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地方公共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74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公共经济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每一个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人士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是构建其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该课程主要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被一些人称之为真正的政治+经济的政治经济学。
现代公共经济学在传统的主要分析政府的公共收支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共选择,政府寻租,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公共经济学分析研究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充实了公共经济学的内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员是公共部门的直接参与者,应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一些最为流行与先进的经济学原理、理论范畴。
认识和掌握市经济条件下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与边界。
既懂得如何做好政府经济工作,又能监督政府的职能,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作出贡献。
本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弄清有关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与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中应把课程内容同我国现实公共经济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地领会理论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将讲述:公共经济学的目标与范围、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支出政策、公共税收理论、公共税收制度、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赤字经济与公债及中国的财政制度及其改革;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加以综合,研究那些并非纯属市场、住户或厂商之间的经济问题,以求全面而又准确地理解政府行为。
教学重点是公共产品理论(含地方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税收理论和中国的财政制度及其改革;对于公共支出政策、现代税收制度、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和赤字经济理论将做一般讲授,学生可以自习为主。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课程号:3150051制定(修订)单位:公共管理学院制定(修订)人或执笔人:赵建国制定(修订)时间:2009年2月课程概述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需要预修《宏观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基础》。
基本内容:本课程从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全面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国家预算、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地方公共经济。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实践上能够运用其来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有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或公共管理及社会保障的相关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式: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开展课堂讨论。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 总学分:3教材使用:张向达、赵建国、吕丹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参考教材:1.樊勇明编著:《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斯蒂格里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张向达、赵建国、吕丹,《公共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5.郭庆旺,《公共经济学评论》,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年-2008年出版。
6.阿兰.J.奥尔巴克,马丁.菲尔德斯坦,公共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彼得·M ·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刘立群、杨越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公用事业管理》复习资料(第七至十章)第七章公用交通事业管理7.1公用交通行业的特性和公共交通产品的分类公共交通主要指供公众乘坐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空运、客运、铁运、航运等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广义:是指在城市及其近邻范围内,供公众乘用的经济方便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是使用各种客运工具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
狭义: 城市公共交通仅指服务于公众需要的运输工具。
(我们主要从广义的概念来分析城市公共交通)7.1.1公共交通行业的特性(1)公交产品的准公共性(2)公交市场的可竞争性(3)公交企业的公共性7.1.2公共交通产品的分类(1)公共交通工具:主要包括公共汽车、出租车、轨道交通、城市间火车、飞机及轮船等。
(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站场和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3)公共交通管理制度: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各种交通产品的价格规定制度、服务质量标准制度和安全规定制度等。
7.2公共交通管理的基本内涵现代的公共交通管理: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包括多种主体、生产和提供有机结合的系统,这一系统是由相关公共政策制定后所形成的制度框架及相应的管理职能所构成的。
主要内容:包括公共交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制度、政府在公共交通管理中的主要职责等。
7.2.1公共交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制度1、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加强规划管理交通规划主要关注问题:交通规划主要涉及问题:(1) 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展。
(1)居民小区公共交通问题(2)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关系。
(2)居民乘车换乘问题(3)公共交通规划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关系。
(3)交通管理及道路设计问题2、公共交通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3、公共交通市场管理7.2.2政府介入公共交通产品市场的必要性(1)公共交通产品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公共交通产品市场(2)公共交通产品市场的竞争决定了政府必须介入公共交通产品市场7.2.3政府在公共交通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政府的政策支持:(1)城市交通流量均衡的问题(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问题(3) 将交通管理部分工作纳入社区管理的问题(4) 将交通安全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问题政府的法律支持:刚性手段、柔性手段政府的协调控制:用行政手段加以协调控制,包括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划和管理政策7.3现代公共交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7.3.1公交优先:现代公共交通发展的战略选择1.“公交优先”战略的提出规划优先政策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建设优先管理优先.公交优先是成略上的优先,就是在城市整体发展建设中,要将公共交通的发展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包括政策、资金、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应该纳入到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当中,与城市用地、城市发展相结合。
第十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第一节概述一、城市公共交通的含义和结构1.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与服务方式城市公共交通,指在城市及其所辖区域范围内供公众出行乘用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轮渡、地铁、轻轨以及缆车等。
它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城市公共交通是国家在基本建设领域中重点支持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服务方式从总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定线定站服务车辆(渡轮)按固定线路运行(航行),沿线设有固定的站点。
行车班次(或航行时刻)按调度计划执行。
在线路上车辆的行驶方式可分为全程车、区间车、站站停靠的慢车、跨站停靠的大站快车等。
(2)定线不定站服务点车辆按固定线路运营服务但不设固定站点或仅设临时性站点,乘客可以在沿线任意地点要求上下车,乘用比铰方便。
目前在各个城市发展很快的小型公共汽车多数属于这一类。
(3)不定线不定站服务主要指出租汽车服务,其运行线路与乘客上下车地点均不固定,除电话叫车、营业站点要车外,还可在街道上扬手招车。
2.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工具(1)公共汽车(2)有轨电车(3)无轨电车(4)地下铁道(5)出租汽车(6)快速有轨电车最早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由于小汽车泛滥成灾,城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严重,加上石油危机冲击,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于是从技术上寻求对有轨电车的改造,并使之与火车嫁接,从而出现了具有地铁优点而又比地铁投资少、工程量小、施工期短、运行经济的快速有轨电车。
这种新型的快速有轨电车可以在地面专用轨道上行驶,因通行无阻使它的运行准点程度极高。
它在工业发达国家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现代化公共交通,又称“轻轨交通”。
(7)城市轮渡与索道轮渡与索道是在城市被江、河分割的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起着联结两岸过渡交通的作用,使陆上交通不能直接相通的被分割区域得以沟通,在没有现代化桥梁和水底隧道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管理学第十章非政府公共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各类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公共事业组织包括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显著特征是民间性、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
公共企业组织,是指以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企业营利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的一类特殊的企业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介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中介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
从社会中介组织的经济属性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非营利性中介组织;营利性中介组织。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间自治组织是指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
世界各国的公共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一些领域: (1) 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领域(2) 基础工业领域(3) 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支柱性产业(4) 某些高科技产业(5) 对国民经济起重要调节职能的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途径有两类,即传统途径与现代途径。
简答题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中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有哪些类型?答:概念: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各类社会组织。
特征: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七大基本特性(1)组织性。
指有正式的组织机构,组织有成文的章程、制度、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2)民间性。
又称非政府性,指非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也不属于政府或受政府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