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翻译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57.45 KB
- 文档页数:2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边城》的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体现在那里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文化最鲜明个性特征体现,然而这种反映文化差异的词汇却为文化沟通和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被使用,突出了作品鲜明的特色。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边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策略方法以及美学赏析的角度展开。
随着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生态翻译学无疑给翻译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助推器!(胡庚申,2008)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金介甫《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规律,与此同时也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分析。
一、《边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东西方民族在地理生存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便是词汇的使用。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相当棘手,如果翻译不当就会出现文化亏损,即误将文化差异当做文化共核,以源语的文化模式来硬套目的语,导致交际失败;或以目的语的文化形象重新取代源语的文化形象,交际成功,可留下的遗憾是源语文化亏损!(李勇,2010)文化负载词通常出现在那些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学作品当中。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品中有大量反映中国湖南乡下农村传统习俗文化和方言特色的词汇,这些文化负载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金介甫在翻译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来再现原文的特色。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寻求最佳翻译,促进中外交流。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学英译现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为了更好的融入世界,中国需要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文化。
汉语文化负载词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反映了新时代的发展动向。
只有准确的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国际翻译大会提出的。
它借鉴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强调从生态角度对原文进行翻译,即所谓的“翻译适应选择论”。
“适应”与“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标准,译者首先要适应原文的生态环境,然后再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原文的生态环境进行选择,从而表达出具有新意的译作。
最佳的适应和选择造就了最佳的译文。
要实现“最佳”就要进行多维度地适应和选择。
所谓的多维度是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整合出适应度最高的译作。
三、文化负载词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包含社会习俗、历史典故、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行为规范等。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所有的文化现象。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文化信息并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词汇。
它是文化诸因素最直接的反映,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的集合,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通过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的选择和适应,从而产生出最佳的译作。
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一.文化负载词近些年,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一直是被讨论的热点话题。
文化负载词指那些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独特文化事务、概念、承载本民族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张斌,2006)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衍生了许许多多独特且鲜明的文化负载词,进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习语、成语、地方俚语甚至典故等。
《生死疲劳》是一部典型的蕴含丰富文化负载词的文学作品。
由于西方读者对于中华文化的不熟悉,这就十分考验翻译者:如何将这带有异国地域文化和人情风貌的作品展现给西方世界,并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呢?二.《生死疲劳》背景介绍《生死疲劳》的主线是六道轮回:故事以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风云变幻50年间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土地主西门闹历经六道生死轮回,成为驴、牛、猪、狗、猴以及最终变为大头婴儿的故事。
故事紧扣农民与土地这一紧密关系,以各种动物的视角,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悲欢往事以及农民同命运作斗争的事迹。
三.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在莫言作品多种语言的译本中,影响最大且作用最关键的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英译本(邵璐,2013)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深厚的汉语学习背景使得葛浩文在翻译策略的选取上游刃有余。
1.意译例:洪大哥,你大人不见小人的怪,不要和这个直杠子人一般见识。
译:Brother Hong, youre too important to worry about the problems of small fry like us. You mustnt bring yourself f down to the level of this coarse laborer.大人不计小人怪出自陈孟荣《兴唐传闹花灯》第12回。
《城南旧事》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评析[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相应的翻译方法也基本得到认可。
本文通过分析《城南旧事》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说明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应当使用适度,过度的异化会导致误译的发生。
[关键词]《城南旧事》;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自上个世纪开始,大量的国外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中国来,同时,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外界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输出既是建立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项任务,又是满足国际社会呼声的应然之义。
文化的输出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自然地承担了文化输出的任务。
从审美角度来说,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内涵是否得到了有效传达。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文化负载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学界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已经做了富有成果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从某个理论角度出发,找到文化负载词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其翻译方法。
本文以《城南旧事》英译本为例,举例说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同时对此文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评析。
一、关于《城南旧事》英译本殷张兰熙七十年代在担任《中国笔会季刊》(The Chinese PEN)的主编时,翻译了林海音《城南旧事》里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及《兰姨娘》等篇。
为了译稿,殷张兰熙、林海音及齐邦媛三人定期聚会讨论,后来这种工作聚会变成了友情的分享,七十年代末期又加入了林文月教授,这每月一次的四人聚会一直维持了近二十年不辍。
《城南旧事》中的另外两篇《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由齐邦媛1985年车祸休养期间翻译,一九九二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了《城南旧事》英文版Memories of Peking, South Side Story[1],为目前唯一的一个英译本,且在国外英美等国的大型书店中均有销售,可见其在国际上是得到认可的。
079[摘 要]《围城》是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它对我国文学创作发展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这部作品进行翻译使之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必然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在简单介绍文化、文化负载词与翻译的基础上,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文化负载词;《围城》;翻译策略《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讨郭赛赛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社会成员通过不同种类的语言进行沟通、表达思维、相互交往,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信仰和社会实践的总和。
想要保证文化传播效果,就必须从语言角度入手,通过翻译的方式统一不同语言对文化内核的了解和认知。
《围城》这部作品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对其进行翻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存在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必定会影响翻译效果,特别是在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谓是势在必行。
一、文化、文化负载词与翻译概述(一)文化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对于文化这个词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整体来看,人是创造文化的根本与核心,这一要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的人所表达文化内核的方式截然不同[1]。
从一部分专家学者的理论来看,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理解。
其中,生态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域条件、环境特征、生物条件等形成的文化;而物质文化指的是国家在经济生活、劳动工具、生活必需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化。
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由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截然不同会有巨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则更加明显,人们的表达方法不同,很难相互理解和沟通。
2272018年36期总第424期ENGLISH ON CAMPUS闻,遵循“增词不增意”的原则,译出原文隐含的意思。
三、长句翻译1.分译法。
英语具有丰富的语篇衔接手法,运用大量的功能词将层层信息附着在句子主干上,主从分明,脉络清晰。
汉语则多借助语序和句间内在关系组织信息,通过短句的积累表达意思。
因此将长句切分成短句,是英译汉十分有效的翻译方法。
例6:The answer in America’s welfare reform of 1996,the 20th anniversary of which falls on August 22nd, was that ithas an obligation to help the poorest into work.美国 1996 年的福利改革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社会有义务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今年的 8 月 22 日恰逢福利改革 20 周年。
原文包含一个插入语,为了保持句子意思和结构的完整,可以先将主干部分译出,之后再对插入语进行翻译。
句子的主干是一个表语从句,以“ was”为分界线将其一分为二,并补充必要的连接词,突出了强调的作用。
最后将插入语放在句末,补充说明。
2.调整顺序,句式重组。
例7:Mr. Clinton’s originalproposal coupled the work requirement with a guarantee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act as employer of last resort, as it hadduring the Depression.克林顿最初的提议是像大萧条时期一样,把政府雇佣作为提升就业率的最后保障。
置,汉语则将重要信息后置。
只有理清上下文的衔接纽带,分清句间隐含的逻辑关系,才能决定哪些成分可以合并成一个句子翻译,哪些成分单独成句,以及各个短句之间的先后顺序。
本句先翻译“as”引导的状语从句,再翻译主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霸王别姬》英译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赵昊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字幕是电影观赏中必要的辅助手段。
一部电影想要走出国门,BC世界,离不开高质量字幕的字幕翻译。
文化负载词作为电影所要传达的文化意象的集中体现,是字幕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问题最多之处。
我国经典影片《霸王别姬》中,与传统京剧、北京方言、时代背景、成语典故相关的文化用词数不胜数。
本文以贾佩琳对《霸王别姬》字幕的英译为例,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译者在处理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时,应当如何采用合适的翻译,化与异化相结合,既传达受众需要的内容信息,又彰显出源语中的文化特色、,达成字幕翻译中信息功能与文化审美功能的。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霸王别姬1.《霸王别姬》的英译字幕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在碰撞与融合中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文化作为多元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人民的目光。
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国民心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冲出国门、蜚声世界,向各国人民传播、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深厚。
在这一程中,何通的一部部电影跨越文化,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显为重要。
的《》自1993年上映以来,经久不衰,断发出的力。
m(99103)(2015),京剧是中国的,《》为,人世的合,全,文化,是文化、的一,成为国社会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
作为我国电影 界的作,《》中,们出入化的与深的文化是其一的有力,彳]出国门,在国电影界广泛可,一下戛纳电影节高奖项金棕*奖,很大程度归功于者贾佩琳地道的英译。
贾佩琳在采访中提出,字需要虑五:口语向书语的转化,视频与画的配合,简短,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及的限制即"〉(金海娜,2013)。
在五中,贾佩琳特强调文化负载词的困难,在富含文化的电影中,译者特需要虑语言文化的异同,在此类文化现象付出量的时间和力。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生死疲劳》为例1 概述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稳健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自身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以期促进东西方交流。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直接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中国网友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感受到外国文化,外国网友亦是如此,近期更有新闻爆出外国网友对我国IP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追得不亦乐乎。
此时,如何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流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问题。
回顾中国历史,翻译在不同的时期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化特色词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其种类繁多,内涵丰富,这就决定了它本身的翻译难度。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上的空白,莫言的获奖是世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将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给年轻作家带来更多的机会。
与此同时,小说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意象,而如何联系文本的生态环境对此类意象词进行适应与选择成为当下有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 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逐步转变,保护自然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话题,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此背景下,生态理念逐步进入了包括翻译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领域。
生态翻译学也就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是社会文明转型的体现。
顾名思义,生态翻译学涉及两个学科,生态学和翻译学。
从原文的内部生态结构出发,进行翻译作品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内在生态结构被另一种语言再现。
它不是片面强调翻译过程。
因此,生态翻译学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主张运用生态视角和生态合理性对翻译进行全面审视。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的胡庚深教授首次提出的。
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摘要: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因文化负载词的存在而造成翻译上的困难。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
本文旨在探讨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典籍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1、前言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它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文化意蕴等方面都不同于现代作品的特点。
中国典籍的特殊性表现在:许多词语言简意丰,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
这些词语构成了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f包惠南等,2004:10)。
文化负载词在中国典籍翻译中都可能遇到,也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
第一,如何准确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大考验:第二,译者要在既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的同时,还要力求达到源语和译语文化的“对等”。
2、翻译策略的选择纽马克(Newmark,2001)认为“翻译即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
”他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对典籍英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处理时带有直译的性质;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文应符合译人语的语言习惯,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
2.1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在上下文语境提供了相对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以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较大程度上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来翻译,让读者经过自己的感想去猜想,以准确理解原文。
移译,直译(加注或补述)都可算作语义翻译。
移译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全部或部分原封不动地移入目的语中。
《诗经》中有很多文化负载词,如桃树(Peach)、硕鼠(fieldvoles)、鸱(ovl)等含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为再现其生活图景和艺术特点,对这些词,都尽力给予移译。
直泽法(补述或加注)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译者对源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直译时是否加以补充说明取决于相关词汇的语源对于译作读者的重要性。
2021年1月第40卷第1期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acherDevelopmentJan.2021Vol.40No.1doi:10.3969/j.issn.2096 8531.2021.01.041 收稿日期:2020 05 12作者简介:姚洪溪(199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蓝诗玲英译《色,戒》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姚洪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镜子,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文化负载词是最能反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词汇。
当今世界,文学翻译是全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目的。
以《色,戒》英译本为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和语言考察,研究发现蓝诗玲对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能够使得译文清晰流畅,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减少了跨文化交际的阻碍,但是面临源语文化内涵走失的困境。
关键词:《色,戒》英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8531(2021)01 0134 04 引言蓝诗玲,英国新生代汉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College)历史系教授。
蓝诗玲是西方汉学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与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一起,堪称英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双子星座”[1]。
自2003年以来,蓝诗玲翻译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将韩少功、朱文、阎连科、张爱玲以及鲁迅等多位中国作家及作品引介给西方英语读者。
其中,《我爱美元》(IloveDollarsandOtherStoriesofChi na)入围2008年桐山环太平洋文学奖决赛单元,《色,戒》(Lust,CautionandOtherStories)和《鲁迅小说全集》(TheRealStoryofAh QandOtherTalesofChina:TheCompleteFic tionofLuXun)先后被企鹅出版社收入“企鹅现代经典”系列丛书。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摘要:文化负载词由于包含特定的文化信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使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诠释了文化翻译观在当今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翻译活动十分复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翻译虽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在语言使用中,词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才能把这些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题。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1.巴斯奈特德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语言学范式阶段和文化范式阶段。
语文学范式阶段强调译者的天资禀赋,重视译者的技巧和经验。
语言学范式阶段强调翻译文本,注重对文本本身词句的研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才逐步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真正的翻译应该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的理论宗旨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
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析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入人心,关乎着每一个人。
文化负载词深深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词组)。
如何将“文化负载词”这一特殊词语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至关重要,梳理当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显得迫在眉睫。
本文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例,探究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所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1引言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需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各国之间的外交、经济和文化往来愈来愈频繁。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建设方针,直观意义是指通过翻译、教育、交流等方式带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使各国人民认识、熟悉、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要考虑跨文化交际的平等原则,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
由此,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应尽量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最终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2文化负载词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通过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促使中国的文化产品进人国际市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翻译,就其外在层面而言,是语言转换活动,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然而,文化“走出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普通的翻译问题。
在语言文化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习语、典故,即文化负载词,来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少数民族题材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区域特色的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中国文化负载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中的文化特定成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其翻译策略及方法的研究在翻译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分析现有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处理这些词汇的翻译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与特点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色彩。
它们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物质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主要涉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例如,“四合院”“旗袍”“饺子”等词汇,都富含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制度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如“人民代表大会”“市场经济”“宪法”等,都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涵盖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
例如,“佛教”“儒家思想”“孝道”等,都是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主要涉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如“春节”“中秋节”“拜年”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习俗表达。
独特性:文化负载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特定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不可译性:由于文化差异,某些文化负载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就使得这些词汇在翻译时面临挑战。
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用法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其动态性。
文化传递性:文化负载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翻译,可以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递给其他民族或国家,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词的文化内涵,同时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