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吐血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38.65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狭义的文艺学是指文艺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的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与其他两科不同的是,文学理论重在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从古往今来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文学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文学批评:是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下,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科学活动。主要研究对象是作家、文学作品、创作思潮等与文学相关的现象,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史: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包括阐述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

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1)从学科归属来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通过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从对象来看,文学理论的对象是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说的四个要素:作品,作家,读者,世界。从任务来看是五大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从学科品格来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的价值取向,它的价值取向是人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和划分的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七种。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和结合当时的创作经验创立的。它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理论形态和艺术交往论,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简要说明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来看,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因为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所以可以从生活活动来认识人的特性。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