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_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_王绍章
- 格式:pdf
- 大小:114.44 KB
- 文档页数:3
13环境工程1班13050531王诗尧二战中的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动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
,这场战争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的战况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在东欧的战局对战争有着决定性作用。
德军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放在了那个战场上,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苏德战场。
在战争初期德军几乎横扫苏联军队的情况下,究竟是那几场战役逆天改命了呢?(1)列宁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又称为列宁格勒保卫战,封锁列宁格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现在称为圣彼得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围攻从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3年1月18日,一条狭窄的通往城市的陆上通道被建立为止,而围攻全面结束于1944年1月27日。
列宁格勒围城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包围战。
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很多在撤离时死于轰炸及饥荒。
列宁格勒其中一个墓地就埋葬了500,000名围城战的遇难者。
在列宁格勒,经济上的破坏及人命损失超过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广岛市原子弹爆炸或长崎市原子弹爆炸的。
列宁格勒围城战被列入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一些历史学家更称围城行动为种族灭绝,是纳粹德国灭绝苏联人民的战争的一部份。
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
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得以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
(2)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
苏联卫国战争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侵略的战争。
时间从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德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90个师组成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
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被围德军。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
1943年8月苏军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德军从此彻底丧失战略进攻能力,全线转入防御。
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的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欧洲盟国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苏德战场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
据统计,苏军作战死亡866.84万人,德军及其盟军死亡600多万人。
苏德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绝大多数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和很多西方学者在战后都认为,如果没有苏联的顽强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将难以预料。
中国抗日近期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俄格冲突、车臣战争、索马里内乱塞拉利昂内战刚果(金)内战安哥拉内战苏丹内战津巴布韦种族冲突莫桑比克大选冲突现在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2.台湾海峡3.藏南中印边界2004年之前:1979年-1989年,苏联为了夺得西亚地区的资源以及进一步威胁中国及抗衡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入侵,战争初期苏军迅速解决了阿富汗正规军,但之后的游击战使苏联深陷泥潭,阿富汗游击队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给予苏军沉重的打击,苏军在付出惨重的人员伤亡及物质损失后不得不撤出阿富汗;1980年-1988年,两伊战争。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场经典战例的分析。
今天,我们要回顾的战例是——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一、战例背景1942年6月28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企图一举击溃苏联,从而控制东欧和苏联的丰富资源。
在这场战略进攻中,德国军队首先进攻苏联南部地区,试图夺取苏联的石油资源,然后北进莫斯科,南攻斯大林格勒。
二、战例过程1. 德国军队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1942年7月,德国军队开始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围攻。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苏联与德国争夺的焦点。
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斯大林格勒的局势日益危急。
2. 苏军的顽强抵抗面对德军的围攻,苏联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斯大林亲自指挥苏联军队,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前线。
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卫家园而战。
3. 战役转折1942年11月,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共歼灭德军近30万人,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这场胜利为苏联军队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三、战例启示1. 团结就是力量。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离不开苏联军民的团结一心。
在战争面前,我们应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2.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民坚定了反法西斯的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应学习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3. 勇于创新,灵活应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军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应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各位战友,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169石油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王绍章1李爽2(1.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33)摘要:苏德石油备战上的反差,是苏军在卫国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遏制与反遏制,是贯穿苏德石油之争的一条主线。
苏德石油发展空间的差异,对战争进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卫国战争;苏联;德国;石油中图分类号:K5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1-0169-03石油的军事战略价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化的战争,石油的军事战略价值再度显现。
苏联卫国战争中,石油因素对苏德战场的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二战初期,德国依仗其机械化能力,编成突击集团,实施/闪电战0,战绩不凡。
苏联卫国战争伊始,苏军的表现让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感到震惊。
贝利亚的儿子有这样的回忆:/引起斯大林震惊的原因,并不是迄今为止的历史课本上所说的神话般的突然袭击,而是由于军队不能承受第一次打击。
这一点斯大林无论如何没有想到。
0[1]186苏德石油备战上的反差,是苏军在卫国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由于非常缺乏坦克和其他车辆的燃料,苏联飞行员和坦克手的技术素养逊于德国,/1941年头3个月,飞行员的飞行时间总共才9小时。
头几次边境战斗表明,苏联坦克的寿命不强。
它们平均出动共计1~3次,便失去战斗力。
德国坦克则可出动攻击5~15次。
苏联坦克的寿命之所以低,是因为坦克手训练不足。
红星战车的乘员缺少驾驶经验。
战前,给驾驶员规定的实际驾驶时间总共5小时,而在德国国防军中至少50小时。
0[2]442-443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却是个少油的国家,两者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刚好相反。
变煤炭为石油的技术优势是德国石油的重要来源。
到1940年,合成燃料产量占德国石油总供应量的64%。
贝杰乌斯氢化法提供了德国航空汽油的95%左右。
[3]399-401德国还通过/以战养战0的政策弥补自身的石油不足。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西方方面军师团兵力火炮坦克飞机德军56个师另1个旅1555900 15800 2200 1588苏军44个师625000 10306 2900 1825战损:苏军德军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
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85万- - -德国50万- - -战损:苏军德军伤亡70.05万、43个师被消灭伤亡10万以上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
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18个集团军- - -德国60个师- - -战损:苏军德军被俘45万、损失坦克3600辆、火炮4800溃散7个师、重创14个师余门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湖北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
如八大山人。
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
”依据这一描述,下图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可归类为A.景物素描画B.花鸟工笔画C.文人写意画D.社会风俗画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作出这一规定的是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
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B.因满人官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D.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4.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
”“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
”这种思潮是()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5.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6.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有23名是归国学者。
二战苏德战场历次战役纪实(超全)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双方参战兵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配置有60个陆军师又1个旅和1个航空队。
苏军:陆续投入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18个集团军。
战损:此德军共俘虏苏军约45万余人,击毁和缴获坦克约3600辆、火炮4800余门;苏军击溃德军7个师,重创14个师。
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但苏军在宽400千米的地带内向西推进200~250千米,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宁州的部分地区,击溃和重创了德军21个师,并吸引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德军13个师和其他方向3个师的兵力,为莫斯科准备防御赢得了时间,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反攻。
1941.9.9-1944.1.27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战略目标: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军队会合。
此外。
瑞典的铁矿沙才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
双方参战兵力:参战初期:苏联187,000人2,200门火炮400辆坦克300架飞机德国初期:270,000人3,000门火炮500辆坦克600架飞机,9月中增至1,600架飞机苏军反攻阶段:苏军1,103,000人15,501门火炮1,463辆坦克1,115架飞机德军1,011,000人10,250门火炮675辆坦克732架(402架可用)飞机战损:苏军478,741人死亡或失踪650,878人受伤及染病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4,341辆坦克15,728门火炮及迫击炮2,769架作战飞机总共: 1,129,619人伤亡德军750,000人死亡或受伤91,000人被俘飞机: 900架(包括274架运输机及165架被当作运输机的轰炸机) 总共: 841,000人伤亡结果评价:德军战败,一次伟大的围城防御战,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很多在撤离时死于轰炸及饥荒。
苏联三大战役在历史上,苏联有三大出名的战役,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苏联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苏联三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背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
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
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
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
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
影响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美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极大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
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苏联三大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基本简介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
《石油战争》:大国博弈
孙静;苏拉图
【期刊名称】《决策》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近100年的世界历史,实质上就是国际霸权围绕地缘政治争夺石油储备的历史。
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它天然与政治联姻,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政治力量。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孙静;苏拉图
【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货币战争石油人民币在非洲挑战石油美元 [J], Yueline
2.黑金战争——没有硝烟的大国博弈 [J], 郭子仪
3.论非洲石油的大国博弈 [J], 余秋玲;杨旗
4.中亚-里海石油的大国博弈——中亚石油外交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J], 杨旗
5.冷战中后期东南亚安全格局中的美中苏大国博弈——以第三次印支战争为中心的考察 [J], 宋少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莆田事业单位考试:浅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关知识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历史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版块。
但是对于世界史的复习往往比较欠缺。
今天要讲的是有着苏德战争转折点之称,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一些相关知识点。
一、时间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
二、伤亡情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可谓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具体数字难以统计。
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参战人数也比历史上其他战役都多。
三、战役经过1.战役背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联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战争爆发。
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
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
7月中旬,德军逼近斯大林格勒。
2.简要过程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
1942年10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
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
1942年11月11日,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路面上发起强攻。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此时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已经失去了增援。
1943年1月10日,苏联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
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
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
历时199天,最终以苏联取得胜利告终。
四、战役意义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击退德国进攻莫斯科保卫战:苏联击退德国进攻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针对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启了东线战场的战火。
莫斯科保卫战作为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成为了苏联抵御德国进攻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莫斯科保卫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一、背景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之前,纳粹德国在东线几乎取得了所有的胜利。
苏联红军在最初阶段损失惨重,德军几乎无人可敌,侵占了苏联广大领土。
然而,德军迅速推进的势头被断住,苏联开始展开顽强的抵抗。
二、战役经过1. 德国进攻与苏联防御准备德国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展开进攻,企图迅速占领莫斯科,进而击溃苏联的抵抗。
然而,他们在战役初期遭遇了苏联红军顽强的抵抗。
苏联军队利用辽阔的国土地形和合理的防御布局,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2. 双方激烈交战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决战。
苏联士兵坚守在战壕中,进行艰苦的战斗。
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为苏联后方准备了更多时间。
3. 冬季的到来与德军的失败随着冬季的到来,天寒地冻对德军的进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苏联军队则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并展开了有组织的反击。
冬季战争中,苏联使用了自己独特的战术,如西伯利亚民兵抵抗和租借武器等,为后来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4. 苏联反攻与德军撤离1941年12月初,苏联红军发动了反攻行动,将德军逼到绝境。
最终,德军被迫撤离莫斯科,并被苏联赶出了其领土。
这场保卫战彻底改变了东线战局,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失败。
三、意义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中最具标志性的战役之一,对于整个战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提振士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士气。
胜利鼓舞了苏联军队继续抵抗,为后续反攻做好准备。
2. 扭转战局保卫莫斯科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东线战局,让德国的进攻受到了巨大阻碍。
苏联红军展现出了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抵抗力,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 世界历史意义莫斯科保卫战以及整个东线战场的胜利,对整个二战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那么你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同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也成为了世界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过程。
二战时期,德国的石油只能维持相对短暂的时间,出于作战的需要德国决定攻打苏联以夺取苏联高加索格罗尼兹大油田,希特勒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德国的石油问题还可以使苏联陷入危机。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德军先是一鼓作气全歼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四个主力军团和哈尔科夫地区,取得了胜果。
7月中旬,德军受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任务,另一方面苏军统帅的任务则是防御、反攻。
当德军发起猛烈的进攻时,苏军顽强的抵抗打破了德军的企图。
同样在市区的巷战中,双方对房屋,街道的反复争夺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过程变得更加血腥。
10月,德军企图最后一次攻占该市,然而德军的攻击也如强弩之末,完全不敌苏军的抵抗。
德军的计划终结了。
防御结束后,苏军乘胜追击进入反攻阶段,苏军则执行了早已制定的反攻计划。
11月,顿河方面军首先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苏军的缩合围圈,集中对内、对外计划打破了德军的救援计划,也歼灭了被围德军。
终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苏联人民的顽强拼搏下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过程,德国人认为是正义之战,而对于其他的被侵略的人民和国家来说则是非正义的,这些国家反抗侵略,他们也最终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的损失70多年前的二战世界人口大量减少,各国损失惨重,其中尤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重。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间长达半年多,自1942年6月到43年的年2月,按照官方统计,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多少人呢。
当时的哈尔科夫战役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一炮,使得苏联的预备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南翼受到了非常大的损伤,纳粹德国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
二战后苏联西西伯利亚的油气开发与劳动力迁移
王绍章
【期刊名称】《人口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西西伯利亚油气综合体的发展以二战后苏联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大开发为背景.通过油气开发,西西伯利亚不仅在苏联油气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苏联东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西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受惠于油气开发.西西伯利亚油气开发是为了满足苏联冷战的需要,军事、民用部门的发展存在着"反差",劳动力迁移受到生活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王绍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1.4
【相关文献】
1.从苏联外交部门档案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 [J], 梁强;
2.从苏联外交部门档案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 [J], 梁强
3.苏联在西西伯利亚使用涡轮钻的效果(二) [J], 姜义忠
4.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的苏联犹太人──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苏联政府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 [J], 毛远臻
5.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 [J], 张在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波澜壮阔的苏联卫国战争
王渔舟
【期刊名称】《军事史林》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从1942年夏季开始,苏联东迁的工业开始为红军提供大量武器,使苏
军最高统帅部能够大量组建新部队。
到1942年11月,苏军共有660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7350辆,作战飞机4544架,火炮和迫击炮77800门。
德军此时在
苏德战场拥有620余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5080辆,作战飞机3500架.火炮和迫击炮51700门。
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决定:在南线对德军展开大规模反攻。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王渔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512.9
【相关文献】
1.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及其政治活动
2.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图书馆服务
3.中俄两国的共同记忆亲历苏联卫国战争的中国人
4.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女
性的医疗贡献研究5.浅析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