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657.50 KB
- 文档页数:70
举例简述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特点有:(1)零余者——作者自己在时代的镜子里的投影“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这是鲁迅对郁达夫的评价,这句话概括而形象的总结了郁达夫的一生。
正如郁达夫在《零余者》一文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总观郁达夫的全部作品,总有一个清瘦的、孤独的、而又含着淡淡忧郁的青年茕茕行走于文本之中。
他笔下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普遍遭遇悲苦,在社会上备受歧视而显得孤苦落寞;他们对金钱、爱情和荣誉无法遏制的向往而又在追求中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灵魂和肉T的被摧残造成了心理状态的扭曲……尽管在各篇中代称不一:《沉沦》中的“他”,《南迁》中的“伊人”,《茫茫夜》和《风铃》等篇中的于质夫,《过去》中的李白时,《迷羊》中的王介成,《烟影》中的文朴……但作者以露骨的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几乎毫不迟疑地告诉读者:这就是他自己的个人写照。
(2)零余者——是时代和社会让你“零余”社会变乱的时代,知识分子心中充满了苦闷、寂寞与彷徨。
觉醒了却没有方向,勇猛抗争却没有希望,虽疾声呐喊却痛苦无力。
零余者生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们都在“X苦闷”“社会的苦闷”“生的苦闷”中苦苦地挣扎着。
《沉沦》中“他”视自身本能的情欲为犯罪;《空虚》中年轻的“他”面对日本少女时极力压制对少女的爱慕和身体上的Y望,于质夫在J院中时时担心自己被人视为酒S之徒。
零余者就在这样的新旧冲突中挣扎痛苦。
他们既不容于西方文明社会又不再适应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文明的不良混合体中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无法改变自身弱点而又处于变迁的时代,无法改变对于自身生存发展极为不利的环境,最后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工具,自身的无能最后化为自身的无用,那么“零余”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3)零余者——深陷情感的干涸沙漠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多都是情感的缺失者。
《沉沦》中的“他”身为一个弱国子民,独自漂泊在陌生的国度,本来心境就是很孤独的,而弱国子民的身份又给自身带来了无形的自卑感。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一、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45年为其卒年),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二、郁达夫生平简介: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0月15日,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
《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6年3月16日,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和实验作品。
郁达夫在发刊词中说:天地若没有合拢来的时候,人生的缺陷,大约是永远地这样的持续过去的吧!我们过去的努力,虽不值得识者的一笑,然而我们的一点真率之情,当为世人所共谅。
再出月刊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人世太无聊,或者做一点无聊的工作,也可以慰藉人生于万一。
(二)我们的真情不死,或者将来也可以招聚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真率的人。
(三)在这一个弱者处处被摧残的社会里,我们若能坚持到底,保持我们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为天下的无能力者、被压迫者吐一口气。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932年12月1日,小说《迟桂花》发表于《现代》2卷2期。
后收入《忏余集》。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
《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举出其中一例即可)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简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特色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自叙传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TX心理。
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它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
自叙传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2)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
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3)感伤美、病T美的艺术表现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T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G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4)注重人的情Y表达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Y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Y问题。
(5)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迟桂花》全篇抒写女主人公天真健全的美的人格,纯洁无邪的美的感情,与清新自由的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和谐的诗的意境,不仅完满地传达了“人性返归自然”、心灵净化的主旨,而且完成了从感伤美向宁静美的转化。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
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正文:一、留学日本。
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
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
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
”【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
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
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
“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
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
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
”【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
郁达夫及作品简要介绍“自叙传”抒情小说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一、沉沦(1921年)1、弱国子民心态认为日本学生孤立他,嘲笑他。
2、渴慕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3、自慰熏风日夜的吹来,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旅馆近旁麦田里的麦穗,也一寸一寸的长起来了。
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
4、偷窥房东女儿洗澡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5、偷窥别人野合地上的落叶索息索息的响了一下。
解衣带的声音。
男人嘶嘶的吐了几口气。
舌尖吮吸的声音。
女人半轻半重,断断续续的说:“你!……你!……你快……快XX罢。
……别……别……别被人……被人看见了。
”他的面色,一霎时的变了灰色了。
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
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
他再也站不住了。
他想跑开去,但是他的两只脚,总不听他的话。
二、名家评论1、郭沫若《论郁达夫》他那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清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2、徐志摩的评价创造社的人就和街头的乞丐一样,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三、郁达夫小说公的特点1、欲望与道德的冲突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尽管常常为欲所困,游走于妓院等风月场所,表现上看是放荡不羁,但实际上他们在道德上却仍然是保守的,有着一种类似于强迫症的道德洁癖,会把自己内心的欲念看作是不干净的、邪恶的,但是他们又是意志薄弱之辈,无法控制自己,所以每次放纵之后又禁不住要感到后悔、内疚,不断地谴责自己。
这种欲念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也是当时那个过渡时代的一个反映。
一方面是个性解放的时代旋律肯定了情和欲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把性视为不洁之物的传统道德仍然对人们有着较强大的约束力。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第34卷第5期 2021年03月Vol.34 No.5March 2021艺术科技0…引言刊登于1924年2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带有郁达夫的浓烈的阴郁灰暗文字风格,他勾勒出了一对生活困顿、处境绝望的青年男女,渲染出阴沉而冷漠、不近人情的社会氛围。
文中的“我”有因为神经衰弱而形成的昼伏夜出的习惯,以及只有写稿才能得来的不定期的单笔高额收入,致使“我”身份的合法性一开始遭到了同居女工的怀疑,以至于在“我”为同居女工带来礼物后,她却抽泣着劝“我”不要再做违法的事情。
在二人互相了解之后,男女双方互生情愫,却因为现实的窘迫而无法追求爱情。
但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凸显出了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和人性之光。
本文最大的行文特色在于自然环境、人物境遇、社会状况等方面的一系列色彩鲜明的矛盾与冲突。
“题目与内容的反差蕴含着作者的用意。
”[1]除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之外,这些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郁达夫为读者理解其文章主旨提供的一条捷径。
现有的文章多从内容分析入手,正面赋予“春风”等关键词以意义,如龚俊杰(2011)所言:“读者却惊诧作者为何要写‘晚上’。
其实问题的答案……这里的春风蕴含着三层含义。
”[2]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这些精心安排的冲突,不难从中反推并挖掘这篇文章所要宣讲的精神主旨与内核。
1…文章中的矛盾冲突郁达夫创造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处处都饱含暗示与隐喻的矛盾与冲突,甚至从文章的标题开始便是如此。
文章名为“春风沉醉的晚上”,这个标题极具浪漫主义气息,令人联想到温暖和生机,不自觉地就会对正文内容传达出积极温暖的内容抱有较大的期待。
然而文章虽然不乏男女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情愫等种种正面的情感描写,但作者郁达夫在创作时,似乎有意在塑造一种阴暗、孤独的绝望感受。
如在文章开头形容“我”租下的住所“矮小得不堪”“站在楼板上伸一伸懒腰,两只手就要把灰黑的屋顶穿通”“黑沉沉的这层楼上,本来只有猫额那样大,房主人却把它隔成了两间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