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配偶权相关的法律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摘要:日常家事代理权是规范夫妻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与一般代理不同的特点。
由于该制度在满足夫妻共同生活的要求、维护财产交易安全和保障第三人利益方面极具价值,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对其主体、行使、适用范围等作出规定。
关键词:日常家事代理权;性质;价值功能;限制日常家事代理权亦称家事代理权,是作为身份权的配偶权中的一项重要,它是指夫妻一方在因家庭日常事务而与第三人为一定的法律行为时,享有代理配偶他方的权利。
具体地说,夫妻一方代表家庭所为的行为,视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夫妻他方亦必须承担法律后果,夫妻双方对该行为承担共同的连带责任。
日常家事代理权是家庭生活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法律保障,又与交易秩序的稳定和第三人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各国的民事立法对此都作出具体的规定。
在我国,1950年和1980年的《婚姻法》都没有规定日常家事代理权问题,以后,许多学者提出了应明确规定这一内容的主张,在《婚姻法》的修改过程中,界和司法实践中对配偶权问题一直存在重大争议,以致在正式稿中配偶权制度付之阙如,日常家事代理权也不得不被放弃,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我国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的需要,立法机关已将民法典的起草和制定提上议事日程。
为此,本文拟就日常家事代理权作一探讨,并为民法典如何设计该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比较法上的考察日常家事代理权起源于古代罗马法。
在古罗马,根据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的不同,把人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
[1]妇女在婚后必须受夫权的支配而发生人格的减等,不再享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成为他权人。
依当时法律,妻子作为他权人不得拥有财产权,其财产归丈夫所有,也没有缔结契约自行承担债务的能力。
由于古罗马是一个崇尚等级、身份的家长制和奴隶制的社会,家庭成员和奴隶都没有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家长对他们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显然无须产生专门的代理制度去调整家庭内部的财产或人身等利益关系。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如果固守非家长本人不得缔结契约的原则,家长只有事必躬亲,不能利用家属或奴隶进行代理,这必然阻碍商品的流转。
第1篇一、引言人格权与身份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维护个人尊严、自由和尊严的基础。
在我国,人格权与身份权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
本文将围绕人格权与身份权法律规定进行探讨,分析其内涵、特点、保护范围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二、人格权与身份权的概念1. 人格权人格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人格相关联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2. 身份权身份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与其身份相关联的权利,包括婚姻自主权、监护权、继承权等。
三、人格权与身份权的特点1. 主体特定性人格权与身份权的主体均为公民,具有特定性。
2. 终身性人格权与身份权伴随公民的一生,不受时间限制。
3. 不可转让性人格权与身份权属于公民的固有权利,不得转让。
4. 不可分割性人格权与身份权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四、人格权与身份权的保护范围1. 人格权保护范围(1)生命权: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他人不得侵害。
(2)身体权:公民享有身体完整权,他人不得侵害。
(3)健康权:公民享有健康权,他人不得侵害。
(4)姓名权:公民享有姓名权,他人不得侵犯。
(5)肖像权:公民享有肖像权,他人不得侵犯。
(6)名誉权:公民享有名誉权,他人不得侵犯。
(7)荣誉权:公民享有荣誉权,他人不得侵犯。
(8)隐私权:公民享有隐私权,他人不得侵犯。
2. 身份权保护范围(1)婚姻自主权: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他人不得干涉。
(2)监护权:公民享有监护权,他人不得侵害。
(3)继承权:公民享有继承权,他人不得侵害。
五、人格权与身份权法律责任的承担1. 人格权法律责任(1)侵权行为:他人侵犯公民人格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刑事责任:侵犯公民人格权,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身份权法律责任(1)侵权行为:他人侵犯公民身份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刑事责任:侵犯公民身份权,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六、人格权与身份权法律保护的实践1. 民事诉讼公民在遭受人格权与身份权侵害时,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学知识点整理第⼀章民法的概念和适⽤⼀、名词解释: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渊源:是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简答题:﹡民法调整对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平等主体:包括⾃然⼈、法⼈、⾮法⼈组织、国家。
2、⼈⾝关系:与⼈⾝不可分离,基于彼此⼈格和⾝份⽽形成的法律关系,包括⼈格关系和⾝份关系。
3、财产关系:民事主体之间基于财产⽽发⽣相互间的法律关系,包括财产⽀配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民法的性质:1、民法是权利法:民法的重要内容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民法的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民法是实现⼈权的⼿段。
2、民法是公私混合法:民法原则上是私法,但并⾮全然是私法,因为民法总则中关于⼈格和⾝份等规定,是不以当事⼈的合意加以变更,为了保护弱者⽽规定的,属于强⾏法,即公法。
但民法⼤部分规定仍属于可以以当事⼈合意加以变更的任意性规定,因此民法是公私混合法。
3、民法是市民法:市民是私法概念,具有⾃利性。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民法的渊源:民法的渊源是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1、法律:全国⼈⼤及其常委会按照⽴法程序制定的⾏为规范,它是最典型的成⽂法。
(包括民法典、其他有权机关的民事⽴法⽂件)2、习惯:已经在社会中出现并经长期反复适⽤,为⼀般国民法律意识所接受的⾏为规范。
3、判例:公开的、具有先例拘束性、被普遍化的,由较⾼级别法院制定或认可的法院判决。
4、学理:经法院采⽤的法学家就民法问题的观点。
事理之性质:是案件中作为确定当事⼈权利义务关系之依据的有关事实本⾝的规定。
同法族的外国法:古罗马法以及现代⼤陆法系诸国的民法,尤其是德国民法。
5、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没有规定⽽适⽤国际惯例。
民法的适⽤范围:民法的适⽤范围指民法的效⼒。
1、对⼈的适⽤范围:⾃然⼈(公民、外国⼈、⽆国籍⼈)法⼈和合伙。
前言配偶权这一制度是由英美法系国家提出的,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尚未对这一制度做出具体的规定,现行婚姻法也只是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我国法律关于配偶权的规定就显得简单、笼统,特别是对于配偶权的法律保护机制尤为缺乏。
因此,探讨配偶权的概念特征,对完善侵犯配偶权行为的法律体系很有必要。
通过对侵犯配偶权行为的界定,分析我国配偶权现状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先例,为构建配偶权侵权体系提供立法建议。
首先,本文对配偶权的概念特征作出界定,本文认为配偶权是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产生的,配偶双方互为权利义务关系的身份权,这种权利由权利主体专属支配,其他任何第三人不得侵犯。
配偶权是一种身份权,有专属性、支配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的特征。
其次,试着分析侵犯配偶权的概念特征,并阐述了侵犯配偶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希望对配偶权的界定有所帮助。
再次,通过对我国配偶权现状的列举,分析出我国对配偶权保护机制的不足。
又次,对国外相关的立法进行分析,为我国配偶权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针对我国配偶权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达到健全配偶权侵权保护机制,保护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和谐的目的。
1配偶权的概念和特征1.1配偶权的概念我国的婚姻法并没有配偶权的概念,配偶权首先是有英美法系国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
然而这一定义却为我国学者所批评,因为这并不准确。
我国法学界的学者主要持以下几种观点:(1)身份说,“配偶权是夫对妻及妻对夫的身份权”;(2)陪伴说,“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3)利益说,“配偶权是指夫妻之间互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权利人专属支配,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侵犯”;(4)法定说,“配偶权是法律赋予的合法婚姻关系的夫妻享有的配偶身份权利,其他人不得侵犯”;(5)性权利说,“配偶权是项民事权利,夫妻互为配偶,就有配偶权,配偶权的核心特色就是性权利”。
①笔者认为,配偶权是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配偶双方互为权利义务关系的身份权,这种权利由权利主体专属支配,其他任何第三人不得侵犯。
婚姻法解读保护女性权益婚姻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和保护婚姻关系,维护夫妻双方的权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婚姻法在不断完善和修订中,特别注重保护女性的权益。
本文将对婚姻法中保护女性权益的相关条款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对促进婚姻平等和家庭和谐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婚姻法第3条明确规定:“男女一方或者双方有权自由选择结婚对象”。
这一条款表明婚姻中男女双方具有平等的自由选择权,没有强制性的安排。
女性享有与男性一样的权利来选择自己的伴侣,确保了她们的自主权。
这一条款的存在使得女性更加有自主性和独立性,能够积极参与婚姻的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另外,婚姻法第16条明确规定:“夫妻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条款在法律上强调了夫妻双方的平等地位,使得女性在婚姻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
尤其是在决策权、财产权和子女抚养权等方面,婚姻法要求夫妻双方平等协商、平等分配。
这就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使得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和和谐。
婚姻法还特别关注婚姻中女性的财产和财务权益。
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共同负担家庭生活费用”。
“婚礼彩礼”等一系列传统观念的限制被打破,夫妻双方的财产关系更加明确和公正。
女性的财产权得到了平等保护,不会因为婚姻而受到侵害。
同时,财产权的保护还为婚姻带来了更多的平等和稳定。
对于家庭暴力问题,婚姻法提出了明确的法律制度保护。
婚姻法第32条规定:“家庭成员有权制止家庭暴力,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家庭暴力行为”。
这一条款的出现,鼓励了任何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敢于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同时,婚姻法还提供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刑事追究和民事赔偿的途径,确保家庭暴力加害人受到法律制裁,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婚姻法对于保护女性权益的立法内容不胜枚举。
从婚姻自由的确立,到夫妻平等的原则要求,再到女性财产权益的保护和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婚姻法在促进婚姻平等和家庭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法典婚姻篇司法解释根据民法典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婚姻是一种由男女双方进行的认可并具有法律效力的合法结合,是一个社会关系。
因此,婚姻法律关系是指婚姻双方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它反映了婚姻双方具有的民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构成婚姻关系的基础。
二、婚姻登记根据民法典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婚姻应当依照法律登记。
婚姻登记是指双方确认婚姻关系,通过登记机关登记的行为,以确认双方婚姻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使婚姻关系具有司法效力。
三、婚姻离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双方协议离婚是指双方同意离婚,可以由有关当事人自行协议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方式,不需要在法院或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即可解除婚姻关系。
四、遗嘱的设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根据自己的意愿,订立一份遗嘱,即当一方死亡的时候,另一方及子女的权利和义务都可以一概遵循这份遗嘱而定。
五、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夫妻双方在结婚期间所取得的任何财产,都应当属于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由双方共同管理、共同使用,且双方都有继承权利。
六、家庭暴力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一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身体、精神或财产损害对方的行为,例如殴打、辱骂、胁迫、威胁等行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
七、婚姻协议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二十六条规定,婚姻协议是指双方在婚前或婚后,依照法律规定的由当事人自愿签订的关于权利义务、分割共有财产和子女抚养费等方面的协议,这种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可以作为双方维护自身权利义务时的参考与依据。
总结《民法典婚姻篇司法解释》旨在规范婚姻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婚姻双方的合法权益。
它明确规定了婚姻的法律定义、婚姻登记、婚姻离婚、遗嘱的设定、夫妻共同财产、家庭暴力以及婚姻协议等内容,既保护双方的权利,又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民众幸福。
第1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日益复杂,出轨现象也逐渐增多。出轨行为不仅破坏了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还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那么,一方出轨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一方出轨的法律责任进行探讨。
二、出轨行为的法律性质 1. 侵犯配偶权 出轨行为侵犯了配偶的忠实义务,破坏了夫妻之间的信任关系。根据《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出轨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损害了配偶的合法权益。
2. 侵犯隐私权 出轨行为涉及个人隐私,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出轨行为涉及个人隐私,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3. 侵犯名誉权 出轨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的名誉受到损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出轨行为可能使受害者遭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侵犯其名誉权。
三、一方出轨的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1)损害赔偿:出轨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精神损害的,受害者可以要求出轨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离婚诉讼:出轨行为是导致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害者可以依法提起离婚诉讼,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2. 刑事责任 (1)侮辱罪:出轨行为可能涉及侮辱行为,侮辱罪是指故意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果出轨行为涉及侮辱罪,出轨方将承担刑事责任。
(2)重婚罪:出轨行为中,如果出轨方与他人结婚,可能构成重婚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行政责任 (1)治安管理处罚:出轨行为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如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跟踪骚扰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出轨方可能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2)行政处分:出轨行为可能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其所在单位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民法典关于“亲属、近亲属及家庭成员”规定的精讲讲义重点法条第一千零四十五条亲属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
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为近亲属。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为家庭成员。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亲属和近亲属及家庭成员范围问题的规定。
条文释义《民法典》首次对亲属范围作出明确规定,亲属的范围包括配偶、血亲和姻亲,在自然人的社会关系中配偶或者有血缘关系的或者有姻亲关系的人均为亲属。
在亲属当中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八种关系人为近亲属;上述近亲属中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组成家庭成员。
《民法典》对亲属、近亲属、家庭成员各自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清晰的界定。
我国的亲属立法始于1950年5月1日颁行的《婚姻法》,此后通过1953年全国范围的贯彻婚姻法运动,使旧的婚姻家庭制度彻底崩溃,新婚姻家庭制度迅速建立起来,自主婚姻显著增加,民主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980年9月10日修改的《婚姻法》,使我国的亲属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修改的目的,是将《婚姻法》调整的重点由改革婚姻家庭制度转移到稳定婚姻家庭关系、保障和发展婚姻家庭建设上来。
2001年仅对《婚姻法》进行了小范围的修改,在有限的程度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增加了保证婚姻法基本原则实施的措施,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增设了无效婚姻制度和可撤销婚姻制度,明确规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确认婚前财产归个人所有,明确规定夫妻感情破裂的法定条件,增加规定了违反法律的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
《民法典》颁布之前的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与婚姻立法一起,发挥了调整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民法典》颁布之前,我国婚姻法及其他亲属法规范存在缺陷和不足。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婚姻法》无法概括亲属法律的全部内容。
调整亲属关系的法律的名称局限于调整婚姻关系,使本来属于亲属法律内容的收养问题,由于《婚姻法》命名的不适当,在立法时又使用了《收养法》的名称,本应是《婚姻法》下属的一个法律与婚姻法成了相并列的法律,损害了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
夫妻之间之法定义务及其法律后果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说明,简要论述了夫妻忠实义务的定义及违反夫妻之间的忠实义务的法律后果。
阐明我国新婚姻法将忠实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的必要性,以及对当前相关立法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法定义忠实义务法律后果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夫妻双方互负忠实义务”。
这就直接表明,夫妻忠实义务是一项法定义务。
将夫妻忠实义务作为配偶权的核心内容纳入到法律保护的领域内,其原因如下:夫妻相互忠实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崇尚的美德,对夫妻忠实义务的保护实质上可被视为国家对正义的维护与促进,能有效地遏制当前“包二奶”等不良之风。
二、将夫妻忠实义务上升为法定义务的必要性(一)设立夫妻忠实义务是社会主义一夫一妻制在法律上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法就把一夫一妻制原则作为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正如恩格斯所说:“因为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雇佣劳动、无产阶级、从而一定数量的——用统计方法可以计算出来的——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也要消失了。
卖淫将要消失,而一夫一妻制不仅不会终止其存在而且最后对于男子也将成为现实。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乘虚而入,导致我国婚外恋情泛滥,通奸、卖淫、纳妾、重婚等破坏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是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的亵渎!既然在法律上已明确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就必须对有关违背一夫一妻制度的行为在法律上加以规范,并予以惩处。
然而,按现行法律规定,除犯重婚罪严重违背一夫一妻制的侵权行为依《刑法》惩治外,其他违背一夫一妻制的行为不在惩治之列。
这使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失去了作为人们行为导向的意义。
这样,不利于有效执法,也对社会安定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
所以,新婚姻法设立夫妻忠实义务是体现和贯彻社会主义一夫一妻制的客观要求。
第八章人身权1,掌握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
(1)人身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以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所体现得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
(2)特征:1)人身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权利。
2)人身权是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3)人身权是民事主体必备、与其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
4)人身权具有法定性。
5)人身权是绝对权。
6)人身权是支配权。
7)人身权是专属权。
2,着重掌握人格权、身份权的概念和特征。
(1)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固有、并以人格利益为内容,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备的基本权利。
(2)特征:1)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固有权利。
2)人格权为非财产权。
3)人格权是绝对权。
4)人格权是支配权。
5)人格权是专属权。
(3)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某种特定的身份而依法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
(4)特征:1)身份权并非民事主体所固有,而是基于特定身份或一定的行为取得或消灭。
2)身份权不是民事主体的必备权利。
3)身份权的客体是身份利益。
4)身份权大多与财产权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3,着重掌握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的概念,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功能和法律意义。
(1)一般人格权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尊严的权利的总和,是以自然人全部的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利。
特别人格权又称具体人格权,是法律就特定人格利益规定的人格权,即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具体人格权种类。
(2)内容:1)人格独立(即民事主体在人格上一律平等,人人有平等的权利,人人有保护个人人格的权利,人人有捍卫个人独立性的权利,不受他人的支配、干涉和控制)。
2)人格自由(指人格不受约束、不受控制的状态,是自然人自主参加社会活动、享有权利、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3)人格平等(每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都平等地享有人格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指资格平等、机会平等,实际上即人格平等)。
4)人格尊严(指人作为“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应受到社会和他人最低限的尊重)。
2001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1980年婚姻法作了进一步
补充和完善。虽然修正后的婚姻法没有明确采用配偶权概念,但还是规定了配偶
权内容之一的同居义务与忠实义务。因此作为人格权之一的配偶权也就客观地存
在着,婚姻中的当事人也是积极地捍卫着自己的配偶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权利尊重、保护意识愈发强烈,每个社会主体
在从事社会行为时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较为平和的情绪,所以隐私权作
为人格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认为是神圣不可
侵犯。但捍卫配偶权的一方往往通过侵犯另一方的隐私权来达到或意欲达到自己
的目的,如此就引发了配偶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本文试就配偶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及法律保护做一初步探讨。
一、与配偶权相关的法律概念及法律保护
婚姻的传统概念是指,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
合。1[1]配偶的传统概念是指,男女双方因结婚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即夫妻。2[2]
由此可见,传统婚姻中的配偶必是男女两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自由
意识的发展,世界上部分国家改变了传统婚姻只限于“异性结合”的概念,同时
采用同性结合法律认可模式,如:2001年4月1日生效的《荷兰民法典》第30
条第1款规定:“婚姻是异性或同性二人之间所缔结的契约关系。”3[3]至此,
婚姻在世界范围内,已不仅限于异性结合,同性结合亦可成为法律所认可的婚姻,
同性互为配偶,扩大的传统婚姻与配偶的范畴。
配偶权,是指合法夫妻间互为配偶关系的基本身份权,权利人享有专属支配
其身份利益的权利,对方及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具体包括同居义
务、忠实义务。
同居义务,是指夫妻共同居住于某一固定场所,互负包括性生活在内的共同
生活义务。具体包括夫妻共同饮食起居以及满足对方合理的性欲要求两方面内
容。同居义务,换个角度也就是同居权利,它是公民性自由权和性隐私权派生的
权利,是基于婚姻的自然属性必然产生的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4[4]
忠实义务,主要指夫妻贞操义务,也就是夫妻婚后互负专一的性生活义务,
不得为婚外性行为。5[5]忠实义务基于社会属性而产生,是为了维护婚姻家庭的
稳定性而形成的一项道德标准,是精神文明建议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同居义务与忠实义务在法典中作了明确规定。罗马法处罚
通奸行为,规定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忠诚,“一个被罗马城统管的人不能同时有两
个妻子”。6[6]《法国民法典》(1970年修订的法律)第215条规定:“夫妻
互负共同生活的义务。”第212条规定:“夫妻互负忠实、帮助、救援的义务。”
《瑞士民法典》第159条规定:“配偶双方互负婚姻共同生活的义务。”“配偶
双方互负忠实及扶助的义务。” 7[7]即使在同性结合法律认可的国家,也规定
同性伴侣之间负有共同生活的义务与忠实义务。8[8]
我国现行婚姻法虽没有明确采用配偶权概念,但还是规定了若干项夫妻之间
特有的身份权利和义务。例如:新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
人同居”,从已婚者无权与婚外之人同居的角度说明夫妻有同居的义务;第四条
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具体点明了夫妻必须在性方面忠于配偶,具有忠实
义务;第四十六条规定有配偶一方重婚、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依法构成无过错一方
诉请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由此说明婚外性行为的违法性,同时违法行为达
到一定程序须向无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从司法救济的角度对配偶特有民事
利益的保护进行了规定。9[9]
笔者认为,配偶权作为一种身份权,对外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它是一种绝
对权,即夫妻互为配偶,夫妻以外的任何人都是义务主体,不得实施干扰、妨害、
侵犯配偶权的行为。夫妻以外的任何人如与配偶一方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同居、
重婚等都是对配偶权身份利益的侵害。对配偶间而言,配偶权又属于相对权,是
配偶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的权利,双方互负义务。基于上述权利,配偶一方有权要
求对方履行同居义务与忠实义务。
二、隐私权性质及法律规定
隐私源于人类“知羞耻”的原始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
的隐私意识不断增强,“隐私”逐渐作为一个独立词汇出现,并且逐渐发展成为
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10[10]隐私是一个受文化、环境、社会和语义等因素影响
的抽象概念。就字面上来讲,“隐”就是某种活动及领域具有主观隐蔽愿望,不
愿为人所知,不想被他人干涉或侵入;“私”是纯粹私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
利益无关的事情。隐私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美国学术界对隐私有
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比如:“隐私就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所有的信息的控
制。”、“对个人亲密关系的自决或者控制”等。11[11]但均未对隐私达成一致
的认识。将隐私界定为个人私生活领域内的相关事务为学术界所公认。12[12]
人类的隐私观念源远流长,隐私被视为一种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但被
当作理论研究的对象以及在法律体系中受到承认和保护的历史并不长。1890年,
著名学者沃(Warren)和布伦迪斯(Brandeis)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一
篇题为《论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文章。该文章对美国隐私法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13] 该文也标志着隐私权这一法律概念最早产生在美
国。
由于隐私上升为隐私权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产物,人的自然属性是隐私权存在
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也是推动隐私权向前发展的动力。由于隐私权是一个处
于发展中的权利,学界对定义很难取得一致的见解。作为隐私权保护最为发达的
美国,学界是绕开对隐私权定义的纷争,通过个案解决问题。我国法律也未对隐
私权的定义作出规定,有学者将隐私权定义为“个人为保护人性尊严而对自己私
人领域事务的自我决定权。”认为隐私权的主体是个人,范围是私人领域事务,
内容是自我决定权,保护的利益是人性尊严。14[14]该定义比较笼统地概括了隐
私权的核心内容,笔者赞同此观点并予以引用。从权利保护角度来说,隐私权本
人具有自我决定权,即不论对私人信息揭露还是限制,或对私人关系沟通的主动
还是被动,或对他人接近私人空间的允许还是限制,其表现的都是个人在这些事
务上的决定权。这种选择的权利是个人对于其自身事务处理的权利。对外部来说,
隐私权人有权要求第三人履行不侵犯、干扰隐私权人生活安宁、宁静的义务。
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隐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私人空间安宁性隐私、
个人信息资讯性隐私及私人事务自主性隐私。15[15]私人事务自主性隐私包括性
行为、猥亵行为、个人形象、个人姓名等方面。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较晚,直接以隐私权写入法律的只有《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侵害他人
隐私,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
责任法》第二条中规定侵害隐私权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但该法律与司法解释
均未对隐私权的定义作出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