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园区主阵地 打造产业新高地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聚焦园区主阵地 打造产业新高地
工业园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湘西州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加强园区建设、产业招商、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园区规模工业占全州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9.6%,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占全州规模工业企业的58.3%,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占全州招商引资比例达60%以上,成为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要载体。当前,随着工业园区承载功能多元化、区域园区竞争白热化、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化,全州工业园区如何在产业链条构建、发展战略制定、市场需求引导、运营管理模式上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实现“二次创业”,成为新的课题。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综合施策,又需要精准发力。
(一)聚焦“方向、动力、质量”,推动园区发展集约化。一是坚定一个方向,把握园区发展和城市融合的关系。把握一个主攻方向,推动工业园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产城融合、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按照“一主一特”,每个园区聚焦聚力一个主导产业和多个特色产业。同时,兼顾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良性互动。二是坚持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把握园区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园区体制改革,建立园区独立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做大做强园区投融资公司,支持园区将开发建设后所形成的土地、道路、标准厂房等可用于抵押的基础设施实物存量资产,通过划转和授权经营方式注入投融资公司,增强融资能力。坚持“大机构大服务”的方向,理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的关系,实现“园区事园区办”。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集聚集约发展。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握园区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关系。统筹把握园区建设与环保的关系,重拳整治工业污染,完善园区集中排污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对于部分工业园区无法建立独立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接通工业园区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实现污水正常运行。建立起全覆盖的网络体系,全面掌握起园区水环境整治的基础信息,消除园区环境监管盲点和空白点。
(二)布局“一园、两翼、多基地”,推动园区建设特色化。一是建好“一园”。围绕吉首新材料产业科技园,大力发展锰、钒、锌、铝系列等新材料产业,着力把吉首新材料产业科技园建成全州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依托“州府”吉首区位优势和科研平台优势,重点引进超10亿元新材料重大项目,科学布局新材料高端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新材料集聚发展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核心平台。截至目前,吉首新材料产业科技园已初步形成创新创业示范园、乾南产业园、吉首东马鞍产业园、河溪新材料产业园、湖南东方红住宅产业园等5大园区,总面积达1.5万亩。二是发展“两翼”。围绕发展泸溪创新示范区和花垣新能源材料集聚区,着力打造以吉首新材料园区为中心的新“两翼”。其中,泸溪创新示范区主要布局泸溪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铝系列精深加工、新金属材料加工等新材料产业;花垣新能源材料集聚区主要布局花垣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锰系锂电正极材料产品。三是打造“多基地”。围绕先进储能材料、新型铝/镁轻合金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生物基材料5个发展方向,引导县市区新材料项目向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聚集中发展,打造区域特色新材料基地,形成“多基地”工业园区发展格局。目前,全州9个省级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中,与新材料密切相关的产业涉及矿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工建材、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等多个行业。其中,湘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锰锌钒产品,打造先进储能材料基地;“吉首—泸溪—花垣”集聚区主要发展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建筑型材产品,打造新型铝/镁轻合金材料基地。
(三)围绕“建设、管理、经营”,推动园区发展体系化。 一是在“建设”上下功夫。推动园区调区扩区工作,加强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土地储备,增加园区土地储备总量。创新建设模式,加快园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大胆创新建设、经营模式,聚集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企业发债资金、民间资本、园区农户补偿资金,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土地储备整理开发,参与基础设施、工业地产、民生公益事业等的建设与经营。统筹规划布局与产业园区相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同时,加快推进湘西海关、检验检疫局和公路口岸等开放型经济服务平台建设,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便利配套,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平台。二是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园区管理,实施园区管理“2号公章”制度,把发改、国土、住建等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及管理职能授权园区管委会,在园区管委会使用 “2号公章”,企业实现“办事少跑路、审批不出园”。全面推行全程代办“一站式”服务,企业只需与园区对接,其他工作全部由园区“跑腿”代办,限期7个工作日内办结。同时,继续推进州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手续办理、融资、招工、周边环境关系等困难,破解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企业人才等要素需求。三是在“经营”上下功夫。支持园区市场主体参与,积极引导独立法人或专业机构为园区发展提供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等一体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的行为。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相关专业机构等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扩大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采用“专项债券+配套融资”的组合方式保障资金需求,符合条件的园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稳步推进州、县两级财政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适度扩大试点范围。
(四)聚焦“承接、招商、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聚集化。一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围绕打造一流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和服务环境,推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抓好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和园区规划等载体工作,园区载体及辐射作用加强。同时,着力推进园区生活服务配套,健全园区承载功能,继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同时,按照产业布局,建设创新创业园、高新区等“孵化基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平台。二是开展精准招商引资。积极对接“三类500”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知名民营企业,精准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大力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模式,围绕产业定位开展靶向招商,围绕锌锰冶炼、光电智能、农产品加工等5大产业链,鼓励目标企业租用标准厂房投产、创收,条件成熟后再按成本价购买厂房,有效地降低企业投入和缩短投资周期,实现从供地模式到供房模式的转变。三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围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杜绝冶炼、电镀、染印、皮革等高污染、高能耗淘汰落后产能落地,着力引进新材料、生物科技等绿色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同时,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成立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引进技术创新型人才,引导和支持企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外,重点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以生态产业链、产品链为主线,在融合上做文章,推动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