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六章 附5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8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
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难点)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深,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人地关系思想也不断变化。
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1)类型及产生的原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3.环境问题的分布(1)全球性与局域性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2)城市与乡村错误!(3)发达国家与错误!发展中国家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
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2。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3。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知识梳理】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耕作灌溉土地水对抗性很大提高协调征服自然不协调科学和技术2.直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向环境的速度超过了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索取资源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及主要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土地、矿产资源和等短缺、土地荒漠化、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地域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达国家乡村城市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3)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答案】当代人后代人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归纳总结】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环境问题的分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课时)本节分成两部分,一、建设主体功能区:先从主体功能区概念开始,然后解释规划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之后是主体功能区的因素、分类,最后梳理了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先讲解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目的,然后以长江经济地为例进行分析。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理解不同主体功能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条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发现、总结区域发展中的问题。
4.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1.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重点)2.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目的。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4.因素的评价(PPT展示图片)教师分别进行讲解、评价。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5.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类型(教师提出问题)⏹我国的主体功能区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及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问题和导学案响应内容进行预习)学生预习和讲解之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小结分析)6.主体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幻灯片总结)(PPT展示材料,结合问题进行分析)(1)长江经济带概况(PPT展示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优势条件(PPT展示图片)教师分别从交通、资源、工业基础、市场方面进行讲解、评价。
(3)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PPT展示图片)教师分别进行讲解、评价。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
2018版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教材P92活动1.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1)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来说,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减少河流流量,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问题。
(3)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
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①如果生活在乡村,可能看到发展种植业时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采挖甘草、发菜和放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本章归纳整合教材P92活动1.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1)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2)修水坝对整条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河流中的生物来说,阻断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来说,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来说,减少河流流量,河流入海口地区容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问题。
(3)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剧烈的地方,现代都市的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次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2.(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3)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①如果生活在乡村,可能看到发展种植业时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采挖甘草、发菜和放养山羊导致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②如果生活在城市,可能看到工厂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可能感觉到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
教材P93读图思考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毁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品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重点)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意义。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肩负的历史使命(1)提高社会生产力。
(2)增强综合国力。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
3.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1)庞大的人口压力:过多的人口,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2)严重的资源短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①产生原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
②主要表现4.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1)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5)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1)概念: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生产方式。
(2)效益⎩⎪⎨⎪⎧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和调整工业结构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1.判断正误(1)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少。
( )(2)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 (3)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模式。
( ) (4)清洁生产就是不产生废弃物的生产。
( ) (5)生态农业发展中不施用化肥农药。
( )【提示】 (1)×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相比较而言比较严重。
新高中地理第6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难点)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阅读教材P90至P92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正误判断:(1)采猎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
( )(2)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强。
( )(3)人地关系最和谐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
( )【提示】(1)×采猎文明时期,也存在环境问题,只不过环境问题的影响较小。
(2)√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增强。
(3)×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相对协调但不是最和谐时期。
教材整理2 直面环境问题阅读教材P92至P9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①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表现⎩⎪⎨⎪⎧资源短缺: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 产资源和能源等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环境污染①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全球性与局域性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与发展家⎩⎪⎨⎪⎧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正误判断:(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1)古代:受脆弱的______、战争、______等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变化:2.经济因素: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
3.社会因素:________、社会变革、________和宗教等。
4.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________因素。
一、不同人口迁移类型的综合分析1.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因素不同,进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
具体分析如下。
规律总结: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内,人口迁移情况不相同,有时是迁入区,有时是迁出区,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随时变化的。
当本地或外地条件发生变化时,人口的迁入或迁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对应演练1下图是“2000~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①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②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③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④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①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②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③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④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归纳如下。
2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区域认知】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综合思维】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
【综合思维】4.认识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要和环境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2.区位优势(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知识清单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第6章第1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
1.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知识梳理】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耕作 灌溉 土地 水 对抗性 很大提高
协调 征服自然 不协调 科学和技术
2.直视环境问题
索取资源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自净能力
地域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发达国家
乡村城市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3)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_______原则。
【答案】当代人后代人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归纳总结】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2.环境问题的分析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
从以下方面进行: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网络][触摸高考]主题一主要的环境问题1.(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D.工业生产萎缩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02-2015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控制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A项错误;2005年后人均GDP继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B项错误;该地区人均GDP一直呈增长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2005年前不断增加,2005年以后排放量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2005年后,人均GDP持续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说明人均GDP的增长并不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D项错误。
第(2)题,读图可知,2005年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但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突然开始下降,最可能是因为环保政策的变化,故C项正确。
根据人均GDP 曲线,2005年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增大,A项错误;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影响生活污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无关,B项错误;人均GDP不断增长,说明工业生产并没有萎缩,D项错误。
答案:(1)C(2)C主题升华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难点)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阅读教材P90至P92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正误判断:(1)采猎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
( )(2)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强。
( )(3)人地关系最和谐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
( )【提示】(1)×采猎文明时期,也存在环境问题,只不过环境问题的影响较小。
(2)√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增强。
(3)×采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相对协调但不是最和谐时期。
教材整理2 直面环境问题阅读教材P92至P95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①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表现⎩⎪⎨⎪⎧资源短缺: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 产资源和能源等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环境污染①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全球性与局域性①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
(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正误判断:(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重点) 2。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意义。
(重难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
2.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1)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压力,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过多。
(2)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需求量大;生产技术水平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3)环境危机:环境污染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3.解决措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战略框架: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温馨提示]我国人口数量庞大,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排放污染物的数量都很大,这是造成我国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1)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3)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4)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5)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1)概念: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生产方式。
(2)效益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1)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少。
( )(2)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ﻩ()(3)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模式. ()(4)清洁生产就是不产生废弃物的生产.ﻩ()(5)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A.扩大耕地面积ﻩB.提高粮食产量C.发展生态农业D.控制人口数量提示:(1)×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相比较而言比较严重。
(2)√ 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行。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程标准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环境资源方面面临的巨大压力。
2.认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isms习新知学习敦材思芳问题[基础知识梳理]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 我国基本国情: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 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1) 人口众多:过多的人口,尤其是低素质的人口。
⑵ 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较少,禾利用率较低。
极大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环境危机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_3.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 循环经济(1) 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 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
(3) 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4) 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5) 原则: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 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 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一一清洁生产(1) 环境效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2) 经济效益:有利于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
3.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思考】1. 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哪些优势?提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一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可以带来更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2. 为什么说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加迫切?提示我国人口数量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多,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较低等,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清洁生产全部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废弃物?为什么?提示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出。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学习目标1.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理解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3.了解中国在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事例来分析人地关系的发展状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对待我国现存的一些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中国面临着庞大的,应对着和的严峻挑战。
2.从全国来看,以、、、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向蔓延;另一方面,以、、和锐减、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3.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的总体战略、以及。
这是全球第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4.中国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把搞上去,各项工作都要以为中心,结合中国国情,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经济发展过渡到经济发展,体现了新的发展观。
知识点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它以技术为手段,以为核心,以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
该生产模式从原料开采———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的弊端。
3.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以实现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是用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探究探究问题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1)我国的人口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2)我国的资源存在着怎样的问题?(3)我国的环境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2.结论: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之路。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金戈铁制卷 附5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 【提示】 (1)× 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 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 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金戈铁制卷 (4)× 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条件及现状 (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经横断山区的高大峡谷,陡然降到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提示: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归纳总结] 1.长江上游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①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③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金戈铁制卷 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现状
中游地区
农业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 ①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②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下游地区
农业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工业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
3.流域综合开发的地理条件评价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
读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完成(1)~(3)题。 (1)该工业地带的能源优势是(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太阳能 (2)图中的钢铁工业基地②的突出区位优势有(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金戈铁制卷 A.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B.资源、能源丰富 C.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 D.市场巨大 (3)水利枢纽③的首要目标是( ) A.发电 B.防洪 C.灌溉 D.旅游 (1)C (2)B (3)B [第(1)题,长江流域地势起伏大,径流量大,水能蕴藏量大。第(2)题,②是位于雅砻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攀枝花,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钢铁工业中心。第(3)题,③是三峡水利枢纽,它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长江流域及其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思考交流】 1.资料A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草原荒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源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草场退化。 2.资料B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湖泊面积不断减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3.资料C反映的问题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森林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滥伐森林。 4.A、B、C三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后果有哪些? 提示:水土流失加剧,河湖淤积,湖泊调节作用减弱,洪涝灾害多发。 [归纳总结]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金戈铁制卷 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读图,完成(1)~(3)题。
(1)a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c,由此可知a处比c处( ) A.流量大,落差大 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 D.流量小,落差大 (2)关于甲、乙两个区域在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土地荒漠化 B.乙——水土流失 C.甲——大气污染 D.乙——水体污染 (3)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规划沿江产业 ②减少污水排放,保护长江水质 ③加强管理、依法治水等 ④严禁排放工业用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D (2)B (3)D [第(1)题,发电量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a水电站位于c水电站-------------------------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金戈铁制卷 上游,因此其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c,故落差大。第(2)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主要问题是生态恶化;乙位于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3)题,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有关,因此要加强管理、合理布局产业、减少沿江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用水要达标排放。] [课堂·小结]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题组1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读图回答1~2题。
1.长江上游自西向东依次接纳的大支流是( ) A.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 B.雅砻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C.雅砻江、嘉陵江、岷江、乌江 D.雅砻江、嘉陵江、乌江、岷江 2.长江干流流经我国的( ) ①地势三大阶梯 ②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 ③三大自然区 ④三个温度带和三类干湿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A 2.A [第1题,长江大的支流自西向东分别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第2题,长江干流只流经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未流经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流经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两个温度带;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三类干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