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58
《档案管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档案概论
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一、二种观点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第三、四种观点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
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
1.载体沿革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
(1)“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2)“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申,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
列宁:“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原始的历史记录。
另外再介绍《档案法》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几种定义,在基本思想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方法不同而已。第一种定义是把“文件”作档案所属,第二种定义是把“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作为档案的所属,这个原始记录指的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所谓广义的文件,它不仅指常规的机关文书,也包括技术文件、文艺手稿以及其它各种文件材料。
第三节档案定义的涵义
一、档案来源
从形成者看来源,有三类:机构、组织、个人。
中国大陆以前不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合法性,不重视个人档案,因此许多个人保存的档案,没有集中到一个档案馆保管,相应地削弱了有些档案的利用价值。而国外有些国家则不同,一些档案管理机构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并鼓励个人把档案存入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只起一种代为保管的作用。但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有三种所有形式: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二、档案形成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转化条件有三: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形式
档案信息的记注方式很多,载体也多种多样。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有甲骨、金石、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文字、图像、声音;
从记录方法来看,有手写、刀刻、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
从文件名称上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等。
从类型上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四、档案内容
档案内容反映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即档案内容上的特征是:
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
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记载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机关的档案记载着机关开展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信息。从古到今的档案,数量浩如烟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
2.原始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对于后人来说,它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证作用。
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区别:
从整体上看,档案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具体到每一份文件,大多数是真实的,部分档案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成上不真实,是假造、伪造的档案;
二是档案内容失真,形成是真实的,但其内容不真实;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不加鉴定、不加分析地相信档案的真实和可靠性,但也不能怀疑一切。应当看到绝大部分的档案是真实的、可靠的,有部分档案是假造的、不真实的,但这些也有保存价值,不能随意销毁、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