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节目的“微”互动——论《点评晚十点》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互动传播
- 格式:pdf
- 大小:615.43 KB
- 文档页数:2
互动传播案例互动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能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的一种传播形式。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动传播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互动传播,可以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互动传播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首先,以微博为例。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在微博上,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形式对他人的内容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多向传播的模式。
比如,某品牌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新产品的宣传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和转发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可以提出建议和问题。
品牌方可以通过及时回复和互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信任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这种互动传播,品牌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双赢的局面。
其次,以直播为例。
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互动的传播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和观众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点赞、送礼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支持,主播可以及时回应和互动,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和共鸣。
比如,某知名博主在直播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情,观众可以通过弹幕和礼物来表达对博主的喜爱和支持,博主可以通过互动回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增强粉丝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通过直播这种形式的互动传播,可以更好地促进内容的传播和传播效果的提升,实现粉丝经济的价值回归。
最后,以互动营销为例。
互动营销是一种通过互动传播来实现营销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在互动营销中,品牌和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比如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社交媒体的互动互动传播案例等。
通过互动营销,品牌可以更好地与用户建立联系,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忠诚度,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比如,某知名品牌在举办新品发布会时,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参与,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形式来参与互动,品牌可以通过回应和互动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实现品牌形象的提升和销售业绩的增长。
微博视阈下的电视节目互动研究【摘要】电视节目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营销方式和拓展平台在当今的网络空间中逐渐引起广泛的重视,以代际关系为内容框架和情感诉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在官方微博平台上建构起节目内容的另一重逻辑和营销手段。
本文通过宏观策略实施,中观路径建构,微观修辞应用三方面,从《爸爸去哪儿》的微博平台技术、微博内容、微博内容话语等多角度多层面解析传统电视节目如何利用微博平台实现“微传播”。
同时通过数据收集及分析得出:微博传播对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宣传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逆转收视的作用,要想拥有较高的收视率,传统的观众口碑和心理认同是最重要的指标和维度。
【关键词】官方微博;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研究缘起根据CIC《从社会化媒体迈向社会化商业白皮书》中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微博自兴起以来呈现了一种极具上升的趋势。
而在密度气泡重要值显示图中,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重要性,社交联络代表微博都位居榜首。
在微博不断盛行的大背景下,其与电视节目的融合与竞合共赢势在必得。
2013年10月11日晚22:00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五位人气超高的帅气爸爸林志颖、田亮、郭涛、王岳伦、张亮携子一起进行72小时的乡村体验。
湖南卫视推出的季播节目共12期,刚出荧屏就掀起了收视狂潮。
随之提前一个多月前9月6日开通的《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粉丝猛增,截至第四期播放完为止,爸爸去哪儿的官方微博粉丝数达到了1292011。
而以湖南卫视为母体的电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在面向观众的第一时间都开启了节目的官方微博,实时更新节目信息,在网络上搭建起另一个集“快乐”“芒果”“亲子”理念和logo的传播平台,与此同时的亲子代际关系所构建逻辑也脱离了电视技术和文化的双重语境限制,满足各个年龄受众的心里认知需求。
从宏观的策略实施到中观的路径建构再到微观的修辞运用,电视节目独到的真情化和真实化以及集体记忆网络构建逻辑体现了传统媒体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筹帷幄和对大众网络文化的深刻理解。
由《中国舆论场》看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介融合转型升级
媒介融合为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拓宽了渠道。
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主要依靠电视台、
广播和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而媒介融合则使得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渠道更为广泛。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平台,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收看新闻评论节目,并且可以实时参与节目的讨论和互动,增加了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媒介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方式和表现形式。
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通常以主持人的讲
述和专家的解读为主要形式,而媒介融合则使得新闻评论节目能够利用视频、音频、图片
和动画等多种媒介手段,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热点问题。
《中国舆论场》利用视频
直播的方式,通过实地采访、实时更新和转播等手段,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事件
的现场情况,增强了节目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媒介融合还为新闻评论节目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主要
依靠广告收入和赞助来维持节目的运营,而媒介融合则使得新闻评论节目可以通过付费内容、广告投放和赞助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商业化运作。
《中国舆论场》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付
费阅读功能和观众参与的打赏等方式,增加了节目的经济效益,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可能性。
一、十点读书的内容生产2012年微信公众号方兴未艾,十点读书在微信公众号蓬勃发展阶段快速入局,赢得了微信公众号发展中的第一波红利。
与横向扩展内容的公众号不同,十点读书选择了深耕文化领域,进行垂直纵向发展。
这种深耕式的垂直纵向拓展,以用户兴趣为基础,以优质内容为内核,以场景仪式为驱动力,更容易获得用户的持续关注,为十点读书后来的内容生态圈建设奠定了内容和用户基础。
(一)精准的场景定位,满足互动仪式感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指出,每一次互动都是一种仪式。
十点读书的宣传语是“深夜十点,陪你读书”,从公众号名称到广告语都准确切中了“十点”这个时间场景。
《2019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晚上8点到11点是全民的“网high”时段,也是用户打开公众号进行休闲阅读的黄金时段。
据新榜统计,2019年全年十点读书连续365天不间断推文,共发文2920篇,文章推送时间集中在晚上八点至十点之间。
时间段的固定与持续占用,一方面契合深夜读书的场景,另一方面将用户晚上十点读书的习惯逐渐培养为一种互动仪式。
兰德尔·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写到,互动仪式可产生一系列结果,主要包括群体团结:一种成员身份的感觉;个体的情感能量: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
[2]十点读书的文章内容自带文化属性,可以带给用户积极的情感能量,而这种情感能量不仅成为用户提升生活品质的精神来源,也成为用户重复性行动的内驱力。
同时,这种内驱力也成为十点读书用户身份认同感和高忠诚度、高黏性的重要因素。
(二)用户圈层细分,内容诉求个性化定制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生态圈的海量信息不仅满足了用户多元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圈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对于泛娱乐化内容,垂直内容拥有更深的圈层影响力。
十点读书的用户画像显示,关注十点读书的用户年龄段集中在25-40岁,且70%的用户为女性。
针对这些分层用户,十点读书进行了定制化的内容分层。
新媒佈应用新闻硏於浅析电视新闻栏目如何借力新媒体打造好品牌程京兆(太湖县融媒体中心,安徽安庆24640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我国现代传播体系逐渐丰富。
而电视新闻作为视觉化传媒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新闻报道的主要途径之一,使得新媒体与电视新闻栏目关系更加密切。
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将影响电视、媒体在用户心中的地位,而新媒体的不断应用也能提升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等。
本文以《南京零距离》为例,分析电视新闻栏目如何运用新媒体打造好品牌,希望能够对电视新闻栏目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电视新闻栏目;新媒体;品牌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7-0236-01由于网络的不断进步,用户在新闻方面的审美不断提升,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此之外,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培育好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品牌这一问题也随之提上日程,成为目前新闻栏目所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文以《南京零距离》为例,试分析对于电视新闻栏目来讲,怎样利用新媒体打造品牌。
一、《南京零距离》概况《南京零距离》是江苏城市频道所打造的新闻类节目,在2002年开始直播,节目主要以服务南京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的热点新闻、生活快讯、孟非读报等。
《南京零距离》开播35周后,就在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名第一,截止到现在仍位居榜首,并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
据相关数据,《南京零距离》这一节目的最高收视率超过17%,2018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费用收入再次破亿,这使得《南京零距离》的身价在全国地方新闻栏目中排名第一。
二、新媒体对于电视新闻栏目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栏目已经有了新的定位。
无论是最开始的电视台,还是现在岀现的地方性电视新闻栏目、报纸、微信平台等,都是台网融合的产物。
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例如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等,新闻传播途径及影响力逐渐扩大,所以电视新闻栏目与新媒体的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新媒介视野下电视与微博互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2年1月最新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手机网民356亿。
报告中特别强调近期的网络发展特征之一为微博快速崛起,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目前已经有接近半数的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
手机微博在2011年是增幅最高的手机应用,同比增长了23个百分点。
由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微博已经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媒体平台之一。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之下,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来进行自身角色的调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笔者拟就江苏卫视的微博来分析电视在新媒介环境下应该采取何种新媒体策略来实现这一自身的转型。
1新媒介环境及其传播特点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导致了一个新的媒介环境出现,并提出了新的媒介环境特征。
媒介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便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对网络传播特征的研究表明,新的媒介环境下的网络传播表现出中心化、数字化、多媒体和互动性等特征。
作为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平台的突出代表,微博完全改变甚至颠覆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模式,传统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微博越来越表现出其巨大的包容能力,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被整合在微博平台,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都意识到了微博的巨大力量,纷纷利用微博这一传播平台,改变其固有的传播策略,通过与网络的互动来进行媒介的转型。
2案例分析——从江苏卫视新浪微博看新媒介环境下电视的新媒体策略21江苏卫视新浪微博简介江苏卫视以幸福中国为其口号,通过推出一系列品牌栏目,很快成长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影响较大的地方卫视之一。
笔者之所以选择江苏卫视作为案例,一方面是因为其在传统媒介之下本来就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其对新媒介利用方面的突出表现。
下图是中国大陆几个影响较大的地方卫视的比较。
探究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台网互动”新模式作者:朱艳冰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9期摘要:现如今,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群雄逐鹿”,让综艺节目俨然成为最具“卖点”、受众最为广泛的电视节目类型。
伴随着新媒体的横空出世并迅速主流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过去,节目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几乎为零,观众只是旁观者。
而现在,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机等平台收看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随时随地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综艺节目,不再受限制,实现了实时跨屏互动。
于是,在电视综艺节目与网络媒体寻求互利共赢的局面下,“台网互动”模式悄然诞生。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台网互动跨屏互动一、“台网互动”的概念“互动”一词,在我国古而有之,“天人合一”“阴阳互动”,这种思想影响了许多人,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作推动命运演进的过程。
与之相似的还有米德所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米德认为“互动”的实质在于,所有互动皆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媒体传播格局已然发生深刻改变。
如今,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都不可轻视新媒体带来的严峻挑战。
电视产业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也同样面临着全新发展模式的选择,这就是寻求与网络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于是,“台网互动”的运营模式应运而生。
“台网互动”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台网联动的艰难探索期。
双方依赖性很强,更多地表现在电视台和网络相互依赖,互为宣传。
其基本模式是“网为台服务,台为网铺路”,在这个阶段的台网关系主要体现在设立主持人与网友的互动区,将各电视台的活动在网络上呈现,此时的网络是依附于电台和电视台的。
第二阶段,台网互动的尝试合作期。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一阶段的网站实现了从平台依附到平等主体的转变,为台网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不断转向网络平台,广告收入增长趋缓,这使得电视媒体参与台网联动的主动性大幅增强。
第三阶段,台网互动的通融合作期。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互动策略研究作者:刘琰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35期摘要:广播节目互动功能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互动方式已渐渐落后于广播节目发展。
鉴于此,本文从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声音互动四个维度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互动技术展开分析,旨在创新广播节目互动模式、满足新时期人们的互动需求,促进广播节目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节目;互动策略;微博微信;手机APP21世纪,传统媒体已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对资讯、娱乐等产品的高质量需求。
新媒体应运而生,并渐渐形成新媒体环境,对广播节目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互动方面。
新媒体创造了广播节目新型互动渠道,丰富了广播节目互动内容。
在此背景下,探索广播节目互动策略、创新互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微博与微信的广播节目互动技术分析(一)微博互动微博的兴起丰富了广播节目内容,它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听众通过微博平台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中,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交流,因此微博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微博具有高度互动性、信息集成性与多重传播性等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可以通过微博平台与听众交流,打造零距离、无障碍交流模式。
考虑到微博信息集成的特点,广播节目还应当及时更新信息资讯,利用微博这一特点制作高质量页面,为听众提供高质量节目,在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同时,提升节目收视率。
例如,《娱乐香饽饽》这一广播节目,就是利用微博平台开展与听众的互动,不仅收获了良好的播出效果,还通过利用微博信息提高了广播节目的深度与广度。
(二)微信互动微信是新媒体环境下发展较为快速的通讯平台。
微信具有语音、文字、图片、视频播放等功能,现已渐渐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中。
特别是年轻一代尤其钟爱使用微信,微信互动功能对于广播节目互动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例如,《上班男女》节目,就利用了微信的语音、图片功能,节目组通过创设微信互动专栏,为听众提供参与节目的平台,听众只有回复关键词后才能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