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968.50 KB
- 文档页数:28
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技术指南二O一六年九月为贯彻落实《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11月8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规范我国湿地公园生态监测工作,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在国家湿地公园中生态监测(包括湿地特征、气象与环境空气、水文与水环境、植被与植物资源、野生动物)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样点布设、样本采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监测质量保证等做了相应规定和说明。
本指南附录A、B、C、D、E、F、G、H、I、J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K为工具性附录。
本指南为指导性标准。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大学、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本指南由国家林业局2016 年□□月□□日批准。
本指南自2016年□□月□□日起实施。
本指南由国家林业局解释。
前 言 (I)1 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2)1.3.1 国家湿地公园 (2)1.3.2 生态监测 (2)1.3.3 监测指标 (2)1.3.4 必测指标 (2)1.3.5 选测指标 (2)1.3.6 自然环境要素 (3)1.3.7 生物多样性 (3)1.3.8 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 (3)1.3.9 质量控制 (3)1.4 原则 (3)2 监测指标 (4)2.1 必测指标 (4)2.1.1 湿地特征监测 (4)2.1.2 土地利用类型 (4)2.1.3 水文与水环境 (4)2.1.4 空气环境 (4)2.1.5 生物多样性 (4)2.1.6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 (5)2.2 选测指标 (5)2.2.1 土壤 (5)2.2.2 生物多样性 (5)3 监测方法 (5)3.1 湿地特征 (5)3.1.1 监测项目 (5)3.1.2 监测方法 (6)3.1.3 监测时间及频率 (6)3.2 土地利用类型 (6)3.2.1 监测项目 (6)3.2.2 监测方法 (6)3.2.3 监测时间及频率 (7)3.3 水文与水环境 (7)3.3.1 监测项目 (7)3.3.2 监测方法 (7)3.3.3 监测断面和采样位置 (8)3.3.3 监测时间及频率 (9)3.4 空气环境 (9)3.4.1 监测项目 (9)3.4.2 监测方法 (9)3.5 植物 (9)3.5.1 监测项目 (9)3.5.2 监测方法 (9)3.5.3 样方(带)设置 (10)3.5.4调查时间及频率 (10)3.6 鸟类 (10)3.6.1 监测项目 (10)3.6.2 监测方法 (10)3.6.3 样点(带)设置 (11)3.6.4调查时间及频率 (12)3.7 鱼类 (12)3.7.1 监测项目 (12)3.7.2 监测方法 (12)3.7.3 监测时间与频率 (13)3.8 底栖动物 (13)3.8.1 监测项目 (13)3.8.2 监测方法 (13)3.8.3 采样断面与采样点设置 (14)3.8.4 监测时间与频率 (14)3.9 外来入侵物种 (14)3.9.1 监测项目 (14)3.9.2 监测方法 (14)3.10 土壤 (14)3.10.1 监测项目 (14)3.10.2 监测方法 (14)3.10.3 采样点布设 (15)3.11 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 (15)3.11.1 监测项目 (15)3.11.2 监测方法 (15)3.11.3监测时间与频率 (16)4 质量控制 (16)4.1 总体要求 (16)4.2 现场质量控制 (16)4.3 实验室质量控制 (16)5.1 监测数据来源 (17)5.2 监测数据管理 (17)5.3 监测数据应用 (18)6 监测报告编制 (18)6.1文本格式 (18)6.1.1 文本规格 (18)6.1.2 封面格式 (18)6.1.3 封二内容 (19)6.2 监测报告章节内容 (19)附 录 (21)附录 A 湿地特征及土地利用类型监测记录表格式 (21)附录 B 水质监测记录表格式 (23)附录 C 空气环境监测记录表格式 (25)附录 D 植物样方(带)监测附表格式 (26)附录 E鸟类监测附表格式 (27)附录 F 鱼类监测附表格式 (29)附录 G底栖动物监测附表格式 (30)附录 H 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附表格式 (30)附录 I 土壤监测附表格式 (32)附录 J 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监测附表格式 (33)工具附录 (35)附录 K 工具汇总表 (35)1 总则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是用空间分析、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方法对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类型及特征、环境空气、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定期动态测定和观察,构建指标体系,以准确反映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变化。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方案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布日期】2022.07.21•【字号】沪绿容〔2022〕139号•【施行日期】2022.07.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方案设计》的批复浦东新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于实施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的请示》(浦绿容﹝2022﹞88号)及《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试点工程方案设计》(以下简称《方案设计》)等有关材料收悉。
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修订〈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资环﹝2021﹞39号),经研究,批复如下:一、《方案设计》提出在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沙中部互花米草聚集区,采用围割淹治理和化学防控两种方式,对区域内互花米草进行综合治理;在治理期内和期后,对植被、高程、底栖生物、药剂残留等相关指标开展跟踪监测。
方案设计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二、《方案设计》总投资462.33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出,符合《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管理规定。
鉴于以上审核情况,原则同意你单位编制的《方案设计》,并予以备案。
请你单位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规定,按照项目进度安排组织实施,并认真做好项目相关资料的整理、保存和归档工作。
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有资质的第三方做好项目审计工作。
此复。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22年7月21日。
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疫情频发,由检疫性有害生物引起的疫情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发现、有效防控检疫性有害生物,并保障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制定了本监测实施方案。
二、目的本监测实施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监测与调查,早期发现并准确判断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其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三、实施内容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历史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监测区域,重点监测易感区域和关键传播途径。
2. 确定监测对象:根据不同地区和生态环境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包括常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新出现的潜在危险生物。
3. 建立监测网络:建立监测网点,覆盖监测区域内的主要生态系统和农业区域,确保监测能够全面、连续进行。
4. 实施监测与调查: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对监测对象进行实时、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与调查,包括采样、样本鉴定和数据记录等。
5.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判断入侵风险水平,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和应急方案。
6. 信息共享与发布:及时将监测结果、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和发布,提高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应对能力和防范意识。
四、实施要求1.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制定监测计划和工作流程,明确监测责任和监测工作的时间安排,做到监测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2. 提高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对有害生物的识别和把握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监测数据的录入和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可控和溯源可查。
4. 加强合作与协调: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工作的整体效能。
五、实施效果评估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提高监测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滨海湿地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为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必须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估。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开展工作。
二、监测目标1.水质监测:包括表层水体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等指标。
2.沉积物监测:包括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指标。
3.植被监测:包括植被种类、覆盖度等指标。
4.鸟类监测:包括鸟类种类、数量等指标。
5.底栖动物监测:包括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等指标。
三、监测方法1.水质监测:(1)采用现场测试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如多参数水质分析仪。
(2)采集表层水样进行室内分析,如离子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设备。
2.沉积物监测:(1)采用沉积物钻进行取样,如Kajak-Brinkhurst沉积物钻。
(2)采集沉积物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如原子吸收光谱仪、荧光光度计等设备。
3.植被监测:(1)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记录植被种类、数量和覆盖度等信息。
(2)使用航空遥感技术获取植被信息,如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航拍等。
4.鸟类监测:(1)采用样线法进行调查,记录鸟类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2)使用红外相机等设备开展夜间监测。
5.底栖动物监测:(1)采用底栖动物捕捞器具进行取样,如Ekman抽样器、虾虎抽样器等。
(2)采集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如显微镜、PCR仪器等设备。
四、数据处理1.数据质量控制: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2.数据处理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和地图。
可以使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3.数据报告编制: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评价结论和建议措施等内容。
五、监测周期1.水质监测和沉积物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连续监测两年以上。
2.植被监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连续监测三年以上。
3.鸟类监测和底栖动物监测:每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连续监测三年以上。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维护手册(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水务局•【公布日期】2013.10.30•【字号】沪水务[2013]1013号•【施行日期】2013.10.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野生动植物资源正文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维护手册(试行)》的通知(沪水务〔2013〕1013号)各区(县)水务局(建交委),各有关单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巩固本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建设成果,进一步指导、规范本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维护工作,我局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维护手册(试行)》。
经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水务局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维护手册(试行)(上海市水务局二〇一三年十月)目录1. 总则2. 术语3.水生植物的管理养护3.1 河道大型水生植物的管理养护3.2 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3.3 水生杂草(藻)的去除3.4 水生植物废弃物处置方法4. 水生动物的管理养护4.1 鱼类群落结构优化与调整4.2 大型底栖动物及虾类群落结构的养护4.3 杜绝外来种入侵4.4 水生动物疾病预防5.河道水生植物日常维护5.1 常用工具5.2 管理维护模式5.3 管理维护要求附表河道水生植物管理养护时序1、总则1.1 为指导和规范本市河道水生生物的管理维护,巩固河道水环境治理成果,特制定本手册。
1.2 本手册适用于本市河道水生生物管理、养护、维护工作。
1.3 本手册述及河道水生动植物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及管理要点、管理养护组织时序等。
1.4 除本手册外,河道水体水质管理维护需在满足河道基本的水利功能基础上,尚需符合国家及本市现行的相关规定。
2、术语2.1 挺水植物:是指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
上海临港滨海湿地植物种类、区系成分和种群生物学特征的生态学调查及其与环境因子间关系的研究上海是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的城市。
截止至2004年上海的湿地总面积仍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的南汇东滩湿地于1998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南汇东滩湿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为长江口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其北接浦东东滩,西接奉贤边滩,北临九段沙与崇明东滩,总面积约为33100hm2。
南汇东滩植被繁茂,潮间带和浅水区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丰富,为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来源,是东北亚内陆太平洋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目前为止,关于南汇东滩湿地植被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群落特征以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至今未有报道,为了填补此项空白与缺憾,为接下来进一步的湿地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第一手调查资料,以期为我国的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故而展开了此项研究。
现将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南汇东滩植湿地共发现46科、102属、126种植物。
种数最多的3个科,依次为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
上海各滨海湿地植物科、属、种类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南汇东滩>崇明东滩>奉贤海湾滩涂>九段沙。
三大边滩(崇明、南汇、奉贤)的陆生或湿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来入侵种的深刻影响。
南汇东滩湿地水体的透明度和盐度均较淀山湖更高。
(2)南汇东滩湿地植物区系成分从大到小依次为世界广布>温带成分>热带成分>亚热带成分。
南汇东滩湿地植物区系成分与崇明东滩最为相似,与淀山湖差异最大。
(3)10号点芦潮港入海口、8号点海三棱藨草群落、16号点东海大桥、9号点东部边滩泻湖、17号点东部边滩世纪塘泻湖,这5个样点有着较高的盐度、电导率、氨氮和总磷,属于南汇东滩湿地的滨海高盐度水域;2号点引水沟海事桥、3号点水文站、4号点泻湖、13号点随塘河加油站段、15号点随塘河科技学校段、23号点滴水湖、25号点商务广场桥,这7个样点有着较高的叶绿素a、氮磷营养盐和有机质,属于南汇东滩湿地的富营养化水域;其余样点均有着较高的表层光照强度,属于南汇东滩湿地的高透明度水域。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3年上海市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3.03.27•【字号】沪农委〔2023〕66号•【施行日期】2023.03.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动植物检疫正文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23年上海市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区农业农村委,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市农业农村委执法总队: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是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基础,为切实保障生产秩序稳定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我委制定了《2023年上海市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2023年3月27日2023年上海市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2023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2023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通知》(农渔发〔2023〕6号)要求,结合本市水产养殖实际,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监测项目2023年上海市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工作包括国家(农业农村部)任务和本市任务两部分。
农业农村部监测项目:鲤春病毒血症(SVC)、草鱼出血病(GCHD)、鲫造血器官坏死病(CHN)、鲤浮肿病(CEVD)、白斑综合征(WSD)、虾肝肠胞虫病(EHPD)以及十足目虹彩病毒病(SHID),共计7种水生动物疫病。
市级监测项目:草鱼出血病(GCHD)、鲫造血器官坏死病(CHN)、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D)、十足目虹彩病毒病(SHID)、传染性肌坏死病(IMN)以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共计8种水生动物疫病。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范围及重点监测对象根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规定,2023年本市监测点包括相关品种的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重点水产苗种场、近两年内相关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结果阳性的养殖场、拟创建或复审的水产健康养殖场等。
上海保护鸟类迁徙的举措
首先,上海市政府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鸟类的栖息地。
比如,上海市崇明区有
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横沙岛自然保护区;浦东新区有南汇嘴自然保护区;青浦区有淀山
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还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
食物资源,为鸟类的迁徙提供了重要的驿站。
其次,上海市政府加强了对鸟类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每年都会举办鸟类迁徙监测活动,对
迁徙中的鸟类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掌握鸟类的迁徙情况和数量变化,为制定更有效的保
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会进行相关研究,探索鸟类迁徙的规律和原因,为更深入
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上海市政府还加强了对鸟类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增强公
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鸟类的意识,号召市民积极参与保护鸟类的行动,共同建设美丽的自
然环境。
同时,在学校和社区也会开展鸟类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保护环境、爱护野生动物。
总的来说,上海市政府的保护鸟类迁徙的举措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包括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研究、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迁徙中的鸟类,为
它们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和畅通的迁徙通道,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使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
希望未来上海市政府能进一步加大对鸟类保护工作的投入,让更多的鸟类
得到保护,为我们留下更美好的环境和未来。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方案 (试行)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4年4月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项目 工作方案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4年4月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项目工作方案 一、背景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位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范围之内,又有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该区域的湿地健康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直接相关,还关系到全市近千万人口的水源安全问题。国务院、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区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国家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和《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中计划开展20个建设项目11个管理项目用于该区域的水环境的治理,其中一个管理类项目就是要求在该地区开展湿地生态修复的同时,在湿地区域内开展湿地生物监测,了解和掌握湿地生态修复对于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成效。 近期,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修复工程已完成4.6平方公里湿地修复。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也将淀山湖区列为重点调查湿地,基本掌握了该区域湿地资源状况。2013-2015年将在该区域的大莲湖及周边区域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修复工程。因此,长期开展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以下简称“淀山湖湿地监测”)对进一步掌握该区域湿地生物状况,评估湿地生态修复效果以及提高该地区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 、监测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1、为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和《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目标及任务要求。 2、掌握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及其生物的变化状况,为淀山湖区水环境治理、湿地修复成效和郊野公园建设提供评估依据和发展建议。 (二)任务 1、结合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野外实际勘验监测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4.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水位水深等变化情况。 2、固定样带(方)监测湿地植物群落、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变化情况。 3、研究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评价指标,定期开展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态质量评估。
三、参加单位及职责分工 (一)参加单位 根据《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有关精神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市、区两级职能分工,本次监测工作为市、区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共同参与,主要参加单位有: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所、青浦区农业委员会、青浦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以下分别简称市绿化市容局、华师大河口所、青浦区农委、青浦区保护站)。 (二)职责分工 1、淀山湖湿地监测项目的责任主体是市绿化市容局和青浦区农委。 2、青浦区农委负责领导、组织和实施淀山湖湿地监测项目,市绿化市容局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本项目,编制监测工作方案。 3、华师大河口所,负责淀山湖湿地监测技术方案的制订和完善;帮助青浦区保护站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支野外监测工作。 4、青浦区保护站负责本次监测项目中所涉及各项经费的落实与支出;监测固定样带、样带和样方的确认与维护;监测数据的收集汇总及其它后勤保障需求。
四、组织保障 1、成立淀山湖湿地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及保障本次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审核。 领导小组由如下人员组成: 组 长:汤福明 副组长:孙余杰 组 员:吴利荣、薛程 2、成立淀山湖湿地监测技术顾问组,顾问组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有关专家组成,负责为淀山湖湿地监测提供技术咨询和年度评审会的主持及监督;负责《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报告》的修订和把关。 顾问组拟由如下人员组成: 组长:徐宏发 组员:王天厚、赵敏 3、成立淀山湖湿地监测工作组,工作组负淀山湖湿地监测的日常组织;统计汇总资料及原始数据保存;监测质量的监督;推进会、评审会的召集;监测总报告(初稿)的编制。工作组拟由如下人员组成: 组长:吴利荣 组员: 唐晓东、钟晨威、袁琳、童春富、袁庆
五、质量和安全管理 1、为确保监测成果准确可靠,由监测技术顾问组负责监测质量把关,抽查和验收野外调查和内业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2、确定淀山湖湿地监测一年两次例会制度。会议由工作组召集,调查队队长及队员参加,会议由技术顾问组专家轮流主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青浦区农委和市绿化市容局。 3、为确保淀山湖湿地监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必要对淀山湖区内设置的样带、样带和样方开展必要的边界标示管理和维护。 4、为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野外调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监测工作组为每一位调查队员发放统一的“淀山湖湿地监测”工作证件,并为野外调查人员购买有关安全保险。
六、年度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13年9月—2014年3月 1、编制《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和《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技术方案》 2、完成《监测方案》的专家评审 3、完成监测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明确各监测小组的调查职责与联系人 (二)调查实施阶段 时间:2014年4月—2015年4月 1、开展野外监测工作和数据收集工作 2、开展数据统计和汇总工作 (三)报告编制和成果提交阶段 时间:2015年4月至6月 1、编制《2014-2015年度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报告(初稿)》 2、顾问组专家修订《2014-2015年度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会 3、成果报送青浦区政府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七、经费保障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项目2013-2014年由市林业局部门预算专项支持。今后项目的长期开展建议由市区两级共同负担。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项目 技术方案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2014年4月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技术方案 一、背景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位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范围之内,又有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该区域的湿地健康与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直接相关,还关系到全市近千万人口的水源安全问题。因此在这个区域开展湿地修复工程,发挥湿地涵养水源提高水质的生态服务功能意义重大。 根据《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2012年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修复工程已完成4.6平方公里湿地修复。2013-2015年将在该区域的大莲湖及周边区域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修复工程。因此,长期开展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物监测(以下简称“淀山湖湿地监测”)对进一步掌握该区域湿地生物状况,评估湿地生态修复效果以及提高该地区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十分必要。
二、监测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1、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总体方案》和《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目标及任务要求。 2、掌握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及其生物的变化状况,为淀山湖区水环境治理和湿地修复成效提供评估依据和发展建议。 (二)任务 1、结合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野外实际勘验监测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4.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水位水深等变化情况。 2、固定样带(方)监测湿地植物群落、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变化情况。 3、研究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评价指标,定期开展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生态质量评估。 三、监测范围与监测周期 (一)监测范围 上海淀山湖(大莲湖区)湿地修复示范项目实施范围(4.6平方公里)。
(二)监测周期 本方案监测周期为2年一次,第一年为开展各项野外调查及数据收集工作阶段,第二年为内业整理和报告撰写阶段。
四、监测对象 (一)湿地监测 ➢ 湿地斑块、面积、水位、水深
(二)动物 ➢ 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种类、数量 ➢ 重要保护对象的种类、数量 (三)植物 ➢ 湿地植被分布、面积 ➢ 湿地植物群系、植物种类、植物典型生物特征(盖度、高度、密度等),重点调查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其生物特征。 (四)水质及富营养化指标(水文站收集) ➢ 水质、富营养化程度
五、监测方法和样点样带设定 (一)湿地监测 湿地监测采取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中分辨率影像数据。 1.湿地类型遥感与地面判识 (1)根据国家林业局《湿地分类》标准,全国将湿地划分为5类34型,根据各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来确定淀山湖湿地类型,确保与国家和上海湿地划分标准、界定以及湿地编码保持一致。 (2)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遥感数据的获取应在保证调查精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定的数据源。本次对大莲湖及周边区域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米左右,云量小于5%,选择时相最为5月-10月靠近丰水期的遥感影像资料。 (3)遥感数据源处理 对遥感数据要以湿地资源为主体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并根据1:1万地形图进行几何精校正。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按标准生成数字图像或影像图。 2.湿地斑块和面积变化监测 (1)湿地解译标志建立 通过对遥感假彩色像片识别,利用GPS等定位工具,建立起直观影像特征和地面实况的对应关系。主要依据野外调查确定的影像和地物间的对应关系,借助有关辅助信息(湿地图、水系图、湿地分布图及有关物候等资料),建立遥感假彩色影像上反映的色调、形状、图形、纹理、相关分布、地域分布等特征与相应判读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 制定统一的解译标准,填写判读解译标志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判读类型的定义、现地景观形成统一认识,并对各类型在遥感信息影像上的反映特征的描述形成统一标准,形成解译标志,填写判读解译标志表。不同遥感影像资料或遥感影像资料时相差异大的,应分别建立遥感解译标志。 (2)人机交互判读 判读工作人员在正确理解湿地类型和分类定义的情况下,结合现场地面调查,在GIS软件支持下,将相关地理图层叠加显示,全面分析遥感影像数据的色调、纹理、地形特征等,将判读类型与其所建立的解译标志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区分判读类型。以面状图斑和线状地物分层解译。建立判读卡片并填写遥感信息判读登记表。 (3)图斑判读要求 图斑判读最小面积为1公顷,以图斑为基本单位进行判读时,采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勾绘判读或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进行勾绘判读为主,GPS野外定位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