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2
1 周边县(市、区)
推进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工业是支撑一个地方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吴江、海宁等周边县(市、区)立足自身实际,敢于创新突破,突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注重科技支撑,形成了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转型升级新格局,有效增强了地区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推进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走在了前列,值得学习借鉴。
一、吴江市实施“三大工程”,创出转型升级新优势
该市围绕打造‚乐居吴江‛战略目标,制定6大类42项指标的‚乐居指数‛,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重点实施了‚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大集团培育工程‛等‚三大工程‛,实现主导产业在打造核心优势上取得新突破,新兴产业在培育规模优势上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在形成特色优势上取得新突破。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在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中排名不断前移。一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推进‚4+4+1‛产业振兴计划,即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提升中,形成‚转型并不是‘一刀切’抛弃传统产业‛的共识,紧扣国际产业发展的新变化,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通过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该
2 市丝绸纺织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截至今年10月,丝绸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38.4亿元,同比增长30.89%,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该市产业转型的又一重大举措,该市的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重点,拟打造从原材料到应用产品生产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光缆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纳米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六大领域,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00多亿元,同比增长16%,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速保持40%左右,预计到2012年,上述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将达400亿元。着力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创建3家江苏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4家苏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位居苏州五个县级市首位。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今年该资金规模扩大至2000万元,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载体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新型业态发展。今年5月初,该市举办现代服务业集中开工签约仪式,总投资109亿元的1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联合奠基,总投资130亿元的1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开工项目投资近240亿元。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24%。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出台和落实各级科技政策、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10年,该市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科技项目24项,省级50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4
3 年居江苏县(市)首位,今年继续保持领先。累计建成12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6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累计有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或国家行业标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在2010和2011年福布斯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上,吴江均列全国第五,蝉联县级城市首位。三是实施“大集团培育工程”。确立‚扶强扶优扶新‛的培育思路,特别是重点扶持在行业有技术、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有影响力的各类科技型企业和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注重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今年上半年,总投资180亿元的协鑫动力电池总成项目签约落户,如家总部等在内的一批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服务业项目签约开工。目前,该市拥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38家,恒力集团、盛虹集团、亨通集团入围中国500强企业,还有6家企业进入中国民企500强,上市企业总数达7家,龙头带动效应明显。
二、海宁市实施“三大倍增计划”,全力推进转型升级
该市以实施‚三大倍增计划‛(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大企业大集团)为抓手,全力推进转型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9亿元,同比增长15.3%。目前已形成了以皮革、经编、家纺为支柱,太阳能利用、印刷包装、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富有特色的新格局。一是搭建大平台,主攻大项目。推进连杭经济区、经济开发区、经编产业园区、尖山新区等重点平台建设,目前连杭经济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尖山新区42平方公里。海宁经济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设立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
4 宁分区,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目前已有8个项目落户。做足招大商文章,重点瞄准500强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吸纳北京、上海、杭州的优质资源,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亩产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大好高‛项目,近年来,先后引进了浙江娃哈哈昌盛公司、青年汽车集团(汽车新能源项目)、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联鑫板材有限公司等优质项目,青年汽车集团(汽车新能源项目)、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预计年产值均超过100亿元。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海宁皮革向精品化、时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皮革城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实现由生产服装、家纺产品向生产产业用纺织品转型,拥有国家和省级新产品560多个,产业规模全球第一,2010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38亿元,并与安徽郎溪经都产业园开展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注重龙头企业培育,出台扶持政策,将土地、电力、人才等向产出快、效益高的企业倾斜,今年1-9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74.07亿元,增长27.3%。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上市扩张,兼并重组,目前该市共有上市企业7家,领跑嘉兴。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重点发展太阳能利用、印刷包装、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培育了桑乐太阳能、万宝新能源等一批龙头企业,2010年底,战略
5 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达250亿元,占该市规上产值的25%,其中以光热、光伏为主的太阳能产业近几年来年均增幅80%以上,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68.1亿元,光伏能源已成为该市支柱产业之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规划建设以城西皮革城为龙头的现代商贸区、城南金融商贸区等十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引进了百联奥特莱斯广场、银泰天地等一批优质服务业项目,百联奥特莱斯广场自去年9月开业以来成交额达8亿元,银泰天地总投资4000万美元,为欧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10年该市服务业可比增速达12.9%,增速居嘉兴各县(市、区)首位。
三、杭州萧山区突出结构调整优化,争当转型升级先行者
萧山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抓转型,用升级促发展,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萧山实际、具有萧山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14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启动了‚百亿技改‛和‚百亿研发‛等项目,出台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意见,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体系,70多家企业参与17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定,3个国家专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萧山,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38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实现产值75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3.4%,新产品产值率达18.3%,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553.52亿元,增长23.0%。二
6 是以大项目大企业带动产业大集聚。以传统产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新路子。全区已形成纺织印染、机械汽配、服装羽绒、精细化工、钢构网架等五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均超百亿。对企业并购重组,发展总部经济,加大技改投入,加强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涌现出了万向、传化、恒逸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集团,以及一大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10家,实现销售收入41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24.9%;销售产值超十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7家,其中百亿元以上5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4家,4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三是以产业梯度转移拓展战略产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在承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对全区的产业进行了再布局。对于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如PTA项目、钢构项目,支持企业借助外地交通、资源、能源优势,实行战略性转移,抢占市场。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服装、纺织企业,通过内强总部、外拓基地,将生产基地外移,降低成本。对于环境容量不允许、原厂址不符合城市规划的项目,如化工项目,实行整体搬迁,拓展空间。同时,大力发展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全力建设大江东新城35平方公里汽车产业园,吉奥、青年莲花、东风裕隆纳智捷等整车项目进入产业园。出台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新能源产业在全省的比重超过8%。四是以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物流、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
7 推进工贸融合发展。启动了服务业各行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和引进了杭州宏盛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杭州保税物流中心、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浙江新农都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萧山粮食物流中心等大项目,杭州宏盛食品饮料营销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超150亿元。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20.03亿元,增长14.9%,限额以上服务业投资达到246.60亿元,同比增长27.6%,完成投资额亿元以上的大项目120个,在全省20个经济强县(市、区)中服务业总量坐上头把交椅。
四、杭州余杭区做优“四大建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余杭区围绕‚着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工业体系构建‛主题,以‚大平台建设、大产业布局、大项目推进、大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余杭工业向集约化、差异化、高端化、低碳化和品牌化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2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一是做优做精平台建设。立足当地实际,把握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突出‚集聚、集约、集群‛三大特色,形成了‚三区八园‛的发展格局,三区:余杭经济区、余杭创新基地、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八园:星桥电子机械园、南苑都市工业园、塘栖装备制造业园、崇贤临港工业园、义桥装备制造业工业园、闲林新材料和沈家装备制造产业园、凤都工业园、仁和大运河工业园,明确各园区发展方向,实行错位发展,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家纺产业等5大现代产业集群,筑起了产业发展高地。如余杭开发区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开发区,2010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46亿,在全省57个开发区2009年度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