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技法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05.33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处理【摘要】当我们要学习演唱一首歌曲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部作品,怎样在会唱的基础上能做到准确的表现;这些都需要我们要从歌曲的各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去提炼,只有将作品了解透彻,才能将作品演绎精确、符合原著之意。
本文以歌曲《大江东去》为例,具体地分析了在演唱中如何进行艺术处理。
【关键词】《大江东去》;曲式结构;艺术处理歌唱是演唱者借助表现的形式,将书面的艺术语言有声化,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传递给演唱对象,在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整表现曲谱、歌词,还要对歌曲进行艺术雕琢处理,使歌曲得到再创造。
因此,在接到一首新作品后,我们首先要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做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要了解作者的情况、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中感情的基调、写作目的。
然后,运用各种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段,使声音与情感有机结合,完成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达到艺术的准确表现和再创造。
下面就以歌曲《大江东去》为例,来谈一下如何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一、作者简介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青主,又名黎青主,广东惠阳人。
著名音乐家、教授、翻译家;音乐著作主要有《乐话》与《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同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独唱曲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等。
二、作品创作背景《大江东去》是中国新音乐史上的第一首艺术歌曲。
作品是由青主根据宋代诗词家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而成。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被他人诬告政治失意,发配至湖北黄州,望着赤壁滚滚东去的江水,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作下此诗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心中的诸多感慨。
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
当他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到了明天,吃过早餐,于是坐在钢琴面前,把昨夜得来的动机,接着苏东坡那篇大江东去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这就是这首乐歌的缘起。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摘要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与国外的艺术歌曲文化相融合,并在中国特有的诗词文化基础上结合外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而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作为此类歌曲的经典曲目,开创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先河,它是由杰出的音乐家青主所创作,歌词来源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唱曲上既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的优良之处,又吸取了西方作曲技法的精华。
通过中西文化合理的舍取,在节奏上保留了我国古诗词特有的句读,在旋律上大胆创新,不再有音律的束缚。
经典的曲目总是被后人不断学习借鉴,不断被爱好者所传唱的,作为演唱者,想要将这首《大江东去》艺术歌曲完美演绎,很好地把握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法,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古诗词文化,还要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在演唱过程中打动观众。
本文主要通过对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演唱分析三大方面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演唱者有所借鉴和提升。
关键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情感表达;演唱分析引言歌曲《大江东去》是我国经典的艺术歌曲,它是在西方作曲和沉淀的几千年的古诗词文化之间通过创新融合而创造出来的一部优秀作品。
如何将这首作品的感情表达和演唱技巧完美表现,这需要演唱者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古诗词有它独特的格式与韵律,在演唱的过程中感觉不好把握,要想完美演绎这部作品,其前提要有古诗词文化内涵,并在掌握音乐形象表达内心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深入了解,才能将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演唱真情意切的表达出来,使其演唱效果,足以感染在场的听众,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所以想要把握《大江东去》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韵味,对其感情表达和演唱分析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一)歌曲创作背景1.历史背景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歌词来源于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作者47岁时所作,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心中的愁闷无处诉说,只能通过游历山河来舒缓心中的愁绪。
简析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一)《大江东去》是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①十年后,在上海由青主自办的“X书店”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乐谱,从此《大江东去》受到歌唱者们的喜爱,至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青主在创作上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把苏轼的词意用音乐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使作品既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又富有舒展、潇洒的格调,还有幻想式的浪漫主义意味,是作者抒发对世事感慨之佳作。
”②在异乡为古诗词谱曲,当然有思念祖国的强烈情绪。
歌词来源于宋代大词人苏轼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谪居黄洲时所作,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可与“黄河之水天山来”相侔。
可以说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历经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未酬,“人生如梦”,年华已逝,只能举杯对月,一醉消愁了。
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青主以通谱的写法,着重抒发原词中豪放的气势和怀古抒情的感慨。
这首作品受舒伯特、沃尔夫等人艺术歌曲的影响,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不以诗词的声韵为主,强调用音乐来刻画诗的意境,反对将诗歌的声韵作为束缚音乐的锁链。
他认为:“声韵是宣布音乐的死刑的一种东西。
”“新派的乐歌作曲法是要用音乐发挥那首诗的意义,并不是要用音乐配那首诗的声韵。
”③在《大江东去》乐谱的封底附有青主写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话》,文中回忆了《大江东去》的产生经过: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
当他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到了明天,吃过早餐,于是坐在钢琴面前,把昨夜得来的动机,接着苏东坡那篇大江东去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这就是这首乐歌的缘起。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发布时间:2021-09-06T16:33:09.3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李智[导读] 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李智南宁市鑫利华小学摘要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本文不仅分析了《大江东去》的词、曲创作背景和内涵,而且对青主创作此歌曲时所用的演唱方法、节奏和处理情感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能够使得广大音乐教育者更好地学习该歌曲,进而为此类作品的分析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良好借鉴。
关键词:青主;《大江东去》;演唱方法引言《大江东去》是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它被认为是青主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开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先河,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创作的,他借助怀念古人的方法抒发了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能的迷茫。
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我国也处于革命刚刚失败的阶段,青主触景生情,与苏轼当时的情感形成了有力的共鸣。
青主在创作过程中选用了合适的西方创作技法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给人印象深刻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一、创作背景及意义《念娇奴·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他借助怀古抒发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感慨,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恰逢国内格局大变,那时、那地、那景于无意间激发了青主的创作欲望。
《念娇奴·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和《大江东去》厚重曲调相互结合,为后来者谱写了一首富有历史内涵而又与众不同的歌曲。
001[摘 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发轫于20世纪初,其创作汲取了西方艺术歌曲的伟大成果,在形式上采用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是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
青主(廖尚果)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创作者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大江东去》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
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入手,分析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关 键 词] 青主;《大江东去》;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邓舒扬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以钢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对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创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艺术歌曲是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大变革而出现的,是20世纪上半叶音乐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从艺术歌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现象、新成就。
一、《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一)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中国艺术歌曲源于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大批知识分子纷纷远赴重洋,前往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正是这些人将西方的观念、技术、文化、艺术等引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
这些留洋海外的学子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作曲技法、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他们的歌曲创作比较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反映五四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体现出那个时代知识青年迫切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诉求,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于德国留学期间完成,是一首现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青主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大胆创新,描绘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该作品不仅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还有较强的舒展、潇洒格调,而且其中也蕴藏着一定的浪漫主义意味。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分析摘要: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青主以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作曲的代表性声乐作品。
本文通过分析这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几个角色、功能特点,分析钢琴这种西洋乐器与中国昆曲特征的旋律曲调相融合的几个层面特点,揭示出中外音乐文化的结合特点,展现出钢琴多样性的表现力和富有渲染性的音色,在作品中很好地承担了西方歌剧中咏叹调与宣叙调职能的角色定位,从而很好地阐述了钢琴伴奏部分对于这首作品深层次的意境诠释。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深层内涵钢琴伴奏《大江东去》沈阳音乐学院/索晓畅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基本语境中国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展现出了悠长的中国古代诗词雅韵与水彩泼墨般的历史画卷。
譹訛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大多尊重传统古诗词中的意境、情境和音韵特点,在以诗词为蓝本的基础上,发掘音乐的表现力与二者间的融合力。
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注重突出伴奏的作用,注重发挥其古典的音韵节奏特点,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展现出歌曲的内涵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为古诗词创作歌曲的数量增多,围绕着严谨歌词韵律、典雅的结构形态、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特征所展开的音乐、文学内涵发掘手段也更为多样,能够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历史人文,作品往往耐人寻味,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点也具有很好的欣赏性、接受性特点。
上世纪三四十年我国作曲家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一首风格独特的艺术歌曲,多年以来深受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及专业演唱者喜爱。
这首歌曲中的伴奏也以其独特的渲染作用和暗示性、象征性的技法效果得到人们的青睐,长期以来被作为音乐会常见的保留曲目之一。
在众多同类诗词声乐曲目中,青主的这首《大江东去》不仅是当时我国艺术歌曲较少的环境下诞生的一首精品,也是在艺术歌曲领域比较成功的典范。
青主根据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气势、情感特点将其进行旋律与伴奏创作,形成了一首风韵独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
苏轼创作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身也是一首尽显其才华的作品,是其所有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代表作品。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0编成混声合唱,是典型的古诗词与音乐所结合的典范。
(一)曲式结构混声合唱《大江东去》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其曲式结构如下:(二)和声分析本曲主要调性为e 和声小调,其中通过远关系调、同主音大小调来丰富调式调性色彩。
遵循传统的和声进行,和弦材料以主和弦、属和弦为主,通过和弦织体形态的变化抒发不同情绪。
首先A 段中,由e 和声小调主和弦E-G-B 作为引子开启音乐,第4-5小节来到b B 大调,由降五音的属七和弦解决至主和弦,小调与大调的转换所产生的暗与明的和声色彩,极大地烘托了不断高涨的音乐情绪。
b 乐句由b B 大调进入其关系小调g 和声小调,第8-9小节以终止四六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终止式结束乐句。
第10-15小节为间奏,以第9小节后两拍与第10小节前两拍作为动机进行模进,并在模进过程中回到e 和声小调,第14-17小节的低音声部以主音E 和属音B 构成持续声部,从而达到巩固调性的目的,并引出b1乐句。
b1乐句和弦材料以主和弦、属和弦为主,以二级七和弦-主和弦结束。
c 乐句较为简短,以六级和弦-属和弦收尾,形成开放式的终止。
从织体形态来看,A 段多以柱式的织体形态来烘托音乐情绪,体现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豪情壮志。
B 段音乐来到e 小调的同主音大调--E 大调上,音乐效果更为明亮,和弦材料上仍以主、属和弦为主,二级和弦、六级和弦也有颇多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和声色彩。
d 乐句中第24-27小节由主和弦贯穿,第29-30小节离调至其关系小调#c 小调,紧接着第31小节回到E 大调上进行,并结束在属和弦上。
d1乐句仍以E 大调开始,伴奏声部不变,旋律声部提高一个八度呈现,音乐情绪随之高涨,第42小节已出现小三和弦E-G-B 标志着回归主调性e 和声小调。
B 段的织体形态与A 段相比更加丰富,下方声部连续的三连音构成的分解和弦加之上方声部的柱式和弦,在音乐充满流动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股坚定力量,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试析《大江东去》的艺术特征【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而古诗词艺术歌曲则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由当时的一部分作曲家将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声乐体裁,在大量古诗词歌曲中,《大江东去》被音乐界誉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音乐形象生动,独特,富有意境;感情的表达真挚,深邃,细微,极富感染力。
【关键词】大江东去;艺术歌曲;特征;前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高雅艺术。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大江东去》自上个世纪20年代创作以来,常唱常新,是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重要的教学曲目和艺术歌曲音乐会重要曲目以及中国声乐比赛的规定曲目。
本文拟通过古典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和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人们在演绎该作品时获得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艺术歌曲是随着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即吸在取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又注重其与我国本民族文化结合,特别是新文化先驱胡适、刘半农等诗人,使用白话文白话文进行创造,素又为艺术歌曲的诞生创造了文词方面的条件。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萧友梅、吴梦非等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在蔡元培大力倡导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先后组建了一些新型乐团。
这些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歌曲创作做了铺垫。
一些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开始使用西方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而产生的“艺术歌”便是我国最早艺术歌曲的雏形。
二、《大江东去》的艺术特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
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气势磅礴,以万般心胸引出怀古思绪,以周瑜壮志未酬的人生经历自比,但并不哀婉、伤悲,而洋溢着一种豪情壮志。
青主,原名廖尚果,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投身北伐革命,被汪精卫通缉而“亡命乐坛”六年,并改名青主。
艺术大观83摘要:《大江东去》是独具有我国特色的古诗词类艺术歌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与国外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结合的产物。
想要对《大江东去》此类优秀的艺术歌曲进行表现和诠释,不仅需要演唱者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还要恰如其分地掌握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
关键词:大江东去;演唱技巧;情感表达一、词曲介绍1.词介绍《大江东去》的词作者为北宋诗人苏轼,该作品的歌词选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联想古代豪杰,赞颂古代英雄豪杰的雄功伟业的同时,感慨自己的经历和挫折。
抒发的是作者一腔热血而又不能像古代豪杰那样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2.曲介绍这首《大江东去》的曲作者为我国著名音乐家青主先生。
在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远在他乡的青主在一个月圆之夜想起了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思乡之情不能自已,遂作此歌,以抒思国之情。
在该曲的创作上采用了西方近代作曲技法,结合了古诗词的意境原貌,要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二、《大江东去》的演唱技巧1.咬字、吐字的规范性1.1演唱前与现代白话文不同,古诗词讲究韵律与押韵,而且不同的古诗词又有着不同的韵律特征。
在演唱《大江东去》之前,应对其歌词进行通读和钻研,通过前期熟悉和掌握歌词来帮助歌唱过程中的发音,避免歌唱过程中因为歌词的处理而分散过多精力。
1.2演唱时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发音时要注意字腹时值和归韵时间的把握。
在一开始的练习中可以通过幅度大、夸张的方式咬字,做到下巴放松,迅速有力地咬清字头,字腹则主要和歌唱的共鸣腔保持通畅,字尾部分的回收不可操之过急,要体现出韵味和回味感。
1.3要着重注意有色彩的字和易错字《大江东去》没有戏剧性的内容,但是有丰富感情色彩。
在旋律的处理上,尤其是一些弱音的处理上,气息的保持不能随声音力度而降低,要以充足的气息保持弱音的发展,使弱音下的咬字连贯。
2.节奏停顿方面的处理由于《大江东去》为古诗词类艺术歌曲,作者在表现上加入了部分特殊的节奏型,这些节奏停顿不仅仅作为气口出现,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蕴意,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2.1表现型停顿表现型停顿往往跟强弱记号变动有关,一如歌曲一开始的“浪”字、“是”字以及第20小节的“江”字之前的强弱变化为从f至p,由pp至sf,再从mf 转到f,强弱转变尤为突出,若掌控的有失偏颇就会显的生硬而突兀,这与演唱者的演唱状态与歌曲处理能力有关。
2024年 第2期- 31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一、绪 论(一)选题目的和意义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我国生根发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在众多古诗词歌曲中以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为代表。
他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得到灵感,所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笔者选择青主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江东去》的创作渊源、音乐分析及相关研究为主要参照内容,厘清《大江东去》的音乐艺术特点,并对歌曲演唱的技术和要领进行解析。
(二)研究现状和立题依据现今国内对青主及其歌曲的研究不胜枚举,有关《大江东去》的文章共有273篇。
笔者对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分类如下:1.《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
如杨筱音《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探求中国艺术歌曲演释的真谛》、罗琪娜《〈大江东去〉版本读解与演唱诠释》、易靖平《〈大江东去〉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处理》等文章。
2.中西方音乐交流与融合。
如毕海燕《中西音乐交融的硕果——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开端》、秦萌《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中西文化的融合》、裴斐《艺术歌曲〈魔王〉与〈大江东去〉之比较分析》等文章。
3.青主的艺术歌曲研究。
如宋丽萍《青主艺术歌曲研究》、王希若《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等文章。
4.《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
如吴洁《艺术歌曲〈大江东去〉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任音《论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技术》、彭蕾《关于混声合唱〈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解析》。
5.《大江东去》的艺术特征分析。
如张云霞《论青主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刘也愚《试析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创作手法》等文章。
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笔者认为青主的作品研究价值是非凡的。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代表着中西文化的交融。
谈青主的古诗词艺术谈青主的两首古诗词艺术内容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代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
文章撷取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两首作品,从诗歌文学和音乐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诗词青主艺术歌曲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其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
近现代有很多作曲家都或多或少地根据古代诗词谱写艺术歌曲,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传世。
其中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
笔者就将这两首作品从诗歌文学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大江东去》青主早年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堂,在辛亥革命中曾立过战功,所以1912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业余时间也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大江东去》就是他留学德国期间的作品。
这首作品谱于1920年,可谓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若说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亦不为过。
歌词取自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仕途并不如意。
元丰二年(1097年),他因写诗讽刺新法,被逮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百日后,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首词是在“乌台诗案”3年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表现了他在政治斗争失意时的心境。
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大手笔描绘了江河的浩荡和古战场的雄奇壮丽,令人骇目惊心,随即引发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遐想,在众多豪杰当中,诗人着意刻画了周瑜的少年英雄形象,又以“小乔初嫁”来衬托他的儒雅风流。
诗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几笔,就把周瑜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和他建立的赫赫战功勾勒了出来,诗的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出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来对照自己,伤感韶华逝去,功业无成,由此发出深深的慨叹。
这首词最能代表苏词的风格,备受后人推崇。
总的来说,青主运用欧洲近代的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这首中国古典诗词所提供的意境,颇具创造性。
浅析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作者:徐飞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4期摘要: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七岁时被贬黄州时所作。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而格调是豪放的。
关键词:青主;诗词背景;思想内涵《大江东去》是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十年后,在上海由青主自办的“X书店”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乐谱,从此《大江东去》受到歌唱者们的喜爱,至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一、作者介绍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等。
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959年逝世于上海。
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
武昌起义时他曾参加进攻潮州府的武装行动。
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同时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
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二、诗词背景歌词来源于宋代大词人苏轼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谪居黄洲时所作,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可与“黄河之水天山来”相侔。
可以说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历经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未酬,“人生如梦”,年华已逝,只能举杯对月,一醉消愁了。
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思乡内涵青主以通谱的写法,着重抒发原词中豪放的气势和怀古抒情的感慨。
这首作品受舒伯特、沃尔夫等人艺术歌曲的影响,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不以诗词的声韵为主,强调用音乐来刻画诗的意境,反对将诗歌的声韵作为束缚音乐的锁链。
论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论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1 引言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用苏轼的诗?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歌词的。
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当时苏轼因被人诬告“作诗诽谤朝廷〞而入狱,滴居黄州后又被发配至湖北黄州度过了四年之久的“罪犯〞生活。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公元208年的那场赤壁决战究竟是在蒲沂西北的赤壁还是在嘉鱼东北的赤壁或者就是苏轼写诗写赋的黄州附近的赤壁至今还是有着不同看法的。
但在这首诗中,苏轼借助地处黄州的赤壁抒发了心中的情感与自己对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对人生短暂如梦的感慨这是毫无疑问的。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主,广东惠阳人,本世纪初到德国留学读法律,兼学钢琴,作曲理论。
1922年归国,担任孙中山元帅府大理院理事,国民革命第四军主任,黄埔军校秘书等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成了国民党统计的要犯,退居香港,后在萧友梅帮助下于1929年埋名隐姓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授。
解放前夕,在同济大学任教授,并从事理论翻译,直至去世。
曾出版过两本美学性音乐论著(?乐语?和?音乐通论?)及多篇音乐评论随感等。
他的声乐创作几乎全是抒情独唱歌曲,?大江东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大江东去?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也是我国最早的依古诗词谱曲的声乐作品;它既是青主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所以具有双重价值。
?大江东去?是我国早期优秀艺术歌曲的代表之作,表达了早期中西音乐交融之后所产生出的新音乐的艺术特征。
他的成功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开展和壮大积累了珍贵的创作实践经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改变形式有独唱和混声合唱。
它的开展十分重要关键。
词的本身有着重要寓意,而不同的演唱形式更富于词本身更多的含义,对于中国民族歌曲的开展和中国合唱事业的进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代音乐2018年第11期MODERN MUSIC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半音技法分析以‘大江东去“‘卜算子“为例崔莹莹[摘 要]20世纪上半叶,青主与黄自两位作曲家创作出了我国最早的几首代表性的艺术歌曲㊂这些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中体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半音技法与调式组合关系,呈现出半音体系化的进行特征,并非 和弦半音”的特点㊂本文以此两首作品为依据,分析其中的半音化技法特征㊂本文认为,黄自在艺术歌曲‘卜算子“中体现出了比青主的‘大江东去“更为强烈的 调式半音体系”和现代半音技法特征㊂[关键词]半音体系;调式半音;黄自;青主[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1-0089-02[收稿日期]2018-08-05[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院级学术科研项目(CYXS2016027)㊂[作者简介]崔莹莹(1983 ),女,云南昭通人,硕士,四川音乐学院讲师㊂(成都 610021)一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上海诞生了最早的以西方体系为基础的专业音乐学院 国立音乐学院㊂在学院内部实施了中国最早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教学与创作实践活动㊂中国作曲家为传统的古诗词谱曲,形成中国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起步的㊂采用钢琴为这种古诗词艺术歌曲伴奏,就更凸显中外文化交会的特点㊂尤其是源自欧美半音化思潮所影响的古诗词歌曲中存在某些现代作曲技法的因素,就更是很自然的事情了㊂青主所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我国最早期的艺术歌曲之一,是青主在1920年的德国留学时期创作的作品㊂青主为这首歌曲所进行的钢琴伴奏创作,也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充分表现出了宋代苏轼原词中的艺术水准和情境特点㊂在青主所创作的‘大江东去“中,还存在着欧洲19世纪后期各国民族乐派所常用的大小调交替技法痕迹特点㊂因此,青主的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传统调性基础上的功能和声特点和对这种传统规则的半音化突破痕迹㊂但是青主在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这种突破是以对古诗词的艺术表现为目标的㊂黄自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最优秀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其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卜算子“等以古诗词为词的艺术歌曲㊂在黄自所创作的这些艺术歌曲中,不仅曲调独具魅力,个性化基础上的抒情还交融着半音化的钢琴伴奏,具有十分明显的现代技法特点与本土性调式特征㊂如古诗词歌曲‘卜算子“中,为了能够满足这首古诗词艺术的浪漫主义气质表现需要,增加了更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西方和声以及民族调式领域中常用的 半音化体系”技法,实现体现作品的 现代性”气质与风格的创作目标㊂因此,在青主㊁黄自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有意识地打破欧洲传统调性功能的束缚,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㊁韵味特征的艺术歌曲作品㊂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和声规则,也打破了传统的调式结构逻辑,作曲家们探索根据本土化的民族调式元素融入现代性的和声技法特点,从而产生出新颖的㊁能够适应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民族半音化和声体系㊂二㊁青主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特点青主创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与之前的其他作曲家有所不同 他的这首作品中没有以前常见的钢琴前奏部分,其钢琴伴奏的声部是与歌唱的部分同时进行的,二者一同出场,起到很突然地先声夺人的作用㊂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很好地表现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势特点与无比哀叹的现实失落情感特点㊂例1:青主‘大江东去“上例中可见,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部分同时出场时,是从弱起拍子开始的,而且带有强力度保持音进行㊂伴奏声部的钢琴是以柱式和弦㊁半音变化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并在展开过程中采用较大的力度变化体现出二者之间的情绪对比㊂从而将对滚滚长江㊁雄浑磅礴的气势描述与苏轼超凡脱俗的气度进行强有力的对比,同时也对曲作者的个人境遇进行映射㊂尤其是在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98壁”一句之后,钢琴伴奏声部奏出了长达7个小节的柱式和弦进行,中间夹杂着多个半音进行㊂这个钢琴声部的间奏,不仅起到了衔接下一段歌词与情绪㊁气氛的作用,还起到了衔接古今㊁现实与梦境的效果㊂又如第9~15小节的间奏部分,钢琴伴奏声部除了以富于动力性的弱起㊁附点节奏进行律动调整,还塑造出一种如同擂响般的战鼓滚动的音响效果,从而很形象地塑造出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宏伟场面㊂但是在这个十六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进行贯穿的画卷中,还有很多柱式和弦与半音化的进行,从而增加了音乐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性与音乐的尖锐色彩㊂在歌曲的第二部分中,鉴于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比较注重突出左手的分解和弦进行,所以这些分解和弦而来的旋律曲调更为自由㊁富有柔和性的色彩㊂在采用的连续三连音进行中,尤其能够彰显出旋律的优美㊁抒情风格特征,从而很好地描述出当年公瑾雄姿英发㊁运筹帷幄㊁决战千里的英雄形象,以及勇猛㊁威武的王者气概㊂但是对于歌词中的 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场面描述则主要采用钢琴声部的柱式和弦进行表现的方式㊂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形象地宣告胡虏的灭亡,也可展现出收回失地㊁光复河山的伟大理想㊂在整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特点,还颇具有细腻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能够凸显壮观的音色变化㊁音响效果,还充满了现代意义的和声特点,因此具有中外混杂㊁现代与传统并置的风格特征㊂尤其是第一乐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为了体现出颇具戏剧性㊁感慨性的气氛特点,采用了不谐和的减五度调中心的转化技法(一种将部分段落中㊁局部的e小调调性转到降B大调的快速转调技法,具有现代作品风格特征)及在连续进行的第9~15小节间奏中还一度地采用了连续的强力模进 由几个大三和弦构成的重复与模进结合的技法方式,都体现出可调性的远关系”快速转换调意图㊂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凸显作品中的音响色彩,也能够使得各类调式素材都融合在一起得以灵活运用,从而尽可能地发挥从传统诗词到民族调式㊁现代和声到半音思维㊁当代技法的作用㊂这样的风格凸显了作品中的晚期浪漫派风格传统印记特征㊂但有所不同的是,这首歌曲的主要调式更多地体现出民族调式特征,大小调式的出现与运用只体现在作品的部分段落中㊂因此,这些作品中的现代技法不仅体现在半音化方面,还体现在现代调式和声与远关系转调中的某些征兆,这些也都是后来欧洲浪漫主义风格所多见的技法特征㊂三㊁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中的钢琴伴奏特点1.作品‘卜算子“中的整体性特点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卜算子“,比青主具有更开放的思路和现代作品观念特征㊂黄自在运用钢琴伴奏对古诗词进行表现时,更多地体现出现代和声的半音化㊁民族化倾向探索㊂这些现代风格特征,不仅是艺术歌曲中探索现代表现技法的尝试结果,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立在大小调基础上的现代和声与半音化体系所进行的更大胆的扩展尝试㊂尤其是在‘卜算子“中,黄自还对采用的调式进行了扩展,彰显出调式多样性㊁调式重叠的探索成果㊂黄自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更为注重强调伴奏织体方面的特征 尤其是通过半音化的进行对织体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更加凸显了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甚至瓦格纳 无终止”半音的印痕 在作品中的局部部分,不仅采用了不同的调式交替技法,甚至更复杂的多调式重叠技法㊁远关系调式综合运用㊁复合调性运用等方面,体现出更多的现代技法思维特点㊂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所运用的这些技法,不仅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浓郁的 调式半音体系”特征,还同时体现出更多样性的现代半音化特征㊂黄自的这些探索都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运用 半音体系”的雏形㊂2.艺术歌曲‘卜算子“中的半音化在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卜算子“中,钢琴伴奏采用了半音体系技法,造成了连续的半音化进行特征㊂虽然这首歌曲中的结构非常短小,只有短短的11个小节规模,但黄自在作品中用尽了12个不同的半音组合,以及几个多样性的调关系素材㊂其中,歌唱的旋律曲调调式为C宫调式或理解为d商调式,但为其配的钢琴伴奏运用了d商调式的5个不同的半音组合,而且使用d商调式外的另外7个不同的半音作为对比素材,使得歌词曲调与钢琴伴奏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对比㊂因此,黄自的这首艺术歌曲‘卜算子“中所使用的钢琴伴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民族调式基础上的半音化特点,还在整个音乐的片段中,将这些民族调式素材进行了更远的关系扩展,大大延伸了传统民族调式的表现力与内涵㊂从谱面分析上可以看出,艺术歌曲‘卜算子“的和声材料是以七和弦为主的序列进行,而且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也是清晰可见的㊂在横向上呈现出 T S D T”的传统性的古典功能和声逻辑特征㊂但鉴于这段中的平行和弦进行,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和声风格限定,调式特征也被半音进一步地冲淡,从而构成了12个不同的和弦音级㊂这些12个半音构成的音级也是d商调式之外的其他民族五声调式中所用的半音,因而具有民族调式的 半音体系”意义特征㊂因此,虽然这个片段中的和声与调式功能都被半音化削弱了,民族化和声所具有的调式色彩却得以加强㊂结 语无论是青主的‘大江东去“,还是黄自的‘卜算子“都体现出了两位作曲家在创作中尊重古诗词的内涵㊁气质,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又具有开阔的视角与现代技法经验,并将其融入这些不同的片段中的创意性特点㊂尤其是‘卜算子“中所展现出来的d商调式及其之外这些半音构成了 调式半音”关系,都呈现出调式关系的复杂化倾向㊂[参考文献][1]王 青. 和声风格民族化”在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J].音乐研究,1995(04).[2]杨通八.调式半音体系与和声的现代民族风格[J].中国音乐学,1986(03).[3]青 主.歌剧与乐剧,乐艺(第一卷第二号)[J].1930.(责任编辑:崔晓光)09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