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4)
- 格式:doc
- 大小:933.00 KB
- 文档页数:11
有线电视技术数十年间从黑白到彩色、从标清到高清,电视行业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
近年来由于3D 电影的成功,3D 电视成为业内外广为关注的话题。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空间感和立体感成为广播电视新的发展方向。
2012年1月1日,“中国3D 电视实验频道”开播。
作为我国首个立体电视节目综合实验频道,3D 电视频道的开播推动了整个3D 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3D 电视中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2年的CCBN 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启动仪式暨系列专题会议中,3D 电视的发展成为关注的热点。
1改写技术标准空白的现状自从3D 电视走向市场,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销售角度都日益呈现出火爆态势。
在这种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整个3D 电视产业却整体存在技术不成熟、标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在整个国际环境下,3D 标准体系的建立是被普遍重视,且需要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
但由于3D 电视的发展处于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零基础的摸索阶段,完善的体系和行业标准的建立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在我国,国家标准《立体电视术语》和行业标准《立体电视图像质量测试方法》已经初步确定,目前还在审批阶段。
而目前已经开播的3D 频道是按照广电总局发布的两个技术指导(包括制作技术指导和传输技术指导)进行画面质量控制的。
标准的制定不仅能够保证节目质量,也能更好地协调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2提高节目源的数量和内容的丰富性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内容的发展总是滞后于技术。
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3D 电视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上的难度,节目量成为一大困扰。
目前试播的3D 频道由六家电视台联合提供节目源,其中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每天一小时;天津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每天半小时。
在“十二五”规划中,广电总局要求在“十二五”末开通10个3D 电视频道,这对节目源数量的要求是一大挑战。
从节目内容上讲,采用3D 技术主要是科幻电影和体育赛事,其他节目的制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3D电视与3D电影区别在哪?2011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3D电视、3D家庭影院、3D游戏是“主打”。
新年伊始,已经有不少观众“尝鲜”3D电视。
中央电视台开播了3D频道,同时有6家电视台共同提供3D电视节目。
而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2015年我国将具备10个3D频道的制作能力。
那么,3D电视和我们已经熟悉的3D电影有什么差别,它的未来会怎样,大范围普及还有多远?3D电影“被动” 3D电视“主动”在电影院人们可以享受到身临其境的3D画面,这是通过4K数字电影系统。
在同一时间分别将2K(指1920×1080分辨率的画面)的3D画面传递到观众每只眼睛。
在电影院,通过低成本的被动式眼镜就可以让很多观众一起享受,这种眼镜可以清洁后循环使用。
日本索尼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说,4K是数字电影领域的一个分辨率指标,准确说是4K×2K,简单地说就是4倍于现在的1920×1080分辨率画面,最高级别的4K×2K电影分辨率为4096×2160,总像素超过800万。
4K×2k 放映机放映出来的画面,要比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2K放映机(分辨率1920×1080)清晰4倍。
目前4K×2K已经成为电影业界的3D标准格式。
电影院用的一般是被动式偏振光3D眼镜。
比如,电影放映时使用索尼的3D4K投影机,投影机分两个镜头,镜头前面加偏光片用来“分”光。
观众则使用被动式偏振光3D眼镜观看电影,这种眼镜的左右眼分别“取”不同弧度的光(即图像),观众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立体图像。
3D电视是在2010年开始投放到市场,目前索尼、三星、夏普、松下等公司所采取的是“帧顺序”配合主动快门式3D眼镜的3D电视技术,来显示全高清的3D图像。
这种主动式快门技术是目前较好的3D电视解决方案。
利用这种方式,电视机里的画面是左右交替出现,并利用主动式立体眼镜与屏幕画面同步开关来实现3D观看效果。
立体电影(3D电影)一、立体显示的原理要了解立体电影的原理,首先要了解人眼观察事物的过程。
人眼在观察外界物体时,不仅能看到物体的外形,还能够辨认物体的距离、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和取向等,这与人眼的三维视觉特性有关。
这些立体视觉信息大致可分为单眼信息和双眼信息。
他们由许多不同的感知线索组成,其中单眼信息的感知线索就包含有眼球的调节、视网膜上成像的相对大小、透视感、照明状况、单眼运动视差、视野等。
在这些线索中,除了眼球的调节是生理活动外,其他线索一般认为是心理感知。
心理感知多是通过人的习惯产生的,比如通过物体的近大远小、近明远暗、前后遮挡以及光线阴影等关系来感知立体影像。
很多图片和绘画作品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让观众在平面作品上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由于亮眼具有约65mm的瞳距,因而人们用双眼观察物体时,物体在左右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是略有差异的,即双眼视差,它是立体视觉的重要线索。
另外,当物体成像不在左右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时,所看到的便是两重像(复像),需要通过眼球的旋转运动(称为辐辏)并经眼外肌的张力调节而使两重像重合(称为融合),这个过程也为立体视觉提供重要信息。
一般来说,人们在观看立体图像时,如果辐辏与调节超出平衡范围,就会引起视觉疲劳。
单眼信息有时会出现偏差,而双眼信息的感知是比较真实的。
立体电影就是利用人的双眼视差来产生立体感的。
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左右眼各看见三维景物的左侧和右侧的细节,在视网膜上形成有水平视差的两个相似的二维图像,这两个二维像经过复现,就形成了三维立体图像。
立体电影就是模拟人眼三维图像的形成过程,先把左右眼的单眼图像分别记录下来,通过放映机和相应的立体放映设备,让观众的左右眼分别看到相应的单眼图像,再经过大脑复现成三维立体图像。
在技术上,就是要实现左右双画面放映并分别映入观众的左右眼。
上述原理早在19世纪中期就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在胶片电影发明后不久,有人就在尝试以各种方式和形式拍摄和放映立体电影,早期是利用红蓝(绿)眼镜来看立体电影,后来又发展到用偏振技术放映、观看立体电影。
多视角裸眼3D电视的技术实现黄庆敏【摘要】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technology of multi view naked eye3D Ultra HD TV in this paper. Discussion in between Barrier 3D technology and Lenticular 3D technology on cost, easy for design, process,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view naked eye technology and the multi view naked eye technology. The Ultra HD panel will effectively solve the 3D resolution when display multi view naked eye picture. So the multi view naked eye Ultra HD TV will be the mainstre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3D TV.%研究超高清多视角裸眼3D电视的实现技术,从方案成本、设计简易度、工艺实现、系统架构、产品性能等方面分别对采用光栅式裸眼3D技术和透镜式裸眼3D技术进行探讨,接着再从视觉表现和技术实现上分析了双视角裸眼3D技术和多视角裸眼3D技术的优缺点,认为超高清屏幕将有效解决多视角裸眼3D技术带来的3D画面分辨率降低问题,因此超高清多视角裸眼3D电视将是未来3D电视的发展主流。
【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191-193)【关键词】超高清;裸眼3D电视;光栅式;透镜式【作者】黄庆敏【作者单位】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4在现阶段的电视产品市场,支持3D功能基本上是各个品牌电视的必备功能。
3D基础知识1.立体视觉原理:立体影像就是包括物体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维度。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三维影像,是因为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
2.3D电视概念:3D电视是利用人的立体视觉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从而产生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
相比普通2D画面,3D画面的纵深感更强、更逼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3D显示技术分类A裸眼式3D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商用显示方面(裸眼式3D技术分为透镜阵列、屏障栅栏和指向光源三种,每种技术的原理和成像效果都有一定差别)B眼镜式3D技术则集中于消费级市场,也就是家用3D电视.眼镜式3D技术分为色差式(色分法)、偏光式(光分法)和主动式(快门式或时分法)4.色差式3D技术:最早出现的3D显示技术,也是最为初级的。
这种3D显示的辅助设备只需购买一副红蓝色差眼镜。
成本最为低廉。
色差式3D显示把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
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优点:成本低廉,眼镜便宜不足:3D效果较差,画面边缘偏色严重5.偏光式3D技术:也叫偏振式3D技术,辅助设备是偏光式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
偏光式眼镜原理是使用一个水平偏振片和一个垂直偏振片,用户的一只眼睛看到水平偏振方向的图像,另一只眼睛看到垂直偏振方向的图像,在脑中合成立体影像。
优点:效果比色差式好、眼镜相对便宜、闪烁较轻。
不足:1、画面分辨率减半,不是全高清2、电视屏幕镀有偏光膜,画面亮度被降低3、存在角度问题。
如果眼镜略有偏转,垂直偏振镜片就会看见一部分水平方向的图像,水平偏振镜片也会看见一部分垂直方向的图像,左右眼就会看到明显的重影。
6.主动式3D技术:辅助设备是一付主动式快门眼镜。
课题一电源电路安装与调试实习要点及训练目标:该课题的实习可以分为安装,调试和维修三大步骤.安装与调试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电路原理和实物与符号的对应取得电路正常工作时的各种数据,便于今后维修时参考,进一步提高维修水平.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实习应达到以下几个训练目标:1、能熟练分析电路工作原理,打开电视机后盖,应能立即指出电源电路的准确位置,说明它在电路中的作用,规格,型号及主要质量要求.2.能用万用表准确检测元器件的质量.3.能够独立检测关键点的数据,并进行常见故障的维修.4.通过实践掌握维修中常见的几种检测方法:(1)在路电阻法.(2)关键点电路检测法(3)线路分割法(4)在路电压法.复习与提问1.常见的稳压电源种类,稳压电源的组成部分,请学生画出稳压电源方框图.2.常见的整流电路的类型,电路图.3.实习机电路工作原理.(略)4.主要元器件的作用.5.主要元器件的参数要求.以上内容均在串联稳压电源的安装课题中讲授过,一、元器件的检测:1.电源变压器用万用表测其初、次级阻值。
2.晶体二极管的检测(图示仪)(1).最大正向导通电流要求Irm≥1A.(2).最大反向击穿电压要求Vrm≥50V.(3).稳压二极管的稳压值要求7.5v ~ 8v.3.晶体三极管的检测.二.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1.准备:毫伏表 1台调压器 1台万用表 1块电烙铁 1把起子 1把假负载1只2.技术要求:<1>输出电压在12v上,下可调.当市电为220v时,直流输出电压应为12v±0.2v.<2>纹波电压:当交流电220v时.10Ω假负载电阻上纹波电压≤5mV.<3>交流消耗:满载时≤150mA,空载时≤40mA3.调试前准备:<1>.测量静态电阻值:a.接通电源开关,测量电源插头两端电阻,若阻值正常,说明变压器初级与电源开关、保险丝接触良好,接线正确.b.测量调整管c、e两端,b、c两端阻值.若阻值正常,则说明无短路现象.c.测量电源输出端对地电阻,若阻值正常,则无输出对地短路现象.以上三条,其中一条出现异常,切不能通电.<2>仪器与电路的连接:4.调试步骤与方法:<1>测电源消耗和负载特性:将调压器调准在220v,把10Ω假负载接上,调整W1,直流输出电压为12v±0.2v,此时交流电流表指示应≤150mA,当断开10Ω假负载时,空载时应≤40mA.<2>测电压调整率:直流电源输出端接上10Ω假负载,调压器从180v 调到240v,直流电压输出应在12±0.2v.<3>测纹波电压:毫伏表接10Ω负载两端,将表置10mV档,检查表上纹波电压应≤5mV.电源检测与调试记录如下:示范指导:一.元器件检测:1.变压器质量判断.2.主要元器件的质量检测.3.晶体管二、三极管参数测试.二.电路的安装与调试:1.元器件的安装,焊接.重点电源调整管.2.调试步骤.三.一般常见故障的查找:1.在路电阻发2.关键点电流检测法3.线路分割法4.在路电压法巡回指导:一、线路安装:1.检查二极管,三极管,电解电容的极性,型号插孔位置不能插错.2.变压器初、次极要分清,巡回检查应注意.3.大功率调整管的安装.二、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空载时输出电压调不下来.空载时输出电压一直偏高,但接上负载后电压可调至11.5v,而且较稳定,原因有下:<1>.调整管Iceo过大,应更换.<2>.激励管Iceo过大,应更换.<3>.取样放大管导通不够,更换大ß的管子.若经验明,电源在空载时输出电压偏高,满载时电压正常,并上、下可调,可投入使用.<二>.接上假负载后调整管发烫.电压能上、下可调,可将调压管分流电阻接上再调,若情况好转,说明投入使用后不会又问题.<三>.调不到12v附近.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元器件安装不对,或个别元器件损坏.<1>.保护管损坏.<2>.取样放大管损坏.<3>.基准电压不正确或稳压管接反.<4>.调整管、激励管损坏.以上管子可采用在线电阻法判断好坏.安全注意事项1.变压器主、次级应分清,焊接时应套上绝缘套,避免人手触摸后触电.2.交流电源火线必须经开关,也必须上绝缘套.3.焊接完毕,必须经”自查”,互查”方可通电,禁止私自通电.4.在做假负载实验时,使用交流调压器时,应注意主、次级,避免接错,损坏调压器,在拆除调压器时,应先关闭电源.5.焊接完毕,应及时拔下电烙铁插头,放学,下课前应提醒,检查. 评分标准:课后小结:课题二高频头的安装与检测实习要点及训练目标:1.熟悉黑白电视机中常见的机械调协式VHF高频头和UHF高频头的基本结构,正确组装和使用.在必要时,能拆装某些部件,进行直观检查.2.能用万用表检测各晶体管直流工作状态.可判断是否正常工作,会替换已坏的元件.3.会用扫频仪测试高频头主要特性曲线,对曲线是否符合要求作出评价.4.正确安装VHF高频头和UHF高频头以及两高频头之间的电路连接.复习提问:1.扫频仪的作用,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幅频特性曲线的测试及增益计算.2.高频头的作用?组成结构?3.图象中频频率,第一伴音频率,伴音第二频率各为多少?入门指导:一、高频头的分类:1.按接收频段分:“V”头,接收1-12频道.“U”头,接收13-68频道.2.按调谐方式分:机械式和电子调谐式.机械调谐式高频头,可根据频道转换方式不同分:并联电感切换式(又称转鼓式),串联电感分段短路式(又称转盘式波段开关).可变电容连续调谐式.黑白机往往用机械式”V”头和”U”头,实现全频道接收.彩电中则常采用U、V 一体式的电子调谐高频头,而且要配合专用的电视节目预选器进行节目的预选和转换.二、高频头的技术要求及装配使用事项:(一).KP12-3的主要技术要求:1).接收频道:1-12频道2).输出中频:图象38MHZ,(1日37MHZ)伴音31.5MHZ,(1日30.5MHZ)3).工作电压:直流11.5V±0.5V.4).AGC特性:起控电压为3±0.25V,控制范围>20dB.5).功率增益≥20dB,各频道增益差<10dB.6).本振微调范围: ±1.5m˜±4.5m.7).输出波形:双峰曲线.即图象中频fpi和伴音中频fsi应位于曲线双峰值-3dB(70%)以上,曲线-6dB(50%)处带宽B<11MHz,顶部不平度ΔA≤1.5dB(二).TJT-2型高频头主要参数技术指标:1.接收频道,13˜56频道;2.输出中频:图像:38MHz伴音31.5MHz3.功率增益: ≥-3dB,各频道增益差≤10dB.4.输入阻抗:75Ω和300Ω两种形式.5.噪声系数: ≤13dB.(三)装配使用事项:1.”V”,”U”头实物连接图:2. ”V”,”U”线路连接图:由于”U”头增益很低,因此接收UHF频道时,”V”头高放和混频均成了”U”头的中放,从而补偿了”U”头增益很低的缺陷,此时,”V”头中电路工作情况有如下变化:1).进入原”V”的信号不再是高频电视信号,而是经过变频的图像和伴音信号,因此原高放级变成了一级中放.2).此时”V”头中的本振电路由于空档而停振,但却起到接通”V”头电源的作用.示范指导:一、高频头的安装.二、高频头”V”头总曲线测试.1.线路连接图:填表:2.测常用频道总曲线,应符合总曲线要求,若出现1-12频道总曲线波形有同样方向的倾斜,可用无感起子微调中频磁芯,使其得到改善3.测常用频道功率增益是否≥20dB,一般规律频道数低增益高,频道数高增益低,但高低频道增益≤10dB.4.测AGC控制特性,现测出AGC电压为3V时的总曲线和增益,然后将扫频仪的输出衰减调小20dB,即相当于将输入高频头的信号增大20dB,曲线明显上升.随即将动手调AGC电压至4.5V,曲线高度下落,应略低于原3V时的曲线高度,说明高放AGC控制范围>20dB 巡回指导:1.拆装”V”头高频头。
1.1.1. 多机位拍摄流程 多机位拍摄就是架设多个摄像机位进行拍摄,与单机位拍摄流程相比,多机位拍摄流程增加了信号切换、在线包装等环节,如图5-3所示。
图5-3:多机位拍摄流程典型框图 在质量控制方面,与单机位3D拍摄流程相比,多机位拍摄流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远距离机位应尽量采用间距比较大的水平支架,近距离及移动机位应尽量选用间距比较小的垂直支架或一体化3D摄像机。 2)应尽可能使各机位的会聚平面保持一致。 3)应明确标示出多机位共同的或单机位单独的3D拍摄安全范围,供导演和摄像参考,避免拍摄超出视觉安全范围的景物。 4)建议演播室对3D电视节目信号的记录、传输采用HD-SDI
信号调度 (质量控制)
播出
送编
录制 双链接。 5)多机位切换时应参照6.2.3的要求。 1.2. 前期拍摄 1.2.1. 摄像机 演播室拍摄3D电视节目的摄像机性能应不低于现有广播级高清摄像机,双路均应符合1920×1080/50i高清图像格式。 3D摄像机位可比普通高清机位在高度上略低一些,这样可提供更好的3D电视节目效果(更广的水平视角和画面深度)。 在拍摄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镜头快速横摇和变焦。尽可能避免使用长焦镜头。每个镜头最好包含前景和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现画面深度和层次,具有更好的立体效果。 1.2.2. 布光优化 在3D电视节目拍摄时,在布光方面优化措施如下: 1)增加拍摄角色的轮廓光; 2)针对大景深的拍摄场景,应当增加后景布光的照度和层次; 3)为突出立体效果,可适当提高灯光照度。 1.2.3. 场景安排 3D电视拍摄并不适合表现所有场景。为获得良好的立体效果,制作3D电视节目时应尽量避免拍摄以下场景:不容易看到立体效果的图像包括水平方向重叠的形状如格子、LED显示屏等;融合成对的图像如雪花等;背景无纹理的图像如蓝天、白墙等;以及只能单眼看到的图像如从树叶空隙中透过的阳光、光晕、镜头眩光等(见图5-4)。 另外,3D场景中,尽量避免非主体变化幅度过大时对主体的干扰。
图5-4:不适宜拍摄3D的舞美场景 2. 后期制作 2.1. 后期制作流程 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流程与高标清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素材采集、3D剪辑、3D效果调整、3D预览、音频/字幕/特效制作、成片输出等流程节点,如图6-1所示:
3D剪辑立体预览3D效果调整音频制作字幕制作特效制作成片输出
摄像机素材
计算机生成素材
2D转3D素材
素材采集
电影素材 图6-1:后期制作流程示意图 为保证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质量及效果,建议采用双路高清方式进行采集、制作。在格式、码率的选择上,每路采用与现有普通高清相同的标准。 2.1.1. 素材采集 素材采集是指将3D电视节目信号以及磁带、半导体卡、光盘、硬盘等记录的节目通过上载转变为数据文件。 采集时,应注意左右眼图像时间关系的一致性。 对硬件自动生成的2D转3D素材应符合第4章的要求,并应减少这类素材的比例。 2.1.2. 3D剪辑 3D剪辑是指对3D电视节目结构的组织和调整。 在进行3D剪辑时,应注意镜头之间的衔接,避免会聚平面相差较大的镜头之间的直接切换;应避免不同镜头间的快速转换。建议剪辑时同步监看3D输出画面。 2.1.3. 3D效果调整 3D效果调整是指对镜头片段的调整,使得立体效果达到最佳。可采用的调整手段包括: 1) 调整视差; 2) 光轴误差调整; 3) 左右眼画面变焦匹配失调调整; 4) 色调匹配失调调整; 5) 左右眼画面的色彩、亮度差异调整; 6) 闪烁、畸变等各种立体瑕疵的修饰等。 2.1.4. 字幕和特效制作 为达到3D电视节目最终的表达效果,建议在完成视频剪辑和调整后,再进行音频、字幕和特效的制作,根据画面进行相应的制作与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观看效果。 2.1.5. 音频制作 应采用双声道立体声或5.1环绕立体声方式进行3D电视节目的音频制作。声道分配应符合GY/T 156-2000《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 2.1.6. 成片输出 完成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后,可采用文件和信号两种方式进行输出或交换。 成片输出可采用左右眼图像双路方式,输出带有左路和右路高清图像的文件或信号,两路均含音频;也可以通过左右拼接输出高清帧兼容3D电视的文件或信号(参见附录2),音频输出信号应选择3D电视节目左路视频对应的音频信号。 2.2. 3D电视图像的视觉安全性调整 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除了需要对拍摄内容进行合理的衔接,还需要对不合格的3D电视节目画面进行修正,对字幕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视觉安全和有较好的立体效果。3D电视节目在后期调整中需遵循以下的准则和要求: 2.2.1. 视差调整 通过后期制作中的视差调整,可以对3D视差进行控制和管理。 1) 通过后期调整图像的水平位置,等效实现调整摄像单元间距的视差效果; 2) 视差调整的范围应符合视差安全指标要求; 3) 应把主要节目内容的视差控制在舒适观看3D电视节目的区间内;为展现3D的视觉冲击力,少数短时间的镜头可超过舒适区间; 4) 应谨慎使用画幅的平移、放大、裁剪等后期视差调整手段,一般不要进行大范围的视差调整。画幅的放大将可能造成分辨率的损失;画幅的裁剪将可能导致边缘闪烁;同一图像中可能存在不同视差的多个物体,视差调整有可能造成视差混乱。 2.2.2. 误差调整 作为补救措施,应在后期制作阶段对前期拍摄中遗留的光学、几何、电气等的误差,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校正。 1) 电气误差的校正 可采用的处理方法是以双路中一路的图像作为基准,调节另一路的图像参数,使双路图像的亮度电平、黑电平、彩色保持一致; 2) 几何误差的校正 可通过对图像进行位移、旋转、放大、变形等处理来减小、消除包括梯形误差在内的各种几何误差,原理与视差调整基本相同; 误差调整时,需对双眼图像信号分别进行监看,对于一个单眼图像信号不符合相关指标要求、超出调整范围的,应对该镜头进行舍弃。 2.2.3. 画面过渡 为避免视觉疲劳,在3D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画面过渡方式上,应采取如下策略: 1) 放慢画面之间的切换节奏,避免过于频繁的切换; 2) 尽量避免在切换过程中主体出现过大的视差变化,当需要从一个主体处在正视差位置的画面切换到另一个主体处于负视差位置的画面时,建议使用几帧主体处于会聚平面上的场景进行过渡; 3) 尽量避免前后衔接的景别落差过大; 4) 主要采用硬切换方式,兼用闪黑、渐隐等过渡方式,慎用软叠、划像等过渡方式。 2.2.4. 字幕、动画制作 在3D电视节目图像上叠加字幕、动画时,应注意遮挡关系问题。 1) 叠加字幕和动画的空间位置应尽量避免视野冲突; 2) 对于长期叠加在画面上的角标、动画,建议适当飘出屏幕,但不宜处于3D电视节目图像最前面的位置;建议将其处理成半透明,以减轻其在整个画面中对观众视觉的吸引力; 3) 唱词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建议不与画面的主体部分重叠。 2.2.5. 3D电视节目预览 在3D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考虑节目成片的最终播放环境,预览监看时建议: 1) 使用不小于40英寸的3D电视监视器进行后期制作时的监看; 2) 观看距离为屏幕高度的3倍,与普通高清相同。
3. 节目存储 3.1. 拍摄记录 拍摄时可采用磁带、P2卡、专业蓝光盘、硬盘等存储介质对3D电视节目进行记录。记录方式有单码流方式和双码流方式两种。单码流方式将左右眼信号分别记录在两个介质上,不需要特殊的记录和重放设备。双码流方式在同一介质上同时记录双码流,需要专门的记录设备实现。 采用单码流方式记录时,应注意保证左右眼信号时间关系的一致性。 在采用磁带作为记录介质时,建议采用双码流方式。 3.2. 制作存储 将3D电视节目制作成片以文件形式进行保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2.1. 格式的选择 3D电视节目的压缩及文件格式,可采用与普通高清节目相同的标准,并考虑到全台各系统的兼容性。 目前压缩格式可选用:MPEG-2全I帧、MPEG-2 IBP帧、AVC-Intra、M-JPEG2000、DNxHD等,对于特殊高质量的要求,也可采用无压缩方式;文件封装格式可选用:AVI、MXF、MOV、DPX序列帧等。 3.2.2. 存储方式的选择 可根据制作和交换的需要,选择双路或单路存储方式。双路方式是指对左右眼信号分别进行存储,在节目合成时输出双路高清文件。单路方式是指对左右眼信号进行左右拼接形成高清帧兼容3D电视节目再进行存储,在节目合成时输出单路高清文件。 双路方式不损失画面的分辨率,可方便地进行再次加工和调整,并可方便地提供2D节目的制作;单路方式可较为方便地进行播出和节目交换。 对于需要作为素材进行交换和再制作的节目,建议采用双路方式存储;对于仅作为播出、发布和存档的节目,建议采用单路方式存储。
4. 节目播出 4.1. 播出系统方案 4.1.1. 输入左右两路信号的播出方案 系统框图见图8-1。
3D电视信号处理
HD-SDI介质文件编码封装上载编码信号源切换存储系统服务器解码送信源编码SbS右眼HD-SDI(Side By Side)HD-SDI文件磁带左眼HD-SDI画面监看信号监控VTR左眼HD-SDI右眼HD-SDI左眼HD-SDI右眼HD-SDISbS
VTR服务器解码
SbS
图8-1:双路播出系统框图 该方案要求除直播信号采用单路左右拼接高清帧兼容3D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