
( P2 )4、天然气水合物答:甲烷与水在低温与高压环境下相互作用可形成一种冰样得水合物,称为天然气水合物,亦称可燃冰。
(P4 )5、石油工业答:通常说得石油工业指得就是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得勘探、开发、储存与运输得生产部门。
(P5)6、岩浆岩答:岩浆岩就是由岩浆冷凝而成得岩石。
(P21 )7、变质岩答:变质岩就是原来得岩石在外界条件(温度、压力等)作用下变质而形成得新岩石。
( P21 ) 8、沉积岩答:沉积岩就就是原来得母岩(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遭受风化剥蚀,经搬运、沉积与成岩作用而形成得岩石。
(P21 )9、生、储、盖组合答:就是指生油岩(烃源岩)、储集岩与盖层在空间上得搭配形式。
( P34 )10、有效圈闭答:在油气运移前形成、并处在油气运移通道上得圈闭,叫油气得有效圈闭。
( P37 )11、石油勘探答:就就是为了寻找与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手段了解地下得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得有利地区,找到储集油气得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与产出能力得过程。
( P41)12、地质储量答:就是指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得资料估算求得得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得油气总量,并被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 20℃, 0、101兆帕)下得数量。
( P43) 13、探明储量答:就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估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得、确定性很大得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
《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etroleum Industry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适用专业: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储运专业及相关非石油专业学时: 28 学分:课程类别:学科大类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门课程是初步了解石油工业全行业基本内容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针对的是石油工程专业新生、石油相关专业及非石油专业学生。
课程内容概括性地介绍了石油工业的上游——石油的勘探、开发到石油工业的下游——石油的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过程,同时还介绍了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及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石油工业有一初步了解,培养学生对石油行业的兴趣和投身石油行业的热情,同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和要求:1.基本概念(包括:石油、天然气、石油工业、石油工业的上游、石油工业的下游、石油、天然气物理性质等)2.石油的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3.我国和世界的油气分布4.我国和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及发展趋势5.我国和世界的主要大型石油企业教学重点:石油的基本物理性质、用途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本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难点:石油、天然气、石油工业、石油化工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石油地质基本内容和要求:1.沉积岩和地质构造包括的内容:沉积岩的形成和分类、沉积构造、沉积韵律、地层的单位和地质年龄、地质构造及分类,介绍这些内容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概念。
2.油气的生成包括的内容:石油成因学说、油气生成的条件、油气生成的阶段、天然气成因类型,介绍这些内容中的基本过程、理论和基本概念。
3.油气藏的形成包括的内容:油气藏形成及保存条件、油气藏类型、油气藏分布规律,介绍这些内容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沉积岩、含油气沉积盆地、地质构造、石油生成的主要地质年代、石油的成因、油气圈闭、油气藏的性质、生储盖组合、形成油气田的基本条件。
1931年国内战事初起,日军悍然入侵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短短数月东北大片领土沦陷,1932年日军再次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侵略形势愈趋严重,国防力量强大与否直接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国民政府为预备战时液体燃料的供应,积极开发国内油田。
而陕北延长石油是中国大陆石油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虽经历清政府、北洋政府两次开发,但成效不大。
抗战初期,石油作为国家重要资源,在战时有“一滴油如一滴血”之喻,更有得之则兴弗得则危之势。
在此背景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再度勘探陕北石油。
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界并未深入。
本文拟从石油地质勘查,石油钻探与提炼等方面论述国民政府勘探陕北石油的过程,以期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陕北石油地质勘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内部开始积极对日备战,时任国民政府秘书长的钱昌照向蒋介石表明中国亟需奋起抵抗,加强国防实力,提出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建议,并聘请专家进行国防建设方面的研究、调查等工作。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国防设计委员于1932年11月1日宣告成立,经钱昌照推荐,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的秘书长。
成立后同月29日,任委员长的蒋介石将国防设计委员会的组织条例草案呈报给国民政府,声称“值兹国难当前,国防机务,万端待理,为集中人才,缜密设计起见,特设国防设计委员会,以期确定计划,从事建设。
”其职责大致分为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原料及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专门人才调查等八个方面。
原料及制造主要与地质调查所、经济统计研究所作矿业和工业的资源调查,包括煤矿,金属矿和石油矿。
为解决战时液体燃料的问题,国民政府将石油工业提升到国防的高度,拟定了《解决中国液体燃料方案(初稿)》,提出三条措施:一为救急,即储藏够三个月到一年的燃料;二为促成国产燃料,即开发油田;三为采用补助燃料,即石油代用品。
对于开发油田提出:“须从钻探入手,钻探地点一在陕北,一在四川,钻探确实以后,即行设厂提炼”。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作者:王晋林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是在经过战争废墟的原有油矿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边区自给经济建设和反封锁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边区的石油工业成为边区工业建设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的建设,为争取抗战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石油工业[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74-06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政府从边区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战争废墟油矿的基础上,不仅很快地恢复了石油生产,而且迅速地建立了边区自己独立的石油工业,为边区工业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增强了边区抗战的能力,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培养了技术和管理干部,提供了艰苦创业的宝贵经验。
一、抗日战争爆发前陕北地区石油开采的概况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内陆西北高原的腹地,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就发现了石油。
在陕西北部的延川、延长、永坪、宜川、安塞等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储量,属于中国西北主要的产油区。
1907年清政府设立“延长石油官厂”,聘请日本技师,并从日本购买了1部蒸汽钻机开采石油。
同年8月,在延长成功钻凿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
而后又开掘了2口油井,均因原油产量不丰以及运输困难等问题而放弃开采,所有打井机器工具等因运输困难大都留于延长。
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与美商美孚公司签订《中美合办油矿》的合同,联合开采陕北的石油。
同年成立了中美油矿事业所,在延长、延安、洛川等地勘探油矿,由美孚洋行运来打井、采油、炼油等机器设备,经过3年的开采经营,至1916年先后打了7口油井,均因出油量不高而终止。
中国石油发展史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
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
论石油工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陕西作为新兴的能源大省,笔者认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将带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陕西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关键词:石油工业主导产业鉴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以及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能源战略再次为西部大开发带来契机。
陕西作为新兴的能源大省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而迅速发展的石油工业将成为陕西新的高经济增长点,成为陕西尤其是陕北经济的主导产业。
石油工业作为陕西经济主导产业的必然性分析陕西作为能源大省将在未来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除将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确定为陕西的两大主导产业外,石油工业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为陕西“一线两带”的经济发展战略起到关键作用。
其作为主导产业的依据如下:(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当前中国经济以持续高速向前发展,石油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物资,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显现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的特征,导致国内石油储量的严重不足和新需求的大幅增加,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净进口原油7033万吨,进口额320亿美元;净进口成品油1203万吨,进口额43.7亿美元,中石化预测中国石油今后15年的需求量2010年为3.8亿吨,2020年为4.3亿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对于陕西而言,中石油高层发展战略向西部的调整为陕西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契机。
把石油产业作为陕西的主导产业符合当前国家的能源开发战略,也符合当前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陕西发展石油工业的优势分析石油工业是陕西的优势产业,石油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延安和榆林。
在经济改革开放形势下,中央对石油化工工业进行结构性大改革,1998年决定将延长石油矿产管理局、延长石油冶炼实业集团、榆林石油助剂厂等五家企业合并成陕西石油工业集团。
第三章“绿色高原”—陕北地区第一节陕北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语】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的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都是从什么中提炼出来的吗?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又是从哪里产出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绿色高原--陕北地区”来探寻这一神秘的资源!【正文】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它——一种叫做油气的资源。
可见,它的用途非常的广泛。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
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提到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油气资源是指已经发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和未发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量的总称,即通常所说的总资源量。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
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陕北油气资源概述在陕北这片古老而苍茫的大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为了生活而努力辛苦地劳作着。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在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社会,这里的日子持续贫苦,乃至有旧时文人写下了充满悲悯情怀的《七笔勾》。
不过,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的地下几乎全是宝藏!丰厚的煤、油、气、盐资源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眼光,甚至有媒体对这一区域冠以“中国科威特”的美称!陕北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是中国开发的第一块油田。
据国土资源部2003年宣布,鄂尔多斯盆地资源丰富,储量基础雄厚,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吨t ,天然气总资源量10.7万亿立方米,是我国石油产品增储的主力油气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之一。
然而,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储层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储层,勘探开发难度较大。
我国陕北延安石油开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生产和国民生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石油作为我国目前需求量和进口量最大的能源,其日常开采和储藏工作受到国内的普遍关注。
目前受制于较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大油田区的石油开采工作还很不完善,一些工作上的纰漏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笔者以我国陕北延安地区为例,分析了陕北延安石油开采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今后的石油开采规范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石油储运;消防事故;安全策略针对石油的开采现状,对石油在开采过程中的不合理开采现象进行管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陕北延安石油开采发展现状陕北延安是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延长油矿是我国近代第一口陆上油井,陕北油田具有埋藏浅,分布广,原油性质较好的特点,是生产燃料油、润滑油的良好原料。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产生活对石油的高需求的推动,为石油开采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发展契机,我国的石油开采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石油开采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陕北延安相应的石油开采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国内的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石油开采行业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已经成文的安全管理措施过于形式化,没有具体应用到日常的石油开采安全管理当中,除此之外,在陕西石油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大面积开采得同时,也逐步暴露出技术装备落后、管理体制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力量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石油采、运、炼等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趋严重。
总之,目前我国陕北延安的石油开采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和问题有待解决和处理。
2 我国陕北延安石油开采存在的具体问题2.1 石油大量开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石油产业中的环境污染多发生在开采和炼化阶段,如防治措施不力,会造成河道淤积、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制约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由于河道弃土堆积严重,导致泄洪能力降低,水资源的破坏与污染加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期末考试《石油工程概论》学习中心: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一、综述题(共8小题,每小题15分,任选4小题,共60分)(综述题请根据知识点提示结合课件组织答案,每道题目不少于400字。
照抄知识点提示不得分。
)选做题号:1. 阐述井身结构的主要内容,说出各内容所包括的具体知识,并画出基本的井深结构图。
答:井身结构是指由直径、深度和作用各不相同,且均注水泥封固环形空间而形成的轴心线重合的一组套管与水泥环的组合。
包括井中套管的层数及各种套管的直径、下入深度和管外的水泥返深,以及相应各井段钻进所用钻头直径。
⑴井身结构的组成及作用:井身结构主要由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和各层套管外的水泥环等组成。
①.导管:井身结构中下入的第一层套管叫导管。
其作用是保持井口附近的地表层。
②.表层套管:井身结构中第二层套管叫表层套管,一般为几十至几百米。
下入后,用水泥浆固井返至地面。
其作用是封隔上部不稳定的松软地层和水层。
③.技术套管:表层套管与油层套管之间的套管叫技术套管。
是钻井中途遇到高压油气水层、漏失层和坍塌层等复杂地层时为钻至目的地层而下的套管,其层次由复杂层的多少而定。
作用是封隔难以控制的复杂地层,保持钻井工作顺利进行。
④.油层套管:井身结构中最内的一层套管叫油层套管。
油层套管的下入深度取决于油井的完钻深度和完井方法。
一般要求固井水泥返至最上部油气层顶部100~150米。
其作用封隔油气水层,建立一条供长期开采油气的通道。
⑤.水泥返高:是指固井时,水泥浆沿套管与井壁之间和环形空间上返面到转盘平面之间的距离。
2. 简述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的定义,影响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绝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直线渗滤定律时,所测得的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多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其中某一项流体的渗透率叫该项流体的有效渗透率,又叫相渗透率。
陕北石油开发的历史和现状2007-3-2 10:46:00陕北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
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陕北延长诞生,结束了我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长油矿保障了中央机关和部队用油,为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延长油矿属国家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部管理,1958年下放陕西省管理。
1966年,我省又将延长油矿交延安地区管理。
1986年,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石油部在延安召开陕北石油开发座谈会,决定将“延安地区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委托延长油矿管理局统一管理,生产经营可由地方承包,使地方受益”。
据此,延安、榆林两市先后成立了14个县区石油钻采公司。
1994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陕西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开发陕北石油资源的协议》(简称4.13协议),确定从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矿划出1080平方公里,以委托、联合等方式交由延安、榆林有关县区组织开发,将靖边以南的3500平方公里定为长庆油田和地方的联合勘探开发区。
由于当时部分县区钻采公司资金不足,技术缺乏,借鉴一些中央石油企业“联合打井,区块委托,油井承包”的做法,采取招商引资,出让井位的方式,引进联营单位与石油开发。
至2000年底,共引进个体私人投资者1039家,打油井4473口;形成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占地方原油产能的1/6。
上世纪70年代长庆参与陕北石油勘探开发以来,我省各级各有关方面积极支持,特别是陕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顾全大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为长庆在该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经过长庆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双方形成互相支持、合作开发的良性格局,较好地兼顾了中央和地方利益,促进了共同发展,使陕北地区石油工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陕北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陕北老区的经济发展。
截至2004年底,地方石油企业共建成生产油井22700多口,形成原油生产能力82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900万吨,全年生产原油720万吨,加工原油72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税费43.7亿元,利润56.5亿元。
第一章绪论石油(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组成的呈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天然气(gas)狭义上:(即石油工业中)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孔隙(孔、洞、缝)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石油和天然气用途?①燃料:所有交通工具,现代武器之必须——汽油、煤油、柴油、燃料等,可作为汽车、火车、坦克、飞机、船只、锅炉及原子弹、导弹、卫星、宇宙飞行器燃料。
②润滑油料:从钟表到航天飞机——耐高温、高压、高真空、抗辐射、抗腐蚀、抗氧化的润滑油。
③化工原料: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甲苯…染料、农药、医药、合成材料、合成氨……什么是石油工业?石油工业——是从事石油勘探、石油开发和石油加工的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生产部门。
它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密集的行业。
包括两个方面:1、原油勘探与生产(上游)2、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下游)中国目前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及石油化工的企业主要有: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CNPC)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Sinopec)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oration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CNOOC)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4、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化集团,SINOCHEM)SINOCHEM Corporation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大庆油田发现。
第二章地球科学概论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地球的内部圈层(两个面三个层):两个面:(1)莫霍面——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纵波(P波)穿越该界面Vp=6~7km/s →8.1km/s。
(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Mohorovicic)于1909年首先发现,因此被称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第一章;1石油,原油,天然气答;石油是储存在地下岩石空隙内的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资源,主要以气相液相烃为主的,并含有少量非烃类的混合物,具有可燃性原油:在石油行业中,一般将从地下直接采出来的,没有经过加工提炼的液体或半固体石油称为原油;而主要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石油一般称为天然气2。
石油工业的上游,中游,下游所包含的工业环节答:上游从事的业务包括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中游主要是油气的储存与运输。
下游则涵盖炼油。
化工,天然气加工等流程型业务及加油站零售等产品配送,销售型业务。
3。
世界石油工业第一口井,延长油田,玉门油田,大庆油田的功勋井。
答:第一口油井-德雷克井大庆油田的功勋井-松基三井延长油田的功勋井-延一井第二章-1;1。
按碎屑颗粒大小分类时,下面那一项不属于碎屑岩。
A砾岩 B 砂岩 C 粉砂岩 D 泥岩答:D2。
沉积构造分类中,岩层顶面的特殊痕迹称为那类构造A 外部构造 B褶皱构造 C 层理构造 D 层面构造答:D3。
储集层断层圈闭盖层构造等高线圈构造圈闭答:储集层: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并且当开采时石油和天然气能够从里面流出来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断层圈闭:储集层正上方有盖层封盖,侧方有断层遮挡盖层:在储集层上方一套致密的,不渗透的保护层就叫做盖层。
构造圈闭:它是由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褶皱)或变为(断裂)而形成的圈闭构造等高线图:是用某一岩层层面的海拔高度等高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来表示该岩层的空间起伏形态。
4。
对圈闭形成时间与位置的有效性要求是什么答:圈闭形成时间和分布位置能够有利于捕获油气。
5。
根据有机成因说,对油气的形成条件做简要回答。
答:生物体中的有机质先要转化成一种特殊的有机质--干酪跟。
他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又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性能特别稳定,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生油层中。
1)还原环境、2)温度、3)压力4)时间5)催化作用6)放射性作用6。
记载在沉积岩层上的干裂属于沉积岩的层理构造是否正确(错、层面构造)7。
油气田开发基础授课学时:48 讲课教师:代金友 办公地点:工程东楼310 联系电话:89733889(o)1授课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2油气田开发基础第一章 绪 论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三、我国石油工业前景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体系3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油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能源 主体、是机器“食粮”、是工业的“血液”。
4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能源的主体石油与天然气在能源结 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能源类型 比例(%)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40 27.4 22.9核能\水电\木材等比例小5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机器的食粮作燃料用:发热量 高,燃烧完全,运输方 便,污染小。
多数动力(各种机动车辆、飞机、汽车、 轮船、火箭、导弹、飞船)依赖于石油、天然气; 作润滑油料:从钟表 到发动机,机械运转需 要润滑。
6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工业的血液作化工原料:油气 中提炼的产品有3000多 种,三大合成材料(纤维、橡胶、塑料)、各种农药、医药、纺织、甚至 一些无机化工原料(氨 及硫磺)等均离不开石 油。
油气田开发基础7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1、古代(煤油时代):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油 气国家之一,具有3000多年历史; (1)天然气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122~770年)周代《易经》就有 了“上火下泽”、“火在水上”、“泽中之火”的记载,阐明了可燃 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泊水面所出露的气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专业班级:地球物理学1402班团队成员:田伟利:1401030217 赖康舰:1401030218 吴雷: 1401030219 韩彬:1401030220惠增博:1401030221 刘泽夫:1401030222余志良:1401030203教师:崔军伟开课时间:2014-2015 学年第2 学期成绩教师签名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1937-1938)陕北的延长油矿是中国大陆发展和开发最早的工然油矿,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巩固陕北根据地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延氏油矿(后改名“延长石油厂”)石油生产的恢复,他们克服政治、经济、技术、人员、装备等各方而的困难,发现了七里村油田.并开发出口产原油96.3吨的七l井。
1943年,延长石油厂的原油年产量达到1279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延长石油厂”的发展,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边区军民的抗战力量,沉重村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奠定的物质基础。
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发展陕北根据地石油工业的同时,还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援回民党政府开发甘肃和新疆地区的石油资源,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石油工业的重视1937午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中华民族由临生此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现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艰首卓绝的抗日救亡战争: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支援革命战争,满足边区人民个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陕北地区的石油工业。
陕北的延长油矿是中国大陆上发现和开发最早的天然油矿。
延长油矿始建于1905年,曾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1935年4月28口,刘志丹率领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县,从此,延长油矿收名为“延长石油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1935午5月,油矿开始建立党组织。
石油勘探的发展历程5000字论文第一篇:石油勘探的发展历程 5000字论文石油勘探开发发展历程。
一.石油是神马= =综述一个半世纪以来,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
石油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血液,被人们称作黑色的金子。
石油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刻都离不了它们。
石油勘探就是一个寻找油气田的过程。
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有: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藏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地质资料,评价含油气远景的地质法;物探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地震勘探是最主要的方法。
以及直接取得最可靠的地质资料的钻探法。
外国人们有意识的钻探石油则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事。
从找油的理论和手段来看,近代世界石油勘探工作经历了几个十分明显的阶段。
在19世纪50年代,勘探的依据是油气苗,人们相信油气苗是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显示。
因此,井位主要选择在接近油苗和先期钻探成功井的附近。
不久人们注意到油气聚集明显地沿着一条带状的趋势线分布,同时还发现油气充填在某些类型岩石的孔隙和裂缝之中。
据此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1861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背斜聚集学说。
该学说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比重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因此,背斜褶皱的顶部被公认为是勘探油气的最佳对象。
在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等地的石油勘探中首次利用油田地质技术绘制了构造等高线图,从而确定出了褶皱顶部的位臵,找到了一些油田。
如落基山区盐溪穹隆上的第一口见油井的井位就是根据构造等高线图来拟定的。
尽管利用地质学的方法可以指导石油勘探工作。
但当时由于浅层待发现的油田很多,以致几乎不需要任何勘探方法,只要靠近地表油苗打井就能发现油田。
因此,人们还没有自觉地利用地质学的原理勘探石油。
1920~1930年发生了第一次石油技术革命。
在这之前石油工业处于近代工业的初始阶段,从这时开始进人了石油工业大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