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5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
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
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
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1、词的兼类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
例如:(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
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义,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词语的多义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
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
②看望医生。
这种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通常只要进入特定的句法环境,就只具有单义性,所以,如果不引起歧义,就不必放到歧义讨论中来。
不过,如果引起了歧义,就必须作为歧义现象加以讨论:①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灯泡毁坏了/报账了)②昨天我去看医生去了。
(看望了医生/找医生看了病)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课前提问(1)什么叫非主谓句?(2)非主谓句有几种?(3)什么叫独词句?(4)什么叫无主句?(5)单句和短语的共同点?(6)短语和单句宏观上的差异有哪些?(7)什么叫歧异?(8)研究歧异现象有什么用?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一)同音造成的歧义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
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
如:①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
(治/致)②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
(终/中)③和人家说话不得无lǐ。
(礼/理)④对面走过来一duì青年。
(对/队)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二)同形造成的歧义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
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
官方文件中的歧义歧义是指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歧义意义,可以同时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解释的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研究文献”这句话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研究文献;首先,我们要求学习的文件;首先,我们应该研究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歧义是一种正常现象,很难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更不能把它当作言语障碍来对待,完全禁止。
在某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使用。
比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常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日常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格,如“双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积极运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确实是有害的。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样式中尤其有害,尤其是在官方文档中。
公文语言是一种非常注重准确性的语言,因为使用公文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使意义的表达高度准确。
每一个字,尤其是每一句话,都要保持意思的唯一性,避免对方的“不同意见”,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行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歧义对公文是绝对有害的。
有无数的实际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长期战败的日本,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了两颗原子弹。
直接原因之一与日本政府发表的反对波茨坦公告的声明含糊不清有关。
日本政府声称对“公告”的态度是“无声的杀戮”。
“沉默杀人”这个词在日语里有很多解释,可以理解为“无视”或者“暂时不评论”。
该声明对此没有限制。
这样,美国自然可以做出第一个理解,当然可以使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原子弹来解决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
比如保险合同中写着保险范围:“包括家用电器、床上用品、被褥等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写惩戒条例:“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往往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的局面,甚至“等”到自己利益白白受损的局面;往往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于被认为“只攻击少数,多数……”。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1 / 12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歧义最简单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歧义不?歧义啊,就好比是一条路,有好多条岔口,让你不知道该走哪条!比如说,“我去上课”,这简单四个字,你能确
定我是去给别人上课呢,还是自己去当学生上课呀?这就是歧义呀!
再比如,“他走了”,到底是他离开这个地方了,还是他去世了呢?这
也是歧义的一种表现呢!
你想想,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种有歧义的话呀?有时候真会
让人摸不着头脑呢!这就像你面前摆着几个盒子,你不知道每个盒子
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得打开了才知道,对吧?
歧义其实就是语言中的一种奇妙现象,它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有趣,
也可能带来一些小困惑。
但正是因为有了歧义,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才
更要仔细听、认真想呀!不然可就闹笑话啦!
总之,歧义就是这样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呀!。
现代汉语歧义的界定本文在区别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模糊及歧义与笼统的基础上,给歧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歧义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标签:歧义多义模糊笼统歧义的界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歧义不但涉及到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而且也和语言外部的一些概念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交织。
想要给歧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就要处理好歧义和语言内部各要素以及语言外部各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歧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歧义与多义语言学界对是否应该区别歧义与多义存在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不需要区别歧义和多义,认为歧义和多义是一回事。
但是更多的学者主张要区分歧义和多义。
我们认为,歧义和多义之所以会让人们感觉一样,是因为这二者确有相同之处。
其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是指同一语言表达形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从这一点来说,多义和歧义在本质上有相同的一面。
但歧义和多义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是静态的,歧义是动态的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把语言的单位分成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
静态单位是指语素、词、短语、短语词;动态单位是指小句和句子。
根据这一划分,我们认为多义是存在于语言的静态单位中的,歧义是存在于语言的动态单位中的。
这可以从哈特曼、斯托克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对多义和歧义所下的定义中找到证据:“多义现象、多义性,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一个词语或短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这种情况。
”“一个结构,如果对它有不止一种理解,我们就说这个结构均有歧义,或二义性。
”①在这两个定义中,多义是针对“词语”或“短语”来说的,而歧义是针对“结构”来说的。
在对歧义的定义中有一个词很好地说明了歧义的动态性,这个词就是“理解”,“理解”注定是动态的。
而对多义的定义中却没有“理解”一词,“理解”一词是区别这两个定义的关键。
从多义和歧义的归属来说,多义是静态的,所以属于语言的语义层面,是属于语言的;而歧义是动态的,属于语言的语用层面,是属于言语的。
5.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表意不明常见有如下几种情形:
①代词指代不明
②数目不确切
③范围不确定
④歧义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
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才好。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
“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
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解析:范围不确定。
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
应改为“六十岁以上的”。
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歧义。
大家“气愤”的是什
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
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
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
②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③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
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
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④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
⑤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
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
⑦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
①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前后矛盾
③分类列举不当
④否定失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地主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修正主义观点。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
“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是封建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去宣扬修正主义的
观点。
例2.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
“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
“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
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
整句话用了三重
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
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病句类型之否定不当
一、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1.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疑问句再加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不合逻辑)
2.近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此处与“忘”用,与后“积累了大量的
资料”矛盾)
二、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
1.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应去掉“不”)
2.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忌”或“不可”去其一)
三、注意:“否则”意为“如果不这样”,在假设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以否定前一分句内容为条件而虚拟
的结果,后面不能再跟“如果不这样”的句子,不然就犯了重复的毛病。
1、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2、凡事依靠群众,否则依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
【牛刀小试】
1、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否定不当,应去掉“不是”的“不”字。
2、他写信告诉我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思念家乡。
“无时无刻不”等于“时时刻刻都”,应把“无时无刻不忘”改为“时时刻刻不忘”或“无时无刻不在”。
3、我们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尽量避免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避免不犯”等于要犯错误,应改为“避免犯错误”。
4、“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
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反问也是一重否定,三重否定又成了否定,应去掉“没”字。
5、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是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所以应当满怀信心,去争取胜利。
也是三重否定,应去掉“不是”二字。
6、在贵重物品展览期间,如何防止贵重展品免遭盗窃或抢劫,是组织者
深感头痛的事。
应去掉“免”字。
7、我看谁也不可否认这出戏没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应去掉“没”字。
8、现在科学发达,移植记忆也许不是完全可能的事。
少一个“不”字变成了否定,应改为“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9、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能说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否定不当,应去掉“不能说”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