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插即用技术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9
徕卡TS系列TS06全站仪Flexoffice支持:使用USB 交换数据文件,使用USB 系统固件和应用程序上传LandXML 数据可以直接输入、输出无线蓝牙®技术、USB 移动存储和Mini USB 接口无线蓝牙®USB 移动存储1G 工业标准级的USB 存储(工作温度-40℃到+85℃,存放温度-50℃到+95℃ )双功能触发键可以同时设置测距和测距并存储功能机载程序参考元素自由设站测量放样多测回测角用于导线测量或变形监测的原始数据获取方便获取不能直接测量的点坐标偏心测量道路放样COGO 参考面快速获取测站点的高程数据对边测量快速获取位置关系悬高测量方便获取架空线悬高点坐标数据面积/体积测量用于田亩丈量,地籍测量,挖填方量测量导线平差导线闭合差配赋平差计算地形图测量,工程测量快速确定测站坐标和定向测图,工程测量工程放样测量以及其他有设计数据的测量工作各种复杂线形路段的施工测量建筑轴线法建筑施工放样建筑工地的轴线放样和竣工检查坐标几何计算器点面关系快速测量高程传递获取棱镜杆无法竖直放置的点坐标隐蔽点测量技术参数:备注:[1] 测程>500m时,无棱镜测距精度是4mm + 2×10-6D[2] GEB221电池在25℃时30s测量一次。
如果不是新电池,使用时间可能缩短。
Leica TS02全站仪产品手册Leica TS09全站仪产品手册Leica TS 系列全站仪机载应用程序 Leica TPS1200+ 产品手册Leica TCA 产品手册无论是进行普通测量,还是建筑施工测量;无论测定室内外某一点,还是获取隧道或桥梁的精准坐标数据,徕卡测量系统都可以针对具体应用,提供适用的测量仪器和最佳解决方案。
徕卡TS 系列全站仪凭借卓越的性能及丰富的配置,适用于用户的不同作业需求。
图形化、菜单式的操作界面及可靠的性能,使您的测量作业更加快捷。
用户可根据作业要求,轻松选配徕卡测量系统为其度身定制的多种款型TS02/06/09全站仪,适用于今天和明天的测量工作!When it has to be right.© Leica Geosystems AG 版权所有所有的说明描述及技术数据,如有变动恕不另行通知。
配电网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一、配电网概述配电网是从输电网或地区发电厂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者逐级配送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一般分为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
通常所指的配电网为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即从“变电站10(6)千伏开关柜出线端子”到“与客户分界点”。
但也有个例存在,如有些发达地区110千伏线路也用于配电网,而有些县域的35千伏线路也用于主网,因此配电网的电压等级主要取决于各个城市电网规模或者城市用电量。
配电网主要由相关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电站、开关站、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压器、环网单元等组成。
根据不久前相关统计数据,国家电网公司拥有配电线路共计约360万千米,配电变压器共计约420万台,配电开关365万台。
二、配电网现有基本网架结构及特点1.10千伏配电网网架结构现状无论哪一个电压等级的电力网络,网架都是其根本所在。
因此优化网架结构,是提升现有配电网运行水平的基础。
就配电网目前的现状而言,架空线路整体以多联络或辐射式网架居多,其中城网以多联络结构为主,农网以辐射式结构为主;电缆线路整体以单环网网架为主,其中城网以单环网结构为主,农网以单环网、双射式结构为主。
2.存在的主要问题A+、A类供电区双侧电源的电缆环网结构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区域不满足N-1要求,变电站全停时负荷无法站间全部转供。
B、C类供电区转供能力还需提高,部分架空网架结构不清晰,分段及联络点设置不合理,导线截面不匹配。
D、E供电区供电半径长,分段数少。
3.主要解决思路(1)加强整体规划。
原有配电网缺乏统一而长远的网架和接线规划,如哪一块区域的配电变压器过载了,就在哪新上配电变压器;哪里的配电线路供电“卡脖子”了,就在哪里拨接线路,等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而目前国内主网网架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整体规划相对比较长远。
(2)开展差异化建设。
依据《配电网技术导则》等标准中网架结构的建设目标,在电源点充足的供电区域,采取多分段、适度联络的方式;在电源点有限的供电区域,采取多分段、单联络方式;单一电源点的供电区域,采取多分段、单辐射方式。
用户手册MADIface XT全球首款USB3音频接口!USB 3 / USB 2.0 / PCI Express数字输入/输出系统24 Bit / 192 kHz数字音频192通道3个MADI接口AES/EBU输入/输出2 + 4通道模拟输入/输出196 x 198矩阵路由器1 x MIDI输入/输出3 x 嵌入MADI的MIDI重要的安全说明 (6)概述 (7)1. 简介 (8)2. 包装清单 (8)3. 系统要求 (8)4. 简介及主要特点 (8)5. 首次使用——快速上手 (9)5.1 接口、控制与显示 (9)5.2 快速上手 (10)安装与操作——Windows (11)6. 硬件、驱动和固件安装 (12)6.1 驱动安装 (12)6.2 驱动卸载 (12)6.3 固件升级 (12)7. 设置MADIface XT (13)7.1 Settings(设置)对话框—主标签 (13)7.2 WDM Devices(WDM设备)选项 (16)7.3 Global选项卡(PCI Express模式) (18)7.4 Pitch(仅E-PCIe支持) (19)7.5 时钟模式–同步 (20)8. 操作和使用 (21)8.1 播放 (21)8.2 播放DVD (AC-3/DTS) (22)8.3 多客户端操作 (23)8.4 数字录音 (23)8.5 模拟录音 (23)9. ASIO下的操作 (24)9.1 概述 (24)9.2 已知问题 (24)10. 使用多个MADIface XT (25)11. DIGICheck Windows (26)12. 热线–故障处理 (27)安装与操作——Mac OS X (28)13.驱动和Flash更新 (29)13.1 驱动安装 (29)13.2 驱动卸载 (29)13.3 固件升级 (30)14. 设置MADIface XT (31)14.1 Settings(设置)对话框 (31)14.2 时钟模式–同步 (33)15. Mac OS X FAQ (34)15.1 MIDI不工作 (34)15.2 修复磁盘权限 (34)15.3 支持的采样率 (34)15.4 各种信息 (34)16. 使用多个MADIface XT (35)17. DIGICheck Mac (35)18. 热线–故障处理 (36)19. 前面板操作 (38)19.1 概述 (38)19.2 Encoders(旋钮) (38)19.3 Menu(菜单)键— MIC/GAIN(话筒/增益)和METERS(电平表) (39)19.4 Channel(通道)菜单 (39)19.5 Setup(设置)菜单 (41)19.5.1 Options(选项)菜单 (41)19.5.2 Setups(设置)菜单 (42)19.6 Clock(时钟) (43)输入和输出 (44)20. 模拟输入/输出 (45)20.1 Mic / Line In (话筒/线路输入,XLR/TRS) (45)20.2 幻象供电 (45)20.3 AutoSet(自动设置) (45)20.4 Balanced Line Outputs(平衡线路输出) (46)20.5 Line – Headphones(线路-耳机) (46)21. 数字输入和输出 (47)21.1 MADI输入/输出 (47)21.2 AES/EBU (47)21.3 MIDI (47)21.4 D-sub针脚 (48)22. 字时钟 (49)22.1 字时钟输入和输出 (49)22.2 技术描述和使用 (50)22.3 布线和终止 (51)独立工作模式 (52)23. 操作和使用 (53)23.1 概述 (53)23.2 在设备上设置 (53)24. 实例 (54)24.1 2/4通道AD/DA转换器 (54)24.2 2通道话筒放大器 (54)24.3 194通道监听混音器 (54)24.4 模拟和数字插入器 (54)24.5 带有监听的3端口MADI路由器 (54)TotalMix FX (55)25. TotalMix:路由和监听 (56)25.1 概述 (56)25.2 用户界面 (58)25.3 通道 (59)25.3.1 设置 (61)25.3.2 均衡器 (62)25.3.3 动态 (64)25.4 控制室栏 (65)25.5 控制条 (66)25.5.1 视图选项 (67)25.5.2 快照-组 (68)25.5.3 通道布局-布局预设 (68)25.5.4 滚动位置标记 (70)25.7 首选项 (74)25.7.1 为当前所有用户保存(Windows) (75)25.8 设置 (76)25.8.1 混音器页面 (76)25.8.2 MIDI 页面 (77)25.8.3 OSC页面 (78)25.8.4 辅助设备 (79)25.9 热键与使用 (80)25.10 菜单选项 (80)25.11 菜单窗口 (82)26. 矩阵 (82)26.1 概述 (82)26.2 矩阵视图元素 (82)26.3 操作 (82)27. 操作技巧 (83)27.1 ASIO直接监听(Windows) (83)27.2 复制子混音 (83)27.3 复制一个输出信号(镜像) (83)27.4 删除子混音 (83)27.5 任意复制和粘贴 (84)27.6 录制子混音–回路 (84)27.7 MS 处理 (85)28. MIDI 远程控制 (86)28.1 概述 (86)28.2 规划 (86)28.3 设置 (87)28.4 操作 (87)28.5 MIDI控制 (88)28.6 回路检测 (89)28.7 OSC (89)技术参考资料 (90)29. 技术指标 (91)29.1 模拟 (91)29.2 数字输入 (92)29.3 数字输出 (92)29.4 数字 (93)29.5 MIDI (93)29.6 通用 (93)30. 技术背景 (94)30.1 MADI基础 (94)30.2 锁定(Lock)与SyncCheck(同步检查) (95)30.3 延时(Latency)与监听(Monitoring) (95)30.4 USB音频 (97)30.5 External PCI Express (98)30.6 DS –双倍速 (99)30.7 QS –四倍速 (99)30.8 SteadyClock(稳定时钟) (100)30.9 WDM的注意事项 (101)30.10 术语 (102)其他 (103)31. 配件 (104)32. 产品保证 (104)33. 附录 (105)34. 符合性声明 (105)重要的安全说明注意! 不要打开底盘,以防触电。
引言微处理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制造工业,但它们之间不能同时工作。
尽管应用软件能与车间层数字设备以及其他应用设备通信,但这并不是经常能做到的。
使整个系统同时工作是过程领域制造者最迫切的要求。
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比连接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络的连接形以及不太"开放"的系统所遇到的问题更尖锐,尽管所谓的开放系统被认为能更方便地进行相互操作。
问题的一个关键是接口的不标准。
专用系统之间不能相互通信是相当普遍的。
由于应用程序提供者仅提供了有限的连接性,因而大大地缩小了过程和工业制造厂商对硬件和软件的选择范围。
在缺少任何标准的情况下,设备供应商不得不各自开发自己专用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
在今天的市场上,所有过程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有其专用的技术和接口以及API(应用程序接口),目的在于存取所包含的信息。
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长期维护和支持集成环境等所需要的费用是昂贵的。
尽管可以编写定制的驱动程序和接口程序,但因为上千个不同类型的控制设备和软件包需要互相通信,使得程序的种类迅速地增长。
驱动程序数量的激增加深了解决已存在问题的困难程度,如不同设备供应商的驱动程序之间的不一致、硬件性能不能得到广泛支持、驱动程序不能适应升级后的硬件以及发生存取冲突。
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两个应用系统因为使用相互独立的驱动程序,因而通常不能同时访问同样的设备。
更糟糕的情况可能使,驱动程序不适用于特定设备的应用程序或内部应用程序的组合,这就限制了最终用户的选择或迫使他们不得不编写自己的驱动程序(以及调试)。
对于开发典型监控程序软件的技术人员来说,有20%--30%的时间是用于编写通讯驱动程序。
每次,一个供应商需要将一个新的控制器投入市场销售时,所有的软件开发人员就不得不重新编写一个新的驱动程序。
应用软件的提供者花费太多的资金开发和维护专用接口,这不仅增加了用户的负担,而且在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解决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
在某种意义上,用户被他们的软件的提供者所控制。
智能电网技术论文智能电网是当前全球电力工业关注的热点,引领了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涉及从发电到用户的整个能源转换和输送链。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智能电网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智能电网技术论文篇一浅析智能电网摘要:智能配电网是一个庞大而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对国家、人民甚至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重大的贡献。
智能电网是当前全球电力工业关注的热点,引领了电网的未来发展方向,涉及从发电到用户的整个能源转换和输送链。
智能电网中应用到技术很多,是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由此而形成的新型电网。
它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从而来实现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关键词:电力能源智能电网网络系统技术高效发展1 智能电网的概念及现状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智能电网的概念,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普遍认同以下观点:智能电网就是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
中国在电网的规模和投资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中国的电网企业在发展智能电网方面也具有自身优势。
中国目前在特高压与高压输配电领域的许多技术都是引领全球的。
另外,由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电网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过,智能电网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在电力消费端、需求响应等方面,欧美国家暂时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消费端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上,欧美市场也相对比较成熟。
2 智能电网的特点将计算机应用于电网之中,将数字传感器、遥控装置等加入现有的电力传输及分配系统中,实现数据连接、采集、整合,再进行科学的分析,使电网变得更加智能、绿色、高效。
而且这样的“智能电网”能更加及时、透明地反应电网状况。
WD1概念WD1是全球安防行业音视频压缩卡高清技术标准,是由济南中维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提出并应于相关产品的,分辨率为960×576,与传统D1(分辨率为704×576)相比较,其分辨率更高、画质更清晰、画面更加细腻,色彩还原度以及图像流畅性均有大幅提高。
WD1开发商简介济南中维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安防视频监控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中维世纪产品线全面覆盖音视频压缩卡、网络硬盘录像机、高清网络摄像机等产品及云视通网络监控平台、行业解决方案等应用。
中维世纪先后被授予中国平安城市建设推荐品牌企业、中国安防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企业等荣誉称号,是全球音视频压缩卡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安防监控领域领军品牌。
济南中维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有10余项音视频关键技术通过国内外专利认证、20多个自主研发的网络传输平台和软件获得著作权认定,其中多项技术成果获得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评定。
云视通是中维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网络即插即用,无需设置,一号搞定,广泛应用于公司的音视频压缩卡、网络硬盘录像机、高清网络摄像机等产品上。
中维世纪自主研发的多媒体后处理芯片——JV9800/9900更是填补了国内安防领域的技术空白,使中维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拥有音视频后处理芯片设计能力的安防企业。
济南中维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不仅重视企业的成长,更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领军企业、服务社会、产业报国,中维世纪期待与您精诚合作,共享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安防信息文明。
WD1应用产品概述:中维JVS-C960音视频压缩卡是全球第一款应用WD1技术标准的音视频压缩卡,JVS-C960是中维公司为配合索尼Effio摄像机芯片最新推出的一款预览和压缩分辨率均为960×576(WD1)的音视频压缩卡,采集画面清晰、压缩能力强悍、兼容性优越,最大限度地将索尼Effio摄像机的效果体现出来。
Usb接口技术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1 研究背景及意义2 USB的特点及进展现状3 国内外研究状况1 研究背景及意义多媒体技术的进展,对外设与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USB总线技术应运而生。
1996 年 1 月,7 大工业巨头 Compaq,DEC , IBM,Intel ,Microsoft , NEC 和 Northern Telecom 联合推出通用串行总线 Universal Serial Bus(USB)标准版本。
它的显现使运算机外设连接技术显现了重大变革。
USB 接口是当前生产的运算机必备接口。
目前,国内外采纳USB1.1和两种标准。
要紧用于低速传输要求的场合,支持和12 Mbps两种传输速度;而标准那么提供高达480 Mb/s的传输速度。
尽管如此,在某些对数据传输速度要求很高的系统中,外围设备与USB接口之间在速度上仍存着不可轻忽的传输瓶颈。
关于数字系统而言,尤其是在工业界被普遍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进行USB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USB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串行通信技术,随着协议版本的不断更新,传输速度已从的低速进展到480Mbps的高速,能够在专门大程度上知足不同数字系统对串行通信的要求。
另一方面,USB技术不同于以往的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依照需要把数字系统开发成相应的USB主机和USB设备,在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方面有专门大的灵活性。
关于SOC而言,若是能够将系统内对数据要求较高的局部模块设计成具有标准接口的点对点连接方式,而整体仍沿用传统的片内总线数据传输方式,就能够够让SOC器件专门好的解决接口复杂和同步异步的和谐问题。
作为标准化的串行通信接口,USB接口是超级适合SOC点对点连接设计的一种选择,不但在传输速度上能够大体知足SOC器件中各模块数据交互的要求,而且从结构上来讲,USB 电缆只需VBUS GND D+和D-四根线,超级简单。
1.1、接口技术在微机应用中起什么作用?答:在微机系统中,微处理器的强大功能必须通过外部设备才能实现,而外设与微处理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又是靠接口来实现的,所以,接口处于微机总线与设备之间,进行CPU 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
1.2、微机接口技术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通过接口实现设备与总线的连接;连接起来以后,CPU通过接口对设备进行访问,即操作或控制设备。
1.5、什么是I/O设备接口?答:设备接口是指I/O设备与本地总线(如ISA总线)之间的连接电路并进行信息(包括数据、地址及状态)交换的中转站。
1.6、I/O设备接口一般应具备哪些功能?答:微机的接口一般有如下的几个功能:(1)执行CPU命令的功能:CPU将对外设的控制命令发到接口电路中的命令寄存器(命令口)中,在经分析去控制外设;(2)返回外设状态的功能:通过状态寄存器(状态口)完成,包括正常工作状态和故障状态;(3)数据缓冲的功能:接口电路中的数据寄存器(数据口)对CPU于外设间传送的数据进行中转;(4)设备寻址的功能:CPU某个时刻只能和一台外设交换数据,CPU发出的地址信号经过接口电路中的地址译码电路来选中I/O设备;(5)信号转换的功能:当CPU与外设的信号功能定义、逻辑关系、电平高低及工作时序不兼容时接口电路要完成信号的转换功能;(6)数据宽度与数据格式转换的功能:由于CPU处理的数据都是并行的,当外设采用串行传送方式时,接口电路就要完成串、并之间的转换,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1.8、I/O设备接口与CPU之间交换数据有哪几种方式?答:1.查询方式;2.中断方式;3.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
2.1、什么是总线?总线在微机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答: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
总线作用:连接微处理器、存储器、外部设备构成微机系统,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运行程序。
它的基本任务是微处理器对外连接和传输数据。
简介一种USB IP核的设计方案及FPGA验证-设计应用1 引言USB ,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通串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
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
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
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
USB(Universal Serial Bus)具有以下特点:即插即用、广泛的软硬件支持、低功耗、可选择的多种速度模式、完备的总线拓扑结构。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设计者能够将愈来愈复杂的功能集成到单硅片上。
在设计IP核时应注意其可重用性,为了增强IP核的可能重用性,使IP核能更好地适应不同总线结构的SoC平台,可以为IP核设计一个总线接口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片上总线的协议转换和实现,称之为总线适配器(BusAdapter)。
其特点为:IP核与外部的片上总线标准无关,其逻辑相对固定,只需对相应的总线适配器进行配置就能够有效地集成于不同片上总线的SoC平台。
当前SoC中常用的总线协议有三种分别是:ARM公司的AMBA、Silicore公司的WISHBONE SoC Interconnection Archi—tecture和Ahera的Avalon总线。
本文实现的USB IP核中,设计了总线适配器,在综合前针对WishBone总线或AMBA ASB总线通过宏定义进行设置,从而使USB IP 核能够直接集成于WishBone或AMBA ASB总线的SoC系统中。
2 USB系统组成部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机、设备和互连。
在任何的系统中,只有一个主机,与主机系统的接口称作主机控制器。
他可由硬件、固件和软件综合实现。
设备可以分为功能性设备即外设和集线器,前者作为系统的功能扩展设备而后者作为设备的扩展连接点。
互连定义了主机和外设的连接和通信方式。
即插即用技术的应用摘要:即插即用使用户非常容易地在系统中增加新的设备,并能保证这些设备与以前的外部设备一起工作。
这种特点使即插即用这一技术被广泛接受。
本文论述了即插即用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制定即插即用技术的目标,介绍了即插即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其框架,并且也多即插即用技术软件进行了分析,此外还说明了即插即用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领域当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关键字:即插即用技术;BIOS;设备;系统资源Plug and play technology applicationHuaxiaoling (11110842194) Wenzhou University ABSTRACT:Plug and play make the user is very easy to add new equipment in the system, and can ensure the equipment and the external equipment formly work together. This feature enables the plug and play technology is widely accep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plug and play technology and make its goal of technology, also introduces its work principle and the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many plug and play software technology are analyzed.In addition, it also that the plug and play technology can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that can convenient for our life greatly.KEY: plug and play technology;BIOS;equipment;system resouce0 引言衡量计算机系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的可扩展性,即:往系统中加入新部件的能力。
典型的是通过使用扩展总线插卡,增加系统的功能。
随着工业设备的大型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现代机电设备结构的日益复杂,机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从功能单一、人工操作型向多功能、智能型转变。
网络化分布式状态监测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笔者在对PC硬件即插即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即插即用的思想应用于状态监测系统。
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较高的自适应性、较好的负载平衡性及较强的重要数据的可备份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和网络已成了微机技术发展的两大方向。
多媒体和网络的引入一方面使微机外设种类大大丰富。
每个外设的正常工作都需要系统资源(主要是IRQ、DMA通道号、端口地址)的合理分配,从而使系统配置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多媒体和网络的引入也对微机的传统总线结构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怎样使支持新的总线类型的设备与传统设备合理分享资源,也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
由于这两方面原因,使得系统的资源分配日趋复杂,即使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于这样的系统资源分配问题也经常要付出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
即插即用PnP(PlugandPlay)正是为解决系统资源分配问题提出的。
“即插即用”必须协调执行的基本功能包括下列几部分:(1)识别被安装的设备;(2)确定设备资源需求;(3)创建完整的系统配置,消除所有的资源冲突;(4)加载设备驱动程序;(5)通知配置的变化信息。
1 即插即用概念即插即用(p lug2and2p lay,PnP )是指不需要跳线和软件配置过程,当系统插入一个即插即用设备时,可以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进行检测和配置[1]。
“即插即用”(PNP)是一套PC体系结构规范,“即插即用”的最终目标是把智能设计到PC中,在不需要用户干预的情况下处理安装和配置任务[2]。
2 即插即用目标即插即用规范是为了解决用户在改变系统硬件配置时,合理分配系统资源而制定的。
即插即用规范提出了以下五个目标:2.1容易安装和配置新设备:即在系统中添加新设备,无论是ISA、PCI或EISA设备,还是其它一些设备,系统能独立或协助用户很容易地完成新设备的驱动程序的安装,并合理分配系统资源。
这就要求即插即用设备能够向系统报告自身所需资源,设备类型及设备功能等,并用标准的格式向系统报告以上信息,操作系统通过和各个设备通讯,分别记录每个设备所需资源,统一分配系统资源,解决设备间可能存在的总线和资源请求冲突,并根据设备所提供信息,自行寻找并调入设备驱动程序,或要求用户协助寻找并调入设备驱动程序。
2.2可动态改变配置:这是即插即用技术最具发展潜力的目标。
该目标要求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动态修改硬件配置。
例如,改变显示器分辨率而无须重新启动机器等。
此外,该目标对无线网络用户更具有实用价值。
该目标的实现要求操作系统能实时监视硬件情况,当发生改变时,操作系统应当向应用程序广播硬件变动情况,促使应用程序针对硬件变化情况在操作系统协助下进行调整。
2.3与现有外设兼容:即现有的大量非标准PnP设备应能在PnP规范下不经或经过少量调整成为PnP设备或由操作系统处理非标准PnP设备的资源请求。
这就要求针对现有外设建立一个技术数据库,使系统能处理非PnP设备的信息。
2.4与操作系统和硬件无关:即PnP规范应当在基本数据结构、命名习惯、用户接口平台等方面订立标准,使PnP的实现可应用于不同平台[3][4]。
2.5减少复杂性和增加硬件灵活性:复杂性主要指应使硬件配置容易。
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设备占用资源情况可由操作系统选择调整,即操作系统可根据当前配置情况为设备动态分配资源。
这就要求PnP设备及接口卡具有软跳线或有较大的可正常工作的可利用资源范围。
从即插即用的目标来看,完全PnP实现要求:PnP的机器,PnP设备和支持PnP 的操作系统。
3 “即插即用”体系结构“即插即用”体系结构支持自动配置PNP扩展的软件结构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图1“即插即用”软件的体系结构(1)“即插即用”BIOS(PNP BIOS)PNP BIOS是加电自检(POST)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检查和配置PNP扩展卡,此外,PNP BIOS提供在线服务以便允许系统软件与BIOS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配置管理。
(2)配置管理器(CM)CM是一个设备驱动程序,它向其他设备驱动程序提供系统中所有设备的配置信息,这个驱动程序也能够检查和配置PNP BIOS没有配置的PCI和PNP-ISA卡。
(3) ISA配置实用程序(ICU)ICU是一个实用程序,该程序帮助用户给传统的ISA扩展卡选择无冲突的配置。
除了建议用户如何手工配置它们的扩展卡以外,这个实用程序截取这些新的信息,并使它通过ESCD数据结构向CM和PNP BIOS提供信息。
CM和PNP BIOS使用ESCD来识别PNP扩展卡可以使用的系统资源。
(4)扩展系统配置数据(ESCD)ESCD数据结构存储在某种非易失性存储区中,并用于保存系统中所有设备的当前配置,这些设备包括系统板设备和扩展卡。
图1显示了组成“即插即用”软件体系结构的四个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
在POST过程中,PNP BIOS启动PNP卡的自动配置。
这包括执行PNP-ISA 的隔离序列以及确定PCI和PNP-ISA卡的资源需求。
ESCD结构是用来查询并确定非PNP卡已使用了哪些资源,还有哪些资源可供PNP卡使用。
PNP BIOS 必须配置引导操作系统所需要的那些卡。
有时PNP BIOS要能够配置所有的卡。
配置管理器(CM)完成自动配置过程,配置没有被PNP BIOS配置的那些PNP卡,它也向设备驱动程序和配置实用程序提供所有设备的配置信息。
ISA配置实用程序(ICU)是PNP系统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给标准ISA 设备确定无冲突的配置,它也给PNP卡提供高级的配置支持,这包括允许用户禁止多功能卡的某些功能,封锁特定的PNP卡的配置。
对于不支持PNP的操作系统,后一种功能很有用[2]。
4 PCI即插即用软件分析(1)即插即用需要软件支持在技术上,PCI是把即插即用真正地结合到ISA兼容的计算机中的一种体系结构。
PCI所提供的功能及所有遵循的设备都可以容易的被识别。
此外,遵循PCI的设备也标注出它们对系统资源的要求。
在无需用户干预或尽少干预的情况下,这些系统资源能够进行动态分配。
除了pci设备的硬件功能外,在系统bios、设备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等各种的硬件配置过程需要有一套新的软件方法来协调。
图2是一个包含从设备驱动程序和系统bios的软件结构图,虽然不是很惊喜,但大致表明了软件层次之间的调用关系和依赖关系。
该结构以真正的即插即用方式配置pci和其他类型设备。
在图1中,为了突出重点,给非pci即插即用的设备命名为“其他类”。
图2 即插即用技术软件结构图(2)设备管理系统bios是计算机上电后最先执行的代码,测试和配置设备是其主要功能。
该功能是在系统bios上电自测试(post)期间完成的。
而pci设备正是在这期间与系统中的非PCI设备一起得以监测和配置的。
如上所述,即插即用系统bios的一个主要设计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与现有的工业标准bios不冲突。
譬如,由ibm,ami和Award软件公司早期开发的bios,它们已经做了设备的初始化和测试。
所以,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把设别的测试和初始化与现有的bios中的已有功能结合起来。
在这一问题上,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尽管所有的bios供应商在post期间完成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其中的各项具体任务执行的次序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第二,由pci设备提供的功能可能与系统中的非pci设备所提供的功能相重叠。
这两者之间使用相同的工业兼容I/O 口。
在引导过程中,哪些设备具有优先权以及生么时候测试并初始化,对于维护系统资源不冲突并确保启动时相当重要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实现一个post全局设备配置管理程序。
(3)post全局设备配置管理程序所有即插即用设备的测试与初始化是由post全局设备配置负责的,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初始化并测试的即插即用设备的全局调度器。
正如图1所示,系统bios 调用post全局设备配置程序,再依次调用各个即插即用设备的配置程序。
但至于何时调用取决于系统bios,以什么顺序调用每个即插即用设备也取决于它。
(4)Pci配置管理程序Pci配置管理程序仅仅负责系统中的pci设备的初始化,并且包括识别系统中的每一个pci设备及其每个设备的所提供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