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策略思维1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45
博弈的秘诀:《策略思维》读书笔记一、概述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策略思维》,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对于日常生活及工作方面的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具有实践价值。
二、“策略思维”基本概念(一)策略思维策略思维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关于策略思维的科学称为博弈论。
(二)混合策略博弈混合策略博弈是指博弈的参与人通过模糊自己的策略动机迷惑对手的博弈。
在人们的生活中,谈恋爱就是一种混合策略博弈。
(三)博弈博弈是一种策略的相互依存状况:你的选择 (即策略)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取决于另一个或者另一群有目的的行动者的选择。
处于一个博弈中的决策者称为参与者,而他们的选择称为行动。
三、运用“策略思维”遵循的法则(一)法则1: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展望你的最初决策最后可能导致什么结果,利用这个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佳选择。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若要运用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原理,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后行者可以观察到先行者的行动。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原理的另一个适用条件:策略必须是不可逆转的。
(二)法则2: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
“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的这个策略对你的其他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对你的对手的策略占有优势。
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某个参与者如果采用优势策略,就能使自己获得比采用任何其他策略更好的结果。
以策略观点来看,各方均有一个优势策略的博弈是最简单的一种博弈。
虽然其中存在策略互动,却有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全体参与者都会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完全不必理会其他人会怎么做。
只有一方拥有优势策略的博弈其实也非常简单。
拥有优势策略的一方将采用其优势策略,另一方则针对这个策略采用自己的最佳策略。
(三)法则3: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一步做下去。
对于任何一个相继选择并且数目有限的博弈,总是存在某种最佳策略。
假如你不得不冒一点风险,通常都是越早冒险越好。
博弈—--——-—《策略思维》读后感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做出决策。
迅速处理好大量的信息,有效做出决策并得到高效执行,是我们个人成长及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策略思维又名战争的艺术,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博弈学说。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谋取利益而竞争.人生一直就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古人言:有得必有失。
如何让自己在得到某种东西所花费的代价最小,这就是选择的艺术.《策略思维》就是这么一部介绍如何选择的书,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办法,从而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更加明了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它也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策略思维介绍《策略思维》一书共13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3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博弈论的概念和应用的方法,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竞赛论或游戏论,用于分析竞争双方的态势与对策及其反应,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问题。
10个策略故事,推倒出四大法则.第一法则:向前展望,向后推理。
第二法则: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第三法则:剔除所有劣势策略,不予考虑,如此一步步做下去。
第四法则:走完寻找优势策略和剔除劣势策略的捷径后,下一步就寻找这个博弈的均衡。
四条法则,前后衔接,简洁、有序,包含了相继行动的过程,也包含了同时行动的过程,最终做出均衡策略,也就是诺奖的核心—纳什均衡。
第2部分,以囚徒困境为引,对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进行了分解与破译,介绍了在各种策略环境下,包括各种不可预见的环境下,如何走出困境,开展合作,建立可信的承诺,选择最佳策略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关于博弈论中策略思维的几点思考作者:伍青桐来源:《商情》2016年第37期【摘要】博弈论,实质上就是一门学问艰深的理论,其主要起源于历史上一部分富含趣味的游戏。
从经济活动方面来看,博弈论的相关研究可从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与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联合撰写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追溯,其主要对经济主体行为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多人博弈、双人博弈以及担任博弈等一系列基本模型,涵盖了丰富的博弈的解概念与策略思维。
本文主要针对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博弈论自身分析范式的完善策。
【关键词】博弈论策略思维思考从历史方面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萨尼、泽尔腾以及纳什等人在相关研究中对博弈论的解概念予以不断精炼,并将其在理性经纪人的行为分析中予以应用,表明经济均衡与博弈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等多种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一、智猪博弈分析假设猪圈中有小猪、大猪各一只,于猪圈一端对按钮予以设置,每按一次按钮,猪圈另一端的食槽就会有10单位猪食进槽,但是每按一次按钮就导致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被消耗。
若是大猪按钮取食,小猪呆在旁边观望,那么大猪可以进食9单位食物,而小猪只能进食1单位食物;若是大猪与小猪同时按钮取食,那么小猪可以进食3单位食物,大猪可以进食7单位食物;若是小猪按钮取食,大猪呆在旁边观望,那么小猪可以进食4单位食物,大猪可以进食6单位食物,详见表1。
这个博弈并无“剔除劣策略均衡”,主要在于大猪并无劣策略,而小猪的劣策略主要为“按”,因为大猪不管怎样选择,小猪选取“等待”均要优于选取“按”的一种策略。
因此,小猪会将“按”剔除,选取“等待”,而大猪了解小猪一定会选取“按”,所以最佳选择为“按”。
实际生活中,这样类似的“智猪博弈”案例较多,其主要体现的是参与人低位不对等的博弈结构,此不对等可以是参与人选取的策略与行动,也可以是其拥有的支付函数与信息。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博弈论是对策略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研究的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来选择自己的决策策略。
博弈论中的博弈是一个有限的决策过程,每个参与者在其中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决策策略,并且不同参与者的决策策略可能相互影响。
在博弈论中,决策者的收益和成本往往是决策结果的主要考虑因素。
每个参与者都希望通过选择最佳的决策策略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成本。
因此,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策略选择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策略行为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策略是指决策者在博弈中选择的一组行动方案。
根据决策者的目标和参与者的行为,决策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情况。
策略行为考虑的是决策者如何制定自己的策略以最大化或最小化自己的利益。
在博弈论中,具体的策略行为包括纳什均衡、支配策略等。
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采取了最佳的策略,而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有激励改变自己的策略。
纳什均衡是博弈中的稳定状态,它保证了每个参与者都按照自己最佳的利益行动,而不会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影响。
支配策略是指一个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更好。
当一个策略支配其他策略时,决策者应该选择支配策略来达到最优的决策结果。
支配策略是在博弈中的一种重要的策略行为,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决策情况下做出最优的选择。
博弈论与策略行为的研究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
在经济学领域,博弈论与策略行为可以用于分析市场竞争、价格战略、合作与竞争关系等经济现象。
在管理学领域,博弈论与策略行为可以用于分析企业的决策行为、战略规划等问题。
在政治学领域,博弈论与策略行为可以用于分析政治选举、国际关系等问题。
总之,博弈论与策略行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进行决策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策略行为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考虑的是决策者如何选择最优的策略来最大化或最小化自己的利益。
博弈论介绍及最优策略求解思路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制定和策略选择的学科。
它是应用数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在多个参与者之间进行决策时的相互影响和最优策略选择。
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者、策略和收益。
参与者是指参与博弈的个体或团体,策略是指他们在可选的行动中进行选择的方式,收益是指参与者在不同策略下获得的效益。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之间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
每个参与者都希望通过选择最优策略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然而,参与者的决策会受到其他参与者决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决策过程。
博弈论最常见的模型是博弈矩阵。
博弈矩阵是一个二维表格,其中每行代表一个参与者的策略,每列代表另一个参与者的策略。
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表示对应参与者选择不同策略组合时的收益。
通过分析博弈矩阵,可以确定参与者的最优策略。
博弈论中,最优策略的求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方法是纳什均衡和支配策略。
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选择了最优策略,而且没有任何参与者能够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收益。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核心概念,通过寻找纳什均衡可以确定博弈最优策略。
纳什均衡的求解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差分方程等,或借助计算机进行迭代计算。
支配策略是指在一个博弈中,存在一种策略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通过排除其他策略,可以找到支配策略,并将其作为最优策略。
当博弈存在支配策略时,求解最优策略变得相对简单。
除了纳什均衡和支配策略,还有其他的求解方法,如混合策略、演化博弈等。
混合策略是指参与者以一定的概率分配在不同的策略上进行选择,演化博弈是指通过模拟博弈过程中参与者的策略变化,寻找最优策略。
总结起来,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制定和策略选择的学科,通过分析博弈矩阵和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可以确定最优策略。
纳什均衡和支配策略是最常用的求解方法,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博弈论与策略决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它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交流、商业等各个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还是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中的影响,都越来越深远。
在这个背景下,博弈论和策略决策成为我们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博弈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矛盾双方的利益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的博弈模型,用于解决非零和博弈模型下的策略和输赢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博弈论中,参与者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博弈问题更加复杂,不仅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还需要在不确定信息和风险等条件下进行决策。
比如,互联网上的广告投放,不仅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问题,还需要灵活地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实施相应的策略。
在互联网的竞争中,策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为互联网上的竞争一旦开始,就是不断的博弈和反博弈,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一个成功的企业,除了需要不断地更新产品和服务,在竞争中更要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策略,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市场的战略决策,既包括在营销上的策略,也包括产品研发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策略,不断地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市场发展。
在策略决策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首先,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大环境,市场的变化,行业的趋势等,做到对市场和行业的精准把握。
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弄清楚其核心竞争力和短板,从而制定自己的战略方案。
还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资源和实力,以及客户的需求和口碑等因素,对于这些因素进行权衡衡量,以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需要学会进行智能化决策,并应用科技手段和算法,对市场、用户以及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化。
此外,在策略决策过程中,更需要将数据分析与思维方法相结合,发挥数据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在数据分析中,更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在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中,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互联网策略决策的框架。
论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李 凌 王 翔(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 200234) 内容摘要:本文从博弈论的起源谈起,简要回顾了博弈论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同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合作、模仿、创新、拍卖、战争和群居等实例表明博弈论中的策略思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又是如何使得博弈达到均衡的。
同时,围绕策略思维的批判也不断完善着博弈论自身的分析范式,从传统博弈论向演化博弈论的转向昭示着理论演进的动力、方向和多学科研究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博弈论 策略思维 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10)01-0035-007 博弈论源于历史上一些颇为有趣的游戏,但同时也是一门学问艰深的理论。
博弈论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J o h n V o n N e u m a n n)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O s k a r M o r g e n s t e r 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 h e o r y o f G a m e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B e h a v i o r”),书中描述了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提出了单人博弈、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等基本模型,包含了丰富的策略思维和博弈的解概念,构建了一个完备的用数学和逻辑学描述经济科学的理论体系及方法论基础,有些命题如讨价还价,至今仍是博弈论研究前沿的热点问题。
二战后,纳什(J o h n F.N a s h J r.)、泽尔腾(R e i n h a r d S e l t e n)和海萨尼(J o h nH a i s a n y i)等人围绕博弈论的解概念不断进行精炼,并将其卓有成效地应用于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分析,揭示了博弈论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形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及其内在的相互转化,大量经济现象,如寡头竞争和产业垄断等都可以通过传统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得到合理预测,这三位学者也因此共同分享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