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主配网一体化建设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8.99 KB
- 文档页数:2
OS2构架的主配网协同调度的实现叶伟灵【摘要】OS2是南方电网公司提出的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将数据的交换格式以及交换方式进行规范和统一,实现运行数据全共享、系统运行业务全覆盖.介绍了在OS2构架下,将主网和配网的调度业务全覆盖,实现主配网协同的智能调度.具体手段为在OS2架构的基础上,集成主、配网调度模型,将数据进行交换,实现主网和配网协同调度的若干功能,如转供能力分析、判断故障信息、识别供电电源等,以满足调度机构对主配网进行协同调度的实际需求.【期刊名称】《机电工程技术》【年(卷),期】2016(045)012【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OS2;协同调度;转供能力;故障信息;供电电源【作者】叶伟灵【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河源供电局,广东河源 5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3电网调度业务涉及了输电、变电、配电等多个方面,业务繁多,处理的数据量很大。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实际中已经存在多种支持系统在电网的调度中实现应用,对电网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巨大帮助[1-3]。
但由于之前技术的阶段性、缺乏统一规划以及专业分离等原因,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主要体现在:没有统一的系统规划和相关标准,功能分散,数量众多,容易重复投资,信息不能分享,运行维护量大,协同调度难,对大电网的综合智能化驾驭能力弱,需要较多人员和资金成本,在调度的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4-8]。
开发主配网协同的智能调度技术支持平台,将主配网电网模型进行统一,消除信息孤岛,集成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运行数据,实现主配网调度的协同功能,能解决上述问题[9-10]。
南方电网近年提出了“二次一体化”的建设,综合各专业业务需求,将数据接口标准化,形成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和方式,建设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peration Smart System,简称OS2)。
该一体化基础支撑平台能实现系统运行相关数据全面贯通、系统运行业务全覆盖,是南网公司对电网运行技术支撑平台的发展趋势。
包头电网调控一体化安全运行分析摘要: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行电网调控一体化是当前各电力部门逐步采取的一种新模式。
针对这种新的管理电网模式,本文介绍了包头电网实行调控一体化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实施调控一体化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包头电网电网管理调控一体化随着包头地区电网及电源点快速发展,包头电网运行管理采用的“调度+集控站”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电网发展的需求。
为解决此矛盾,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选择包头供电局作为实行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试点单位,率先使电网运行实现精细化集中管理。
1 包头地区电网及调控中心概括包头地区电网位于蒙西部电网中部,西面与巴盟地区电网联接,南面与鄂尔多斯市电网及达旗发电厂联接,东面与呼和浩特市电网联接;供电面积为3万km2,2011年地区最大负荷达4220MW,是内蒙古电网中最大的地区电网。
包头地区电网已形成以500kV为电源支撑、220kV为主的七角C型环网架、以110kV、10kV、380V为高、中、低压配电网的比较完整、合理的供电体系,所管辖局属变电站共有90座,输电线路2929km。
2 调控一体化运行现状分析包头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是将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一体化设置,变电站运行管理机构分片布点,调度控制中心主要承担电网调度、变电站监控及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
自2011年1月1日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后,新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减少了管理环节,人力资源得到合理使用,缩短了电网对于异常的响应时间,提升了自身防御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处理故障、异常及调整方式迅速。
由于调度员直接监视电网运行情况,并进行电网异常和故障处理;同时对电网运行方式的调整更为直观、便捷,因此处理35kV及以下设备接地故障、线路跳闸后的试送、主设备跳闸后故障的隔离及所带负荷的转移、主设备过负荷以及正常倒闸操作中负荷的转移;调度员可以直接进行操作,缩短了处理电网故障、异常及正常倒闸操作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基于主配网协同的电网规划方法研究摘要:国内外在智能电网规划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智能电网规划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电网规划模型中主配网的协同规划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实际电网规划中考虑电网网损方面较少,网损的计算十分复杂,而且电网网损和线路规划有密切关系;在实际的电网输电线路建设中,待建线路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约束关系,目前研究中考虑线路约束关系较少。
关键词:主配网协同;电网规划;方法研究引言若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服务,就一定要做好电网建设,具体来讲,地方停电时间与发生停电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结构水平。
科学合理的规划地方电网,不仅能有效降低或者避免出现事故的概率,而且也能抑制电网出现风险,进一步提升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除此之外,由于电网规划阶段存在较多风险因素,为了避免其造成影响,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电网规划的评估工作。
1提升电网规划的针对性对于各地电力企业来讲存在着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气候因素等诸方面的较大差异,因此进行电网规划工作必须走针对性和差异化的道路,在确保电网规划模式统一、策略一致的前提下,突出电网规划的细节差异,在针对区域实际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和进行电网规划工作。
在不发达区域电网规划的重点要倾斜于居民用电和农业用电,采取放射性电网的设计和规划方式迅速解决困难地区用电难的问题,使电力真正为不发达区域的生产升级和生活提升提供坚实的网络和能源基础,在有效提升电网规划针对性的前提下发挥出电力企业保护发展、提升经济、优化生活的深远价值和带动作用。
在经济发达区域进行电网规划工作要针对电能的高质量、高安全传输,将成熟而稳定的电网模型和电力技术应用到电网规划之中,有效提升电网最大供应能力、配电压水平、功率因数、最大负载率等关键参数,做到对现有电网的持续改进和系统完善,形成科学而全面的电网供电评价体系,为高质量的电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体系基础和策略前提。
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摘要: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渗透,配电网将迎来更高效、智能的时代。
我们期待着这些先进技术的不断演进,为构建智能、可持续的电力系统做出更大贡献,推动能源转型和智能电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配电网;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引言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电力系统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推进和新能源接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配电网的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需求。
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将为配电网提供更加灵活、高效、安全的运行方式,实现供需平衡和系统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1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1.1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配电网智能化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显著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系统,配电网可以实现远程监测、自动诊断故障、实时调节电网参数等功能,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智能化技术使得电力系统运行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干扰,降低了运行风险,同时也提高了电网的响应速度和故障处理效率,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对配电网内各个节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根据负荷情况和电网状态进行智能调度和控制,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和利用。
通过智能化的需求响应、电能管理等功能,可以更好地平衡电力供需关系,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成本,推动了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应用。
1.3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智能化系统可以实现个性化用电管理和智能化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电力使用方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控制。
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故障检测和快速修复,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了停电时间,提升了电力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配网调度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摘要:近年来,配电网规模日益扩大,网络结构更加繁琐。
为确保电网的高效调度与管理,急需编制完整、可行的调度管理模式。
现阶段,电力调度采用专业化分工,配网调度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在新时期,配网调度模式与工作领域等仍需进一步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配网管理难度,并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就配网调度管理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参阅。
关键词:配网调度;管理模式;现状;改进方法引言配网调度工作是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用电,为了使社会及人们的用电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我们必须在充分分析配网调度管理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对配网调度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配网调度管理的现状1.1配网调度的管理范围不统一从目前配网调度管理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各个配网点配网调度管理范围不统一的现象十分明显。
比如:有的地方把调度管理范围规定为10kV出线开关和线路环网开关,而有的地方仅把10kV出线开关作为配网调度的管理范围。
1.2配网调度机构设置不统一目前在我国,有些地方的配网调度机构是与主网调度机构相互分离的,配网调度机构有专门的设置,而有些地方则是采用配网调度机构与主网调度机构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没有专门设置配网调度机构。
若依据配网调度的管辖范围来划分的话,有的地方当地整个城区的配电网主要靠地方配网调度机构管辖,而有的地方当地区域的配电网主要是靠县区配网调度机构来管辖的,这些现象都体现出了配网调度机构设置的不统一。
2目前配网调度管理存在的问题2.1管理规范与体制不健全在配网调度管理中,因重视度不足,使得配网调度存在定位模糊、职责不清晰等问题,无法正确认识配网调度,导致配网调度管理缺少集中性和规范性。
另外,管理规范与体制不健全,业务流程不科学,这大大增加了配网调度管理难度。
电网系统配电作业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作者:邓波来源:《华中电力》2014年第04期【摘要】电网是调度电能资源的主控平台,对电网实施优化改造有助于提升电能的有效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倡导配电一体化作业模式,将各种先进技术融入电网系统改造建设中。
本次分析了电力生产一体化控制模式的技术方案,设计适用于配电调度的电子控制系统为平台,促进了配电一体化作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一体化;改造措施电能是工业生产、企业办公、人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维持电能高效供应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工程创造收益的基本保障。
基于科技信息时代,电力工程改造需注重信息科技成果的灵活应用,以一体化模式为目标建立配电调度平台。
同时,配电一体化也要注重发电生产的自动化调控,形成双向性的供输电操控体系。
一、电力信号系统一体化设计电子科技是致力于行业科技创新的创新项目,依赖于计算机、无线通信、电子传感等技术的技术改造工程。
设计电力信号系统是关键一步,应根据用户要求设置功能模块,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操作。
电力信号系统设计的主要层次:1、电子设备层。
为系统设计基础设施要考虑实际应用情况,软硬件工具要按照用户操作要求进行选择。
在电力一体化系统中,企业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可以分解为一组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各自有起独立的功能,并且独立地输入与输出。
电子信息工程是针对所有类别信息进行处理的系统,设计电子设备层是为了对电力信号实施综合调控。
2、业务逻辑层。
由实现各种业务功能、流程、规则、策略等应用业务的一组信息处理代码构成,适用于企业生产或办公事务的自动化处理,为电力信号传输提供了最优化路径。
电子科技系统采用逻辑层作为分析平台,可帮助用户对数字信号结构进行多样式处理,在业务项目调整与改造中提供可靠的信息传输方案。
3、应用表现层。
现代电力信号传输并非满足于某一种形式,信号传输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为了现实,未来电力信号将朝着智能化级别发展。
基于“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作者:何卫疆来源:《华中电力》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进程的推进,通过调控中心实现电网调度业务与运行监控业务的融合,构建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监视和电网调度管理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大大强化了电网运行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电网事故快速处置能力,使电网集约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以下就我国构建智能电网趋势下的“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在配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一我国配网调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当前农配网通过升级改造,新增了大量的新型电力设备,同时农配网线路广、管辖面积大,如果继续依赖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是难以有效进行调控管理的。
对于我国配网调度而言,配电网结构变化大、操作面广,仅依靠图纸资料难以做到精细化调度管理,加之随着各种新型智能设备的引入、先进的架空线开闭所以及电缆的接线方式各异,以往旧有图纸资料无法及时更新,已很难全面完成作为对配网进行运行管理的日常参考依据,给配网进行精细化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由于当前我国配电网正处于一个架空线逐渐向电缆化过渡的关键期,随着城镇化建设以及智能电网升级进程的推进,将逐渐形成由电缆线和架空线混合模式的单条馈线,该模式下将出现开关站、电缆分支箱、架空线和用户同时分布在一条馈线中。
这在配网运行安全和管理效率方面,对传统分散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电网安全运行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由于该模式涉及多个不同的运行维护部门,电网调度、变电、配电运行及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将增大,因此,急需借助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来实现电网调度与变电、配电监控一体化设置,变电站运行维护操作站点分散布点,配网运行与检修集中管理,从而加强对配网资源优化、专业检修集约化管理,达到全面提升农配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的目的。
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系统及技术分析闫卫国;蒋菱;徐青山【摘要】随着智能电网和新一代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电网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电网调度压力进一步加大.基于调度监控结合的概念提出一种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并对调控一体化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首先分析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水平和系统研究现状,提出建设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现实需求和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支撑系统,设计系统四层次架构,并从调控和运维两方面研究设计了调控一体化下的管理运行模式;最后,详细了阐述调控一体化的可靠性保障、智能监视、数据处理技术.%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mart power grid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power system,the power grid automation and its information level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and the dispatching pressure of power grid has increased further.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ombination of dispatching and supervisory control,an integrated sys?tematic solution for the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of power system is proposed,and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gration are summarized.First,the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level and the status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re analyzed,and the realis?tic demand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ed system are put forward.On this basis,a support system for the dispatching automation technology of power system is proposed,and a four-layer architecture is designed.Moreover,an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is designed from two aspects,i.e.,dispatching and control,as well as operation andmain?tenance.At last,the reliability assurance,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integrated dispatch?ing and control are discussed in detail.【期刊名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年(卷),期】2018(030)002【总页数】7页(P144-150)【关键词】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电网调度;电网运行管理【作者】闫卫国;蒋菱;徐青山【作者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天津300010;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天津300010;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南京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34当前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在电源、输配电、负荷方面呈现新的变化和特点,建设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电力系统逐渐成为共识[1]。
浅谈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与“三型两网”建设【摘要】本文介绍了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与“三型两网”建设的相关内容。
在我们概述了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接着在我们分别探讨了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和三型两网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相关案例分析和意义。
在我们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配电网的“网格化”规划是为了提高电网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三型两网”建设则是为了推动电力系统向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这两个概念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挑战,也为电力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我相信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与“三型两网”建设会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配电网、网格化规划、三型两网、案例分析、意义、挑战、机遇、结论1. 引言1.1 引言概述配电网作为城市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电能从电站输送至终端用户的重要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配电网的规划和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和“三型两网”建设成为了当前配电行业的热点话题。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是指在配电网建设和运行中,通过合理划分区域、优化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实现对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而“三型两网”建设则是指按照电力系统的不同运行要求分为强电网、微电网和互联网,以及配电网和智能电网。
这种多层次、多类型的电力系统结构,有助于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配电网“网格化”规划和“三型两网”建设的深入探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配电网规划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配电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配电网网格化规划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是指根据电力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将配电网划分为多个网格,实现对电力负荷、故障等情况的监测和管理。
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对配网管理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逐渐上升,社会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电网应用范围也因此不断扩大,在不断加大的电量需求下,传统的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建设的电量需要。
在电网的安全调度管理控制工作中,配网调度管理工作质量关系着整体电力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以此为背景,此文此文以配网调度管理模式发展现状为基础,对配网调度管理模式与配网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解析,并对此提出了个人意见。
关键词:配网调度;配网管理;管理模式引言:当代电力生产行业工作中,配网管理与电力单位的电力供应有着巨大关联,在促进电力单位运行水平提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配网调度是整项工作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配网管理工作的最终质量。
近年来配网配网工作呈持续扩大化发展,电力调度方面的定向性分工工作也正在逐渐规划,将整个配网管理进行分级监管,使其安全调度管理工作的难度更加明显。
在实际的发展工作当中可看出,当代的配网调度管理工作在其运行模式、职责范围、调度方向等方面仍然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不符,许多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优化。
一、配网调度调度管理基本现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所有电力生产企业单位的电力调度都是必须的,不同等级规格的调度作用于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其间仍然存在共通的部分,是可以互相作用的。
在实际的调度工作中,统一的调令是保证正常有效施工的前提,这无论是对配调工作来说,还是对征整体工程甚至企业发展而言,在客户体验、对外服务等方面都是有着较大影响的[1]。
二、配网调度的管理模式对配网管理的影响(一)安全隐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配网调度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群众应有的关注,配网管理中也没有配网调度这一项内容,故而对此项工作的管理不够严谨专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不高。
没有对配网本身性质的透彻理解,工作人员的配网管理及调度工作就不能全面开展。
除此之外,配网调度本身的工作就较为繁杂,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极易导致相关工作模式、业务范围、做工顺序等的混乱,进而对产品的安全性行成了隐患。
2012年1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December 2012 第24期总第27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 &Economy N o .24T o tal N o .274地区供电局实施“调控配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探索郑永平,张瑞平(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供电局,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 要:分析地区电网、调度及变电运行模式,明确了实施调控配一体化的意义及可行性。
研究了实施调控一体化组织架构、业务方式及业务流程;并形成了地区供电局集“输电网调度、设备监控、配电网调度”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地区电网调控中心。
调控配一体化功能模式的实行,可有效解决人力资源缺乏的矛盾,对电网生产管理组织方式、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将有重大变革,也是构建大运行体系模式的重要举措,必将对构建大生产体系,进一步理顺生产关系、完善运行组织架构、提升系统装备水平、配电生产管理水平、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区电网;调控配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T 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4—0124—02 近年来,随着地区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网生产技术、设备装备水平和人员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生产组织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链条长、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正在逐步显现,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电网快速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样的现实,根据国网公司规划、地区电网发展现状和技术进步要求,地区供电局应顺应形势,积极谋划了实施地区电网调控配一体化工作的建设思路。
笔者围绕分析地区调度和变电运行现状,学习掌握外省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经验,研究实施调控一体化组织架构、业务方式及业务流程等内容,结合学习借鉴国网、南网等地实施调控一体化的先进经验,研究并形成了地区供电局实施调控一体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业务模式的探索报告,为相关单位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依据。
配网调度管理现状分析及提效措施摘要:电力资源供给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在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入的新时期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虽然在近些年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作用下,电力相关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电力资源毕竟有限,难以充分满足人们全部的用电需求。
鉴于当前社会用电需求越来越大,电力配网调度工作的难度越来越高,提升对电力配网调度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并提高执行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配网调度管理;现状分析;提效措施;配电网是电力供应链的末端,坚强智能电网中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是直接面向社会和客户的重要能源载体。
目前我国仍存在配电网网架薄弱、供电能力不足、设备功能分散且可靠性较差、配电节能降损潜力巨大、通信难以覆盖等问题。
为规范配电网运行管理,提高配电网运行水平,配网有配电设备电压高、分布广、供电半径大、分支多、线路设备异动、新建变化快等特点。
为保证城市配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对配网运行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随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线路的改变与延伸随时都在变化,现有的配网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
对当前的配网运行、状态检修、电网规划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等,并围绕智能配网发展需求及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际需要,开发出能适合我国国情的配电网管理系统为确保配网生产管理“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经济运行”,使运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强配电网技术管理,保证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1配网调度管理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下,我国电网事业发展良好,随着人们对供电需求量的加大,电网企业的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均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电力配网的难度却始终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而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从现状来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力配网调度管理整体水平依然落后。
电网调度直接决定着电力的走向,是根据人们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量而对电力进行的分配计划,有利于保证电力供应的实效性和稳定性。
也就是说,倘若不能够对电力配网进行规范化调度管理,则将直接导致电网供电的混乱局面,致使用电量大的区域无法正常用电,严重者还会直接威胁到国家电网整体的运行状况。
大型城市电网主配协同规划方法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大型电网负荷的快速增加和电网建设难度的加大,导致了地方电网负荷重、轻并存的问题出现。
为了协调不同电压水平的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主配电“自下而上”的负荷预测协调发展方法。
关键词:大型城市电网;主配协同;规划方法1 电网主配规划工作现状分析1.1负荷预测主配网协同不足导致站点预测结果精度不高,直接影响规划决策的合理性。
在宏观层面,结合经济发展趋势,全市最高负荷预测误差一般可控制在2%~3%左右,但是在微观层面,各110kV 主变和220kV 站点负荷预测误差较难控制,容易导致不满足“N-1”站点和线路预判不足。
其主要原因:一是配网规划单位(各区局)对10kV(含20kV)及以下负荷报装信息的实用系数和释放过程较难把控,缺乏有效指引;二是配网规划单位(各区局)难以站在主网角度对新建和扩建110kV 项目10kV 出线调整近区负荷方案进行统筹优化,导致不满足“N-1”(含重载)和轻载问题并存,且站间10kV 出线调整负荷规模规划统筹不足;三是规划水平年考虑新增输变电工程接入对110kV“3T”网架结构影响较大,同时“3T”接线模式运行方式安排存在多样性,使运行方式安排预判不足导致上级220kV 站点负荷准确性受影响。
1.2不同电压层级规划项目统筹考虑不足这可能导致解决网格问题的延迟或资源的浪费。
对于某电网问题的解决,无论是通过新建或扩建从当前电压水平解决,还是通过出线优化和负荷调整从较低的电压水平解决,目前尚无相关的规划技术原则可供参考。
不同电压等级项目实施难度、项目工期、投资规模、解决问题程度等各有特点,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整体决策和协同考虑。
另外,由于主要配电网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实体不同,管理层难以做出整体决策。
1.3主配网工程项目前期审查联动不足次优的解决方案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输变电工程建设的难度日益成为制约规划方案实施的重要因素。
智能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建设要点分析智能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是目前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电力行业提高运维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的运维一体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设备检测与监测设备检测与监测是实现电网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通过设备检测与监测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实时监控和异常检测。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监测系统对电网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同时,还需要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及时预警和决策。
二、保障安全稳定保障安全稳定是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配电运维管理体系。
在该管理体系中,包括配电设备管理、配电系统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电网安全稳定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落实,有效预防和控制电网事故的发生。
三、实现信息化实现信息化是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智能配电终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配电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同时,还可以对遥控遥测设备进行网络控制和数据传输。
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建立一套配电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实现对配电系统的全面管理与监控。
四、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是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通过建立智能配电终端管理系统和配电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配电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以及对配电设备的远程维护和调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运维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运维效率。
总之,智能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建设是电网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电网运营与维护管理恰当有序的关键之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智能电网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机制,将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和新方法,实现电网运维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这将有助于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供电质量和水平,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电网经济效益。
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主配网一体化建设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
2019-07-09T11:09:50.843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6期 作者: 金露佳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贵州电网公司遵义湄潭供电局 563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主配网调度控制系统基本建设模式在设计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架构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架构设计的重点是软件体系架构设计,尤其是分层式结构设计,通过层次的合理区
分,践行高内聚低耦合思想。一般情况下,分层式结构主要包括界面层、数据访问层与业务逻辑层。结合不同技术的要点,选择相应的方
案,导致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建设模式与架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现阶段,最常见的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建设模式主要体现在集中式、离
散式以及分布式三个方面。集中式模式是把
“主网系统”与“配网系统”强耦合在一个系统,共用数据库、平台及应用,实现界面层、数据访
问层与业务逻辑层的强统一;离散式模式则是
“主网系统”与“配网系统”完全独立,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独立,实现界面层统一,数据访问层
与业务逻辑层完全独立;分布式模式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界面层与数据访问层统一,业务逻辑层独立。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是分
布式模式更加接近实际需求。所以,本文将在分布式模式的基础上延伸,通过增加模型中心,满足实际工作中主网控制系统和配网控制系
统相对独立和有机统一的需求。
关键词: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主配网一体化;建设模式研究
引言
智能电网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电网一体化协调运行控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调中心组织研发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
统
“D5000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并实现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为各级调控中心协同指挥电网调度运行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促进了调控一
体化、地县一体化等各项新业务的广泛开展。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通常由运检部门主导独立建设、独立运行、独立维护,主配网系统之间
数据融合程度不深、软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阻碍了主配网一体化协同运行控制、一体化模型校核、一体化联合分析与计算技术等应用的
深入开展。作为面向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和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配
置、软件构成及其架构等基本相同,主站软件功能也均由平台层和应用层构成,这将使两套系统在物理上或者逻辑上整合为一套包括计算
机、通信、电源等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的自动化系统成为可能。调配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调配一体化系统)具有统一电网模型维护、共享
全网支撑信息、增强电网计算精度、调配一体电网运行方式优化、节约主站建设和运维成本等特点,对供电企业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1
模型中心+分布式调度控制系统的主配网一体化建设模式
针对自动化信息量较大的地调,传统主配网一体化系统存在实时性偏低、吞吐力薄弱以及拓展性不理想的问题,而分布式调度自动化
系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下文将以分布式模式作为切入点,有效拓展系统架构,创建模型中心
+分布式调度控制系统的主配网一体化电网调
度控制系统方案,满足各种类型地调主配网一体化系统的建设要求。
1.1
系统组成
模型中心+分布式调度控制系统的主配网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属于特殊的分布式一体化模式。模型中心+分布式调度控制系统的主
配网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方案包括调配一体化系统支撑平台、分布式调度自动化系统、调配一体化分析计算和决策支持、调配一体化
电网模型中心四个部分。
1.1.1
调配一体化系统支撑平台
在主配网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系统支撑平台中,改进传统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使用多网段网络架构形式,可实现多网
段管理、资源定位以及资源监控。其中,多网段应用管理是合理分布、配置、启停应用并维护、管理应用状态,促进部分应用的主配网一
体化运行,同时其他部分隔离运行。多网段资源定位功能是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对某种应用进行定位,或是服务主机节点。多网段
资源监视则可运行主配网资源监视模块,进而监控系统内部多个节点内存、网络、磁盘等多种硬件资源的实时状态,一旦出现资源占用越
限或是发生故障,能够及时告警。针对高速数据总线,由主配网内各应用划分至相对应的子网中,可有效规避应用与应用间报文的干扰。
若是普通应用报文,可以在子网内处理;若是交互报文,则需要定义报文转发规则,并通过对广域消息总线技术的合理运用,保证消息主
网数据和配网数据的顺利传送。其中,通用服务总线使用面向服务架构,对交换数据需要的底层通信技术和应用处理方法加以评比,并在
传输层面给予应用请求信息与响应结果信息的传输支持。
1.1.2
分布式调度自动化系统
分布式调度自动化系统架构介于集中式和离散式之间,融合了实时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系统,逻辑整体性和数
据分布性特征都十分明显。受主配网分区调度运行和主配网高级应用独立性特征的影响,主配网一体化系统引入分布式调度自动化系统的
可行性不断提高。其中,主配网数据处理程序的应用能够借助多种启动参数,有效构建多个独立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与多个独立配网分布
式调度自动化系统,充分发挥主网与其他分区配网数据的处理作用。通过实时库比较分析发现,以上调度自动化系统实时库的动态数据是
主网负责更新,而分布式调度自动化系统实时库的动态数据则是多种分区配网应用负责更新。因此,主配网应用之间的操作并不会产生相
互干扰,借助权限即可自主选择并存取主配网的实时数据。
2
基于分布式SCADA及模型中心的调配一体化技术方案
目前,江苏省内大型或超大型的地区调度在实施地县一体化建设后,遥测、遥信数量已突破百万级别规模,加上未来配电自动化以及
智能配电网建设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现有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SCADA应用实时数据处理能力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分布式SCADA技术
可解决大型地调调配一体化系统吞吐能力不足、实时性能低、可扩展性差等问题。本文在分布式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架构拓展,
提出基于分布式
SCADA及电网模型中心的调配一体化系统建设方案,以适应江苏超大型地调的调配一体化系统建设需求。
2.1
系统架构
基于分布式SCADA和电网模型中心的调配一体化系统是分布式一体化模式的一种特殊技术实现方案。该技术方案的关键技术包括:调配
一体化系统支撑平台、分布式
SCADA技术、调配一体化分析计算与决策支持以及调配一体化电网模型中心。
2.2
调配一体化系统支撑平台
调配一体系统支撑平台对传统的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支撑平台进行改造,采用多网段的网络架构方式实现多网段管理、多网段资源定位
及多网段资源监视功能。多网段应用管理负责应用的分布配置、应用的启停、应用的切换、应用状态的维护管理,可以支持一部分应用主
配网一体化运行,另一部分应用隔离运行。多网段资源定位功能是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中定位某个应用或者某个服务所在的主机节点
的基础服务。多网段资源监视分别运行主配网各自的资源监视模块,负责监视系统各个节点的
CPU、内存、磁盘、网络等硬件资源的状
态,在资源占用越限时或故障时发出告警。对于高速数据总线,主配网各个应用划分到不同的子网中以减少应用之间的报文相互干扰,普
通的应用报文在各自的子网进行处理,需要交互的报文通过定义报文转发规则,利用广域消息总线技术实现消息主网与配网的数据传送。
通用服务总线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屏蔽实现数据交换所需的底层通信技术和应用处理的具体方法,从
传输上支持应用请求信息和响应结果信息的传输。
结语
本文针对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制定了模型中心+分布式调度控制系统的主配网一体化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建设方案。
该方案整体实现了主网系统与配网系统的相对独立和有机统一,解决了传统主配网协同计算、分析决策时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可以根据地
调电网规模灵活调整,可行性高,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鑫,李靖,林展华.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地县一体化方案的研究[J].电气时代,2016,(1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