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脂症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309.40 KB
- 文档页数:2
自拟调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饮食不良习惯引发的疾病逐年增多。
近1年来采用自拟调脂汤治疗高脂血症,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更具疗效。
治療门诊患者中高脂血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和对照组;中西组以阿托伐他汀钙加调脂汤治疗24例;对照组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22例。
资料与方法46例患者中,男28例,女18例。
年龄36~58岁,患者年龄>45岁35例,<45岁11例。
病程8个月~2年。
治疗方法:中西组24例,治疗用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日口服,加调脂汤:黄精30g,山楂20g,决明子30g,何首乌50g,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对照组22例,治疗用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日口服。
两组治疗1个月(1个疗程)。
结果胆固醇正常值 2.90~5.70mmol/L,甘油三酯正常值0.40~1.70mmol/L。
46例中单纯胆固醇增高39例,同时伴甘油三酯增高7例,检测中胆固醇最高8.35mmol/L,甘油三酯最高9.56mmol/L,伴脂肪肝5例。
每组半个月复查,两组都具有快、慢不同降低,中西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降至正常值时间明显缩短。
见表1。
检验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前戒酒1周,并排除近期使用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及食物,同时腹部B超排除胆石症。
7例脂肪肝是在进行腹部B 超时发现的,同时检测抗HBV、抗HCV阴性。
讨论46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胆固醇较快降至正常范围,而伴有脂肪肝者亦有减轻。
46例患者大多为胆固醇增高,少部分伴有甘油三酯血症,因此使用阿托伐他汀钙较适合。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目前,国内研究认为,黄精、山楂、决明子、何首乌四味中药不仅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不仅能降低胆固醇,也能减低甘油三酯,并能阻止脂肪肝及减少脂肪肝的浸润。
观察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中心自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7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采用中药治疗的29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西药瑞舒伐他汀钙片结合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治疗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在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在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对于高血脂症的治疗来讲,中药治疗方法相较于西药治疗来讲,治疗效果更好,能使患者的血脂水平有效的得到控制,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西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效果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增加,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VCD)的重要危险因素。
他汀类药物为调脂的首选药物,但剂量增加时存在“他汀疗效6%效应”,且带来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多,使其疗效受限。
中药作为治标治本的一种治疗方式,近些年来按在疾病的治疗中广受好评,中药治疗能够依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进行区别治疗,中药在治疗高血脂症的案例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文章就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自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7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患者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7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西药瑞舒伐他汀钙片结合藻酸双酯钠注射液治疗。
其中,观察组患者男18例,女11例;患者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是(52.9±8.6)岁;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3例;患者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是(52.9±8.6)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具有对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每片5 mg服用2片,每晚1次;藻酸双酯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按体重一次1~3mg/kg(50~100mg),最大不超过150mg,临用前溶于输液(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6%羟乙基淀粉等)500~1000ml中稀释后,缓慢滴注一日1次。
《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转变,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痰瘀互结是中医对高脂血症的常见认识,认为其与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理因素有关。
本文旨在通过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观察其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共收集了XX例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例。
治疗组采用清热活血利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XX周,期间对患者的血脂水平、症状改善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方案清热活血利湿法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化浊为主要原则。
具体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黄芩、丹参、泽泻等,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配伍。
同时,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给予相应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四、结果经过XX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且降幅明显大于对照组。
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患者的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也有所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此外,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
五、讨论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结)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这与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相吻合,即痰瘀互结与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理因素有关。
通过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从而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
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高脂血症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34卷第1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导致近些年来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正在持续提升,且发病人群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脂肪代谢出现了运转异常的情况,导致其血浆中的脂质不断增高。
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其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不断提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为严重的威胁。
通常情况下,主要使用降血脂的药物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院为了解中药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主要使用本院研制的降脂胶囊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高脂血症患者80例。
入院后均被诊断为高脂血症,需要进行治疗。
其中男61例,女19例;年龄35~79岁,平均(53.9±9.6)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3.6±2.1)年。
所有患者中,TC 及TG 均增高25例,仅TC 增高7例,仅TG 增高5例,其余3例患者则表现为HDL-C 低于正常下限水平。
另外,患者合并出现高血压20例,冠心病10例,脑梗死及脑出血5例,糖尿病3例,脂肪肝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能够进行临床比较。
方法:首先对所有患者依据其合并症进行常规的治疗,主要为扩血管、降压、降糖及降血黏度等对症治疗。
要求患者摄入低盐、低脂的饮食,进行适量的运动。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血脂康胶囊进行治疗,2次/d,2粒/次。
观察组使用自拟降脂胶囊对患者进行治疗,将所有药材研磨成粉,使用胶囊盛放,每粒成药0.3g,2次/d,2粒/次。
药物组成:生山楂50g,葛根15g,决明子30g,川芎12g,木香10g,红花15g,莱菔子6g,赤芍15g,白芍15g,丹参20g,葛根15g,生大黄10g,黄芪30g,益母草30g,泽兰15g。
自拟三泽汤治疗高血脂症42例疗效总结我们自2007年以来,共收治高血脂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自制三泽汤,对照组40例患者用传统降脂药辛伐他丁、非诺贝特等,两组患者经40~60d观察治疗后,发现用自制三泽汤中药组效果较好,其副作用更小,更易为患者接受。
标签:三泽汤;高血脂;临床疗效观察由于生活条件的逐年提高,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脂血症患者逐年增加。
高脂血症是形成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
用自制三泽汤治疗高脂血症42例,经与对照组40例西药降脂药相比治疗效果相当,副作用更小,易为患者接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2例患者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诊断标准(胆固醇合适范围为160U/L,而不得不停用非诺贝特。
3讨论高脂血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增高时,大量脂类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血管内腔变窄、血管壁变脆,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动脉粥样硬化则是高血压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塞、缺血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病基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多由饮食偏嗜,过食甘肥所致。
或系患者痰湿之体,易于脾失健运,而使水谷之精微无以输布,内聚而成湿浊粘痰之物,积滞内壅;或由久病阴虚,内生火热,炼津为痰。
痰浊既成,注于血脉,阻塞脉络,终成痰瘀为患。
故高脂血症当从痰瘀论治[2]。
从资料较完整的82例分析,用自制的三泽汤配合清热养阴之品进行治疗,20d后做血脂复查,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有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恢复。
三泽汤以三泽为主,泽漆走肺经而利水消痰,泽兰入肝经活血破瘀,”入脾行水”,泽泻则入肾经,行水消痰化饮,佐莱菔子治痰消食除胀,决明子滋阴清热,合之共奏祛除血中痰浊瘀凝之功。
本草纲目云“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除痈毒,破淤血,消癓瘕。
”[3]引泽漆、莱菔子、决明子入血而化痰,令痰瘀互结之病理产物由泽泻而得以排泄,泽泻利水又不伤正,为免犯虚虚之弊的良药。
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的疗效观察引言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脂肪物质的含量过高,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高血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的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和优势。
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医体质理论中医认为,人体体质是与生俱来的,不同体质的人在健康和疾病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判断患者的体质类型,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认为,高血脂是由于脾胃不健、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和疏通经络,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流通,降低血脂水平。
中药治疗原则中医治疗高血脂的药物主要包括中草药和中药配方。
中草药有清热凉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降低血脂;中药配方常用的有降脂方剂、消食降脂方剂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类型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的临床观察为了观察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的疗效,我们在某医院中进行了一项初步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取了60名高血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平均年龄46岁,男性34人,女性26人。
根据中医体质辨识标准,将患者分为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等不同类型。
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症用药。
控制组采用常规西医药治疗,如贝特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
观察期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胰岛素水平、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中,治疗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达到了正常范围。
肝功能指标和胰岛素水平也有所改善。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质也得到了调整。
控制组中,治疗3个月后,血脂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范围。
肝功能指标和胰岛素水平改善不明显。
临床症状改善不如观察组。
结论中医药在治疗高血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疗效。
通过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可以清热凉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可以全面调节患者的体质,降低血脂水平。
20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4月第4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01.38No.42019自拟中药方汤剂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谭青蓝(恩平市人民医院广东恩平529400)摘要目的:探究自拟中药方汤剂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门诊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自拟中药方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项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采用自拟中药方汤剂治疗,可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关键词脂肪肝;高脂血症;中药方汤剂;肝功能;血脂;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与脂肪肝发病存在密切相关性m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工作压力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促使人们在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上发生了极大改变,比如、熬夜、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锻炼等,使得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病率逐年攀升臥虽然脂肪肝是良性病变,但是如若伴有炎症,不及时治疗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进一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目前,采用西药治疗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明显,依从性不高匹而中药药性温和,毒副作用小,在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6月~2()18年5月收治的60例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患者,30例采用门拟中药方汤剂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60例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研究,均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于本院门诊,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与脂肪肝及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并经B 超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中医辨证均属痰湿郁阻型,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病史、妊娠哺乳期「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4.5±2.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2.1)年.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6.5±2.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1.5)年。
・临床经验・自拟降脂散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单位:15560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姜连城)收稿日期:2007年2月姜连城【关键词】 自拟降脂散;高脂血症;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 589.2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采用三七100g 、山楂50g 、泽泻50g ;葛花50g 、四味药物经粗筛、烘干、粉碎过细筛混均后组成降脂散。
采取单纯口服降脂散每次3g ,每日3次的方法治疗高脂血症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1998年~2004年门诊及病房高脂血症患者,共146例,其中高胆固醇血症(T C )76例,高甘油三脂血症(TG )46例,混合型高脂血症42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 D L —C )16例。
中医辨证分型为心阳痹阻、瘀血阻窍型24例,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型40例,脾失健运、痰饮停蓄型32例。
1.2 诊断标准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参照《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相关文件制定,血脂异常患者2~4周内采血两次,如两次血清总胆固醇(T C )均≥6.1mm ol ΠL 或甘油三脂(TG )≥1.4mm ol ΠL 或高密度脂蛋(H D L —C )男性≤0.9mm ol ΠL 女性≤1.03mm ol ΠL 者。
1.3 中医辨证标准 心阳痹阻、瘀血阻窍型,症见心胸憋闷、疼痛不适、舌淡或紫,脉濡缓。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型,症见眩晕、头痛、肋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
脾失健运、痰饮停蓄型,症见形体肥胖、脘痞腹胀、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
1.4 观察方法 观察指标:血清脂质包括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症状及体征。
1.5 疗效标准 按照卫生部“调整血脂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T C 显效为下降≥20%,有效为下降10%-20%,无效为未达到有效标准者;TG 显效为下降≥40%,有效为下降20%-40%,无效为未达到有效标准者:H D L -C 显效为上升≥0.26mm ol ΠL ,有效为上升0.10mm ol ΠL -0.2mm ol ΠL ,无效为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降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降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
方法:对2012年8月到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降脂类中药治疗,分析两组高脂血症患者的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2.0%),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为(1.44±0.73)mmol/L、(5.42±1.03)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使用降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降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效果高脂血症患者多存在血浆中脂质含量的明显上升,是发生动脉粥样的硬化、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一个直接危险因素,对高脂血症患者使用西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但患者服药后多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症状[1]。
本文对降脂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进行相关的研究及探讨,所研究的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12年8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100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有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为35~70岁,平均年龄为(58.4±11.1)岁;研究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龄为34~71岁,平均年龄为(58.5±11.2)岁。
研究组和对照组高脂血症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程、病情等方面基本相似(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组间的相关数据均可进行比较及分析。
1.2 方法对对照组高脂血症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为,每天晚餐之前服用1次10~20mg的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1个治疗疗程;对研究组高脂血症患者给予自拟降脂汤中药治疗,药方为,白参25g、丹参25g、山楂20g、白术20g、泽泻15g、决明子15g、枳实10g,水煎后分早晚2次共服用1剂,服用4周为1个治疗疗程。
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脂症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
2012-09-06T15:27:32.1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3期供稿 作者: 刘增科
[导读] 高血脂对人体的危害 高血脂是公认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刘增科(吉林省松原市中医院
吉林松原 138001)
【中图分类号】
R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56-02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医院门诊求医的高脂血症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所有均停用其他调
脂药物。给予自拟中药方:山楂
30g,薤白20g.蒲黄15g,昆布15g。每日3次,每次2丸(由本院煎药室加工的蜜丸)口服。连续用药60d。在
用药前和服药后
60d复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 86例患者中显效41例
(占
47.67%)好转38例(占44.18%)无效7例(占8.14%)。总有效率91.86效果满意。结论 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安全,
以
“扶正”为基础、兼顾化痰活血治疗高脂血症,为中医药辩证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脂血症
患者 自拟中药方 治疗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的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的病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进一步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
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高脂血症的发病
率不断升高。笔者自
2010年6月--2011年1月采用自拟中药方治疗高血脂症治疗高脂血症8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医院门诊求医的高脂血症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38—70岁,
所有患者均通过血脂分析,血液流变学检测诊为高脂血症。三酰甘油
(TG)增高23例,血清胆固醇(TC)增高17例,两者均增高者11例,同时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降低17例;合并高血压51例,合并冠心病39例,合并脑动脉硬化16例,合并脑梗死9例。
1.2
治疗方法 86例患者均停用其他调脂药物。给予自拟中药方:山楂30g,薤白20g.蒲黄15g,昆布15g。每日3次,每次2丸(由本院煎
药室加工的蜜丸
)口服。连续用药60d。在用药前和服药后60d复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
蛋白
(LDL-C)。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本实验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标准。显效:达以下任何一项者:TC下降大于或者等
于
20%,TG下降大于或者等于40%,HDL-C上升大于0.26mmol/L;好转:TC下降大于或者等于10%而小于20%,TG下降大于或者等于
20
%而小于40%,HDL-C上升大于或者等于0.26mmol/L;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
结果
86
例患者中显效41例(占47.67%)好转38例(占44.18%)无效7例(占8.14%)。总有效率91.86效果满意。结论 自拟中药方治疗高
脂血症疗效确切、安全,以
“扶正”为基础、兼顾化痰活血治疗高脂血症,为中医药辩证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3.
讨论
3.1
高血脂对人体的危害 高血脂是公认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
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血脂症通常
为高脂蛋白血症,即血清脂蛋白浓度升高。目前已经公认高血脂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及二者都高的复合性高血脂症。
同时它又与许多疾病相关,首先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大系列的国际研究提示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提高高
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快消退,有意义地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因此,降脂治疗亦是非常重要的。
3.2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的痰湿挟瘀证,多因年老体弱、缺乏运动等导致气虚阳衰、痰湿郁滞而成。常伴有神疲
懒言、头晕乏力、少动气短等本虚标实之证
.虚为脏腑虚损,其中以脾肾气虚为主。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血瘀、水湿、气滞等。传统医
学从病症分布角度认为该病属胸痹、心悸、眩晕、头痛、肾痹、风痱,而从病机病名角度则认为属
“血瘀”、“痰浊”范畴。高脂血症的发生与
高脂饮食与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与《素问
·通评虚实论》指出的“肥贵人”乃“膏粱之疾”之病机一致。现代医家继承并发展了古人对脂质的认
识,认为脂质失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学者大多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瘀内生,气虚血
瘀,阻塞脉道,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瘀滞型多为实证。发病较多见。属中医学“痰浊”、“血瘀”范畴,多与生活嗜好、情
志、脏器虚损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
3.3
本实验自拟中药方争降脂中的作用 本实验自拟中药方遵循中医辨治理论并结合现代药理学成果制成。主要组成有山楂、薤白、蒲
黄、昆布等。其功效为活血化瘀,兼散痰浊。山楂散瘀血、消食积
.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内含有大量的苷类成分.可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并使
脂质在器官内的沉积减少
[3];薤白能通阳散结、下气行滞。可明显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及B一脂蛋白水平;蒲黄行血祛淤,药理研究表明蒲
黄町抑制肠道吸收外源性胆固醇,再吸收胆酸和内源性胆固醇,促进胆同醇和胆酸从小肠壁和胆汁排人肠腔
[5];昆布软坚散结、消痰、利
水,药理研究表明:海带的乙醚提取物能降低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三酰甘油
[6];诸药合用,既符合中医理论,又有药理学研究的支
持,取得了预期疗效。
3.4
高脂血症的合理膳食结构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维持脂质代谢平衡的重要措施。其一般原则是“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
醇、低糖、高纤维膳食。限制总热量的摄入是减肥降脂的重要措施,肥胖者应逐渐降低体重,以每周降低体重
500~1000g为宜。60岁以上
老年人、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总热量应限制在
6699~8374KJ为宜,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过多甜食,饮食有节,膳食中脂肪占总热量20%为
宜,并且以含多链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豆油、花生油、玉米油)为主,动物脂肪不应超过总脂量的1/3。若甘油三酯超过11.3mmol/
L(436mg
/d1),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g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目控制在200~300mg以下为宜,避免食
用高胆固醇食品。适当多进含高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可与胆汁酸结合,增加粪便中胆盐的排泄,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
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
35~45g为宜。若每日食用含纤维丰富的
燕麦麸
50g即可起到良好的降脂作用。
3.5
高脂血症患者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首先加强体育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能量物质的消耗,促使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及
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
(HDL-C)水平。每天坚持运动1h,活动量要达到最大耗氧量60%为宜,活动时心率
以不超过
170减年龄即可,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同时要戒烟限
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胆固醇、甘油三酯上升,高密度脂蛋白下降。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
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都可使脂代谢紊乱。
参
考 文 献
[1]
熊宁宁,罗玫,蒋萌,等.中药临床试验的适应证候设计与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715.
[2]
康广盛.李显波,孙丽英.等.近5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6,23(2):15—17.
[3]
高迪飞,王立英,段大航,等.中药蒲黄对循环系统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60.
[4]
曾样丽,丁安伟.昆布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07,6(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