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常用的理想化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物理力学模型的归类与总结福建省沙县金沙高级中学365500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和载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
物理模型不仅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主要讲述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并结合整个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物理模型进行分类与总结,最后指出运用物理模型教学的意义。
解决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方法是建立物理模型,可以将物理问题总结为这样的一句话:处于某种物理状态或某种物理过程中的某物理研究对象在某物理条件下的问题。
在物理学中,不论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应遵循以下的四个原则:其一,明确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其二,明确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所处的状态。
其三,明确状态的变化过程及此过程中的特征。
其四,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该物理问题。
由以上对物理问题的特点及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思考,拟分高中物理模型为以下三类:1.对象模型:对象模型是由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具体物质组成,且能代表研究对象本质的实物系统。
2.条件模型:高中物理模型中的条件模型就是将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舍去条件中的非本质因素,抓住其本质因素,将所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型。
3.过程模型:过程模型是将物理过程理想化、纯粹化后抽象出的新的物理过程。
分清影响物理过程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只保留其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即得到了过程模型。
根据以上对物理模型的分类,本文从力学从以上三种模型对高中物理模型进行归类与总结。
一、在力学中常见的对象模型1.质点:把物体看成是没有质量,只有大小的点。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质点。
那么,在何种的情况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不是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呢?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以下的三种情况下可以将研究的对象看成质点:(1)物体只做平动;(2)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3)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寸,如远航的巨轮,人造卫星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高中物理模型的归类与分析作者单位: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作者姓名:任艳华***师:***提交日期:二一六年四月高中物理模型的归类与总结任艳华摘要: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其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和载体向学生传递知识的。
物理模型不仅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主要讲述物理模型的概念及分类方法,并结合整个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物理模型进行分类与总结,最后指出运用物理模型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模型;高中物理教学;教学意义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自然界的各种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复杂多变。
因此,为了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质,根据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或问题的特点,用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描述,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忽略其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所研究对象进行简化、高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物理形象----即物理模型。
1.高中物理模型的概述1.1物理模型的含义“模型”一词来自于“Modulus”,意为样本、尺度、标准。
钱学森先生曾给模型下过这样的定义: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的分解、分析,利用已知原理,吸取主要因素,省略次要因素,而创造出的一幅图画。
[1]根据物理模型的特点,美国学者David Hestenes(1995)认为,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系统和某一物理过程的抽象化表征,它可以表征系统的结构及其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运动规律等。
[2]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物理模型是对客观原型的一种“概念化”的抽象描述,这种描述包括了对客观实物的结构、某一方面的特征等。
1.2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经过抽象思维构思出来的物理模型,可以简化物理学所分析、研究的复杂问题,且模型中得出的结果与客观实际又不会有明显的偏差。
理想模型法在高中热学中的应用理想模型法把研究对象理想化,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方面进而找到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
实践证明理想模型法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高中物理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高中热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和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部分。
理想模型法是热学部分常用的一种方法,微观的分子动理论部分我们常把组成物质的原子当成一个理想的球体进而可以估测分子的直径等,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部分我们通常把气体当成理想气体来处理,理想气体就是分子体积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不计的气体。
我们在热学中运用理想模型法把问题大大简化了,并且所得结果跟实际吻合的相当好。
一、宏观的气体状态变化规律我们高中阶段通常把气体看成理想气体,实际中是没有理想气体的,只要在温度不太高,压强不太大的情况下实际气体接近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的特点是分子可以看成质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描述宏观气体状态的是状态参量——温度、压强和体积。
理想气体的状态参量遵守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这三个定律是我们处理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问题的根据。
例1(2015年山东卷)扣在水平桌面上的热杯盖有时会发生被顶起的现象;如图,截面积为S 的热杯盖扣在水平桌面上,开始时内部封闭气体的温度为300K ,压强为大气压强P 0。
当封闭气体温度上升至303K 时,杯盖恰好被整体顶起,放出少许气体后又落回桌面,其内部压强立即减为P 0,温度仍为303K 。
再经过一段时间,内部气体温度恢复到300K 。
整个过程中封闭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求:(ⅰ)当温度上升到303K 且尚未放气时,封闭气体的压强;(ⅱ)当温度恢复到300K 时,竖直向上提起杯盖所需的最小力。
试题分析:(ⅰ)气体进行等容变化,开始时,压强P 0,温度T 0=300K ;当温度上升到303K 且尚未放气时,压强为P 1,温度T 1=303K ;根据0101P P T T =可得:110000303 1.01300T P P P P T ===,(ⅱ)当内部气体温度恢复到300K 时,由等容变化方程可得:0210P P T T =,解得002001300303 1.01T P P P P T ===,当杯盖恰被顶起时有:10PS mg P S =+,若将杯盖提起时所需的最小力满足:min 20F P S P S mg +=+,解得:min 002010.0210100F P S P S =≈。
高中物理电场知识点汇总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中物理电场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中物理电场知识点汇总1重要性:电场和磁场是高中物理研究的两个很主要的内容,因为这两个领域可以包含力学、运动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所以电场在高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作用主要就是联系运动学、力学、磁场、能量的纽带。
它们一起混合起来进行考试是高考物理大题的常用考察方式。
点电荷电场线口诀:光芒四射正点电——正点电荷的电场线均匀射向四面八方。
万箭齐中负点电——负点电荷的电场线从四面八方指向负点电荷。
等量同号蝶双飞——等量同性电荷的电场线形状像“蝶双飞”等量异号灯一盏——等量异性电荷的电场线形状像“一盏灯笼”电场口诀:电场选择不头疼,抓住线面不放松,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电场强度是矢量,疏密表示弱和强,线面越密场越强,场强力强a也强,力的方向看正负,正同负反要记清,场强计算三公式,条件记清用对路。
电势高低看走向,沿线越走势越低。
AB之间电势差,电势A减电势B。
势能变化看做功,正减负增一根筋。
高中物理电场知识点汇总21电荷及电荷守恒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自然界中最小的带电单元称基元电荷e=1.6×10-19C。
电荷与电荷之间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使物体带电叫起电,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库仑定律1、点电荷:没有大小的带电体称点电荷,它是一种理想模型。
2、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如果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作用的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以致带电体的体积和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但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所带电荷量也不一定很少。
常见弹簧类问题分析高考要求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几乎每年高考卷面均有所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弹簧类命题突破要点1.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时,要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在题目中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找出形变量x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以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2.因弹簧(尤其是软质弹簧)其形变发生改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瞬间内形变量可以认为不变.因此,在分析瞬时变化时,可以认为弹力大小不变,即弹簧的弹力不突变.一、与物体平衡相关的弹簧问题1.(1999年,全国)如图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A.m1g/k1B.m2g/k2C.m1g/k2D.m2g/k2此题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与胡克定律的综合题.题中空间距离的变化,要通过弹簧形变量的计算求出.注意缓慢上提,说明整个系统处于一动态平衡过程,直至m1离开上面的弹簧.开始时,下面的弹簧被压缩,比原长短(m1 + m2)g/k2,而m l刚离开上面的弹簧,下面的弹簧仍被压缩,比原长短m2g/k2,因而m2移动△x=(m1 + m2)·g/k2 - m2g /k2=m l g/k2.此题若求m l移动的距离又当如何求解?参考答案:C2.S1和S2表示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两根轻质弹簧,k1>k2;A和B表示质量分别为m A和m B的两个小物块,m A>m B,将弹簧与物块按图示方式悬挂起来.现要求两根弹簧的总长度最大则应使( ).A.S1在上,A在上B.S1在上,B在上C.S2在上,A在上D.S2在上,B在上参考答案:D3.一根大弹簧内套一根小弹簧,大弹簧比小弹簧长0.2m,它们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如图所示,求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k1(大弹簧)和k2(小弹簧)分别为多少?(参考答案k1=100N/m k2=200N/m)4.(2001年上海高考)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1)下面是某同学对该题的一种解法:解设L1线上拉力为T l,L2线上拉力为T2,重力为mg,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T l cosθ=mg,T l sinθ=T2,T2=mgtanθ,剪断线的瞬间,T2突然消失,物体即在T2反方向获得加速度.因为mgtanθ=ma,所以加速度a=g tanθ,方向在T2反方向.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清对该解法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解答:错.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L1上的张力大小发生了变化.此瞬间T2=mgcosθ, a=gsinθ(2)若将图中的细线L l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1)完全相同,即a=gtanθ,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请说明理由.解答:对,因为L2被剪断的瞬间,弹簧L1的长度未及发生变化,T1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二、与动力学相关的弹簧问题5.如图所示,在重力场中,将一只轻质弹簧的上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木板下面再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当剪掉m后发现:当木板的速率再次为零时,弹簧恰好能恢复到原长,(不考虑剪断后m、M间的相互作用)则M与m之间的关系必定为 ( )A.M>mB.M=mC.M<mD.不能确定参考答案:B6.如图所示,轻质弹簧上面固定一块质量不计的薄板,在薄板上放重物,用手将重物向下压缩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将手撤去,则重物将被弹簧弹射出去,则在弹射过程中(重物与弹簧脱离之前)重物的运动情况是( ) 参考答案:CA.一直加速运动 B.匀加速运动C.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 D.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解析]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取决于所受合外力.所以,对物体进行准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弹簧弹力的作用.刚放手时,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物体向上加速运动,但随着物体上移,弹簧形变量变小,弹力随之变小,合力减小,加速度减小;当弹力减至与重力相等的瞬间,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此时物体的速度最大;此后,弹力继续减小,物体受到的合力向下,物体做减速运动,当弹簧恢复原长时,二者分离.7.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小球A由弹簧正上方某高度自由落下,与弹簧接触后,开始压缩弹簧,设此过程中弹簧始终服从胡克定律,那么在小球压缩弹簧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参考答案:CA.小球加速度方向始终向上B.小球加速度方向始终向下C.小球加速度方向先向下后向上D.小球加速度方向先向上后向下(试分析小球在最低点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关系)8.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系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今用一小物体m把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点静止,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大,从B到C速度越来越小B.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小,从B到C加速度不变C.物体从A到B先加速后减速,从B一直减速运动D.物体在B点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参考答案:C9.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与墙相连,另一端与一物体接触,当弹簧在O点位置时弹簧没有形变,现用力将物体压缩至A点,然后放手。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二)----------------------------力学模型及方法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斜面模型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m 2m 1 FBAF 1F 2B AF╰ α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3.轻绳、杆模型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只有θ=arctg(g a)时才沿杆方向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假设单B 下摆,最低点的速度V B =R 2g⇐mgR=221Bmv 整体下摆2mgR=mg 2R+'2B '2A mv 21mv 21+'A 'B V 2V = ⇒ 'AV =gR 53 ;'A 'B V 2V ==gR 25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gR,运动情况为先平抛,绳拉直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
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Em L·Fm 损失(即v 1突然消失),再v 2下摆机械能守恒例:摆球的质量为m ,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 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4.超重失重模型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1到2到3过程中 (1、3除外)超重状态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a 图95.碰撞模型:特点,①动量守恒;②碰后的动能不可能比碰前大;③对追及碰撞,碰后后面物体的速度不可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
高中物理重点经典力学问题----弹簧问题方法归类总结高考要求: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几乎每年高考卷面均有所见,应引起足够重视.弹簧类命题突破要点1.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时,要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在题目中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找出形变量x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以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2.因弹簧(尤其是软质弹簧)其形变发生改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瞬间内形变量可以认为不变.因此,在分析瞬时变化时,可以认为弹力大小不变,即弹簧的弹力不突变.3.在求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因该变力为线性变化,可以先求平均力,再用功的定义进行计算,也可据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求解.同时要注意弹力做功的特点:W k=-(kx22-kx1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增量的负值.弹性势能的公式E p=kx2,高考不作定量要求,可作定性讨论.因此,在求弹力的功或弹性势能的改变时,一般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来求解.下面就按平衡、动力学、能量、振动、应用类等中常见的弹簧问题进行分析一、与物体平衡相关的弹簧问题1.(1999年,全国)如图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A.m1g/k1B.m2g/k2C.m1g/k2D.m2g/k2此题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与胡克定律的综合题.题中空间距离的变化,要通过弹簧形变量的计算求出.注意缓慢上提,说明整个系统处于一动态平衡过程,直至m1离开上面的弹簧.开始时,下面的弹簧被压缩,比原长短(m1 + m2)g/k2,而m l刚离开上面的弹簧,下面的弹簧仍被压缩,比原长短m2g/k2,因而m2移动△x=(m1 + m2)·g/k2 - m2g /k2=m l g/k2.此题若求m l移动的距离又当如何求解?参考答案:C2.(1996全国)如图所示,倔强系数为k1的轻质弹簧两端分别与质量为m1、m2的物块1、2拴接,倔强系数为k2的轻质弹簧上端与物块2拴接,下端压在桌面上(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篇一:在初中物理中有哪些用到理想模型法在初中物理中有哪些用到理想模型法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2.磁感线(为了研究磁场,我们引入一条线将研究的问题简化,其实这条线并不存在).3.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5.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物理模型法篇二:初中物理模型一、电学模型(一)模型口诀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A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模型归纳示图去表法正确串联电路识标电流法别并联电路电路办节点法法去元件法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判断部分电阻变化电流总电阻变化电压总电流变化示数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电功、电功率故障已给出假设法判断电路故障电路图分析故障未给出短路串、并连接断路电器连接方式使用注意电表用途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
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
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
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
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图文答案(6)一、选择题1.在处理某些物理问题时,人们常常采取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
运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理性思维中的抽象和想象的力量,分离事物的本质特性和非本质特性及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便于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以下选项都属于物理理想化模型的是()A.①单摆②光线③质点④理想变压器B.①匀强电场②电阻箱③系统④点电荷C.①光滑平面②机械波③点电荷④匀强磁场D.①轻质弹簧②天平③点光源④电场线2.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祛正确的是()A.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万有引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常量是牛顿发现并测量出的C.元电荷的数值最先是由库仑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D.电场这个“场”的概念最先是由法拉第提出的3.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下面哪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A.库仑 B.安培 C.富兰克林 D.伏打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其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和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5.在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下对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安培总结出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C.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D.第谷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归纳得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6.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D.牛顿首次提出“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推理方法7.关于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B.韦伯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C.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D.安培观察到通电螺旋管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8.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选项中说法全部正确的是( )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被誉为第一个“称出”地球质量的人②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③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并用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④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⑤汤姆孙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⑥库仑利用扭秤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③④⑥9.以下物理学史正确的是()A.卡文迪许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B.伽利略首创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C.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D.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时匀变速直线运动10.物理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于物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D.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心系“磁生电”思想是受到了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启发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牛顿、秒B.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D.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偏转12.下列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富兰克林命名了正、负电荷B.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库仑扭秤实验确定库仑定律C.麦克斯韦提出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D.法拉第为了简洁形象描述电场,提出电场线这一辅助手段1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C.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出电子的荷质比D.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14.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单摆周期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河南 黄正平单摆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它由理想化的摆球和摆线组成.摆线由质量不计、不可伸缩的细线提供;摆球密度较大,而且球的半径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这样才可以将摆球看做质点,由摆线和摆球构成单摆.在满足偏角α<10°的条件下,单摆的周期g l 2T π=.从公式中可看出,单摆周期与振幅和摆球质量无关.从受力角度分析,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并且指向平衡位置的分力,偏角越大,回复力越大,加速度(gsin α)越大,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弧长也越大,所以周期与振幅、质量无关,只与摆长l 和重力加速度g 有关.在有些振动系统中l 不一定是绳长,g 也不一定为9.8m/s 2,因此出现了等效摆长和等效重力加速度的问题.物理上有些问题与单摆类似,经过一些等效可以套用单摆的周期公式,这类问题称为“等效单摆”.等效单摆在生活中比较常见.除等效单摆外,单摆模型在其他问题中也有应用.一、等效单摆等效单摆分等效摆长单摆、等效重力加速度单摆,以及摆长、重力加速度双重等效单摆.等效单摆的周期公式为g L 2T ''π=. 1、等效摆长单摆.等效摆长不再是悬点到摆球球心的距离,但g ′=g .摆长L ′是指摆动圆弧的圆心到摆球重心的距离,摆动圆弧的圆心即为等效单摆的悬点.例1 双线摆由两根长为L 的细线下端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构成,两线夹角为2α,如图1所示,今使摆球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做小幅度摆动,求其周期.解析:当双线摆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做小幅度摆动时可以等效为以AB 的中心为悬点,OO ′长为摆长的单摆,其等效摆长α='cos L L ,故此摆周期gcos L 2T απ=。
2、等效重力加速度单摆.该类单摆的等效重力加速度g ′≠g ,但摆长仍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等效重力加速度g ′与单摆所在的空间位置、单摆系统的运动状态和单摆所处的物理环境有关.(1)公式中的g ′由单摆所在的空间位置决定,由2R M G g '='知,g ′随地球表面不同位置、不同高度而变化,在不同星球上也不相同,因此应求出单摆所在处的等效值g ′代入公式,即g 不一定等于9.8m/s 2.(2)g ′由单摆系统的运动状态决定,等效重力加速度等于摆球处于平衡位置不振动时,等效摆长“绳子”上拉力对摆球产生的加速度.具体求法为等效重力加速度g ′等于摆球相对系统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的张力(视重)T 与摆球质量m 的比值,即mT g ='.例2 如图2所示,将摆长为L 的单摆放在一升降机中,若升降机以加速度a 向上运动,求单摆的摆动周期.解析:单摆的平衡位置在竖直位置,若摆球相对升降机静止,则单摆受重力mg 和绳拉力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g=ma .此时摆球的视重mg ′=F=m (g+a ),所以单摆的等效重力加速度g ′=a g mF +=,因而单摆的周期a g L 2g L 2T +π='π=.二、单摆模型在其他问题中的应用在处理物理问题时,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应用熟悉的模型所遵循的规律解答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单摆模型常用于解决其他力学问题.例3 如图3所示,A 、B 为固定在轻杆中点和一个端点的两个小球,杆可绕O 点无摩擦地转动,将轻杆从图中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在轻杆下落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 ).A 、两球各自的机械能均守恒B 、杆、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C 、A 球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 球机械能的减少量D 、A 球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B 球机械能的增加量解析:构建单摆物理模型,令OA 和OB 各构成一个单摆,如图4所示,则A 球的周期比B 球的周期小,A 球先摆到竖直位置,由此可推知,在本题中A 球通过杆对B 球做正功,A 球的机械能减少,B 球的机械能增加,杆、球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故选项B 、D 正确.(责任编辑 任林茂)。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19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 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211212m F m m m F ++(20F=就是上面的情况)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F=A B B 12m (m )m F 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为什么)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12)m -(n◆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 ②汽车过拱桥、凹桥3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中学物理 Vol .38 No . 052020年3月•解题指南•从高观点视城下妒展分析一道高中物理题—以阿特伍德机为例李博王庆勇侯恕(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阿特伍德机是高中物理典型的理想化模型,也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典型实例.本文基于大学物理中质点 运动学及刚体力学的知识,从“两类十种”视角,解析“理想型”与“半理想型”阿特伍德机的物理规律.通过扩展分析一 道典型的高中物理习题,引导中学物理教师要适时从高观点的视域下看待高中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关键词:阿特伍德机;高中物理习题;十种解题方法文章编号:1〇〇8 -4134(2020)05 -0059中图分类号:G 633.7文献标识码:B本文从大学物理中质点运动学及刚体力学的视 角,运用“两类十种”分析方法,全面地解析阿特伍德 机这一物理模型,能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套比较系统的物理分析思路.1经典试题例题如图1,一根细绳跨过轻而 无摩擦的滑轮,在绳的两端悬挂质量分 别为M =2k g 和m = l k g 的物体,滑轮 系在由天花板垂下的链子04上.试求:当两物体匀加速运动时:(1)细绳的拉力7^(2)链子的 拉力 F _ (g 取 10m /s 2)【常规解答】(1)选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M 分析,有A /g -T ^Ma ,对m 分析,有mg -r 2=-ma 2由题意可知,忽略滑轮转动及系统的摩擦,则有|~m | H图1a 、二 a 2 = a 二 T 2 = T 解得:aM -m1M += 1g J :2M mM + m 4 40't(2)对链子04进行分析,根据物体的平衡有F -2T 二0解得 ==分析:本题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牛顿第二定律的 典型应用实例,难易程度属于中等.选定参考系及规定正方向后,通过对系统中的两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列出其动力学方程,并根据题意,可忽略滑轮的 转动、绳子的质量及系统的摩擦.本题能较好地让学 生初步理解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同时也能初步掌握 “轻绳”“轻质滑轮”这两种理想化模型.2试题原型——阿特伍德机例题中嵌套了一种典型的高 上中物理模型——阿特伍德机,所谓阿特伍德机,就是将两质量分别为 M 、m 的物体系于一条跨过定滑轮轻质软绳的两端,这样就组成了阿 特伍德机[1],如图2所示.若两物体的质量满足,将图2阿特伍德机装置 两物体由静止释放,那么质量为M 的M 1^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质量为m 的物体竖直向上运动,两物 体的加速度大小均为a ,定滑轮沿逆时针旋转.阿特伍德机是英国剑桥大学阿特伍德为验证牛 顿第二定律所设计的一个滑轮装置,是可以验证较多 牛顿力学定理的典型模型之一[2].阿特伍德机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其在高中物理力学体系中具有基础 性、典型性等特点,还因为其在科学研究中可以验证 许多牛顿力学定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确定重力加速度等[3].3 “两类十种”解题方法3.1第一类:“理想型”阿特伍德机的分析“理想型”阿特伍德机,即忽略滑轮的转动、绳子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问题-实践-反思’教学模式的微格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研 究”,2019;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以D 大学文科物理课程为个案”,2015.作者简介:李博(199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王庆勇(1978 -),男,山东嘉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非线性量子可积问题;侯恕(1965 -),女,吉林九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59•2020年3月Vol.38 No.05 中学物理的质量及系统的摩擦.在这种物理情境中,以地面为参考系,两物体的速度关系为n i = 加速度关系为a绳的张力关系为乃=7V【视角1】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分析(如图3).定理 F外==m a.T T[m]HM g图3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分析分析:选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对M分析,有Mg- T= Ma对m分析,有m贫-r= - ■解得M- m= W7m g^ 2 M m1 =-----2【视角2】从质点运动学角度分析(如图4).定理—dx二一v = —r~= x.adtd v _ d2xdt dt2\rn\--x2|m|-------x ix图4从质点运动学角度分析分析:以定滑轮圆心为零点,选取竖直向下为正 方向,并设绳长为Z.对M分析,有+ r=对m分析,有m g+ r= m a2绳长为固定值,则有*i+x2+t t/?=/两侧对时间求二阶导数,有* , + = 0,即a丨 + a2 = 0解得—M——m—2Mm a'=¥7m g^=M-^n^T=【视角3】从质点系动量定理角度分析(如图5).~►dP定理图5从质点系动量定理角度分析分析:将两物体看成研究对象,并选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人质点系的合外力为~ (M+ m)g+ 2T= (Mg+ m g- 2T)x 质点系的总动量为---► —»—» —»P= M v{ + mv2 = (Mv- mv)x由质点系动量定理,在%方向有(Mg+ m g-2T) = "T"(Mv- mv)其中dvdt另对财分析,有r= M a解得【视角4】从质点系角动量定理角度分析(如图6).—d l定理♦>n gM g图6从质点系角动量定理角度分析分析:将两物体、绳及地球看成系统,取竖直向下厶垂直纸面向外I为正方向,取定滑轮轴〇为参考 点,:f j i定滑轮的拉力对〇点的力矩财外1 =〇两物体重力对0点的力矩x Mg+ r2x mg- (MgR- mgR)z 质点系对0点的角动量/二。
弹簧类问题的研究一、命题趋向与考点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几乎每年高考卷面均有所见,引起足够重视。
二、知识概要与方法㈠弹簧问题的处理办法1.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
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时,要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
在题目中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找出形变量x 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以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
2.因弹簧(尤其是软质弹簧)其形变发生改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瞬间内形变量可以认为不变。
因此,在分析瞬时变化时,可以认为弹力大小不变,即弹簧的弹力不突变。
3.在求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因该变力为线性变化,可以先求平均力,再用功的定义进行计算,也可据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求解.同时要注意弹力做功的特点:W k = —(21kx 22 —21kx 1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增量的负值。
弹性势能的公式E p =21kx 2,高考不作定量要求,可作定性讨论。
因此,在求弹力的功或弹性势能的改变时,一般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来求解。
㈡弹簧类问题的分类1.弹簧的瞬时问题弹簧的两端都有其他物体或力的约束时,使其发生形变时,弹力不能由某一值突变为零或由零突变为某一值。
2.弹簧的平衡问题这类题常以单一的问题出现,涉及到的知识是胡克定律,一般用f =kx 或△f =k △x 来求解。
3.弹簧的非平衡问题这类题主要指弹簧在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力、加速度、速度、功能和合外力等其它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4.弹力做功与动量、能量的综合问题在弹力做功的过程中弹力是个变力,并与动量、能量联系,一般以综合题出现。
有机地将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功能关系和能量转化结合在一起。
高中物理:质点模型的建立方法
1.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模型
(1)“理想化模型”是以研究目的为出发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进行的一种科学的抽象,实际并不存在.
(2)“理想化模型”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的一种近似反映,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2.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理想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入“理想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产生大的偏差.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实际的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即可以将研究“理想模型”的结果直接地应用于实际事物.
(多选)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GPS定位系统研究出租车所在位置时,可以将出租车看作质点
B.研究火车通过一长度为200 m的隧道所需时间时,可以将火车看作质点
C.研究“嫦娥四号”绕月球运动一周所需时间时,可将“嫦娥四号”看作质点
D.研究地球上四季变化的成因时,可以将地球看作质点
解析:出租车的大小和地球相比可以忽略,出租车能看作质点;火车的长度和隧道相比不可忽略,火车不能看作质点;“嫦娥四号”离月球表面的高度与其自身大小相比,可以忽略自身大小而视为质点;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形成是地球公转的原因,因涉及地球上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所以不能将地球看作质点.
答案:AC
第1 页共1 页。
高中物理常用的理想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05-01
理想化模型就是抽象和虚构的结合,与讨论问题相关的、同现实客体相结合的、但又不具有现实客体的其他各种复杂性的理想客体。
并以他们来代替现实客体而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教学和研究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没有理想化就没有现代物理学,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也需要理想化的观点。
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实际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其中包含一些非本质的枝节,物理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先略去一些次要因素,而突出其主要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简要的物理规律。
高中物理教学中理想化模型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做为研究对象的物体、物体运动的变化、还是物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都是以各种理想化的形式而出现的,它们都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理想化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对物理课本、习题、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理想化模型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为什么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理想化处理,在什么条件下这些理想化的处理才是最有
效的。
下面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理想化模型。
1.质点模型
在中学物理课本中,质点是这样定义的: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虽然不能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可以用其上任意一点的运动来代替整个物体的运动,于是整个物体的运动也可以简化为一个点的运动,把把物体的质量赋予这个点,它也就成了一个质点。
也就是说,质点就是没有线度和形状而带有质量的点。
但是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我们就很难确定这些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
质点模型的建立就给我们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刚体模型
在某些情况下,物体的体积、形状不可忽略,但这些情况物体的体积和形状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这类物体就可以抽象为刚体。
所谓刚体,就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元组成的物体。
在实际问题中,物体能否看做是刚体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固体在通常的作用下形变很小,在讨论物体的转动或平衡问题时,一般都把物体当作刚体来进行研究处理,但在研究物体的应变或内部振动时,就不能将物体看做刚体来处理了。
3.理想气体模型
任何气体都不能严格的遵守气体实验定律(即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和查理定律),而且不同的气体在遵循气体实验定律的准确程度上也有所不同的偏差,这就给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在压强不大、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都近似地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特别是压强趋于零时。
而理想气体反映的就是气体的压强趋于零时的性质。
但在客观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4.弹性体与范性体物理模型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若撤去外力后,形变随即消失并能恢复其原来的形状和尺寸的性质叫弹性,具有这样的性质的物体叫弹性体。
如物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弹性碰撞的物体、弹簧振子的弹簧等都可以视为弹性体。
弹性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遵循胡克定律。
与弹性体相对应的就是范性体。
它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超过其限度后继续形变而不断裂,但撤去外力后,任然有一部分形变不能恢复,此类物体就叫做范性体。
5.单摆模型
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给单摆的定义是:如果细线的质量与小球相比可以忽略;球的直径与线的长度相比也可以忽略,这样的装置就叫做单摆。
实际中,既不存在不能伸长又没有质量的线,也不存在只有质量而无大小的质点。
但在实
际教学研究中,单摆线的伸长和质量是很微小的,是次要的,摆的大小也是可以不考虑的,并且忽略了介质的阻力。
还有,在单摆的周期公式中十分明显地可以看出,周期与摆角的大小无关,但是实际推导公式时,我们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得到的。
6.完全弹性和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
两个物体互相碰撞,可以分为碰撞过程的压缩阶段和碰撞过程的恢复阶段。
在完全非弹性碰撞中,从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开始,到两个物体速度相同(也就是发生最大形变时),这一过程结束后,由于组成物体的材料不同,其中有的物体形变后不再恢复,则出现相碰撞物体连在一起,以同一速度运动的情况,这就是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模型。
如果碰撞的物体是弹性体,碰撞的物体形变达到最大后,物体在弹力作用下开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一直到完全分开。
如果在压缩阶段转化为弹性势能的动能,在恢复阶段又全部转化为动能,这样的碰撞就是完全弹性碰撞过程模型。
而实际物体间的碰撞,都介于完全弹性碰撞与完全非弹性碰撞之间。
因此,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都是碰撞过程中的理想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理想热机模型、力线和场的物理模型等等,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高考复习备考之中,就要引导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规律,通过阅读、观察、理解,提炼题目中所给的文字信息、符号信息、图形信息中的主要因素和本质特征,对它们进行迁移、分析,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通过综合、简化等手段,形成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结构和解答方式。
在近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学生物理模型建立能力的考核已经成为多年来考查的主导,并且有加强的趋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真正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