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7
清代小说《歧路灯》隐语初探
郭慧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5(000)006
【摘 要】隐语是汉民族语言中古已有之的一种社会语言文化现象,其历史悠久,
使用群体广泛,在社会语言学研究和民俗语言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清代
文人李绿园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歧路灯》中便保存大量涉及清代社会市井生活方
方面面的隐语,对其进行探索与挖掘不仅可为近代汉语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资源,
更可使我们对清代民俗生活和民俗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体味隐语这种特殊语言现
象隐藏着的秘密与魅力。
【总页数】3页(P6-7,45)
【作 者】郭慧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言语识别视角下广西地区毒品犯罪隐语初探2.清代小说《歧路灯》的教育特征研
究3.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启示4.清代小说《歧路灯》对微
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借鉴价值5.晚清官员信札中的隐语使用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言学相关名词解释1.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族语言的分支。
2.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
3.社会方言: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为“社会方言”。
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4.语系: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
8.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
10.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
13.借词:也叫外来词,主要指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都来自外语的词。
14.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指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语素逐一翻译原词语的各个成分,不但把原词语的意义,而且把原词语的内部结构形式也移植过来的那些词。
15.意译词: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是本民族语言的,词义来自外语的词。
16.双语现象: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它是民族的接触、尤其是民族杂居的产物。
17.语言转用: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18.洋泾浜语:这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所使用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19.克里奥耳语:作用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20.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功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22.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的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23.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及其社会背景分析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反映着社会。
日本的女性用语词语优雅、语气委婉、待人尊敬,是现代日语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日语不同于世界其他语言的一大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女性用语的特点也将逐步发生变化。
关键词:女性;女性用语;日本社会;性别差异课题来源:泰山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中的“位相”――以女性用语为例”(项目编号:QN022014006)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说话者思想认识的重要反映。
语言的发展,印证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它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日本女性的言行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从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了差异明显的女性用语。
本文拟通过分析现代日语中的女性用语的特征考察日本女性用语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 现代日语中女性用语的特点现代日语中女性用语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
其中,词汇方面男女用语差异表现最为明显。
1.1 语音语调在语音上,女性追求优雅、规范的语音变体,即女性发音一般较之男性更接近高雅的、清晰易懂的标准音。
而男性发音有时比较粗糙模糊,在非正式场合经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语音变体。
在语调上,女性较男性更富于抑扬变化,富有表现力,女性说话时句末多用升调,回答问题时也经常带有疑问或征询的升调;男性则使用语气坚决、肯定的降调。
1.2 词语运用男性常用的人称代词,如“?W”、“俺”、“君”、“お前”等,显得比较傲慢而且粗俗,部分词语带有轻蔑或近乎责骂的口气。
与此相对,女性经常使用的人称代词,如“あたし”、“あたくし”“あたい”、“あなた”、等显得随和亲密、尊重客气。
男性一般使用“ほう”、“おい”、“なあ”、“やあ”等语感强烈的感叹词,或像“くそ”一类的粗俗的词语。
女性一般使用“あら”、“まあ”、“おや”等语感柔和的感叹词。
女性用语的终助词有“わ”、“わね”、“のよ”、“かしら”等。
名词解释:1。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符号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
2。
语用学: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殊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3.菲尔德:4。
索绪尔:5。
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往往可以从音质的角度去划分,划分到不能再分析为止,分析出最小的语音单位,得到的就是音素。
6.音位:音位是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
条件变体:具有互补分布关系的各音素对它们分布的环境总体来说是相互补充的,而对其中某个因素所能出现的特定位置又是相互排斥的。
它们彼此间不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所以并归并为一个音位,这些因素就是这个音位的若干变体.这种变体都有各自出现的条件,所以叫做条件变体。
8。
超音段音位:在语流中,音高、音强、音长这样的非音质要素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因此也能归并成音位。
由于这些音位不是局限于一个音段音位,而是常常是添加到音段音位的序列(包括音节、词等)上面,它们具有超音段的性质,音位学上把它们叫做超音段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
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9。
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位,是因为它有某种特殊的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
10.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11.肌肉紧张度说:12。
语流音变:人们说话时,具体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长短不一的一段段的语流。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教语流音变.13。
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14.语义场:在语言学中,凡是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在词义上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的一群词聚合在一起,在语义上形成一个场,称之为语义场。
基础知识类:语体的分类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如:ladys and gentlement),书面语体又分为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和事务语体(通知、报告、批复,应用文写作课上讲到的公文的专门用语(如“根据”、“遵照”、“依照”、“按照”、“本着”等。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谐音禁忌任何一种语言都会有一些人们避免说的东西。
大家不说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无法称呼,而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去谈它们,这就是禁忌语。
1、生活中谐音禁忌,如:梨(男女朋友忌分梨吃,会分离)。
钟(送礼忌送钟,因同送终)。
伞(送礼忌送伞,会分散)。
苹(绍兴人 "苹果"与 "病故"同音,故探病忌送)。
桑(门口忌种桑树,家中会有丧事)。
缎子(寿衣不用缎子,音同断子)。
舌(同赊本之音)。
2、方言谐音禁忌中,中国各地方言文化皆有不同,所产生的禁忌心理也互相有所不同,如:广州话:猪肝(干)说成猪润、猪舌(赊)说成猪利。
绍兴话:"鹅"与"我"同音,故不言杀鹅(我),而以杀白狗来代替。
了解香港的“两文三语”政策香港政府在1997年回歸後,推行「兩文三語」的政策,「兩文」就是中文和英文;「三語」就是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
了解马来西亚境内流行的语言或方言北马福建话印尼语客家方言客家话巴利马来语新马华语槟城福建话泰米尔语马来西亚英语马来西亚华语马来语了解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国家的通用语及国家的通用文字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国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简体字)掌握语码转换、双语现象、语言规划、言语交际能力、语言替换、洋泾浜语、言语社区等概念。
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里采用两种或以上的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不仅可以指不同的语言,也包括同一种语言中的不同方言,或者是语言不同的语体(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
隐语(argot)是指社会上的某个行业或某个集团,所使用的内部语言,行业或集团之外的人,往往听不懂。
比如我们计算机业,把调制解调器(modem)叫做"猫",这就是一个隐语的例子。
この文章は文国ネットからです、コピーしてはいけませんです在日本,不同的行业或集团,也有不同的隐语,下面我给各位介绍两组隐语,以增加各位对日语的了解。
第一个例子,是早期的日本药材业的隐语。
那时的日本药材业,有些"猫腻"(北京土话,欺诈的意思),一种药材,假设保存年限是三年,过期后,按理说,应当销毁,但那些药材商人为多赚钱,通过专门方法,对过期药材进行再加工,让旧货变成"新货",以此蒙骗顾客,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隐语:①ル-(过期的旧药)②ル-なおし(使用过期的旧药)③ル-きする(将旧药集中起来,进行再加工,然后分配给各个药店)日语中的隐语日语习惯用语第二个例子,是日本百货业的隐语。
比如在一个购物中心里,两个服务员正在接待一个顾客,给顾客介绍某种商品,突然一个服务员"内急",必须马上去厕所解手。
日语中的隐语日语习惯用语假如没有这个顾客,那很好办,服务员只要说"ちょっとトイレに"(去厕所一下),就可以了。
但现在正好有一个顾客在旁边,再这样说,就很不礼貌了,因此,日本的服务员发明了一些如厕专用的隐语,比如:①ちょっと遠方に(去远处一下)②ちょっと奥に(去里面一下)③ちょっと中村に(去中村那里一下)所以,假设你正在日本的百货商店里挑选商品,如果有一个服务员说"去里面一下",你千万不要以为,她是去"里面"给你拿货,她是想去"里面",方便方便(笑)。
日语中。
2012.01学教育72网络用语与隐语行话词汇特点的新阐释刘颖颖(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0)[摘要]本文针对近些年来网络语言的流行与使用,并根据行话的性质与类型,对网络用语和隐语行话中的词汇使用上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比较,我们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用语;隐语行话;词汇;特点近些年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社会的普遍与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学习、工作和娱乐,网络语言在全社会特别是网民中十分普遍,并且这种网络用语不仅在网上,有些词语甚至被收入字典,成为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的常用词语。
网络用语从发音到词汇、文字符号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用语有所不同,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及用法,因此我们将网络用语看作一种有着特殊形式的语言。
很多学者也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本文从词汇角度,对网络语言做一个新的阐释,所举的例子多数都来自百度贴吧或是作者在上网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经典的网络流行语。
在目前很多的研究里,人们都将网络用语归为隐语行话中的一种,这就引出了“隐语行话”这一概念,它通常指社会上的一些群体、社团,在从事本集团内部相关工作时,为了方便交流,而创造、使用的一些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群体的语言,它是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的特定语言,具有专业性、隐秘性。
隐语行话在语音、词汇、文字符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异,为了和网络语言相比较,本文也只对词汇方面进行较细致研究。
社会上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可能会有自己的隐语行话,因此,鉴于隐语行话的种类之多,本文在说明隐语行话时多只以行话中的某一行业为例来探讨。
一、网络用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1.词义再造词汇的变化在整个社会中的变化最快最明显,在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很多词语虽然没有太多的新造词汇,但是多数是对原有词义的再创造,如:沙发:《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指:名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坐具,一般有靠背和副手;用到网络里意思为“论坛里第一个回帖的人”;网上用于“第一个回帖人”说明是对发帖人的支持与帮助,就像沙发有靠背和扶手的帮助一样。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异同语言学(lingui stics)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中国在汉朝时产生了训诂学。
在印度和希腊,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就建立了语法学。
现代的语言学建立于18世纪初期,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的。
它主要包括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
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上的两个分支,它们虽然相互联系,但重点很不相同。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的意义,还有实践意义不同,它们对人类的其他活动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一、定义不同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 ingui stics)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 al anthro polog y ,亦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 polog y)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
同时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换言之,开展人类文化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介入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推进和融合当代语言学分支的研究。
1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论文 引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中的隐语现象,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反映之一。隐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特有的一种专门用语,是为隐瞒和识别该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圈外人),实现特殊社会交际功能而创造的。它是语言依据不同的社会功能而采用的一种功能变体,生动地反映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隐语的特征 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隐秘性。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隐语作为语言变体的变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语音手段——诸如反切,切语,谐音等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变形。 反切是最常见的运用语音构成隐语的方式之一,它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隐语语词或语句。 第二,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语言形式的扭曲,即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段——诸如比喻。比拟,借代,摹绘,讳饰等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语义系统进行特殊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中相印词汇单位的基本意义的解释,这种意义的特殊解释自然扭曲了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 然而,隐语反映的语义内容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包含了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隐语反映的物质文化 隐语使用者中的民间手工业、消费服务业与社会物质生产、消费活动关系密切,因而这些集团使用的隐语最为普遍的折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发达程度。 如明清时手工业中的榨油业中又分类精细的隐语。例如他们称榨油将为车把老,油渣为干浆,豆油为浑老,黄豆为笼口、麻油为滑老等等。这些隐语不仅反映了油品的种类,更反映了当时当地榨油业的生产情况,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社会的物质文化。 2、隐语反映的精神文化 隐语在民间和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折射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种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有其积极、美好的一面,如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丑陋、卑俗的一面,主要在巫卜星象、色情、乞丐等。从所联系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消极文化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三、隐语与社会心理 2
隐语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社会变体,也就是说隐语系统只服务于某些从事秘密活动的相对狭小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为了达到保密和维护圈内人的需要而得到一些共同的背景知识,遵守他们圈子内的群体规范,对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的某些成分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群体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特点的小群体,一种是集团性强,秘密程度高,比如刑事犯罪团伙,特务组织,商行群体等等,另一种是集团性差,秘密程度低。比如临时形成的松散团伙的群体,从已经所知的情况来看,目前这种结构松散的群体数量较多。 在实际的社会语言交流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自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隐语,因为他们的日常活动和话题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一套独特的交流隐喻语。 由于隐语交际者类型的多样性,音域的社会心理动因也是多层面的。功利、亲和、委婉、游戏是决定隐语使用的重要心理因素。 1、功利心理 功利,指为满足某种需求投入努力而获取的利益。 如今日上海从事KTV娱乐服务的侍应生、侍应小姐们,当有外人在场时,他们谈论工作报酬(尤其是小费),常使用一套隐语,如“100元”为“一元”,“500元”为“五元”等,其目的是低调行事,在人际关系、经济利益方面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 2、亲和心理 亲和,体现为群体成体成员间的吸引性、凝聚力。成员问沟通机会的多少,渠道是否畅通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重要的因素之一。群体成员使用隐语,首先可用于帮助识别成员,达成言行上的默契,产生心理上的安全和满足感。其次,隐语对于维持群体间界限,协调群体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如清末,社会不安宁,路口码头常有强人出没,遂使镖局大兴。保镖的遇上了贼人先对隐语,对上了互相照顾,对不上才打开。此外,隐语能密切群体内部关系,有效维持群体内部权势关系。 3、委婉心理 委婉只是一种报答上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完成秘密交际行为。隐语所表达之内容涉及言语禁忌,隐语使用者处于大众群体的避凶趋吉、鄙俗趋雅心理,而采用其他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婉指所指的对象,间接体现了一种委婉心理。 4、游戏心理 隐语最初的一些语言体式多为谜语、歇后语等语言游戏。故江湖多称其“俗语”或“俏皮话”,反映了使用者的一种语言逗乐得游戏心理。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隐语现象进行研究,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语料,归纳出隐语的特征、语言构造方式、承载的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隐语与交际主体、言语环境、社会背景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一系列相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隐语产生存在的基础。隐语是为实现隐瞒或识别的特殊交际功能而采用的语言手段,在特定环境服务于特殊人群。因而,隐语的特殊性通过交际目的、特殊人群、特定环境、特定语言材料等表现出来的,达到隐语的社会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隐语由于具有秘密性、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生命力短暂。隐语是一种带有保密性质的社会习惯语,其主要特点是私密性、行业性和落后性,隐语是一种民间俗语,丰富了社会语言的宝库,但同时,隐语又有其落后性,应审慎对待,我们不主张大量使用隐语,坚决反对滥用隐语,以保证共同语的健康发展。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摘 要: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现代人名用字进行研究,考察影响人名用字的社会因素,阐析人名中蕴含的物质状态和精神状况. 3
【摘要】:正什么是隐语?隐语是一个语言时变体系统,它的本质特点是人为的秘密性。 隐语是一个语言变体系统有两个含义.第一,隐语是扭曲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系统中的某些成分而构成的语言变体。第二,隐语是语言的社会变体,它是与一定社会特征有关的语言变体,也就是说是全民语言或地域方言在社会层次上的变体。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语义指向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助词“了”研究 话语标记“你说/我说”研究 现代汉语“相反”类词语分析 当代人名用汉字的比较研究
中国人名字演变历程:从大量重名到生僻怪异 新华网沈阳9月15日电(记者魏运亨)最近,两条有关名字的新闻引起人们的兴趣。
一条新闻来自东北。据对沈阳市户籍人口姓名统计,沈阳市叫“刘洋”的最多,共有4049人。此外,“伟”“丹”“丽”“静”“淑芬”“素华”等也是成千上万家庭给孩子起名的“常用字”。在沈阳,张、王、李、刘四大姓中,单字一个“伟”的就达到12828人。全市叫“淑芬”的女性则超过7000人。
另一条新闻来自西南。据报载,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今年秋季入学的400多名新生中,名字中带有“冷僻”生字的多达1/10,例如陈×遄(读传)、杜×炱(读台)、王×芏(读杜)、林珩(读衡)×、林×氍(读渠)等等。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不少学生的名字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 这两条新闻反映的情况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据学者研究,虽然中国有4000多个姓,但常见的不过近百个。像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10个国内大姓,就占了全国人口总量的40%。目前,每年的新生儿超过2000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给孩子起名偏爱单字,“同名同姓”或“重名”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本来姓名只是一个人的文字识别符号,但大量“重名”却给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储蓄信贷、邮电通信、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等带来诸多麻烦,给日常生活带来烦恼。 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著名滑冰运动员杨扬,媒体一般称之为大杨扬。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大”字?就是因为国家女子速滑队中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同名队友。南方有一位叫刘心武的青年教师,业余时间爱搞文学创作,结果小说在杂志上发表后,著名作家刘心武站出来不让了,斥其“欺世盗名”。 为了减少与人重名带来的不便与烦恼,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钟情于将生僻怪异的汉字嵌入名字之中。记者一个齐姓朋友喜得贵子,两口子用了一个多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了一个“傂”(读斯)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傂”是“福”的意思。但上户口时民警却犯了难,因为计算机打不出这个“傂”字,建议他们改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 4
选常用字,重名太多;选冷僻字,一般人又不认识。看起来,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还真是伤脑筋的事情。 学者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的名字变化有3个阶段:从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30年时间内,含有政治意义的字眼入名比较时兴,而且当时多选两个通俗常用的字,比如“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就是那段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一代父母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带有政治意义的名词多被抛弃,为子女起名字时单字增多、叠字增多,比如“丹”、“莹”、“磊”、“娜娜”、“佳佳”等等;而在网络兴起的最近十年,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性化的名字,名字起得更加五花八门。不但“翀”(读冲)、“珝”(读许)等冷僻字频频出现,而且“斯坦”、“丽丝”等类似西方人的名字也多起来。
更有甚者,北京市一个市民找到公安机关,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并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取得有特色,让别人一听就忘不了,自己听着也舒坦。但警方表示,这种把符号取到名字里面的做法实在不妥,他们难以批准。
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中国人对起名一直非常重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 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