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程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的一种独特而又鲜明并且极富表现力的演艺风格和艺术手段。
它的表现特点和话剧、歌舞、杂技等艺术门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不是把生活本来的面貌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通过模拟的手段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美的原则,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再加工,并经过严格地精选和装饰,把生活中自然化的东西提炼成为一种风格化、标准化的表演动作,使自然化的东西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节奏化、写意化。
并通过精彩而逼真的表演,让观众相信这些客观环境的存在,恰恰不在于强调舞台环境的固定和真实。
众所周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虚拟化和艺术化,重虚而轻实,以虚衬实、以隐见显,以求虚实相生之妙虽然说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是虚拟的、夸张的,但是也不能在舞台上为所欲为地任意活动。
它必须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因为一切“程式”表演动作都必须要在有节律的规范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程式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和强调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剧中人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情感正确理解,准确而恰如其分地使用不同的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表演程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程式起到烘托剧情,渲染气氛,塑造人物,丰满形象的作用。
才能使演员、行当、剧中人物、表演程式有机地结合,和谐统一,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
坚决反对不顾剧情,不顾人物,盲目不加选择地去随意使用程式,更不能被固定的程式捆死。
因为程式也应当根据不同人物的情感、环境的变化而随时变化的。
有人认为戏曲就是程式化的艺术,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
戏曲程式化,并不意味着程式就是一种没有生气的“公式”化的东西,它是中国历代从事戏曲表演的艺术家们为了塑造出丰满、富有生命力的舞台艺术形象,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精选出那些适合于舞台表演的动作,再经过艺术的加工、锤炼而创造出的一整套特定的表演行为规范,以此用来准确、恰当地表达所塑造人物的行为意图和思想感情。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传统剧目为基础,利用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塑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深刻的人文情感和社会意蕴。
其中,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旦角表演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变化形式。
本文将对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戏曲程式是什么戏曲程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唱腔形式,是根据编导者的意图进行的、在唱腔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的一种组曲,其基本特点是重视流畅性、连贯性和变化性。
程式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功底,最能体现出演员的艺术素养和功力。
1. 塑造人物形象在旦角表演中,程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调子、节奏和音高的调整,对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刻画,如快速连续的高音表现出的是女性柔弱的一面,而沉稳平和的中音则表现的是旦角人物的稳重和内敛。
2. 表现角色性格戏曲程式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节间的衔接、音调的突然转换、左右转换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如一个坚毅有为的女性可以表现出刚劲有力的调子,而一个性格娇柔、含蓄内敛的女性则可以用温柔婉转、缓慢柔美的旋律来表现。
3. 增强戏曲表演效果戏曲表演需要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程式的使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掌握旦角角色的精髓,刻画更逼真的性格形象,从而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三、戏曲程式的种类及特点1. 说腔程式:在说唱中穿插旋律,有明显的旋律性特点。
2. 三板程式:起于明代,是一种衔接多个小戏段的程式形式,常用于繁忙的戏曲片头或结尾。
3. 连台程式:在等待换台时,表演者进行的一种连贯表演,可以表现多个角色的不同状态或故事情节,有难度也更具挑战性。
四、结语戏曲程式不仅给戏曲表演增添了一份灵动和变化,同时也承载了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的精华。
演员可以通过程式的运用,更加准确、精准地表达人物形象与角色性格,让观众更加体验到戏曲表演带给人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它以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演员在表演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动作的编排。
程式的运用在戏曲表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旦角表演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程式的定义和起源、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程式对旦角表演的意义等方面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戏曲程式的概念和起源。
程式,即戏曲表演中演员动作的一种顺序安排。
最早的戏曲程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舞蹈和武术,演员在表演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动作编排规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则逐渐发展成为戏曲表演的程式。
戏曲程式是根据表演的需要和角色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在表演中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律性。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旦角,是戏曲中的女性角色,通常由男演员扮演。
在旦角表演中,程式的运用可以使演员更好地表现出女性的柔情和婉约之美。
具体来说,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程式在旦角表演中有助于演员塑造人物形象。
在旦角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程式的运用来展示角色的特征和性格。
在表演儿女情长的旦角时,演员可以通过慢慢的手势和柔软的身体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温柔和忧伤;而在表演凤凰于飞的旦角时,演员可以运用流畅的舞步和优雅的动作来展示角色的妩媚和魅力。
通过程式的安排,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现旦角的形象和特征,使观众更加理解和投入到角色的情感之中。
程式在旦角表演中有助于演员的身体表现。
旦角表演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巧,而程式的运用正是对演员身体表现的一种指导和安排。
在表演舞蹈剧目时,演员需要用虚实相间的舞步展现旦角的婀娜多姿;而在表演武打剧目时,演员需要用流畅的身法和准确的动作展现旦角的勇猛和机智。
通过程式的运用,演员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表达角色所需的情感和形象。
程式对于旦角表演的意义在于提升演员的演技水平。
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探究【摘要】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通过概述程式化模式的特点和在不同戏曲类型中的应用,探讨了它对表演者和观众的影响,以及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
文章还展望了程式化模式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研究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还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程式化模式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程式化模式、探究、意义、特点、背景、概述、不同戏曲类型、影响、传承、创新、发展、重要性、研究、实践、启示、结论。
1. 引言1.1 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探究的意义戏曲表演艺术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程式化模式是表演的核心要素之一。
探究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戏曲的表演规律和传统特色,还有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研究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模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对其进行探究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深入研究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有助于提升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水平。
了解并掌握程式化模式可以让演员在演出中更加自如地运用传统技艺,提升表演的质量和效果,进而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欣赏。
对程式化模式的探究还可以促进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传统程式化模式的重新解读和创新性的运用,可以为戏曲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特色,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保持戏曲艺术的活力和传承。
1.2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戏曲表演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形式,既有歌唱、朗诵,又有动作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理论论文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程式化模式探究戏曲的表演包括京剧、评剧都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二百多年以来形成了程式化的表演模式。
评剧因为发源于民间乡土之中,所以比起京剧程式化的程度明显较低。
但是评剧也受京剧的影响,程式化的表演也十清楚显。
戏曲艺术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唱功、念白、做派、武打、身段舞蹈各方面都形成一定的程式模式甚至程式化。
一、戏曲程式的特点戏曲的程式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标准、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
经过世代传承一方面淘汰不适合的程式,一方面创造新的程式,就是在这样的继承与开展的良性循环中逐渐形成了戏曲程式美。
评剧紧跟其后向京剧学习,尤其在传统剧目中程式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从一招一式说起,戏曲老先生教戏特别讲究一招一式,就说戏曲表演的“做派〞,要到达形式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翻先登,欲腾先跌,就是它的动作辩证法。
每一个小的动作,也要表达出人物的形体气魄和矫健身姿为创造和表现人物形象效劳。
如果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做派〞,完全是一种机械形式表现,那就成机器人了。
何谈人物和艺术创造?在传统剧目中一招一式,某个片段都讲究模式的传承、程式的借鉴,京剧可能更讲究些,评剧中的传统剧目必然受其影响也大同小异。
戏曲艺术美,就是要讲究一个“圆、曲、拧、倾〞的动作美学原那么和“精气神〞的生动气韵。
“四功〞就是唱、念、做、打,“五法〞就是手、眼、身、法、步,都必须在戏曲美学的原那么的约束下进行,必须表达“精气神〞的生动气韵。
这就是戏曲程式化的特点。
二、戏曲程式的必要性我们反对僵化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程式。
但是也必须强调戏曲表演中对优秀的传统必须踏实、诚恳地继承,同时也必须大胆的艺术创新,因为这已经被二百多年的艺术实践所证实是正确的。
在戏曲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
因为在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那么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程式是指在戏曲演出过程中,有规律有序的台词、唱腔、动作的组合。
在旦角表演中,戏曲程式的运用可以增强角色形象,表现情感,增添艺术魅力,提高观众的审美体验。
一、角色形象的塑造1、化妆:旦角表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女扮男装,因此化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旦角角色化妆分为正面、侧面和后面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步骤和程序,涂抹轮廓颜色、修眉、画眼、画唇、扫粉,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方法都是按照程式来执行的。
经过化妆,旦角的性别特征被遮盖,为角色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基础。
2、服饰:在旦角表演中,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角色的服饰方面,同样存在一定的程式概念,如唐代汉服穿法、汉唐交替、礼服、民族服装等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服饰的设计和选择可以体现人物的地位、性格、社会背景、年龄等,通过服饰可以推测其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学历等信息。
3、舞台行走和动作:旦角表演中,舞台行走和动作也遵循着程式,在舞台上以一定的步法来走动,以一定的手势来表达情感,以一定的身法来配合唱腔。
例如,旦角人物在向公侯请荐时,需屈膝低头、双臂成弯弯“鸟翼”状等。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早已被剧目所固定,也成为特定角色性格的代表之一。
二、情感的表达1、音乐和唱腔:戏曲程式中的音乐和唱腔是对旦角表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旦角角色的情感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腔传达出来的,通过音高、音调等音乐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
角色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唱腔来表现。
如花旦唱腔,强调清新活泼、轻盈柔美、欢快自然的表演特征。
2、台词:戏曲中的台词通常是由古文、歌词和俚语组成,使用语言较为古雅,难度较大。
旦角表演中,台词是角色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角色在与其他角色对话时,可以透过台词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情感和心理。
通过表演不同的情绪下的台词,可以让角色更真实地生动起来。
三、艺术魅力的增添1、程式的把控:在旦角表演中,程式可以帮助演员把控整个表演的节奏和修辞,在重点场景中表现出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论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特色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而且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艺术在表现技巧、表演形式和表现主题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其中,程式化特色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将从程式化的概念、程式化在戏曲中的表现以及程式化的作用三个方面来阐述论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特色。
首先,程式化是指按照固定的标准和方式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
在戏曲艺术中,程式化就是指表演者所使用的固定动作、语言、音乐、舞蹈和道具等,这些元素的组合和使用都具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
这样的程式化对于戏曲表演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同时也提高了表演者的表演技能,使表演更加细腻、多样化,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其次,程式化在戏曲艺术中表现的形式非常多样。
在戏曲中,程式化主要表现在表演技巧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在表演技巧方面,例如表情、动作、声音、身段、服装道具等都有一定的程式化。
演员在表演时要按照固定的规律,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和运用,使表演更加准确、生动、自然。
例如,在京剧中,演员要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和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方式,运用不同的表情动作,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其次,在表演形式方面,程式化在舞台布置、音乐表演、武打表演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表现。
例如,京剧的剧目通常都有固定的布景、音乐和武打动作,演员在表演前都需要熟悉和掌握,以便更好地配合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
最后,程式化在戏曲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程式化可以提高戏曲表演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水平,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
其次,程式化也可以提高戏曲表演的技巧和艺术性,使表演更加生动、自然。
例如,演员掌握了程式化的技巧,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最后,程式化还可以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使其历久弥新。
在现代社会中,戏曲文化已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艺术家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保护这种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漫谈所谓程式化,是指艺术家将人们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加工,变为舞蹈,使之节奏化、套路化,并把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艺术美的原则予以提炼和概括,使之成为节奏鲜明、规律严整的艺术格式。
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
戏曲表现手段的四个组成部分——唱、念、做、打皆有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
程式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创作依据,但又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生活,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进行认真地剖析,选出最为关键的动作,然后进行艺术装饰,采用模拟的手法提炼加工,以此来强调动作的关键性。
戏曲程式的特征是模拟化、艺术化,重“虚”多于重“实”,充分利用虚实、隐显的特殊效果,以“虚”衬“实”,以“隐”见“显”,以求虚实相生之妙,使程式动作比生活中的原样更加鲜明、更加清楚、更加具体。
它含有明丽的技术性,有充分的假定性和夸张性。
戏曲程式对生活本体的吸取十分广泛。
它不限于对人的摹仿和体验,它还从古曲舞蹈、民间艺术,武艺拳术、曲艺杂技中获得灵感,摹拟其形,摄取其神,作为自己的表演内容,概括在程式之中。
因此,戏曲程式虽然较之其它艺术形式有强烈的表现色彩,但它源于生活的特质是不言而喻的。
也正是这个特质使得传统戏曲至今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戏曲程式的另一特质是虚拟表演,戏曲的虚拟表演有自己特有的逻辑。
无论是上山、涉水、跑马、行船都只按舞台逻辑来表演。
《拾玉镯》中玉娇在简单的舞台上进进出出,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便把整个故事表达得十分清楚。
《文昭关》中伍子胥情急之下,一夜间白了头发,这是戏曲虚拟表演的境界所在。
戏曲的虚拟,在无关紧要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到了紧要关头便反复渲染,不遗余力。
戏曲的程式还体现在舞台上对善恶美丑的不同态度。
如果歌颂、赞美一个人,总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集中在他身上,关公庄严威武、包公刚正不阿、孔明飘逸镇定。
戏曲表演程式套路非常丰富,可谓无所不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报家门戏曲中主要人物自我介绍的一种方法。
谈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戏曲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是以写意的程式化舞台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艺术的再现生活。
戏曲表演向来讲究唱、念、做、打,这是戏曲演出公认的基本训练。
其中每一项都有承袭已久的规范表演、程式,程式性作为戏曲表演的显著特征,具有规范性的基本固定格式。
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观众欣赏节奏的加快,在新时代的舞台表演中,古老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表演,已渐为人所厌。
戏曲舞台艺术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
我认为,这个创新同样应该包括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创新与突破。
比如:传统戏曲中有一种分场式叫做“吊场”,上场一亮相,站定后三科袖,整冠、理须,然后一步一步晃到台子上念“引子”,再返回向内一步一步归正中回身坐下,拖沓沉长的程式化表演为观众所不乐。
顺应时代的节奏,必须加以创新,创新的舞台表演,必须继承传统的程序化表演的精髓,还要融入现代表演之个人风格,那么,创新候必将会取得较好的舞台效果。
再此如戏曲程式化表演中对于唱的要求。
几乎每一剧中,每一强调,都有较为严格的程式规范,演员的表演往往囿于固有不变的模式。
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形象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戏曲的演唱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演员唱腔的程式化。
虽然会再体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和表现戏剧矛盾冲突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传统唱腔往往会在另一方面起到反作用,这也正式是戏曲产业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形式,循入窘境的原因之一。
因此,戏曲表演程式的创新,要感意思,塑造人物,涉及唱腔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舞台人物,在唱功上下功夫突破陈规,用声韵来表现人物情感,性格变化,使程式化的曲调能够获得新的审美价值,以期求得戏曲表演的创新之势。
程式,广义地说是一种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表现手段。
程式性是一切艺术形式共同必备的形式特征之一。
如绘画以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音乐用被挑选的音组成的音列来描写事物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程式”。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
戏曲程式是传统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武打、唱腔、吟诵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旦角表演中,程式的运用尤为重要,它不仅决定了角色形象的塑造,还直接影响了
表演的整体效果。
首先,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可以帮助演员刻画角色形象。
旦角表演中,程式
通常通过唱腔来实现。
不同的唱腔风格适用于不同的角色性格、情绪变化等。
比如,青衫
脂袖的唱腔要求既要表现出深情款款的爱恋之情,又要表现出痛苦的心境。
这就要求演员
在演唱时必须把握好音调、节奏、气息等要素,才能把角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程式的运用可以提高旦角表演的艺术水平。
旦角表演需要演员具备高超的技艺
和想象力,而程式的运用则可以让表演更加熟练、精细。
比如,在扮演“梅兰芳”这个角
色时,演员需要熟练地掌握不同的程式,如武打动作、身段、手法等。
只有在这些细节方
面都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才能真正把角色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后,程式的运用还能加强旦角表演的流畅性和融合性。
戏曲表演中,不同的程式要
求演员在节奏上要与伴奏呼应,这就要求演员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节奏感。
只有在表演
中使唱腔、舞蹈、动作等元素有机融合,才能营造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效果。
综上所述,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还可以提高表演的艺术水平,加强表演的流畅性和融合性。
对于今天的戏曲传承者,仍然
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戏曲程式的技艺,才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浅析戏曲表演与程式第一篇:浅析戏曲表演与程式浅析戏曲表演与程式中国的戏曲表演,和其它戏剧表演不一样,有它自己的独特性。
传统的说法,把戏曲表演归结为“唱、念、做、打”四个字。
这是一种比较贴切的概括,把戏曲表演各种艺术手段的形态和性质都包括在内了。
唱是歌唱,是戏曲表演中最鲜明、最直接的音乐因素。
念即念白。
戏曲念白不同于生活语言,而是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的舞台语言。
做指做功,泛指各种节奏化、舞蹈化了的表演动作。
打,是武艺、竞技和战斗场面的艺术表现,是武术和杂技的舞蹈化。
在戏曲表演中,念白有调,动作有式,锣鼓有经,歌唱有曲牌和各种板式,武打有套数和档子,音乐板奏也有一定的格式。
这些套路和格式,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程式。
它是构成戏曲表演有机体中的细胞,也是戏曲演员创造角色的艺术语汇。
其实,凡艺术皆有程式,话剧结构中的“三一律”,演出方法中的“四堵墙”,国画中的各种笔、描法也都是程式。
只是它们或隐或显,不像戏曲那样,程式在其表演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一、程式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戏曲表演程式也不例外。
说到底,所有的戏曲表演程式都来源于生活。
但戏曲表演程式的构成,是戏曲表演主体,即演员在塑造舞台形象、创造表演程式的时候,不仅仅是对直接生活的简单摹仿,而是放眼于广泛的间接生活和各种艺术、技术领域,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或 1是摹取其形,或是摄取其神,然后融入自己的形象构思,才得以形成的。
戏曲表演程式提炼的过程中,一般说来,有三种情况:(1)直接来自生活的程式。
有的是对真实生活的直接摹拟,富有生活的实感,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穿针引线等。
但是这些程式动作,和生活原型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这时,那些琐碎的日常动作被精减掉了,某些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也被排除了,只留下几个最有代表性、最富形象特征的动作,并赋以优美的线条、鲜明的节奏和严密的结构。
这类程式,与生活的关系最紧密,可以说它直接来自生活,只不过,它被节奏化和舞蹈化了。
浅析传统戏曲程式化身段表演的魅力发表时间:2011-10-24T15:53:53.3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下供稿作者:黄岩[导读]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在我国表演艺术历史的长河里渊源流长。
黄岩(商丘文化艺术学校戏曲教研室,河南商丘 476000)中图分类号:J8 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101-02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在我国表演艺术历史的长河里渊源流长,它是表演艺术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历代无数的戏曲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下,至今已形成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是唱、念、做、打、都有它很规范的表演形式,而这些规范的表演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它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又高于生活,至今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戏曲所独有的一种舞台表演模式。
传统的程式化身段表演套路“起霸”就是戏曲程式化身段表演的典范,同时它也是传统戏曲最具代表性的程式化表演身段套路之一,它是传统戏曲身段表演艺术魅力的最好的体现。
众所周知程式就是相对固定格式,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就是相对固定的结构,同时程式也是一种规范,一种限制,戏曲的各种表演程式来源于生活,它既要规范已经进入艺术程式结构的生活元素,以限制那些不能反应生活本质的生活元素进入程式,而传统戏曲程式化身段表演套路“起霸”的形式与发展已充分证明了戏曲身段表演程式的辨证关系和特征。
在戏曲舞台上,常用的各种程式化身段表演套路,都来自生活,传统戏曲身段表演套路“起霸”也是如此。
“起霸”源于明代剧作家沈彩斫的《千金记》,该剧以韩信为主线入手,讲述了楚汉战争的故事,起霸是剧中的一折,它表现了气壮山河,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在出征之前,检查自己上阵前的准备情况,整盔披甲,试验自己穿上铠甲后活动能力如何的的生活场景,而起霸的身段表演动作,原是从昆曲《千金记》中的一折戏的身段表演动作得名而来,最初的起霸表演动作比较简单,属霸王戏专用,到了清代当时扮演项羽的昆曲名净陈明智先生,以及参与创作的前辈艺人,依据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规律,大胆的创作出征前做检查准备这场特殊的情境戏,塑造了活生生的楚霸王项羽的艺术形象。
从审美角度谈谈对戏曲程式的理解戏曲程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特定的舞台表演程序,通过结构化的编排和规范化的展现方式,使戏曲演员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高效的艺术表达。
从审美角度来看,戏曲程式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动态美和表现美。
首先,戏曲程式的韵律美来自其精心编排的节奏和音律。
在戏曲表演中,各个场景和情节都有相应的节奏和音律要求。
通过虚实相间、高潮迭起的场面安排和角色动作,戏曲程式能够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效果,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节奏感和音律美的享受。
例如,在京剧中,快板搭配快节奏的唱腔和音乐,能够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慢板搭配缓慢的唱腔和音乐,能够展现出细腻柔美的情感。
其次,戏曲程式的动态美体现在表演的动作和姿态之中。
戏曲表演非常强调角色形象的表现以及动作和姿态的美感。
戏曲程式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手势动作,准确而生动地诠释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象。
例如,在黄梅戏中,女性角色行走时轻盈婀娜,手势柔美优雅,展现出女性特有的柔情和美感;男性角色则力度感十足,英姿飒爽,彰显男子汉的刚毅和威武。
这些特殊的动作和姿态不仅能够让观众享受到华丽的视觉盛宴,也能够加深对角色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再次,戏曲程式的表现美体现在其丰富的演出形式和舞台表达。
戏曲程式通过化妆、服装、道具等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营造出戏曲的独特氛围和艺术风格。
这些视觉元素与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相互配合,相互映衬,形成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
同时,戏曲程式还注重演员的口语表达和唱腔演唱的技巧。
演员通过声音和表情的抑扬顿挫,使观众能够深入体会到角色内心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化妆服装,戏曲程式都力求将艺术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融为一体,使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综上所述,戏曲程式以其韵律美、动态美和表现美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表演时获得审美的满足。
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舞台表演程序,戏曲程式不仅通过精心编排的节奏和音律营造出独特的音乐韵律效果,也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手势动作展现出角色的动态美,最终通过演员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表达传达出丰富多样的表现美。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戏曲程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戏曲中角色表演的一种规范化程式。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尤为重要,旦角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们需在角色塑造、表演技巧等方面熟练掌握戏曲程式的运用,才能完美地表演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引起观众的共鸣。
本文将从旦角角色特点、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旦角角色特点旦角是戏曲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形象多样,既有温柔婉约的,也有刚强坚毅的,角色类型有青衣、花旦、老旦等。
旦角在戏曲表演中常常需要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观众,塑造出深刻的角色形象,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感情起伏。
而戏曲程式作为表演的规范化程式,则是帮助旦角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角色特点和情感。
二、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戏曲程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固定性,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表演技巧。
戏曲程式的基本特点包括:一、程式的稳定性,即在不同的戏剧作品中,相同的角色扮演相同的表演动作和表演技巧。
二、程式的变通性,即在相同的角色表演中,演员根据剧情和情感的需要,可以适当变通程式,以更好地表现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变化。
三、程式的创新性,即演员可以在程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以突出角色的个性和特点,使表演更加生动鲜明。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戏曲程式是旦角角色表演的基本规范,演员需要凭借程式的规范和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特点和魅力。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内心感情和情感变化。
在表演旦角的悲痛之时,程式的运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表现出角色的悲伤和愁苦,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表演旦角的欢快之时,程式的运用也可以使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的灵动和欢快,给观众带来愉悦的感受。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帮助旦角更好地表现角色特点和情感变化的重要手段。
浅析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运用1. 引言1.1 戏曲程式的概念戏曲程式是指在戏曲演出中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和节奏安排表演的一种技巧,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所遵循的一套固定的步骤和动作,以达到表演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段。
戏曲程式通过设定的动作和节奏,使演员在表演中有条不紊地展现角色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规范性和美感。
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程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演员表演的基本要素,更是戏曲艺术的核心之一。
通过程式的运用,演员能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演技和个性特点,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有力量。
戏曲程式的运用不仅展示了演员的功底和技巧,也展现了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魅力。
在戏曲表演中,程式是旦角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演员的表演水平和观众的观赏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旦角表演的特点旦角表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表现了戏曲中的女性角色。
旦角表演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旦角表演要求演员能够高度还原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外在形象,传达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旦角表演在动作上注重柔美婉转,体现出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旦角表演中常常包含歌唱和舞蹈元素,要求演员具备一定的音乐和舞蹈功底。
旦角表演还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和台风,能够通过声音和表情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旦角表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表演形式,要求演员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表现力,以展现出角色的魅力和韵味。
2. 正文2.1 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使用方式戏曲程式在旦角表演中的使用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
程式是对传统剧目的梳理和提炼,将其精华和核心部分集中呈现,有助于提高表演效果和观众的欣赏度。
在旦角表演中,程式除了要明确表演节奏和脉络外,还需要考虑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起伏,使表演更加真实生动。
程式要求旦角演员从剧本中把握好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进行情绪过渡和表现,使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程式还要求演员掌握好舞台语言和动作的节奏和节拍,使表演更加协调和流畅。
我不是一个戏迷,因为从小生长在新疆,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很少,所以很多戏不看字幕的话几乎一句都听不懂,而且戏曲的独特表演形式也不太理解。
直到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后才认真的看了几部戏,发现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中,戏曲的程式化给了我这个初听者很深的印象,我想这也是我一开始听不懂戏的原因之一。
下面就我参考的一些书籍及这段时间看过的中国戏曲发表一下我对中国戏曲程式化的浅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东西方戏曲都有程式化的表演特征,但中国古典戏曲的程式化则更为严格和规范,运用的也更加广泛,并且在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特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即指,在戏曲表演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总之,程式是中国戏曲舞台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独有的虚拟性和象征性表现手法。
我国戏曲中程式化运用在很多地方,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如:用梳妆,更衣,开门,关门,行路,乘马,坐轿等程式化动作来表现生活的千姿百态;用眼神,指法,水袖,扇子等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用趟马,挥鞭,打出手,各路枪花等表现出征场景。
由于个人比较喜欢越剧,课上放的越剧也比较多,这里就用越剧举一些具体的例子:程式在越剧表演中的运用,不是把现成的程式,当作在不同剧目中可以套用的手段,而是吸取了程式包含的美学因素,根据不同情境中,不同人物的具体特点,自然地用在剧情进展中。
譬如人物出场的"亮相",传统戏曲的演法一般是人物在"九龙口"凝神敛息,以较长的停顿、富有雕塑感的造型,配以强烈的打击乐,给观众以鲜明的印象。
浅谈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
作者:唐海鹏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4期
【摘要】戏曲是运用念、唱、做、打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塑造舞台艺术的形象化艺术表现方式,传统戏曲一直具有程式化的表现特点,传统戏曲也由于具备程式化的特征,而展现出别样的舞台表现力。
本文从戏曲的程式化特征谈起,从戏曲的基本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介绍了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特征和具体表现,提出了创新和突破的建议。
大众应当加强对程式化的理解,而演员则需要更好地表达戏曲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传统戏曲;程式化;创新与突围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47-01
一、戏曲表演程式化的重要价值
程式化主要是指艺术都有一定的标准,传统戏曲艺术也具有规范化的表演形式,传统的戏曲艺术在舞美体系、音乐体系以及编导体系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程式化的艺术处理手法,能够形成完美统一的创作实践模式。
从舞台表现力来说,程式化的舞台主要是说演员从行动到表演当中的规范化动作都是具有一定规格的,小小的一个动作,例如一投足、一举手,或是一句唱腔、一个动作,都是具备程式要求的。
传统戏曲的程式来自于生活,经过艺术的改造,进行美化加工,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去,变幻出念、唱、做、打等主要表现手法,在舞台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当中,虚拟出协调和统一的表演。
二、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的主要特点
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发展是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比日常生活更加富有艺术美感,鲜明而富有艺术创造力,凝聚着艺术家的创作细胞,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动作大都是带有比较严格的技术规范,都是具有较为明显的操作技巧。
传统戏曲表演需要戏曲演员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
第二,戏曲表演需要有稳定性。
如果演员没有掌握具体行当的基础知识,则无法把握行当表演的艺术规律性,也就无法展示出艺术创造的基础表现力。
程式化为演员对于具体角色的刻画提供了一个模板,为演员刻画具体的角色、展示人物的内心特点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三、戏曲表演程式化的一些具体手段
程式主要是在技术上的规范,主要涉及艺术表演特征,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具有一些具体手段。
第一,灵活而多变的表演手法。
戏曲多通过恰当而多变的手段,运用程式,具体而言,程式是规范的,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戏曲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戏曲的题材和人物总是具有不同的组合模式,相同的组合方式也会出现一些变化。
戏曲演员应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根据剧本内容,将主题思想和人物的主要性格展示出来,在适当的场合运用具体的程式,在具体的美学范围之内,进行细微调整,或是进行缓慢改变。
第二,放弃不再具备时代特点的个别程式。
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
程式来源于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总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的,很多程式因为生活的变化需要改变,一些被放弃,一些程式则需要整合,重新进入表演当中。
四、表演程式的创新与突围
程式的发展也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繁荣与逐渐式微的过程,这符合事务发展的自然规律,戏曲的程式也是属于程式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戏曲的程式发展到当代社会,有的逐渐呈现“老态龙钟”的面貌,如果想要传统戏曲重新焕发时代活力,就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新鲜血液注入到戏曲当中,让戏曲创作焕发出青春活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观众的观赏水平也较之前有了巨大变化,以往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传统戏曲表演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如果戏曲艺术固守传统的表演程式,有可能会逐渐失去观众,因此,戏曲需要作出程式方面的改变。
首先,需要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舞台上,一些先进的灯光、切换效果可以应用于舞台的程式当中,如果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创新艺术的表达方式,可以营造出更有艺术表现力的意境,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其次应当创造出丰富的舞台程式,在道具和舞美设计上进行新的尝试。
在原来的表演当中,舞台的背景大都没有进行过变换,容易让观众产生厌倦感,如果及时更新舞台背景,让观众感到新鲜,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在传统的表现程式之外,可以移植一些新的表达精髓,形成个人的风采。
总之,程式化是我国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形式,舞台程式来自生活,又经过艺术化加工,是对生活的提炼,进行了美化处理。
在凝聚着艺术家心血的固定表演程式中,需要进行总结,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以此吸引更多受众。
参考文献:
[1]徐春霞.戏曲现代戏中程式化表演初探[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2):17.
[2]卢伟敏.戏曲电视剧创作中程式化表演的“破”与“立”[J].华夏文化论坛,2012,(01):246-249.
[3]于冰.动画角色表演对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借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4]全奕星.中西古典舞蹈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南华大学,2011.
[5]张晓玲.试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走上银幕的尴尬与解脱[D].重庆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