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
- 格式:docx
- 大小:14.99 KB
- 文档页数:3
三镜术中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术中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45例,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并切开胆总管前壁,以术中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取净胆总管结石,一期缝合胆总管,42例并置鼻胆管引流。
1例因术中十二指肠镜进镜失败而置入胆道支架。
结果:本组45例病例2例中转开腹手术,43例成功,术后5-7天拔管出院,1例术后7天内镜取出支架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胆漏,无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急性胰腺炎发生。
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减少病员痛苦,安全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术中联合;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at treat the common bile duct stone by “tri-scope”: laparoscope combine with cholioscope and duodenoscopeused in operation,. methods treat the common bile duct stone by laparoscope combine with cholioscope and duodenoscope used in operation 45 case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laparocystectomy was performed first, then openthe anterior wall of common bile duct(cbd), expose cbd by cholioscope and take offthe stones by cholioscope combine with duodenoscope .then suture the cbd in operation and put in nose bile duct 42 cases,1case put in bracket . results 2 case turn to open operation.43of 45 cases acquitted succeed andleave hospital after taking off the nose bile duct in 5 to 7 days . 1case take off the bracket by duodenoscope after 7 days. no case die, nobile leaking after operation ,no bleeding and perforation of upper digestive tract ,and no acute pancreatitis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treat the common bile duct stone by laparoscope combine with cholioscope and duodenoscope used in operation is asafe ,effective, and quickly recovering method with less sufferings of the patient and less trauma.【key words】laparoscopecholioscopeduodenoscopecombine in operation common bile duct stone【中图分类号】r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11-01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传统方法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创伤大,恢复慢,病员需忍受漫长的t管引流、带管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腔镜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开展腹腔镜联、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本病,减少了病员的痛苦[1],本研究利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进一步提高微创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三镜治疗本病更加安全可靠,现报告如下。
临床论著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张 成 安东均 马富平 董 浩 晁延军(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咸阳 71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方法 2003年9月~2006年1月,对124例术前拟诊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 r oto my,EST )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 copic na s o 2bilia ry dra inage,E NBD ),观察1~3d,无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漏、胆管炎及胰腺炎者,在全麻下,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 r oscop ic ch o l ecystect omy,LC)。
结果 1例因十二指肠降部多发憩室,乳头藏匿在憩室内,寻找乳头失败;1例因乳头开口偏斜,且开口狭窄,造影导管及导丝不能顺利插入乳头,应用针形刀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后,见到胆汁流出,但因胆总管直径较细(经开腹探查证实),胆管插管仍未成功;1例行LC 时因胆囊周围严重粘连,Calot 三角严重瘢痕性粘连,无法解剖,中转开腹。
余121例成功施行EST 、E NBD 及LC ,成功率97.6%,住院时间7~24d,平均12d 。
无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及胆漏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
119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
结论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腹腔镜;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6604(2008)02-0151-0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以往均需开腹手术。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 管引流术已逐步被各种微创手术方法取代[1]。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胆结石患者9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为49岁。
所有患者均经常规检查确诊为胆结石并无禁忌病史。
所有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
生及内镜医生操作,手术后进行术后管理并定期随访。
结果:9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10分钟,半数时间为60-90分钟。
其中17例患者合并胆囊炎,5例患者合并胆管炎,手术中2例患者出现小出血与轻度污染,均及时处理,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于术后第2日口服食物,术
后第4日拆除引流管。
随访1年,无复发症状及结石复发。
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手术方法,在合适
的医院选取合适的医生进行手术,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观察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02月到2013年02月收治的192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开腹切除以及探查取石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12 方法121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在十二指肠镜下对ercp进行检查,对肝外肝管结石的数目、大小以及位置进行确定。
对于结石直径<05cm、数目在3-5枚之间的患者使用经内镜气囊导管扩张网篮以及气囊取石术进行治疗;对于结石直径在05-15cm之间以及数目<3枚的患者使用est篮网加气囊取石手术进行治疗;对于结石直径在05-20cm之间的患者直接放置鼻胆管进行胆总管减压以及引流治疗。
待黄疸消退之后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内镜治疗2-5天之后如果患者没有出现发热、腹痛、腹痛等症状,血尿淀粉酶通过复查没有升高的话给予腹腔镜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以及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前通过b超以及ct对胆管结石患者的进行检查,给予胆囊切除术式在术中进行常规的胆囊管插管胆道造影治疗,术后3-4周之后t管造影没有出现异常时拔除。
122 把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123 选用软件spss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不同序贯次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对比研究马绍勇【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不同序贯次序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效果,优化手术方案。
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11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n=61例)、B(n=56例)两组,A组先行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B组采取相反手术次序,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及近远期并发症。
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术中转开腹手术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1年随访期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5%、3.3%、11.1%、(9.4±2.6)d、9.3%,B组分别为85.7%、12.5%、12.2%、(7.9±2.8)d、8.2%,其中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09 P=0.006)。
结论:两种序贯手术方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各有利弊,EST+LC方案优点主要体现在EST术前可探明胆囊三角解剖结构,降低LC手术转开腹手术的几率;LC+EST方案主要优点是可借助一次麻醉完成手术,缩短住院时间。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手术次序【作者】马绍勇【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肿瘤医院外二科,辽宁鞍山 11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6伴随内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
临床实践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占胆石症患者的10%~20%[1],单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仍需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与 T管引流,易造成胆管狭窄、胆漏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微创优势不明显;而十二指肠镜Oddis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成熟技术,因而,LC联合EST逐步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手段[2]。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分析谢 刚,李 航,周 凯,吴小海,李智强,高再德(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贵州 安顺 561000)[摘要]目的:分析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2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这22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112例/组)。
对A 组患者使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胆总管T管引流(或胆总管I期修补缝合)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进行治疗,对B组患者使用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PBD)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进行治疗。
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治疗的医药费及术毕至出院的时间。
结果:接受治疗后,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其住院治疗的医药费更少,P<0.05。
结论: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其住院治疗的医药费。
[关键词]胆囊结石;腹腔镜;胆道镜[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16-0024-03结石是一种由人体导管腔中或器官腔中形成的固体块状物。
产生结石的常见人体脏器及导管有胆囊、膀胱、肾脏,胰导管及涎腺导管等。
胆总管结石患者可出现上腹绞痛、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等临床症状。
胆囊结石患者在饱餐及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出现上腹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临床上,多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
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24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
石48例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胆石症患者的9.2%~14.3%,以往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绝大部分胆囊切除术均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同时通过十二指肠镜行oddi 氏括约肌切开或球囊扩张取胆管结石技术的普及,两者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我院自2021年1月~2021年1月对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3~5天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holecystectomy,LC),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32~77 岁,平均年龄54.5 岁。
均有右上腹疼痛发作史,急性发作16例,反复发作32例;有黄疸病史26例,总胆红素56~120μmol/L,直接胆红素34~60μmol/L;急性胰腺炎8例(轻型),病程3天~6 年;均经B 超、CT或MRCP诊断明确,胆总管直径0.5~1.0cm 10例,≥1.0cm 38例;胆总管结石直径0.5~2.0cm,无原发肝内胆管结石;结石数目1~4枚,单发结石35例,多发结石13例。
病例选择标准: ①能耐受内镜治疗和手术,无手术禁忌证;②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结石直径≤2.0cm)或术前怀疑肝外胆结石管结石;③不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狭窄;④
结石数量≤4枚。
1. 2方法
入院后确诊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8例,按常规先行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 1.5cm 者,采用网篮取石,结石直径1.5cm者,先用碎石网篮行机械性碎石,然后用网篮或气囊导管取石。
取净结石后禁食12~48h,补液,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预防胰腺炎和胆管炎。
检查血、尿淀粉酶正常,无发热、腹痛后1~5天内在全麻下行LC。
常规采用四孔法,先离断胆囊和胆囊动脉,顺行切除胆囊。
10例因术后轻度胰腺炎于十二指肠镜术后1周及2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其中3 例因取石失败直接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2. 结果
48例患者中成功完成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45 例,成功率93.8%。
3例十二指肠镜未成功的开腹手术中,1例EST后取石网篮取石嵌顿,1例内镜取石未成功而行开腹,1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乳头在憩室内水肿严重插管失败,住院时间8~14d。
40例随访3~6月未见残余结石及胆管炎发生。
3. 讨论
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
LC 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而双镜的联合应用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也逐渐被接受。
由于无需T管引流,保证了胆道的完整性和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远短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住院时间,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的目标,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佳选择。
双镜联合应用的顺序有3种:①先行LC,再行ERCP。
其优点是可避免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缺点是一旦胆总管取石失败,患者将需要再次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②LC术中同时行EST,其优点是一次手术能同时解决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将LC和ERCP两项操作在全身麻醉下一次完成,可以减轻患者的不安和不适。
③先行ERCP,
再行LC。
其优点有:可以了解胆总管结石的大小、部位和数目,对无法取出的大结石,Mirizzi 综合征或壶腹部解剖变异等致取石失败者,可放弃EST 而行开腹手术。
笔者认为应“先ERCP+EST后LC”。
ERCP 可以了解胆管解剖形态,减少LC 术中胆管损伤的概率,ERCP可以发现乳头病变(十二指肠憩室、肿瘤等),本组发十二指肠憩室1例,直接EST切开。
这样“先ERCP+EST后LC”可以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方式,从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尽量减轻创伤及患者的痛苦。
在确认ERCP无并发症后,应尽早行LC手术,一般观察3~5 d 即可。
LC 处理胆囊管时应尽减少对胆囊的牵拉,先切断并夹闭胆囊管,避免胆囊内小结石进入胆总管。
乳头切开后,即使从胆囊内有小结石排入胆总管,也较易从胆总管排入肠腔。
若ERCP+EST失败,也可开腹行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避免LC后行ERCP 的再次手术问题。
综上所述,ERCP+EST后行LC 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明确胆石症诊断、预防LC 并发症,保证了胆管的完整性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同时,它符合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具有疗效高、住院时间短、患者痛苦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但ERCP+EST 的指征应严格掌握,以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