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连第三章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积极的方向)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考试重点)(一),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的是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例如: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概念。
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简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
(二)定向性和顺序性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儿童身体的发展:头部、躯干、四肢;个体动作的发展: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
(三)、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身高: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青春期长得很快;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儿的身体先于心理的发展。
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段时间,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弱或没有影响。
(奥地利,洛伦茨)5岁以前儿童智力发展;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9岁(小学三年级)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填空题)(四)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最终水平和有时领域也不相同。
(图画记忆,生命是一条线小到老,哥哥阶段特点不一样,有的阶段发展慢,这个阶段有了一定的提升,下一个阶段更大的提升,正是这种不平衡性的存在,导致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性,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考试重点)(一)发展的实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单选题] 1、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 情感B 意志C 性格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单选题] 2、()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 专制型B 放纵型C 民主型D 集体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单选题] 3、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 1岁左右B 3岁左右C 6岁左右D 9岁左右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岁左右。
[单选题] 4、()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 专制型B 放纵型C 民主型D 集体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单选题]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自主感对羞耻感B 主动感对内疚感C 勤奋感对自卑感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单选题] 6、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 自我意识B 自我认知C 性格特征D 能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单选题] 7、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 情感B 意志C 性格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单选题] 8、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 并不重要的时期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 没有效果的时期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概念: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而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连续的、稳定的变化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2.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心理发展的动力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会和论和成熟抡相互作用伦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小学生心理特点感知、记忆: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想象、思维: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情感、意志: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情绪、性格: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个性特征也不断增强2.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方面,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易冲动。
情感指向日益广泛意志品格方面,近期目标是主要动机。
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
性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解决问题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自我意识的高涨,追求独立和自尊自我评价方面,开始由注重外部表现的具体评价向以抽象慨括为主的抽象评价转变,能够把一些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3.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三、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又叫关键期或者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者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
成人的水平。
二、认知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
与特殊性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
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
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
性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
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
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
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
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
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
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
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
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
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
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
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
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
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
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二)智力差异 1.智力测量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 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应采用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
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
(二)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
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
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现
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
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
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差异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
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有
多种分类,主要有:外倾型和
内倾型、顺从型;理智型、情
绪型和意志型。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
常态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
仅指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
140的儿童。
2.弱智儿童
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
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3.学习困难学生
4.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安排
特殊教育环境时,可考虑以下
几种形式;一是随班就读,二
是普通班加巡回辅导,三是普
通班加资源教室,四是设置特
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