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
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
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
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
”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是一部中国古代爱情传说,讲述了琴师伯牙为了表达对好友子期的思念,弹奏琴曲《高山流水》,但因为琴弦断裂而无法完成演奏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们需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如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题思想等。
1.2 目标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匹配: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因素,确保教学目标既有挑战性又不过于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1.3 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应当符合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设计2.1 内容设置是否有层次性和系统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按照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进行有机组织,确保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2 是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2.3 是否融入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可以结合音乐、历史、文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接受知识。
3.2 是否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3 是否注重互动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是否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要设计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讨论、实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是否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5篇)《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六班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仆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意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缺乏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异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同学借助解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伴侣间互相理解、互相观赏的纯真友谊;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同学可以依据解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
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由于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同学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从课文题目入手,理解课题含义,抛下悬念是什么缘由让一代弹琴高手痛下这样的决心呢?其次,在读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两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话。
让同学找“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意思,引导同学理解知音,一个善听一个善弹,这就是知音。
引导同学绽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呢?三是引导同学品尝知音之情,这是难点。
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专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同学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同学品尝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假如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是怎样赞美的?让同学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三〕是师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对话嬉戏伯牙〔师扮演读〕,子期〔同学扮演读〕老师与同学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尝这种知音团聚的融合与欢乐。
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引言概述:《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它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为教师,在教授这部作品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并将其精神传达给学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为情感体验、文化背景、音乐鉴赏、表演技巧和思辨能力,来反思《伯牙绝弦》的教学过程。
一、情感体验:1.1 情感导入: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音乐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1.2 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
1.3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写作或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对《伯牙绝弦》的情感表达出来,增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文化背景:2.1 历史背景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伯牙绝弦》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2.2 人物背景分析:通过对伯牙和子期这两位音乐家的人物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音乐才华,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音乐情感和人生哲理。
2.3 文化传承: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伯牙绝弦》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三、音乐鉴赏:3.1 曲式分析:通过对《伯牙绝弦》的曲式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其结构和演奏技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3.2 音乐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3.3 音乐表达:通过练习演奏《伯牙绝弦》的乐曲片段,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表达的过程,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表演技巧:4.1 声音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声音表达情感,通过练习朗读或演唱《伯牙绝弦》中的文字或曲调,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课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所以备课时,就不必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它的古今异义。
读着读着就可以一下子明白其中的含义。
例如课文的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只要知道了“善”的意思,那么整句话的意思便豁然开朗。
所以备课之际我重点是思考如何人学生深入了解,伯牙善的“终点”,伯牙善的“目的地”,以及伯牙绝弦的真正原因。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从题入手,帮组学生从字到句的理解,也更好的联系问下注解去思考文言文。
接着进入课文,我采用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从读中悟。
在采用“停顿我做主”一环节中,更是让学生悟出停顿的妙处。
从而更好的衔接好课文初读到精读的过度。
小练笔之际我采用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若白玉。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若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若_________。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活学活用该篇课文。
可以说这是自己认为一堂比较“优质”的课。
但是当学生完成语文作业本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优质课和家常课竟然有着天壤之别。
学生面对着“解释带点字,并写出整句话的意思。
”时,竟然大多数都是“丈二和尚莫不着脑袋”。
此刻我才明白,原来课文读透了,可是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是我这堂课上最致命的要害。
伯牙绝弦反思总结(通用19篇)伯牙绝弦反思总结篇1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伯牙绝弦反思总结篇2《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伯牙绝弦》课后反思
田晓青
《伯牙绝弦》是语文人教试验标准版六年级上的一篇文言文。选编这篇
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
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
节奏,感受文言文的声韵美。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认为自己这几方面做的还不
错: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顾问的意
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的情景及悼文。配以凄惨动人的音
乐加以烘托,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在教学尾声,
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次
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深入感受二人的那种友谊,也更好地增强课文的
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学生读的
有入情入境,背的顺畅得益于音乐的熏陶和渲染。
二、读中悟,悟中读。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
中诠释。我在音乐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
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针对朗读不是很到位的情况,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
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
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
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感
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借助想象,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预设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
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
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希望在
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
场景进行拓展说话,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
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力图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实际教学中,这一
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拓展说话环节由于时间
比较紧张,所以这个训练有些流于形式了。
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我的教学语言的不够精练,语言还有
些碎,导致提问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同时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
位。同时应更多的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要明确地给学生
提炼出来,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