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荀子在人性的研究上得出“性恶论”思想。荀子人性论思想是特殊的“百家争鸣”时代的产物。荀子深入发掘人性的特点,性论的精髓是“伪善”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伪善”论

一、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字音相近,西汉时亦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采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位“儒而不纯”的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作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激烈冲击。原有的生产关系己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开始瓦解,原有的生活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养士成风,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士人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新思想新学派层出不穷,各门各派的思想开始涌现并产生激烈的碰撞。虽然人们的生活遭受着战乱与动荡,思想却第一被

解放出来。许多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后世的各种思想都能在此找到源头,人们把这个思想发达,文化繁荣的学术盛况称之为“百家争鸣”。荀子上承孔孟,兼修法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第一次论述了君主集权理论,其中许多论断还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李泽厚先生指出:“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1]但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独具特色的时代背。

(一)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同时政治与经济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诸侯各国纷纷招揽人才,变法图强,发展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在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下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程度的逐进行。诸侯各国纷纷自愿和不自愿的改革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随后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瓦解着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动摇着大厦的根基;另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农民比起奴隶人身依附减轻,劳动积极性增加,促进了封建经济因素更快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交换的频繁,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荣,人民对财富有了新的认识。土地成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逐利成为生活的主题,争夺就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对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争夺也就成为生存的技能。利益的争夺使信仰彻底崩溃,无边的战乱使仁义荡然无存。上自君主,下至黎民,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各阶层内心深处的呼唤。荀子正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即是“饥而欲饱,寒而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温暖,劳而欲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天生贪利,天生憎恨这些本能和感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性恶论”较之于孟子更多地具备了经验的性格,而且显得更为具体和现实。为巩固新建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保持社会安定,荀子的“礼治”主张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礼论》性恶论正是“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政治

夏朝商周的社会组织继承了氏族血缘特征,社会中各种存在单位均是以家族

宗法为基础。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就决定了社会思想及社会政治的特点: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告子下》,儒家思想集中在对尧、舜、禹、文王、武王的统治思想的总结与提炼中。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也受到了上述影响。

在儒家学术“迁远而阔于事情”,儒家得不到当权者重用的同时,法家,兵家,纵横家们却得到诸侯们的青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当是之时,秦用商教,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奇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而朝齐。天下方物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2]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已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人们的思想也处于混乱和焦躁状态之中,相反社会各个阶级阶层迫切的需要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国家制度的权威肯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得到的成果。

荀子一生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尤其是在齐国稷下学宫成为领袖人物和敢于打破“儒者不入秦”的常规,这两件事情可以证明荀子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是非常高的,同时也为其思想的形成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荀子人性论思想

(一)荀子人性论的思想渊源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了人性的问题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指人的本性,“习”是指习俗习惯,孔子只指出了人人有相近的本性,并未明确性善性恶,但实质上也包含了性善性恶两种可能。正是“性相近”与“习相远”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性恶论之争。任何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周朝的奴隶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商鞅主张改革,推行法治,提倡战争,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孟子反对商鞅等人的观点,主张实行改良,施行“仁政”,因此宣扬天赋道德的“性善”论,从而为其“仁政”思想打下理论基础;荀子则认识到常年的战乱与社会斗争,在这样一个诸侯割据礼乐崩失的社会,由于各个阶级对于利益的攫取和掠夺,给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阻碍,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先天性中的种种“恶”

暴露出。来孔门后学往往将“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理解为人性有善恶, 子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皆言性有善恶”。种种这些都是时代的时代的反映。

(二)荀子人性论思想

1、关于性恶论的论证

荀子把“性恶”中的“性”的内容确定为人天赋的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生理本能和欲望,那么荀子是怎样对人性恶进行论证的呢?首先是“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3]这里的“生”同“性”,人的本性,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充满了小人的欲望的。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4]其次是:使人归于善的礼义不在性中,不出自人性,是外在于生命主体自我的东西,是有待外求的东西,善是外在人为的。人们之所以求善是因为本身之性恶。荀子是这样论证的:“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固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之也。然则生而己,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仪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5]再次是人之所以能够合乎礼仪而归于善,是由师法教化而成。如果人性本善,人顺从自己的本性自然就会行善,用不着师法教化而治,用不着圣王制礼义而理正。但是事实上,人们却必须要有圣王师法和礼义教化。荀子认为,只有人性恶,才有礼义教化和治理人民的必要。所以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义,以扰化人之性情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也。”[6]最后是:君子小人其性一也。性是人生而有之的,是不学而能、不事而成的,所以人生来性是同一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与桀、

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7]君子和小人的所生而即有的性都是趋恶的,没有差别,差别在于能不能化性起伪,能者为君子,反之为小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积伪礼义,小人则只是顺从自己的本性而不知道积伪。礼义之善是人为之伪,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小人就在于能不能积习礼义,而其性是一样的。

2、人性论思想的内容

就整体而言,以性“恶”说为理论基石、以隆礼师法为修身养性之方、以“天人相参”的天人合一为理想人格模式,是荀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1)荀子性恶论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

荀子所讲的性是什么呢?他认为,性是指自然所生就的东西,是不可学习和不可人为造就的东西。将他诸多对人性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①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荀子·性恶》

②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性恶》

③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恶》

④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荀子·荣辱》

由此可见,他所谓的性至少包括着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指人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即材性知能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见;二是指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与自然需要,即本能欲望,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如声、色、味、利;三是指君子、小人都具有自然生就的属性。

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是为了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的,李明顺先生认为:“性恶论并不是荀子人性论中的全部思想,而只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评价,同时,荀子对人的自然属性作出‘恶’的判断也有独到之处”。[8]首先,荀子对于善恶的区别有自己的标准,即“凡古今之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己。”《荀子·性恶》其次,他认为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然导致偏险悖乱,所以说人性是恶的”。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矣;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他又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

在人性论的问题上,荀子反复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突出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于人性的教化改善作用。[9]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师法教化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人就会沦为禽兽,所以人性之中虽有性恶的成分,但还会有善的一面"善的方面不是来源于生性,而是来源于人为的因素,即“善伪论”。

(2)荀子人性论的精髓是善伪论

荀子在承认“性恶”的同时,特别突出地提出了“善伪”的观点"古人对“伪”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①杨京《荀子注》:“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

②郝懿行曰:“伪,作为也。伪与为古字通,杨氏不了而训为‘矫’全书皆然,是其蔽也。”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荀书‘伪’皆读‘为’下文器生于工人之伪,尤其明证。”

④“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正名》

⑤“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生于伪。”

⑥“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荀子·性恶》

⑦“伪者,文理隆盛也。”《荀子·礼论》

综合上面几条对“伪”的解释,不难看出荀子所讲的“伪”:一是指人为的活动,是与天然成就的东西相对立的,它有矫饰天然本性的作用;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或所作所为,其根本特征是指人为性;三是指文化创造,即所谓天下文器生于工人之伪;四是指“情然而心为之择”、“心虑而能为之动”的活动,即个体情感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或作为;五是指可学、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六是指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荀子对“事”也有明确的界定,即“正利而为谓之事”,这显然是为了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七是指文理隆盛,即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伪”相当于“人为性活动”、“实践活动”、“文化创造”,“有意行为”、“非本能行为”与“社会文化活动”等等。[10]荀子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人性与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的关系,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四、结束语

荀子所说的“人性恶”不是说人性的自然属性是恶的,而是说人性中的本能原始欲望是产生“恶”的根源,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原始欲望就会去放纵自己的本性,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被限制,社会就会出现暴力横行,倒行逆施等等混乱现象。荀子肯定人性恶的同时也肯定了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允许被满足的,但是一味的放纵欲望必然导致恶果。[11]

总之,荀子以先天自然之质规定人性,认为人之性恶。他又强调后天人为努力的作用,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这对我们认识人性的社会本质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这一思想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什么天赋神灵的产物。人由此走上一条现实的、实实在在的道路上,凭自己的作为来充实、填补先天之不足并完善自己的人格、道德修养,这无疑是荀子思想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1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2343.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34.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56.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439.

[6]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7.

[7]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336.

[8]李明顺.论荀子“性恶论”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J].兰州:兰州学刊,2005(5).

[9]李艳娇.荀子的政治思想[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3.

[10]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李立群.中国传统社会性质及特征研究[J].石家庄.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2、实践的不同。(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

荀子法律思想

荀子法律思想。 一、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本性。性与情、欲联系在一起,人的情性都是一样的,不因人的高低贵贱有所区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导致人性必然转向恶的方向。人的无休止的色欲、财富欲、权利欲等好利恶害的品质就是恶,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必然会发生争夺、淫乱而犯分乱理,只有经过教化,才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的要求。人性虽然恶,但是可以通过教化和法度,使其化性起伪。 二、良法与恶法理论 1、礼法一体论是荀子法律理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把礼与法贯通起来,将礼作了法的解释,隆礼重法的礼法一体论是荀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其内容之一是创立了礼法的范畴。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礼法这一术语。这不是礼与法两个概念的简单重复,其所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法律理念,即未来大一统国家制定的法律应当是礼法,而不是弃法与外的单纯的礼,也不是无礼统率的单纯的法。当然,荀子的立法一体论不是把礼法简单的绝对的合二为一,也不是把礼与法的界限全面抹去,而是有区别的统一。 2、良法与恶法的判断标准:非礼无法。即良法与恶法的划分依据不仅仅归于道德层面,而且还以行为是否合乎礼作为依据。一是国家立法应该以礼为指导,以礼为准绳,合乎礼的要求的就是良法,反之即是恶法。二是在法律实践中,行为人对非礼无法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3、王霸之道的良法应该具备四个条件:礼治主义、大一统中央君主集权主义、民水君舟的重民主义、隆父的家族血缘伦理主义。 三、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论 荀子认为,法律起源不仅是由于它适应着化性起伪的需要,而且是因为它要明分使群。法律适应着圣人贤王为了改造人性、确定权利义务的分配,从而解决人们的争端,避免社会秩序紊乱而起源的。 四、法律本体论 法义即是法的精神、原理、原则,法数指法律条文本身。荀子认为,只知道法数不知道法义,后果严重。表面好像重视法律条文或说成文法典,实际尚法而无法,表面上言之成理,逻辑严密,实际上愚弄百姓。 五、法律与治国方略: 在治人和治法的关系上,荀子的核心理念就是法纵然优良,但只是治之端也,法不能离开执法之人独立发挥作用。 六、有关罚罪与刑事法律原则 一是刑当罪,反对以族论罪,反对株连,反对像刑;二是刑事司法应当赏罚有律,罪行相当,。 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 在治世,犯罪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所有犯罪的人主管恶性更大,适用重典,被处以刑罚的绝对人数不多,有利于发挥刑罚的预防犯罪的作用。而在乱世,虽然民心涣散,犯罪者多,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并不一定很大,适用轻典,被处以刑罚的人也可以减少。 八、评价 荀子的法律理论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的特点,内容显得丰富博杂。荀子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荀子人性论再解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荀子人性论再解读 张鹏伟 !摘要?荀子#人性?包含本然性即自然属性和实然性即社会属性两个层面。二者并非静态并列的关系,而表现为从本然性到实然性的落实与发用的动态过程,依次展现为从人的内在生命机理显现为自然本能、从自然本能外化为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倾向的过程,此过程与人从出生开始的社会化过程相表里。荀子论#性?,始于#性伪之分?,此性为本然性;论善恶,终于#性伪之合?,此性为实然性。善恶皆属于#性伪合?,是性与不同之伪结合的结果。荀子言#恶?,意在强调人要对社会化过程极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弊有高度的警醒和自觉意识,并通过礼义教化及时进行防范与补救。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本然性实然性 !中图分类号?B82 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1539(2011)04 0086 05 所谓人性,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属性、性状。这里所言人之属性,指一切人的共同属性,即一切人的共同性、普遍性。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发端于孔子。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禀赋是大致相近的,因后天积习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现实表现。此后,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皆是对此说法的不同展开。 孟子认为人生来皆有天赋的良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荀子也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荀子&性恶?)。诚然,在哲学上探讨人性,就需要追根溯源,探讨人作为人所共有的普遍本性。 荀子以#人之性恶?著称于世,并吸引了历来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关于荀子人性、性情概念的内涵、层次及其与#恶?的具体关系,似有进一步梳理探讨的余地。 一、本然性(((天生本有的生命机理与自然本能 (一)#生之所以然?(((生命机理之性 荀子论#性?,沿着告子#生之谓性?的思路推进:#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与#不事而自然?的意思是否一致呢?张岱年指出,#生之所以然?即#生之所已然?[1],这就与#不事而自然?同义。梁启雄则认为:#生之所以然之性指天赋的本质,生理学上的性。不事而自然之性指天赋的本能,心理学上的性。?[2]即是说二者含义有别。廖名春认可梁启雄的说法,并作了进一步分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即#生之所以生者谓之性?。变换一下句式,可作#性者,生之所以生也?。这里的#所以?,显然是表示凭借。#性?是#生?之凭借,就是说#性?是#生?的载体。生之所以生的物质载体谓之性,这个性,显然指的是人的形体器官,它 86 *作者简介:张鹏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071)。

论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摘要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隆礼重法”思想开儒法合流之先河,影响极为深远。笔者拟通过对“隆礼重法”的理论基础,礼法关系及礼德作用诸多问题的研究,着重辨析了荀子提出的“礼”“法”与孔、孟和商鞅所述的“礼”“法”概念的异同,并探讨了荀子思想与前代各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力图通过本文对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内涵进行初步的探寻。关键词荀子礼法思想礼法关系荀子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长,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他一方面继承、发展和修正了儒家的“礼治”;另一方面又继承、发展和修正了法家的“法治”,并在新的封建基础上以“礼”为主,使礼、法统一起来,形成了“隆礼重法”的思想。从而为后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荀子“隆礼”中的“礼”不同于儒家传统中的“礼”。传统中的“礼”是维护“宗法制”和“世袭制”的,而荀子的“礼”则被改造成为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的新礼。“重法”中的“法”也不同于法家传统中的“法”。传统中的“法”是指严刑峻法、暴力镇压,而荀子除提出了“法者,治之端也”的命题,把法看成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外,还提出了反对“以族论罪”的思想,这比法家的“族诛连坐”的思想显然高出一筹。 一、荀子提出“隆礼”“重法”思想的理论基础(一)“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是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逻辑出发点。荀子在《性恶》篇中指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显而易见,荀子所说的人性本原就是天生的“好利”“疾患”及其他的欲望,“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从而滋生罪恶。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恶”是由人的“性情膨胀、发展而导致的,这就为政治控制必要性提供人性根据。荀子还从“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的思想推断出人是可以改变人性中恶的因素,人为地培养成善的本性。这就要通过道德教化和法律手段来使人们改变恶性,既所谓的“化性起伪”。故此,“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是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逻辑出发点。荀子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欲望和情性才有可能导致邪恶,所以应该重教以化之,隆礼以节之,立法以禁之。(二)“明于天人之分”是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社会基础。在荀子之前,有许多大儒先哲探讨过有关天人关系的一些问题,但既不系统也不明确。荀子则明确指出自然界万物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类的吉凶祸福,国家的治乱兴衰都是认为造成的,与天无关,因而要“明于天人之分”。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问题上一次理论性飞跃。“明于天人之分”才能明于阶级之分,这正是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的社会基础。既然天人可以相分,阶级自然可以相分,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等级或者群体,乃是普遍的现象。若是以经济和社会地位作为划分标准,则有公卿、士大夫和庶人之别,犹如后来所说的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阶级;若以文化素养和道德为标准划分,则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贵族中有君子和小人,庶人中也有君子和小人;即使同为儒者也以不同素质和才能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等;若以职业标准来衡量,全体民众则可分为士、农、工、商“四民”等等。每一个人总是分属于某一个等级或者群体。荀子认为,人类为了战胜自然就必须组成群体,形成社会。社会中各个社会成员必须分工合作,各守本分;否则就会产生争乱,争乱就会导致穷困衰微。所以,为了明确和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这种社会分工和等级制度就必须设立“礼”。而由于人性本恶,就必须制定带有强制性的“法”。使本恶的人性“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从而达到“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的目的。由此可见,荀子在哲学上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正是他明于分辨人的等级和群体,从而提倡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中的礼法关系荀子“隆礼”中的“礼”首先是指区分人的等级的标准。“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阶级、等级的产生和演化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由其决定的生产关系息息相关。在荀子的时代,人们还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把它归结为圣王“分割等异之”。也就是说,古代先王用名分治理民众,用等级对他们加以区别。所以使民众有的人受到封赏,有的人受到贬罚;有的人俸禄优厚,有

论述荀子人性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3141019.html, 论述荀子人性论 作者:吴宝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 【摘要】在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以下各篇都直接引用篇名)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状态,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以礼义为标准的对人后天行为的评价。“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人求其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是“伪”。人在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修为,最终能够实现性“伪”合。 【关键词】人性;欲求;善“伪” 荀子曾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是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他认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材质,“不事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伪”是人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材质和能力:人生而就有心可以知道,“心有征知”;“缘耳而知声”,耳朵经过心的指挥可以听,“缘目而知形”,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可以看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天然就有饿了想吃,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等;人天然就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从涵养的层面分析,性既涵括了耳目口腹之欲、好恶喜怒之情,也涵盖了“心”可知道的材质,即理性思维能力和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性有为善的内在根据,也有趋恶的冲动。胡适先生曾认为“荀子虽说性恶,其实是说性可善可恶。” “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正名》)不论人之情欲多少,治乱的关键是“心之所可”。心清明,“知道”、“中理”,就趋于善;心被蒙蔽,不“知道”,行为就会趋于乱。所以,人性可趋于恶,也可趋于善。 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人性需要情与欲作为基础。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性的实质内容,而情向外发用就是欲,欲是情的现实反应,性、情、欲存在于动态的关联中。徐复观先生说:“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而荀子论性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好、恶、喜、怒、哀、乐”都属于“性”而叫做“情”。人一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荀子提出“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正名》)“求”是“受乎心”的行为,如果心不 被蒙蔽,则人的向外发出的行为就是合礼的,而人顺着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就会犯分乱理。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 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 荀子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 荀子,名况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长,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皆有巨大影响。在教材中我们简略的了解了一下荀子的法律思想,我想就其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谈谈我的理解。 人性 关于人性大家总会想到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的善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为努力达到的,也可以说善只是人们后天伪饰,如果不对人的本性加以遏制的话,社会的秩序将会十分混乱,由此表明教化必行,良好的教化可以遏制人们的犯罪,而遵循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对人的恶性的节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荀子在论述礼的人性起源时,强调了礼的社会作用。但礼自身并不能独自完成和实现“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这样的美好目的。作为现实主义者的荀子深刻地分析和认识到了人性的特性,并不会止欲于有节,止恶于劝善。因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所以,

在“礼义文理”都可能亡焉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另外的对人性调整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止欲于为恶之后,这个手段就是法。为了制止人性恶的争夺,必须有多种手段和方法。因为“礼义之化”不是万能的,不是改造人性的唯一手段,还必须与“君上之势”、“法正之治”、“刑罚之禁”等相结合。 总之,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虽以性恶为论,但他绝不是对人性的否定。刊以人性为核心建立的礼治、法治思想对我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创制法律治理国家是人类最富有智慧的实践活动,其成功与否就是要看立法者对人性的认识,对于人性在特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下的认知只有秉持对人的真正慈爱之心,对事物规律、时代精神、社会现状及其人类自身白本性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正确把握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及所蕴含的利益,其所创衫的制度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服从。国家治理不仅要顺应人性,而且,还应该强调又 人性的引导和重塑。荀子以“隆礼重法”的方式通过“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的i}路,突出了礼法在驱使人性向善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达到养民情、理民性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法治只有深通人性的情理,肯定和注重人性的合理内容,体现夏多的人性关怀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权威,赢得人们的尊奉和信仰。荀子的人性法得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那种“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为政之要,重在富民”〔“〕的泥 国理念。而这种治国理念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两种治国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 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各派。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教学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 1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2注重“积”“渐”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3·强调实践的作用 荀子倡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故不登高 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 子·劝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才能明确如何践行 道德内容。《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 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 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在人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芳的气味,四肢对于安逸的感觉,这些爱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能否实现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命的范畴。 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

荀子主要思想讲解

荀子主要思想讲解 演讲人:束燕铭 目录 简介 时代背景 主要思想 与孔孟之道的对比 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我的评价 案例解析 具体分析 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荀子的思想由此而诞生。 主要思想 天道自然的思想 “天行有常”的思想 “天人相分”的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 “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认识论 性恶论以及化性起伪的主张 与孔孟之道的对比 总体来说,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具体而言,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社会评价:他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其思想实际上巩固了当时君主的统治。 与孔孟之道的对比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善,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助互利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善是指爱人类的观念且从情感、意志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 标签:人性;性善;性恶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c83141019.html,ki.1672-3198.2016.08.046 孔子的学说涉及到对“仁”的内涵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探讨与各种礼法规范的修习实践的论述,但从未要去“性与天道”的領域里寻找根据。这与孔子本身的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特点有关。孟子的时代,学术界出现了“非杨即墨”的奇观,儒学面临式微的境地,在仁义教化上急需一种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性善”论应运而生。 1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是和孟子同时代的知名学者,告子对“性”的定义是:“生之谓性。”所以“性”在他的表述中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或自然状态。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或自然状态;仁义或善不属于人性的范畴。换言之,人性即由自身规定自身的状态和被一定的外在关系所规定的状态根本不同。他的人性论在取消对人类的自然状态和自然属性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定这一点上,是极富创见的。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正是对这个所谓的“性”进行克服的结果,人性正是就人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上来规定的。他的学说造成了这样的效果:仁义道德是迫己、外在和虚假的,忽视了客观的道德原则存在着向主观转化的可能性。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如果认为“无善无不善”是人的本质,那么仁义道德就不是通过对人性的引导,而是对人性的戕害所造成的;如果人类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本性,那么这种人类属性与兽类属性到底相差何几呢?到这里持人性“无善无恶”论的人就哑口无言。但是他的推论只是要证明仁义才是人类的本质规定性,这种立论有一定的“独断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个显眼的尾巴,被持“性恶论”和“性有善有恶论”的人揪着不放,这两者都把“恶”或“善恶”与人性结合起来。后来对于公都子的诘难,他只作如此含糊地回答:“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他又说“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样他的观点从语言表述就与“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混淆不清了。但是这种矛盾的表述并不能使他的“性善论”陷于致命的绝境。他不把自然和恶纳入人性的范畴,而是把善规定为人的本性,在逻辑上就自然的得出“其情则可以为善”的结论。他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也无非是:人性是可以变为不善的,正如人也可以沦为“禽

浅析荀子性恶论

浅析荀子性恶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章第三节介绍了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所通常理解 的“人性本质为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性本自然。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两者人性观的差异。不过,对于人性自然的理解,荀子与孟子却基本一致。孟子主张天生人有“四端”之善,人之善性与生俱来,“如水之就下也”,是自然而然的。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孟荀在人性自然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点,对人性内容的探讨也有着相同的范围:饱暖声色之欲和仁义礼智之德。但选择却截然相反,孟子处“小体”与“大体”(即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则是“性”与“伪”的不同。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那里,“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荀子认为人性自然,生而即有趋暖避寒,求逸恶劳等本然因素,但他所谓人性 之“恶”,却是由放纵这一本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判断而得来的,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

荀子人性论极其内在矛盾

摘要]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强音,他的人性论是其思想存在的基础,在战国时 期性恶论的提出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进步意义和启示价值。本文论述了荀子对“性”“伪”的定义,以及人性论的内容,存在根据,着重通过对先天 的性恶与后天的人为的恶的分析,对化性起伪过程中主体的性的分析,对性恶与心的功能 的分析,以及对知的本质、性质的分析来发现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内在矛盾。 [关键字]荀子人性论根据先天与后天“化性起伪” 荀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思 想如此伟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今天看来,对其人性论进行再一次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矛盾。 一、荀子的人性论的内容及其根据 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主要体现在《性恶》,但不限于《性恶》,在其它篇幅中也在不同程 度上得到体现,例如《礼论》,《王霸》,《强国》,《荣辱》,《正论》,《乐论》。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论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分工,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 女莫众焉;形体好俟,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焉,而谷禄莫厚焉。”

“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也,莫大乎礼仪。人之贵生乐安而弃礼仪,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 荀子人性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我们须要把“性”和“伪”的概念先弄清楚 才能够真正更加深入的分析荀子人性论的全部思想,他所说的“性”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社会属性,所以他在《性恶》中说:“性者,天之就也。”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以出生就完成的性质或行为,是“天之就”,“生之所以然”,“不事而自然”,是生来就具备的,不是天命、思想、道德之类的观念形态,而是人的形体感官机能和与之相联系的物质欲望。完全不需要联系,不需要后天的修养,即人为的作用。张岱年说:“荀子所谓性,乃指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荀子把人性看作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 属性。性是指五官之不可学不可事而能见能听。 其次:“性”的本质虽然是质朴单纯的,但是其具体内容却涉及较广,包括人体器官的自然 生理本能以及人对衣食声色的情欲,也就是包括“性”“情”,故《荀子》一书中常常性情连称。如“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情者,性之质也。” “欲者,情之应 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此人之性情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者也。”以上“性情”,实际上都是指的人的本能和生物性,而非人的社会性或者社会本质。 再次:性还有一项本能—“知”,心之能知。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荀子在人性的研究上得出“性恶论”思想。荀子人性论思想是特殊的“百家争鸣”时代的产物。荀子深入发掘人性的特点,性论的精髓是“伪善”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伪善”论 一、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字音相近,西汉时亦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采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位“儒而不纯”的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作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激烈冲击。原有的生产关系己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开始瓦解,原有的生活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养士成风,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士人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新思想新学派层出不穷,各门各派的思想开始涌现并产生激烈的碰撞。虽然人们的生活遭受着战乱与动荡,思想却第一被

解放出来。许多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后世的各种思想都能在此找到源头,人们把这个思想发达,文化繁荣的学术盛况称之为“百家争鸣”。荀子上承孔孟,兼修法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第一次论述了君主集权理论,其中许多论断还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李泽厚先生指出:“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1]但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独具特色的时代背。 (一)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同时政治与经济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诸侯各国纷纷招揽人才,变法图强,发展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在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下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程度的逐进行。诸侯各国纷纷自愿和不自愿的改革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随后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瓦解着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动摇着大厦的根基;另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农民比起奴隶人身依附减轻,劳动积极性增加,促进了封建经济因素更快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交换的频繁,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荣,人民对财富有了新的认识。土地成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逐利成为生活的主题,争夺就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对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争夺也就成为生存的技能。利益的争夺使信仰彻底崩溃,无边的战乱使仁义荡然无存。上自君主,下至黎民,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各阶层内心深处的呼唤。荀子正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即是“饥而欲饱,寒而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温暖,劳而欲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天生贪利,天生憎恨这些本能和感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性恶论”较之于孟子更多地具备了经验的性格,而且显得更为具体和现实。为巩固新建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保持社会安定,荀子的“礼治”主张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礼论》性恶论正是“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政治 夏朝商周的社会组织继承了氏族血缘特征,社会中各种存在单位均是以家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