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草莓白粉病的农药杀菌剂的药效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文章编号]1001-3601(2008)01-0029-0093-02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潘欢涛1,2,安华明1*,黄伟1(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 要]白粉病是大棚草莓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常用三唑类农药防治,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其防效下降。
为此,对翠贝、赛高、菌必克、15%粉锈宁、75%百菌清这几种防治白粉病的主要药剂进行了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翠贝3000倍液处理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相对防效达92.1%;75%百菌清600倍液、15%粉锈宁1000倍液、赛高3000倍液+菌必克1200倍液处理对草莓白粉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75.4%,72.9%,73.0%。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药剂筛选[中图分类号]S436.63[文献标识码]ASelection of Medicaments for Con trollin g Powdery Mildew ofStrawberry Planted in the Green housePAN H uantao1,2,AN H uaming1*,H UANG Wei1(1.Agricultural Col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 ang,Guizhou550025;2.Ansh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Anshun,Guizhou561000,China) A bstract:T he po wdery mildew is one o f main diseases in strawber ry cultivatio n.Fiv e medicaments we re te sted to select the medicaments fo r contr olling po wdery mildew of straw berry.T he results sho w tha t the co ntr ol effect o f Cuibei(3000 times),75%Chloro r thalonil(600times),15%Fenxiuning(1000times)and Saigao(3000times)plus Junbike(1200time s) is92.1%,75.4%,72.9%and73.0%respectiv ely.Key words:strawber ry;pow dery mildew;medicament selection 白粉病是贵州草莓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尤其大棚内的温湿条件极易导致白粉病的发生。
预防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可能大家都知道草莓白粉病比较棘手,出现症状真的让人头疼,它直接影响草莓的品质和产量。
据数据显示,一般情况下出现草莓白粉病重者造成减产50%,如不及时治理则直接绝收。
及时是果农,那么平日的预防必不可少,今天来讲预防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希望对您有用。
识别草莓白粉病白粉病就是主要是对草莓的叶片、果实和叶茎,其表面容易覆盖一层白白的粉末状白色菌丝,果农在寻常过程中能轻易发现此现象,各部位的发病有稍微区别,越到后期菌丝直接会导致整个感染部位腐烂枯死。
草莓白粉病防治措施果农在一开始的种植都是发现才去治理,往往等人看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所以缺少种植预防的观念,这种做法需要慢慢的改正。
整个病症主要以预防为主,在种植的时候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种植过程中记得经常同分和日常人工管理。
说到底提前预防草莓白粉病还是用保护性的杀菌剂,如果已经出现白粉病那么就要用治疗性的杀菌剂,所以要合理分配用药。
在这里介绍“三唑类杀菌剂”这个菌剂中包含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四氟醚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控作用,要想草莓治理效果好,这个必不可少,不过唑类用量过多会让草莓发育不正常。
最好是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
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对白粉病也有治疗作用,杀菌剂建议轮换施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在这温馨提示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轮替交换,切不可同一时间段内大量喷洒不同的药剂,一般一个季度最多用药二到三次即可,用药后多去种植田间去查看情况。
最后特别注意两点:1.大家要清楚白粉病病菌寄生能力非常强,即便是草莓没有伤口也能直接通过叶片的细微气孔去直接侵入草莓植株的表面,所以果农经常在叶片下边才能翻到,背面被白粉病入侵的机率高且不易被发现。
打药的时候可多留意草莓背面,注意喷洒均匀即可。
2.草莓白粉病预防措施也较多,和其他病症有相似之处,在种植过程中尽量多轮换交替用药,每次用药需要间隔一周时间。
草莓白粉病预防与用药方式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实等部位,患病部位出现一层白粉状物,幼果受害,停止发育后期受害,果面密布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果实质量。
那么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剂有效呢草莓白粉病患病主要是有四个原因:原因一:气温稍微偏高。
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后,昼夜温差较大,温差12℃。
持续较大的温差,为白粉病后期患病迅速提供了有利条件。
原因二:降水量,光线不足,湿度较高,为白粉病患病创造了条件。
原因三:品种选择,农民选择丰产品种,但抗病性较差,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原因四:田间管理粗放,又是管理不当也是白粉病高发的原因。
为减少草莓白粉病发生也应该做好田间管理和防治,一旦草莓白粉病患病,就要及时用于药物治疗。
对于选择药物也是令农户头疼的一件事不知道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剂有效,那么今天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草莓白粉病有效的药剂65%氟醚乙苯醚。
该产品对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上的普遍发生的白粉病、锈病、叶斑病、黑星病及蔓枯病等重要病害有持久的保护和的治疗效果。
优良的渗透性及内吸性可以迅速均匀地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而使作物得到充分的保护,并能做到耐雨水冲刷。
对作物安全性明显好于多数同类产品,即使在高温、高湿等不利条件下施用,也不会使作物产生药害或出现矮化、纯化等生长异常现象,明显区别于多数三唑类杀菌剂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草莓白粉病发生要求的湿度为50%,湿度越大,越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当相对湿度在80%以上,草莓长势又弱时,白粉病极易严重流行。
农户在种植和管理草莓期间要特别注意湿度,减少草莓白粉病的患病率。
草莓白粉病一旦发生也请农民朋友及时用药物治疗,减少损失和草莓质量。
对红颜、红霞等感病品种,在苗期未发病和发病初期要使用杀菌剂进行及时主动的防治。
草莓白粉病重点在于预防,患病严重后防治效果有限;如果已经患病,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药剂的用量,以免意向草莓的生长,影响草莓的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草莓白粉病的由来和防治的具体方法,希望对于一下草莓种植地有所帮助。
草莓白粉病防治药物有哪些?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危害之一,在草莓的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可能发病。
如果处于草莓苗的时候就已经染病,会导致草莓苗的质量下降,而且在移植之后也非常不容易存活。
如果是草莓的果实染病,那么就会降低草莓果实的品质,而且产量会直线下降。
那么,草莓白粉病防治药物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草莓白粉病发病的特点适宜病害发病的温度应该是20℃左右,而湿度大概在80%~100%。
湿度越大更利于病害的发展,尤其是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的时候,而且白粉菌的菌原特别多的时候,那这种病害会更加的猖狂。
相对于露地的草莓,大棚里的温度会更高,湿度也会大很多,光照也比较弱,空气也非常的不流畅,因此发生白粉病的几率会更大。
如果是基肥不够充足、偏施氮肥、枝叶比较密等等,这些也会引起白粉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1,在种植草莓苗的时候,应该选择抗性比较强的品种。
而且必须经过脱病毒组进行培育草莓苗,然后在进行种植。
2,要合理的施肥,除了施用氮磷钾肥之外,还要平衡锌、铁、钙等元素的微量营养元素的肥料,底肥要使用农家肥,追肥的方式要以滴灌以及叶面肥为主。
3,在发病的期间,要及时清除有病的叶子、树枝、果实等等。
应该将它们集中在一起,然后再进行焚烧,彻底的消灭菌源。
4,要及时的进行通风,一旦发现大棚内的温度超过30℃时或者湿度达到70%的时候,要及时的通风,降低大棚内的温度以及湿度。
草莓白粉病防治药物有哪些在草莓定植成活之后,大概10天左右。
可以使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它是可以杀菌的),以及7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这种是保护剂)。
然后就可以将杀菌剂稀释成1000倍的溶液,再加入稀释成600倍的保护剂一起喷施一次进行防护。
或者是用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成600倍的溶液也可以进行防治。
等到将草莓采收之后,要喷施70%的甲基托布津,稀释成1000倍的溶液进行使用。
或者是30%的特富灵,稀释成5000倍的溶液进行使用。
南京欧品硕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危害特征: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而在叶柄、花、梗少有发生。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出现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叶缘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后期变为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病叶枯黄。
叶柄受害:覆有一层白粉。
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
果实早期受害:幼
果停止发育,表面覆盖白粉。
果实后期受害:果里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硬化,严重时为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
南京欧品硕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①选种抗性品种;及时摘除残枝病叶,烧毁或深埋;合理密植,控制氮肥,增施氮磷肥,增强长势;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通风;棚室栽培前可采用硫磺熏烟消毒。
接种喷施品萃草莓白粉病专用套餐,二次稀释后兑水120斤~150斤叶喷施。
采用独创“335”方法进行治疗新型配方见效快,效果好,没有抗药性。
植物内源外源双重治疗效果加倍。
南京欧品硕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功效:
1:能有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或直接杀灭病菌对白粉病有效!
2:抑制病菌孢子新陈代谢,控制细胞再次分裂和分化,同时螯合离子被萌发的病源菌孢子吸收,直接在病源菌内部杀死孢子细胞。
对植物表面形成一层严密的保护药膜,与植物亲和力较强,耐雨水冲刷;药膜缓慢释放杀菌的因子,有效抑制病菌的萌发和侵人,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白粉病在草莓生长前期,未感染白粉病时,可用下列保护性强的杀菌剂喷雾,具有长期的预防保护效果: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机硫类)800~1000倍液;70%代森联(不含锰,避免锰微量元素积累中毒);巴斯夫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60%可分散粒剂15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取代苯类)600~800倍液;3%多氧(抗)霉素水剂(肽嘧啶核苷类)400~600倍液;百菌清+多菌灵/苯菌灵/噻菌灵,配比:5:1,二者混配具有增效,广谱,兼有保护治疗作用。
在草莓生长中、后期,白粉病发生时,可用下列内吸性强的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不能与乳油、有机磷、有机硅混用)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7500倍液;20%唑菌胺酯(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烟酰胺类、三唑类复配30%巴斯夫翠泽悬浮剂(醚菌酯10%·啶酰菌胺20%);75%拜耳拿敌稳水分散粒剂(肟菌酯25%·戊唑醇50%);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类25%乙嘧酚磺酸酯有机硫类乙蒜素生物源类几丁聚糖(太抗成都特普)三唑类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4%四氟醚唑水乳剂1000~1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美国杜邦福星)8000~9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4000倍液;40%己唑醇悬浮剂5000~6000倍液;25%氟喹唑可湿性粉剂5000~6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三唑类:苯醚甲环唑、四氟醚唑、腈菌唑、氟硅唑、己唑醇、戊唑醇安全性较高)(三唑类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生物合成,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减少,从而使植株矮化,,叶片果实短小;赤霉素主要影响作物营养生长,因此唑类产品间接影响营养生长,反而导致营养转移到生殖生长。
农药防治草莓白粉病新措施
种过草莓的人应该都知道草莓白粉病,它是草莓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给果农朋友们提供更好的防治措施,建议大家用农药防治草莓白粉病。
白粉病是草莓的常见病害,危害叶片、叶柄、花及果实。
药物防治要掌握上午用药,使草莓上、中、下部,叶面、叶背均匀喷上药液。
在病害发生后3―5天用药,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重病田块视病情发展,必要时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主要药剂及用量:25%三唑酮乳油,亩用60―800毫升;30%腈菌唑水份散粒剂20―30克;30%腈三酮乳油30―40毫升;40%福星粉剂60―80克,40%醚菌脂30―40毫升。
选用其中2种药剂配合漯效王叶面肥120―160毫升喷施。
用农药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挺不错哦!。
364㊀㊀2021年第62卷第2期收稿日期:2020-12-15基金项目:上海市瓜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沪农科产字 2017 第1号)作者简介:李成(1990 ),女,黑龙江黑河人,农艺师,硕士,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E-mail:346526135@㊂文献著录格式:李成,徐锦瑾,朱淑华,等.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2):364-365,367.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10239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李成1,徐锦瑾1,朱淑华2,吴丹1,李涛1,成玮3(1.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㊀201700;2.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上海㊀201711;3.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㊀201103)㊀㊀摘㊀要:开展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草莓叶部和果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㊂结果表明,在白粉病发病初期,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悬浮剂600倍液隔7d 施药2次,第2次药后7d 叶部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91.6%和74.9%,14d 防效则为96.0%和82.0%,对叶部的防治效果好于果实㊂试验浓度条件下无药害产生,适宜作为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应用㊂关键词:草莓白粉病;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1)02-0364-02㊀㊀草莓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㊂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 )是草莓上普遍发生的低温㊁高湿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所致,白粉病菌侵染适宜温度15~25ħ㊁相对湿度80%以上[1],病害通常危害叶片及果实,发生严重时病叶率45%以上,病果率50%以上,导致草莓品质变差甚至失去商品价值[2]㊂生产上防治草莓白粉病以化学防治为主,腐霉利㊁三唑酮㊁百菌清等传统杀菌剂残留较高[3],醚菌酯㊁吡唑醚菌酯㊁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已使用多年,为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筛选新型药剂对于防控草莓白粉病十分重要㊂氟唑菌酰羟胺是近年来新研发的广谱杀菌剂,此类杀菌剂具有新型N-甲氧基结构,活性高,杀菌效果稳定持久,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4],与常规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㊁氨基酸衍生物类作用机制不同,病原菌不易产生交互抗性㊂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白粉病㊁赤霉病上应用效果较好[5-6],目前尚无该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田间防治效果的相关报道㊂此外,苯醚甲环唑属于三唑类药剂,不同作用机制药剂复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㊂通过开展田间药效试验,明确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其在草莓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㊂1 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试验于2020年3月20日至4月10日,在上海市青浦区白鹤草莓产业园进行㊂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㊂采用标准八型钢管塑料大棚,水肥一体化种植,双行栽培,畦宽60cm,沟宽30cm,株行距20cm ˑ25cm㊂试验大棚历年均有草莓白粉病发生㊂供试药剂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美甜,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43%氟吡菌酰胺㊃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㊂施药器械为卫士15型背负式喷雾器㊂1.2㊀处理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T1),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750倍液(T2),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600倍液(T3),43%氟吡菌酰胺㊃肟菌酯2000倍液(CK1),清水对照(CK0)㊂小区面积15m 2,种植150株草莓,每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㊂各小区栽培管理条件一致㊂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施药1次,间隔7d 后施第2次药,对草莓整个植株均匀喷雾㊂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药剂㊂1.3㊀调查方法安全性调查㊂试验期间观察各药剂处理区草莓叶片和果实是否产生药害现象㊂病情调查㊂在施药前㊁第1次施药后7d㊁第2次施药后7和14d分别调查草莓叶部和果实发病情况㊂每小区定点调查15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每小区随机调查50个果实㊂计算叶片病情指数㊁病果率及防效,采用Duncan 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㊂叶片病情分级标准:0级,叶片无病斑;1级,叶片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6%~15%;5级,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16%~25%;7级,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26%~50%;9级,病斑面积占总叶面积的51%以上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安全性施药后连续21d观察草莓植株生长情况,各处理均未发现明显药斑㊁发黄及植株矮化现象,表明该药剂在本试验浓度下对草莓安全㊂2.2㊀防治效果在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施用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有较好防效㊂药剂对草莓白粉病具有速效性,3种浓度处理1次施药后7d对叶部防治效果为65.8%~80.4%(表1),对果实防治效果为48.3%~60.7%(表2)㊂随着施药次数增加,白粉病发展受到抑制,防治效果逐渐提高㊂2次药后14d,T3处理对叶片和果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96.0%和82.0%㊂CK1 (对照药剂)处理1次药后7d对叶片白粉病防治效果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2次药后14d防效略高于T2处理,差异不显著㊂1次药后7d,T2㊁T3㊁CK1处理对果实白粉病防效相当;2次施药后14d,果实防效T3>T2>CK1>T1处理,T2处理与T1和CK1处理具有显著差异㊂表1㊀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不同浓度处理对草莓叶部白粉病防治效果处理药前病指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第2次药后14d病指防治效果/%病指防治效果/%平均病指防治效果/%T10.610.5065.8c C0.5375.9c C0.6080.7c C T2 1.080.7471.1b B0.7181.6b BC0.5889.6b B T3 1.210.5580.4a A0.3591.6a A0.2596.0a A CK1 1.210.5879.6a A0.5786.4ab AB0.5091.9b AB CK00.340.810 1.210 1.750㊀㊀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㊂表2同㊂表2㊀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不同浓度处理对草莓果实白粉病防治效果处理药前病果率/%第1次药后7d第2次药后7d第2次药后14d病果率/%防治效果/%病果率/%防治效果/%病果率/%防治效果/%T113.38.348.3b A9.255.6c B8.567.0c B T212.2 6.257.9ab A 6.266.6b AB 5.577.6b A T311.7 5.760.7a A 4.774.9a A 4.582.0a A CK113.57.554.9ab A8.062.5bc B8.070.5c B CK09.311.5015.0018.303㊀小结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㊂在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连续2次施用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悬浮剂600倍液14d后对叶片和果实防治效果分别为96.0%和82.0%㊂试验期间连续观察施药后叶片发现,药剂处理后3d,叶片背面白粉病菌丝逐渐干瘪死亡,且发病部位不再产生新生菌丝,说明该药剂能抑制白粉病菌活性,且具有速效性和持效性㊂在施用药剂时应注意叶片正反面和幼果部位喷洒均匀,便于药剂与叶片蜡质层结合,对植株起到保护作用㊂本次试验药剂的有效成分氟唑菌酰羟胺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型杀菌剂,作用于真菌呼吸链复合体Ⅱ[7],阻碍其能量代谢,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苯醚甲环唑属于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抑制真菌和细胞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破坏细胞膜结构功能[8]㊂生产中复配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起到增效作用,同时减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因此,推荐20%氟唑菌酰羟胺㊃苯醚甲环唑悬浮剂㊀㊀(下转第367页)叶汁培养基培养6d后的直径为7.2cm,由于病原菌在该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非常稀薄,因此,该培养基不适宜该病原菌的生长);最差为Richard培养基,平均菌落直径为5.5cm㊂该菌初生菌丝白色,然后菌落呈现肉粉色,最后变为灰褐色;培养4d 后即可产生大量密集分生孢子器,初肉粉色,后为棕褐色至黑色㊂图2㊀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4㊀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由图3可知,菌株P3-1-1在10~35ħ均能正常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ħ,在此温度区间内,平均菌落直径分别为6.33和6.57cm; 35ħ时呈下降趋势,菌落直径为5.72cm;在20ħ以下温度培养时,菌落直径平均在5cm以下,菌落生长缓慢,抑制菌丝生长㊂2.5㊀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由图4可知,菌株P3-1-1在pH值4~10的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平均菌落直径依次为5.83㊁5.97㊁6.13㊁6.10㊁5.47㊁4.98和3.50cm㊂当pH值为4~7时,菌落直径均大于5.5cm,且生长较快;pH值大于7时,菌落直径迅速变小㊂由此可见,该菌株适宜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生长,而碱性环境不利于菌株的生长㊂图3㊀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图4㊀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6㊀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由图5可知,菌株P3-1-1在15种供试的碳源培养基上菌丝均能生长㊂其中,以棉子糖(MZT)生长最好,培养5d后菌落直径达5cm,显著高于其他碳源处理㊂其次为甘露糖(GLT),平均菌落直径为 4.25cm;木糖(MT)和阿拉伯糖(ALBT)生长较差,菌落直径分别为2.75和2.70cm㊂无碳情况下该菌生长非常稀薄,但菌丝仍能存活,并快速生长㊂菌株P3-1-1在23种供试氮源培养基上均能生长㊂其中,以酵母提取物(Yeast)㊁苯丙氨酸(Phe)和牛肉粉最好,菌落直径分别为6.65㊁6.40和6.35cm;而该菌株在半胱氨酸(Cys)上㊀㊀。
上海农业科技吴丹,等:四种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初步分析2020(1):120-122・植物保护・四种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初步分析吴丹1李涛1王绘华I 朱吉明1徐锦瑾1张娟娟】成玮2(1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700;2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闵行区201103)摘 要:为探究40%异菌•氟睫胺SC 、0.2%苯丙烯菌酮ME 、25%粉睦醇SC 、9%菇烯醇EC 4种杀菌剂对草莓叶部和果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特开展了相关试验。
结果表明,复配药剂40%异菌•氟咗胺SC 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最长,植物源杀菌剂9%菇烯醇EC 和三哩类杀菌剂25%粉瞠醇SC 对草莓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效,且这3种药剂在本试验浓度下对草莓生长均未发生药害,即对草莓生长安全,可在青浦区草莓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粉病;草莓;防效;杀菌剂中图分类号:S482“白鹤草莓”是上海市青浦区的优势特色果品,2018年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且草莓作为冬季少有的上市鲜果,在青浦区的年种植效益可达2亿 元,目前青浦区草莓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
白 粉膩Sphaerotheca aphanis (Wallr.) Braun ] 是草莓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真菌界子囊菌亚门 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引起,属于低温高湿病害口刀,在气温为15-25 €、湿度为60%~80%时易发病⑶, 尤其在大棚环境下极易发病,该病多为害叶片(叶 背)、果梗和果实⑷,一般发病会使草莓减产20%~30%,严重发病可减产50%以上⑸。
目前,国内外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已有不少报道,例如,Takeshi 等⑹ 研究表明,草莓植株吸收硅酸盐后可减少白粉病菌 抱子萌发;冯新军等⑶在浙江研究发现,氟菌•厉菌酯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达80%以上;叶正和等⑺在 安徽研究发现,35%氯呢菌酯•多菌灵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可达90%以上。
但是,目前有关青浦区对草莓白粉病防治的药剂研究较少,且市面上防治草 莓白粉病的药剂种类较多,常用的防治药剂也已出 现抗性,药效明显下降⑻。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13)3种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王胤1魏宇佳2李锦3刘丹1李云龙1王晓青1郑建秋1王俊侠3张爱环2(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100029;2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2206;3北京市昌平区植保植检站,北京102200)摘要:草莓白粉病是京郊草莓生产中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为保证草莓的品质和安全,明确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研究了3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显示:49%软皂水剂和50%醚菌酯悬浮剂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连续施药3次后7d防效分别为87.68%和73.4%。
在实际生产中,白粉病发生初期,可选用0.5%氨基寡糖素水剂配合化学药剂使用;白粉病发生较严重时,可使用49%软皂水剂和50%醚菌酯悬浮剂等化学药剂交替使用,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次数,防止产生抗药性。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杀菌剂;防效试验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13-0058-02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初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发展,我国开始引进草莓品种,并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种植。
草莓果实鲜红美艳,柔软多汁,甘酸宜人,同时对人体胃肠道和贫血均有一定的滋补调理作用,在京郊已成为元旦、春节期间的畅销品[1-3]。
随着京郊设施内草莓规划化生产的发展,冬季设施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日趋严重,成熟期的草莓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是低温、高湿性病害,主要为害草莓的叶片和果实,发病适宜温度15~25℃,其病原菌产孢量大,再侵染频繁,已成为生产中常发性病害。
目前,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连年使用单一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为筛选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高效、低毒、安全的替代药剂,笔者选择3种类型的杀菌剂开展田间防效试验,为草莓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技术参考[4-9]。
1 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能治好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草莓白粉病可在整个生长季节发生。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以迅速发展,并蔓延为灾害。损失很严重。一般情况下,产量下降30%≤40%,在严重情况下,超过50%,甚至结束收获。那么,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能治好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草莓白粉病的相关知识吧。 今年的草莓有一种很令人感到忧虑的病害,那就是草莓白粉病。据了解,草莓可在整个生长季发生,草莓苗幼苗法神侵染后会导致幼苗抗病性能力下降,移栽后存活率较低,果实侵染后草莓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产量下降。 草莓白粉病的发病条件有哪些呢 在温度和湿度都较为适宜的条件下,该疾病会发展迅速的蔓延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灾难,给草莓种植户们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草莓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白粉病在草莓中很常见,特别是在大规模的种植园区内。该疾病主要是影响草莓的叶片、果实和茎秆等部位。在该疾病的初期阶段,草莓苗的叶片呈白色粉末状,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扩展到全株草莓苗上。随着病害的加剧,叶子向上卷曲,呈汤匙状,花蕾变红,果实感染该病,花蕾不能打开。如果水果感染了这种疾病,水果表面会被白色粉末覆盖,果实会停止脂肪,着色会变得更糟。 什么药可以治疗草莓白粉病 1.在花前无病害的情况下,用保护性杀菌剂防治两次。可将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次喷洒保护。 2
二。发病后,应选择保护性、治疗性药物防治。喷雾时,叶片在叶片背面喷洒,间隔7天,连续三次。频繁使用应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避免抗药性。 三。农药防治:疾病早期及时进行农药防治。 在农药防治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以免出现反作用: (1)唑类药物是防治温室草莓白粉病的常用药物。一次过量或多次使用药物会抑制草莓的生长。 (2)喷洒任何药剂必须避免开花期,并产生浆果和畸形果。 (3)频繁及过量使用药剂,亦会引致畸形的水果病,污染果面。 以上就是关于“草莓白粉病用什么药能治好”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广大的草莓种植者们带来帮助。
对草莓白粉病的农药杀菌剂的药效比较
对草莓白粉病的农药杀菌剂的药效比较如下:
1.有机硫类农药杀菌剂
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农药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农药杀菌剂。
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
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草莓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属于保护性农药杀菌剂。
2.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农药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农药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功效,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
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最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3.三唑类农药杀菌剂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中的应用,使白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故该类药剂又称为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干扰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形成。
该类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这类农药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
唑等。
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一开始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使用后白粉病对三唑酮逐渐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在草莓上产生的药害和抑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继三唑酮之后开发的新一代三唑类农药杀菌剂。
该两种药剂与三唑酮相比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安全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目前草莓生产上用量最大的三唑类药剂。
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无论是治疗作用还是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三唑酮。
4.仿生物植物源杀菌剂
该类农药杀菌剂在防治草莓白粉病上应用推广是化学防治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们的特点:安全无公害,对草莓花、果实安全,没有抑制生长作用。
这类农药杀菌剂的主要品种包括腈嘧菌脂、稀肟菌脂、醚菌脂等。
世界上以腈嘧菌脂的使用量为最大,作用机制是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从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
该农药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促进草莓生长等特点,兼有预防、治疗、铲除以及抑制孢子产生的作用。
与三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苯并咪唑和苯胺类等农药杀菌剂都没有交互抗性,是取代三唑类农药杀菌剂的最佳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