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病理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6.43 KB
- 文档页数:1
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液基细胞:阴道镜在宫颈病变病理诊断中的临床经验,探寻适合各个地区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方法对2000例城镇户口的妇女进行液基细胞检查同时联合阴道镜检查,对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阴道镜两种检查中任何一项检测异常者行病理活检。
结果 ascus为18例(0.9%),csil为2例(0.1%),hsil为(cin ⅱ-ⅲ)为9例(0.4%)。
年龄分布,细胞学异常者多发生在30-55岁年龄段,这次年龄最小的为34岁,妇科门诊经阴道镜进行醋酸白实验,如果宫颈变白色,则在白色区域取活检,结果为非典型增生7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为3例,cinⅱ-ⅲ级为4例,cin ⅲ级为3例,鳞癌2例。
结论对各个地区的婚后妇女,应采用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联合阴道镜的方法对宫颈癌进行筛查及早诊断,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宫颈癌;筛查;液基细胞检查;阴道镜检查;检出率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41-022012年九月至十一月底,我医院对两千名城镇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工作,在这次工作中,结合我平时作宫颈活体组织检查的结果及液基细胞学的结果,对宫颈病变的病理诊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九月至十一月底,选择城镇妇女两千名,平均年龄45岁(25-68岁),结婚后的妇女(包括绝经后妇女)。
标本采集由妇产科执业医师完成,对体检者做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联合阴道镜检查,对细胞学及阴道镜两种检查中任何一项检测异常者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1.2 方法用宫颈液基细胞学采样刷分别采集宫颈外口及宫颈管的上皮细胞后,将标本置入盛有甲醛保存液的标本瓶中。
在刷取标本以前,充分暴露宫颈外口,应用棉签拭去宫颈表面分泌物,用采集刷顺时针旋转式刷取(一般5-6次),操作过程中避免过分用力,以免损伤宫颈,导致出血。
阴道镜检查时先拭净宫颈表面粘液,肉眼初步观察宫颈表面的异常及表面血管,再用棉球将生理盐水涂在宫颈表面并去掉多余液体,观察鳞柱交界,并用滤镜及高倍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血管。
经验交流111宫颈管内膜刮取术和LEEP 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宫颈病变的准确性分析柴翠青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要:目的 宫颈病变采取宫颈管内膜刮取术诊断和LEEP 术后病理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宫颈病变患者110例,均采取宫颈管内膜刮取术诊断(一组)、LEEP 术后病理诊断(二组),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结果 一组慢性宫颈炎诊断出率高于二组,LSIL 诊断出率低于二组,原位癌诊断出率低于二组(P <0.05);两组HSIL 诊断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
一组诊断正确率低于二组(P <0.05)。
结论 LEEP 术后诊断宫颈病变为临床诊断金标准,使用宫颈管内膜刮取术诊断和LEEP 术后诊断相比有差异,但差异率低,适合在术前诊断中应用,可帮助患者早期发现疾病,有利于临床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宫颈病变;LEEP;宫颈管内膜刮取术;病理诊断;宫颈癌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疾病,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阴道异常出血、腹部疼痛等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但宫颈癌是可治愈和可预防的疾病,要想治愈宫颈癌,需要早期发现疾病。
国内外资料证实,早婚、早育、多产、性生活紊乱者宫颈癌患病率较高,患病期间,患者常出现腰腹部疼痛、白带异常等症状。
做好宫颈癌早期治疗和预防,需首先了解该疾病形成原因。
根据相关研究分析,宫颈癌和HPV (人乳头状瘤病毒)有关系。
女性受到HPV 感染后,早期会出现宫颈病变疾病,不及时治疗会转化为宫颈癌。
临床早期诊断宫颈病变主要使用阴道镜检查,但是宫颈结构特殊,阴道镜诊断时有死角无法达到,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影响诊断结果[1~2]。
宫颈管内膜刮取术是指应用刮匙在宫颈管内口及外口进行刮取,将取出的病理组织进行进一步活检,确定宫颈内部是否出现癌变。
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宫颈病变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宫颈管内膜刮取术诊断、LEEP 术后病理诊断,旨在探讨宫颈病变采取宫颈管内膜刮取术诊断和LEEP 术后病理诊断的效果。
宫颈癌腔内放疗的A点名词解释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腔内放疗被广泛用于其治疗过程中。
而在腔内放疗过程中,A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在剂量学评估和治疗计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宫颈癌的病理学特点出发,系统地介绍和解释A点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宫颈癌在病理学上的特点。
宫颈癌主要来源于宫颈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变,通常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种类型。
此外,宫颈癌常伴有组织结构的改变,例如浸润性生长和淋巴结转移等。
这些特征将影响到腔内放疗的治疗策略和计划。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A点的概念和作用。
A点是指宫颈上皮切迹的最低部分,也被称为子宫颈内口内侧缘。
它在腔内放疗计划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为通过准确测量和定位A点,放疗医生可以更好地控制剂量分布和治疗效果。
同时,A点也常用来评估放疗计划的合理性和疗效。
那么,如何准确测量和定位A点呢?在放疗过程中,通常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或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获得宫颈的解剖信息。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图像,测量子宫颈内口内侧缘的最低部分,从而得到A点的位置。
然后,根据A 点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制定出合理的放疗计划,确保剂量准确且覆盖到宫颈肿瘤的全区域。
此外,A点还可以用来评估放疗计划的合理性和疗效。
理想情况下,A点应该被合理地照射,并达到预定的剂量级别。
如果A点的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对周围组织造成毒副作用。
因此,在制定和评估放疗计划时,医生需要重点关注A点的剂量,并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A点的一些应用。
由于A点在宫颈癌腔内放疗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都致力于优化A点的测量方法和治疗策略。
例如,一些研究尝试通过三维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治疗器具,以更准确地照射A点。
同时,还有研究关注于A点的剂量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减少放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
总之,宫颈癌腔内放疗的A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通过准确测量和定位A 点,医生可以更好地控制剂量分布和治疗效果。
lsil组织病理学特点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宫颈疾病,是宫颈癌前病变的一种类型。
它是指宫颈上皮的一种轻度异常增生,属于宫颈上皮内病变(CIN)的一种。
LSIL的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宫颈上皮表面的角化层细胞略有不规则,柱状细胞也有轻度异常。
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上皮细胞异型性:LSIL的上皮细胞异型性较轻,细胞核的形态和大小与正常细胞相似,但核染色质可能稍有不均匀。
细胞核的形状通常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而不是正常的柱状形态。
2. 粘膜凹陷:在显微镜下观察,LSIL病变区域的上皮表面可能出现不规则的粘膜凹陷,这是由于细胞内的异常增生导致上皮表面不平整。
3. 柱状细胞变异:在LSIL的病变区域,柱状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异。
通常情况下,柱状细胞排列整齐,而在LSIL中,柱状细胞的排列可能出现松散或不规则,有时甚至呈现分叶状。
4. 上皮细胞滋养层增厚:LSIL的病变区域,上皮细胞滋养层的厚度可能会增加。
滋养层是上皮细胞的底层,正常情况下应该很薄,而在LSIL中,它可能变得更厚。
5. 上皮细胞核大小和形态的变化:LSIL的上皮细胞核大小通常比正常细胞的核要大一些,但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相比仍然较小。
此外,核的形态可能会有轻度的不规则性,但不如HSIL那么明显。
总的来说,LSIL的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宫颈上皮细胞的轻度异常增生和细胞核的轻度异型性。
与HSIL相比,LSIL的病变程度更轻,但仍然需要密切监测和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需要注意的是,LSIL并不一定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消退。
然而,对于一些高危因素存在的患者,如HPV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LSIL可能会进展为HSIL或宫颈癌,因此仍需要定期随访和治疗。
对于有LSIL的女性,建议进行宫颈刮片检查或宫颈组织活检,以进一步评估病变程度和指导治疗。
癌症病理分析癌症病理学是研究癌症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癌症的病理表现、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对癌症病理学进行分析,并介绍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癌症的病理学特征癌症是一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疾病,特点是细胞无序增殖、无穷分化和有侵袭性。
在癌症的病理学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其特征。
1. 细胞的异常形态学特征:癌细胞通常呈不规则形态,细胞核较大而异型,核质比例不正常。
细胞核内可出现核分裂象,细胞浑浊度增高,细胞附着性下降。
2. 组织结构的改变:癌组织相比正常组织,受到细胞增殖的异常控制,导致组织结构的混乱。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粘附能力减弱,细胞排列无序,形成不规则的团块或导管样结构。
3. 血管新生:癌组织对血液供应需求增加,通过恶性转化的细胞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使周围血管产生新生和增强血管通透性。
4. 转移的特点:癌症具有转移能力,可以侵犯到邻近组织或异位器官。
转移是癌症危害的主要方式,通过淋巴系统、血液循环及腔隙等途径进行。
二、癌症病理学的分类癌症病理学根据肿瘤细胞的起源、组织学类型、器官系统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 基于肿瘤细胞的起源:根据癌细胞的起源可以分为上皮性肿瘤和间质性肿瘤两大类。
上皮性肿瘤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等。
间质性肿瘤是起源于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肉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2. 基于组织学类型: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学的特点将癌症进行分类,如腺癌、鳞状细胞癌、肉瘤等。
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组织学鉴别诊断。
3. 基于器官系统:根据癌症发生的器官系统进行分类,如乳腺癌、肺癌、肾癌等。
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不同临床科室的病理报告。
三、癌症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癌症病理学在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最新:FIGO宫颈癌新分期及诊治指南》解读2018年10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更新了最新版的宫颈癌分期系统,首次提出病理学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用于分期,宫颈癌临床分期首次向手术病理分期靠近,使宫颈癌的诊治发生变革。
为了更好地应用于宫颈癌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本文就宫颈癌新的分期及诊治指南进行解读。
1 FIGO2018宫颈癌新分期2018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修订的宫颈癌分期见表1[1]。
1.1 Ⅰ期1.1.1ⅠA期新分期ⅠA期不再考虑病变浸润宽度。
ⅠA1期和ⅠA2期的诊断需行利普刀(LEEP)刀技术或冷刀锥切术,也可以通过宫颈切除术或子宫切除术后病理作出诊断。
ⅠA1期间质浸润深度<3mm,ⅠA2期间3mm≤间质浸润深度<5mm,间质浸润宽度不再参与分期。
临界值间质浸润深度3mm由ⅠA1期升级为ⅠA2期。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虽不改变分期,但影响治疗决策,ⅠA1期合并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需按照ⅠA2期处理。
病变累及宫体不参与分期。
1.1.2ⅠB期ⅠB期根据病灶的最大径线分为ⅠB1、ⅠB2和ⅠB3期。
ⅠB期诊断对肉眼可见的病灶可直接活检,活检结果不满意可行诊断性LEEP术。
因病灶最大径线<2cm病例复发率明显低于病灶最大径线>2cm者,故新分期中增加了病灶最大径线2cm为新临界点。
浸润深度≥5mm或肉眼病灶最大径线<2cm归入ⅠB1期,2cm≤病灶最大径线<4cm纳入ⅠB2期。
新分期中增加了ⅠB3期(病灶最大径线≥4cm)。
局限于宫颈的癌灶最大经线为4cm,FIGO2009分期归为ⅠB1期,而FIGO2018新分期归为ⅠB3期。
ⅠA期锥切标本的切缘为浸润性癌阳性,应划分为ⅠB1期。
1.2 Ⅱ期新分期Ⅱ期无变动。
Ⅱ期包括病灶累及阴道或宫旁。
阴道镜检查可用于评估阴道受累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估阴道上段受累情况准确性欠佳,感染或巨块型肿瘤导致阴道上段受牵拉时均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用于评估宫旁浸润情况,准确性优于CT。
宫颈活检标本223例病理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下宫颈活体组织学检查,探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发展情况。
方法:对223例同时行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和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宫颈炎124例,湿疣6例,CIN87例,浸润癌5例,子宫内膜癌1例。
结论:低级别的CIN(CINⅠ)有较多病例能自行消退,高级别的CIN(CINⅡ以上)的病例更多的表现为持续存在或发展为浸润癌。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学宫颈活检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率增高,并出现年轻化趋势[1]。
宫颈癌是目前惟一能早期发现并可预防的妇科肿瘤,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治疗宫颈炎和宫颈CIN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重要的措施[2,3]。
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配合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是最常用的筛查、诊断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方法。
对223例同时作宫颈细胞学和宫颈活检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情况及预后。
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患者223例,发病年龄26~61岁,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血性白带,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及宫颈息肉。
223例病检结果:慢性宫颈炎124例(55.61%);宫颈湿疣6例(2.69%);宫颈CIN87例(39.01%),原位癌纳入CINⅢ;浸润癌5例(2.24%);子宫内膜癌1例(0.45%)。
细胞学分类:采用TBS方法,宫颈原位癌纳入CINⅢ。
阴道镜检查的指征:①细胞学检查为不典型细胞不能明确意义(ASC-US)及以上;②细胞学虽阴性,但临床可疑CIN病变;③既往曾诊断为宫颈CIN病变,需要随访的患者。
结果发病年龄与宫颈疾病的关系:本组资料中,年龄26~61岁,以36~49岁发病率最高,其次27~36岁,49岁以上发病率降低。
细胞学检查与宫颈活检的关系:223例患者均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除检出1例子宫内膜癌外,宫颈病理学阳性组(CIN和宫颈浸润癌)92例(41.17%),其中CINⅠ44例,CINⅡ24例,CINⅢ19例(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3例,原位癌6例),浸润癌5例;病理学阴性组130例(58.53%),其中炎症124例,湿疣6例。
子宫颈细胞学ASC宫颈癌是当前临床领域多见的疾病,其主要由于患者的宫颈至宫颈上皮内出现瘤变病症,患者大多是由于受到高危型HPV感染所导致的。
当前,于患者子宫颈液基细胞学阳性片中最为多见的就是ASC-US,其大都为低级别或者未确定级别的鳞状上皮病变,所以对高危HPV检测能够为子宫颈细胞学ASC-US患者提供依据,本文就子宫颈细胞学ASC-US并高危型HPV 检查阳性病例组织病理学检验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8月~20XX年8月本院62例ASC-US并高危型HPV检查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6.56±10.89)岁。
排除严重的肝脏、肾脏器质性病变患者,意识不清或者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具有药物使用过敏史的患者。
调查研究均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协议的情况下进行。
1. 2 方法1. 2. 1 自动细胞学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测)患者在接受检查前3 d禁止发生性行为,禁止对阴道进行清洗,禁止自己于阴道涂抹药物。
检查时将子宫颈采样刷放置于患者子宫颈口部后方,逐渐置入患者子宫颈内,只暴露出刷子下方的刷毛于患者的子宫颈外部即可,逐渐转动宫颈刷沿相同的方向旋转5圈左右后停留数秒,取毛刷上的脱落细胞,将其存储于标本保存液中进行送检。
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将所收集的上皮细胞进行载玻片的制作,载玻片上需要制作为1.3 cm的细胞层。
对标本进行全自动制片与染色,同时对标本进行人工透明处理和封固处理,由临床检验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细胞学阅片检验。
检验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存在上皮内或者恶性病变,是否存在鳞状细胞异常现象,是否存在腺上皮细胞异常现象。
1. 2. 2 高危型HPV检测采用第二代基因杂交辅获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测,检测条件同自动细胞学检测,采用专用的取样刷于患者子宫颈口部位与子宫黏膜交界部位沿同一方向旋转3圈,并停留一定秒数,完成后将取样刷放置于细胞保存液内,于试管内进行保存,在密封后进行送检。
一囤趣自圈固
唇腭裂发病率约为0.1%,其中单纯唇裂发生率较高,唇裂
并腭裂次之,单纯腭裂少见l引。本组5例唇裂中仅有1例合并腭
裂。超声主要是对胎儿进行形态学检查,对染色体畸形检查较
为困难,但随着人们对染色体畸形的认识,超声可以从某些形
态学异常来提示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畸形的可能性。
由于超声是一种无创并可重复的检查方法,现已成为产前
胎儿畸形筛查的重要检查方法。在检查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检
查,系统分析,就可以筛查出大部分胎儿畸形,从而减少畸形胎
儿出生率,对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ronshtein M,Zimmer EZ.Prenat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s:for whom,
by whom,what,when and how many[J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
1997,10(1):l-4.
【2】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70.
[3]闫凡芬,唐龙国,延英,等.6 375例中晚期孕妇胎儿畸形产前筛查
超声诊断分析f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10):92—93.
(收稿日期:2009—12—10)
宫颈癌病理学分析
雒永刚 陶左荷 李 涛
(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吕梁033000)
宫颈癌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了探讨本病的病因及发 病机制,给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在两个地级医疗单位病检室,对今 年来检出的宫颈癌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随机抽取的8 692例 病理切片检验中,发现各系统恶性肿瘤1 312例,占抽样分析 总例数的15.1%,其中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76例,占各系统恶 性肿瘤的36.28%,宫颈癌患者294例,占各系统恶性肿瘤的 22.4%,占妇科恶性肿瘤的61.76%,可见宫颈癌的发病率在我 地区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宫颈癌组织学分类:在检出的294例宫颈癌中,宫颈鳞状 上皮细胞癌290例,占宫颈癌发病总数的98.64%;宫颈腺癌4 例,占宫颈癌发病总数的1.36%.在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中,原 位癌54例,占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病总数的1 8.62%,早期浸润癌 34例,占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病总数的11.72%,浸润癌202例, 占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病总数的69.66%. 宫颈癌的年龄分布:据统计结果看,41岁 50岁年龄组发 病最多,共106例,占总患病人数的36.05%;其次为5l岁~60岁 年龄组,共84例,占总患病人数的28.57%.此年龄分布与国内 报道雷同。从各类宫颈癌的年龄分布看,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原 位癌,最大发病年龄为65岁,最小发病年龄为25岁,较为集中 在41岁以下,占37%;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早期浸润癌,最大发 病年龄为61岁,最小发病年龄为31岁,较为集中在41岁一 50岁之间,占52.94%;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浸润癌,最大发病年 龄为70岁,最小发病年龄为29岁,较为集中在41岁 50岁之 间,占30.69%;宫颈腺癌本文抽样仅发现4例,年龄均在40岁, 见表1.上述年龄分布与国内有关报道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原位 癌在4O岁一49岁,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浸润癌在5O岁~ 作者简介:雒永刚,男,47岁,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主 治医师。E—majl:492355815@qq.com 59岁资料相比均有提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我地处于偏僻
山区,医疗条件较差,大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未得到及时诊治,
引起病变发展而癌变。
表1 各类宫颈鳞癌年龄分布
宫颈癌职业分布一般无多大差异,从本文抽样看,294例
患者中有282例来自农民,l2例来自工人、干部,农民患者占
到发病总数的95.92%.原因可能是我地处偏僻山区,农村妇女
文化水平低,缺乏卫生知识,不注意日常与经期卫生,加之农村
医疗保健条件缺乏,因此,引起农民中宫颈癌的发病率增高。
宫颈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I临床表现,由于每个患者同时
出现几种症状,因此,每种症状按例次统计。血性白带多,为
286例次,常淋漓不尽,有臭味。其次为接触性出血,为226例
次,往往发生在性交和妇科检查、排便活动或下肢用力后,一般
量较少,易被忽视,尤其是农村妇女受封建意识影响,早期常不
引起注意,多数患者在较大发作时,才就医检查确诊。此外,尚
可见到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及腰困等症状,上述症状均与国
内有关报道相符。
除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分布及临床症状与有关报道相符外,
宫颈癌的发病率居我地区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且宫颈癌的年龄
分布呈提前趋势,职业分布差异较大,提示我们今后在宫颈癌
的防治工作中,应将重点放在农村。
(收稿日期:2009—12—27)
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第l4卷5月中旬刊 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