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18.34 KB
- 文档页数:1
各种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合金元素是钢中添加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可以改变钢的性能和特性。
以下是常见的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碳:碳是钢中最常见的合金元素之一,是钢的基本元素。
碳的含量越高,钢的硬度和强度就越高,但韧性和可塑性下降。
碳含量低的钢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韧性,适用于加工成形和冷加工。
铬:铬能够增加钢的耐腐蚀性能。
当铬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形成薄而致密的氧化铬层,有效防止钢材表面的进一步氧化和腐蚀。
铬还能提高钢材的强度和硬度。
镍:镍可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和抗热性能。
镍会改善钢的韧性和可塑性,并且有助于提高钢的强度。
镍合金用于制造耐热钢和耐腐蚀钢,如不锈钢。
钼:钼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和耐热性能。
钼合金特别适用于高温等恶劣工作条件下使用的钢材,如高速切削工具钢和高温合金钢。
锰:锰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可以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并提高磨削性能和耐磨性。
锰还能提高钢的可塑性和韧性,并促进钢的晶界强化。
钢中还可能添加其他合金元素,如钼、钒、钛、铌等元素,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
钼:钼能够提高钢的高温强度、硬度和抗腐蚀性能,尤其适用于制造高温合金和耐蚀钢。
钒和钛:钒和钛能够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它们通常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工具钢和高强度低合金钢。
铌:铌能够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和可焊性。
铌合金钢通常用于制造高强度结构钢和耐蚀钢。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合金元素及其对钢性能的影响,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合金元素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到钢中,以满足特定的工程要求和应用需求。
不同的合金元素的添加量和比例也会对钢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
合金钢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锰钢”,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量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
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
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
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
在钢中加入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铌作为钢和铁的合金元素被使用由来已久。
铌被加入到奥氏体不锈钢中,以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抗晶界腐蚀能力。
这种含铌奥氏体不锈钢被用于制造化工和石油工业的大型设备。
铌加入到镍铬基和钴基高温合金中,可提高其高温稳定性和高温强度。
近二十年铌在材料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由于铌可以推迟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并大大延迟奥氏体开始转变为珠光体的时间,在低合金钢中加入0.05%~0.10%的铌,在铸态下得到贝氏体钢,免去了贝氏体化热处理过程;〔2〕由于铌可以显著提高铸钢的高温组织稳定性,而被用于铸钢轧辊的生产中。
含1.5%Nb的轧辊的使用寿命是高铬铸铁轧辊寿命的3倍;〔3〕铌在高温合金中的应用也引人注目,含35%Ni、25%Cr的Fe-Ni-Cr-Nb合金有极好的组织稳定性、蠕变断裂强度和抗碳化及还原性,可在1130℃下的空气中使用;〔4〕铌对组织稳定性的贡献还受到生物合金工作者的重视,铌加入到钛合金中,以提高其抗腐蚀性,这种钛合金被用作牙齿材料;〔5〕在AL203纤维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中,Nb2Al+NbAl 被认为是比较好的基体组织;〔6〕在航天工业中,C103(Nb 1.0% Hf1% Ti0.5% Zr)铌合金由于在1500℃的高温下仍然具有大于50MPa的强度,被用来制造高性能火箭发动机辐射冷却推力室和喷管延伸段以及连接法兰环等;〔7〕铌在微合金化钢中的应用发展也很快,特别是在冷轧汽车薄板生产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本文详细介绍铌在铸铁中应用的研究结果,并对铌在铸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铌对灰铸铁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高频感应电炉熔炼和湿型浇注研究了铌对3.0%~3.4%C、1.8%~2.0%Si、0.7%~0.9%Mn灰铸铁力学性能及耐磨性的影响,结果如图1至图4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灰铸铁的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都随着铌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灰铸铁中含铌量高于0.25%时,其各项性能明显提高。
锰在高铬铸铁中的作用
锰在高铬铸铁中具有多重作用,具体如下:
1. 提高高铬铸铁的强度和硬度。
锰可以增加高铬铸铁中的组织致密度,抑制高温下铬的损失,从而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2. 改善高铬铸铁的韧性。
锰的加入可以降低高铬铸铁的硬度,使其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可塑性。
3. 提高高铬铸铁的耐磨性。
锰与铬的共同作用可以使高铬铸铁中形成更稳定的晶体结构,从而提高其耐磨性。
4. 提高高铬铸铁的抗氧化性能。
锰的添加可以形成一层锰氧化物膜,在高温、高氧环境中有效地防止高铬铸铁的氧化。
5. 在提高铸铁的“硬化能力”和材料的淬透性方面,锰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适量增加锰,可以使材料获得强韧性、高硬度和高淬透性。
此外,在高铬铸铁中还常含有一定含量的铌、钛、铜等元素,这些元素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高铬铸铁的物理性能。
总的来说,锰元素在高铬铸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其力学性能,也增强了抗氧化能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铸造工程师或查阅铸造类书籍。
各种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钢是一种合金,主要由铁和碳组成,但它可以添加大量其他合金元素来改变其性能和特性。
各种合金元素的加入可以影响钢的强度、硬度、延展性、耐蚀性、耐磨性、热稳定性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1.碳(C):碳是钢中最常见的合金元素之一、它可以增加钢的硬度和强度,使其适用于制作刀具、机械零部件和结构材料。
高碳钢通常具有优异的切削性能,但其耐腐蚀性较差。
2.锰(Mn):锰是一种强化元素,可以通过形成固溶体或精细分散的化合物来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锰还可以改善钢的韧性和耐磨性,并促进晶界清洁。
锰在高碳钢和耐磨钢中的含量通常较高。
3.硅(Si):硅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并降低磁性。
硅还可以提高钢的耐热性和抗腐蚀性。
高硅钢常用于电动机和变压器的铁芯。
4.铬(Cr):铬是一种常用的合金元素,可以使钢具有优异的耐蚀性。
它在钢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铬表面层,称为铬化合物。
这层表面层可以防止钢的进一步腐蚀,并提高其耐磨性。
铬还可以提高钢的高温强度和耐腐蚀性。
不锈钢中的铬含量通常较高,以增加其抵抗腐蚀的能力。
5.钼(Mo):钼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
它还可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
钼常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工具钢、不锈钢和耐火材料。
6.镍(Ni):镍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并改善其耐腐蚀性。
镍对低温性能和抗蠕变性能也有积极影响。
镍合金钢被广泛用于制造高温压力容器、船舶构件和化学设备。
7.钼(Mo):钼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
它还可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和高温性能。
钼常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工具钢、不锈钢和耐火材料。
8.钛(Ti):钛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耐蚀性。
添加钛可以在晶界处形成碳化物,从而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
钛还可以降低钢的热处理敏感性。
9.铌(Nb):铌可以改善钢的高温强度和耐热性。
它可以与碳结合形成稳定的碳化物,并提高钢的强度和耐磨性。
铌钢适用于高温和高压工作条件下的应用。
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钢是一种碳含量在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合金元素的添加可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使其具备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影响进行介绍。
1.铬(Cr):添加铬可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
铬在钢中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氧气和水的进一步侵蚀,从而增加钢材的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
2.锰(Mn):锰是一种重要的强化元素,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耐磨性。
锰和碳共同形成硬质的碳化物,增强钢的晶粒细化,提高硬度和强度。
3.钼(Mo):钼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并增加其耐高温性能。
钼在钢中形成的钼碳化物可以细化钢的晶粒,从而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和硬度。
4.镍(Ni):镍可以提高钢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并且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
镍可以改善钢的晶粒细化,提高塑性和韧性。
5.钒(V):钒可以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能。
钒与钢中的碳形成碳化物,增强晶体的硬度,提高钢的耐磨性能。
6.硅(Si):硅可以增加钢的硬度和强度,并降低磁性。
硅与碳形成硅化物,可以细化钢的晶粒,提高硬度和强度。
7.磷(P):适量的磷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但过量的磷会降低钢的韧性和冷加工性能。
8.硫(S):硫与钢中的其他元素形成非金属夹杂物,使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但可以提高钢的切削性能。
除了上述几种合金元素外,钢中还可以添加其他元素,如铌、铝、钛等,以进一步改善钢的性能。
不同的合金元素的添加量和配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选择适当的合金元素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合金元素的添加可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钢的性能。
通过合理的合金设计和配比,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可以获得理想的钢材。
高铬铸铁作者:卢洪波高铬白口抗磨铸铁(以下简称高铬铸铁)是一种因性能优良而特别受到业内重视的抗磨材料。
在耐磨性上,它比合金钢高得多;在韧性、强度上,它又比一般白口铸铁高得多;同时,它还兼有良好的抗高温和抗腐蚀性能,而且生产便捷、成本适中,因此成为当代最优良的抗磨料磨损材料之一。
高铬铸铁属金属耐磨材料中抗磨铸铁类铬系抗磨铸铁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继普通白口铸铁、镍硬铸铁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白口铸铁。
高铬铸铁一般指含铬量在11%~30%、含碳量在2.0%~3.6%范围的合金白口铸铁。
早在1917年就出现了第一个高铬铸铁专利。
我国抗磨白口铸铁国家标准(G B /T 8623)规定了高铬白口铸铁的牌号、成分、硬度及热处理工艺和使用特性。
美国高铬铸铁执行标准为A S T M A 532M ,英国为B S 4844,德国为D I N 1695,法国为N F A 32401。
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曾研制了含铬量12%~15%、含锰量3%~5.5%、壁厚达200m m 的球磨机衬板,现执行ГO C T 7769标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克莱梅克斯(C l i m a x )钼业公司曾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为抗磨白口铸铁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8年,该公司首先发明了镍硬铸铁,从而将抗磨铸铁技术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74年,为纪念国际G I F A ,该公司在杜赛尔多夫展览会上展示了其名为“神秘1号”和“神秘2号”的经典高铬抗磨铸铁153(C r 15M o 3)和1521(C r 15M o 2Cu )。
目前,克莱梅克斯公司执行的高铬铸铁标准见附表所示。
栏主特别提示大家,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对高铬铸铁的规模化工业应用,发达国家始于上世纪60年代。
我国则于1969年,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与新日铁公司及八幡厂技术实验中心联合在武钢进行了轧钢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很快,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较为全面、详细地向国内读者介绍高铬铸铁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影响及熔炼和热处理相关问题的图书———《高铬铸铁轧辊的力学性能》问世。
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球墨铸铁是一种常用耐热材料,但在高温下空气的侵蚀性也非常强烈。
为了提高球墨铸铁抗氧化性能,针对不同含量的低碳合金元素,其对球墨铸铁的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有很显著的变化。
首先,钾元素具有显著的一氧化氮效应,可以使球墨铸铁具有抗高温氧化性能。
当含有钾的低碳合金元素的掺杂量小于0.7%时,氧化层的密度和抗氧化性能均呈现有限的变化,但当掺杂量大于0.7%时,表面皮肤比重增加,氧化层结构更紧密,表面附着力增强,抗潮沉变化显著,抗氧化性能大幅提高。
此外,若球墨铸铁含有硅元素,在熔形过程中释放的氧分子(O)可以与被浸渍的另一种元素(Si)形成结构牢固的氧化铁硅析出物,从而形成氧化铁结晶网状的氧化层,显著提高球墨铸铁的抗氧化性能。
此外,镁元素也可以促使球墨铸铁表面构型及性质改善,抗氧化性能得到极大提升,通常低碳合金元素中硫元素掺杂量高,它可以对高温氧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上,掺杂不同量的低碳合金元素,对于球墨铸铁的抗氧化性能有着多种作用,这样低碳合金元素有助于提高球墨铸铁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合金钢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2 合金钢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2合金模具钢的合金元素主要起什么作用?合金元素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临界点的影响Mn、Co、Ni、C、Cu、N等元素合A3温度下降,A4温度升高;V、Cr、Ti、Mo、W、Al、P、Sn、Sb、As、B、Zr、Nb、Ta、S、Ce等元素使A3温度升高,A4温度下降。
对铁-碳合金临界点的影响Mn、Ni、C、Cu、N等元素使铁碳相图中的S点和E 点向下并向左移,A3线(GS线)也向下移(Co除外);V、Cr、Ti、Mo、W、Al、P、Sn、Sb、As、B、Zr、Nb、Ta、S、Ce等元素使S点和E点上升并向左移。
与模具钢中晶体缺陷的相互作用一些合金元素与晶界结合,形成晶界偏聚;与位错结合形成柯垂耳气团。
对钢的组织及性能产生影响,如产生晶界强化、出现晶界脆性、出现晶间腐蚀等。
固溶于基体组织中起固溶强化作用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W、Mo、Cr、Mn等与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Al、Co、Cu、P、S、N等,在高温时能固溶于奥氏体中,相变后遗留固溶于室温组织中,对基体组织起固溶强化作用。
对C曲线影响: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Si、Al、Cu以及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 等使C曲线右移而不改变曲线外形。
Co使C曲线左移。
碳化物形成元素W、Mo、Cr、V等不仅使C曲线右移而且使其外形改变为具有上、下两面三刀个"C"形曲线。
进步临界点的元素如Si、Al、Co、Cr、Mo、W、V等使C曲线的"鼻子"向上移动,降低临界点的元素如Mn、Ni、Cu等则使C曲线的"鼻子"向下移动。
对奥氏体化的影响合金元素的加进进步了钢奥氏体化温度和延长了奥氏体化的时间。
Al、Ti、Nb、V元素强烈阻止了奥氏体晶粒长大,W、Mo中等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C、P、Mn(高碳时)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
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转变影响Ti、Nb、V、W、Mo等强和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烈推迟珠光体转变,推迟贝氏体转变较少;升高珠光体转变温度范围,降低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明显出现珠光体和贝氏体两条C曲线。
高铬白口抗磨铸铁(以下简称高铬铸铁)是一种因性能优良而特别受到业内重视的抗磨材料。
在耐磨性上,它比合金钢高得多;在韧性、强度上,它又比一般白口铸铁高得多;同时,它还兼有良好的抗高温和抗腐蚀性能,而且生产便捷、成本适中,因此成为当代最优良的抗磨料磨损材料之一。
高铬铸铁属金属耐磨材料中抗磨铸铁类铬系抗磨铸铁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继普通白口铸铁、镍硬铸铁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白口铸铁。
高铬铸铁一般指含铬量在11%~30%、含碳量在2.0%~3.6%范围的合金白口铸铁。
早在1917年就出现了第一个高铬铸铁专利。
我国抗磨白口铸铁国家标准(G B /T 8623)规定了高铬白口铸铁的牌号、成分、硬度及热处理工艺和使用特性。
美国高铬铸铁执行标准为A S T M A 532M ,英国为B S 4844,德国为D I N 1695,法国为N F A 32401。
俄罗斯在前苏联时期曾研制了含铬量12%~15%、含锰量3%~5.5%、壁厚达200m m 的球磨机衬板,现执行ГO C T 7769标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克莱梅克斯(C l i m a x )钼业公司曾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为抗磨白口铸铁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8年,该公司首先发明了镍硬铸铁,从而将抗磨铸铁技术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74年,为纪念国际G I F A ,该公司在杜赛尔多夫展览会上展示了其名为“神秘1号”和“神秘2号”的经典高铬抗磨铸铁153(C r 15M o 3)和1521(C r 15M o 2C u )。
目前,克莱梅克斯公司执行的高铬铸铁标准见附表所示。
栏主特别提示大家,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对高铬铸铁的规模化工业应用,发达国家始于上世纪60年代。
我国则于1969年,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与新日铁公司及八幡厂技术实验中心联合在武钢进行了轧钢实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很快,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较为全面、详细地向国内读者介绍高铬铸铁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影响及熔炼和热处理相关问题的图书———《高铬铸铁轧辊的力学性能》问世。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合金元素 作用
C和Cr
铬和碳是高铬铸铁中两种重要的合金元素。提高铬含量和碳含量有助于增加碳化数量,这将使高铬
铸铁的耐磨性提高而韧性降低。碳化物的体积分数φ(碳化物)(%)可用下式估算:
φ
(碳化物)=12.33ɯ(C)+0.55ɯ(Cr)-15.2%
其中铬增加碳化物的效果远比碳差,因此工艺上常常用调整碳含量来达到改变碳化物数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铬碳比(质量比,下同)影响铸铁中M7C3型碳化物与总碳化物的相对数量。一般铬碳比大
于5就能获得大部分的M7C3型碳化物;同时铬碳比越高,铸铁的淬透性也越好,铬对淬透性的影响主要是
固溶在基体中的铬,基体中固溶的铬含量(质量分数)可用下式估算:
ɯ(Cr)=1.95×铬碳比-2.47
多数高铬铸铁中铬的质量分数在13%~20%范围内,碳的质量分数在2.5%~3.3%范围内,铬碳比大约
为4~8。不含其他合金元素的高铬铸铁,空淬能淬透的最大直径为Φ20mm左右,要提高淬透性,必须加
入其他合金元素。
此外,铬含量对相图中共晶点碳含量有很大影响,随铬含量增加,共晶点碳含量下降。共晶点碳含
量[质量分数,ɯ(CE)]随铬的变化可参考下式计算:
ɯ(C
E
)=4.40-0.054ɯ(Cr)
生产中一般采用亚共晶高铬铸铁,因此共晶点碳含量随铬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应在成分设计时引起
足够的重视。
Mo 钼元素具有明显的提高淬透性作用,特别在钼的质量分数较高(超过2%以上)时,作用更明显。钼元素在各相中的分配是这样的:约有50%进入Mo2C中,约有25%进入M7C3型碳化物中,溶入基体的钼含量可从下式估算:溶入基体的钼含量(质量分数)=0.23×总的钼含量(质量分数)-0.029
略去常数项,基体中的钼含量大约占高铬铸铁中钼含量的23%左右,这部分能直接起到提高淬透性
的作用。钼对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影响不大。钼若能与铜、锰联合应用时,其提高淬透性的效果更好
。
Ni和Cu
镍不溶于碳化物而完全溶入基体中,因此可充分发挥它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镍降低Ms点的作用大
于钼,会造成淬火后残留奥氏体增多。
铜的作用与镍相同,但效果没有镍大,亦不溶于碳化物,完全溶于金属基体中,因此可以充分发挥
它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铜降低Ms温度,会造成较多的残留奥氏体,且铜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也不高
(大约在2%左右),一般添加量在1.5%(质量分数)以下。
含镍、铜较高的高铬铸铁在热处理后常存在较多的奥氏体。这些残留奥氏体在磨损过程的反复冲击
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相变,在磨损面表层产生压应力,最终导致表层材料的层片状剥落。残留奥氏体的数
量可采用改变淬火温度和保湿时间的方法(使之析出较多的二次碳化物)来降低。这是因为镍和铜全部溶
于奥氏体中,热处理不可能降低其含量,故降低奥氏体稳定性的唯一方法是尽可能减少奥氏体中的碳和
铬,但此时获得的马氏体中的碳含量较低,硬度也随之降低。
Mn 锰既进入碳化物又溶解于基体。锰能扩大γ相区,对稳定奥氏体很有效。由于锰剧烈地降低Ms,会使高铬铸铁在淬火后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故一般控制其质量分数在1.0%以下。锰和钼联合使用时对提
高淬透性非常有效。
Si
硅与氧的亲和力大于锰和铬,是熔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脱氧元素。硅对于基体有较高的固溶强化作
用(大于锰、铬、镍、钨和钒)。由于在凝固过程中,硅有富集在碳化物结晶前沿的倾向,因此有一定的
改变共晶碳化物形态的作用。硅在高铬铸铁中具有提高Ms点,减少残留奥氏体的作用,同时也是降低淬
透性的元素,一般应注意控制其含量,以免在淬火时出现珠光体。
V 钒与碳结合既能生成初生碳化物,又可生成二次碳化物,使基体中固溶的碳含量有所下降,提高Ms点,易于获得铸态马氏体组织。一定含量(质量分数为0.5~1.0%)的钒在凝固时可使组织细化,对于消
除粗大的柱状晶组织有较好的作用。此外,钒还具有促使碳化物团球化的作用。
B
硼能提高碳化物的硬度,且能产生硬度较高的化合物,从而提高高铬铸铁的耐磨性。溶入基体的硼
能有效地提高基体的硬度,从而增强基体对碳化物的支撑作用。硼对高铬铸铁的基体及碳化物硬度的影
响见下表。硼对高铬铸铁Ms点的影响很小,从而使薄壁铸件在铸造态也可获得马氏体基体。但硼的添加
通常使得断裂韧度和冲击韧度下降。
组织
硬度 HV50
ɯ(B)=0.11%ɯ(B)=0.35%ɯ(B)=0.57%ɯ(B)=0.89%ɯ(B)=1.26%
奥氏体478481467——
马氏体——751862950
共晶碳化物156515701788~21351600~22001891~2688
初生碳化物————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