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201.82 KB
- 文档页数:18
2022年-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单选题(共30题)
1、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时事要闻,从而对于一些事情作出正确的决定,这属于()对人的行为的积极影响。
A.文化
B.环境
C.朋辈群体
D.大众传媒
【答案】 D
2、在个案工作中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不同于行为治疗模式和认知治疗模式。下列表述中,能体现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特点的是()。
A.强调以服务对象认知改变为主,并通过对其内部意识加工过程的了解把握其行为变化
B.依据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直接安排服务对象的治疗活动
C.治疗中社会工作者承担主要责任,服务对象只需接受治疗理念
D.社会工作者设计“生活日程”,让服务对象依照此进行行为矫正
【答案】 A
3、将行动研究分为“行动中认识”、“行动中反思”、“对行动进行反思”三类的划分依据是( )。
A.研究侧重点
B.参与者对自己的行动所作的反思
C.研究的目的 D.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
【答案】 B
4、 社会工作者小李设计了一个旨在提升无业青年自信心的小组,小组工作第四节开始,小李引导组员共同完成了“挑战北斗星”的游戏。
A.引导组员讨论参加活动的收获,交流给自己的启发
B.引导组员彼此交流与合作,协助小组互助网络行成
C.引导组员形成稳定关系,促使小组进程有规律可循
D.引导组员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氛围,增加小组凝聚力
【答案】 A
5、隧道注浆工程中,对于粉砂土地层,宜选用的注浆材料有( )。
A.丙烯盐酸浆液
B.水泥浆液
C.水玻璃浆液
D.水溶性聚氨酯浆液
【答案】 A
6、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这些属于社会工作者对()的伦理责任。
A.服务对象
B.同事
C.服务机构
D.专业人员
【答案】 B
7、了解社区文化特色不仅有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而且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社区。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社区文化特色的是( )。
A.居民的总体特征
B.社区的传统习俗
C.社区的社会服务
D.社区的自然环境
【答案】 B
8、一位初二的女生向学校社会工作者诉说,因为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工,穿不起名牌衣服,班上一些同学不喜欢自己。她觉得没法跟这些同学相处,还觉得生在这样的家庭很不幸。社会工作者帮助她认识到其想法过于绝对化。该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是()模式。
A.人本治疗
B.理性情绪治疗
C.危机介入
D.家庭治疗
【答案】 B
9、(2015年)某社会工作机构的督导老杨发现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都是“单枪匹马”地负责和执行服务项目。部分社会工作者向老杨反映:“工作中缺少交流,员工之间关系生疏,一旦发生人事变动,服务项目就要被迫暂停甚至终止,影响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此,老杨向机构领导反映情况并建议成立项目小组,每个项目至少有两名员工参与。这种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员工彼此沟通协调改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机构稳定性和凝聚力也日渐增强。其中,老杨扮演的是()。
A.使能者角色
B.教育者角色 C.决策者角色
D.倡导者角色
【答案】 D
10、(2018年)社会工作者小王召集居民骨干开会讨论社区停车难问题。他计划采用“头脑风暴’’方法,鼓励大家积极表达意见。下列小王制订的讨论规则中,最符合“头脑风暴”方法要求的是()。
A.与会人员表达意见时,他人可以插话反驳
B.与会人员可根据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
C.与会人员表达意见时要考虑意见的可行性
D.占会人员发言时间可长可短,也可不发言
【答案】 B
11、 小吴是一位性工作者,最近因为担心被传染艾滋病,心理压力很大,焦虑失眠、厌食。家人也断绝了和她的关系,丈夫根本不让她见孩子。小吴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社会工作者小王认为小吴不应该从事这样的职业,但仍认真为其服务。小王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原则。
A.个别化
B.接纳
C.同理
D.自决
【答案】 B
12、为响应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民政部启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派遣社会工作者小李深入贫因山区,协助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小李发现由于村民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使得当地社会工作者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建立信任关系。为此,小李决定从环境层面为当地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增能,其恰当的做法是( )
A.通过开展成长小组提高当地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能力
B.帮助当地社会工作者制定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并开展实践
C.鼓励当地社会工作者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专业能力素养
D.协助当地社会工作者展示服务成效,呼吁社会广泛关注
【答案】 D
13、行政性督导运用于志愿者服务督导中的主要目的是()。
A.使志愿者服务能够切实符合社会服务机构的期望和政策,并能有效的实现工作目标
B.使志愿者拥有机构所期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C.强化志愿者的自我功能,让他们能够成长
D.提高服务对象的权益
【答案】 A
14、陈老师所在的机构录用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作为他们的督导,陈老师在第一个月里安排他们观察和学习其他同事是如何开展服务的。该做法是为了让这些新人职的社会工作者学习和补充()。
A.学科知识
B.政策知识
C.技术知识
D.文化知识
【答案】 C
15、 社会工作者小孙刚到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他和督导说在做一些青少年案例时,他觉得有些吃力,因为他不太了解青少年群体的相关知识。督导向他介绍了有关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督导开展的是( )。
A.行政性督导
B.教育性督导
C.支持性督导
D.监督性督导
【答案】 B
16、某社会工作者通过问卷来了解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流动情况。其中设计了一道封闭式问题:“您在本机构工作的时间:(1)1年以下;(2)2~4年;(3)5年以上。”
A.满足穷尽性,满足互斥性
B.不满足穷尽性,满足互斥性
C.满足穷尽性,不满足互斥性
D.不满足穷尽性,不满足互斥性
【答案】 B
17、地区发展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但在面对()问题时,这一模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A.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疏离,部分邻里关系不良
B.社区居民不熟悉社区的社会服务机构
C.社区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堆放杂物、乱搭乱盖现象
D.新建社区居民生活用水费用过高
【答案】 D
18、关于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具有不可重复|生
B.马克思主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的经验性和实践性
C.建构主义方法论认为研究对象对事实的构建是恒定不变的
D.反实证主义方法强调应从人们的客观经验出发认识社会
【答案】 B
19、小毅刚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青少年服务部调入老年服务部,机构派来一位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与他一同探访社区独居老人。一次,在如何处理老人隐私问题上,两人产生分歧,最后机构负责人支持了同事的做法,小毅心中感到很失落,此时,小毅应该选择的正确做法是( )。
A.尊重同事的处理方法,以建设性的态度与同事沟通
B.尊重同事的处理方法,不再对服务中的任何问题提出建议
C.不满意同事的做法,继续向机构建议采纳自己的做法
D.不满意同事的做法,向机构提出重回去做少年服务部工作
【答案】 A
20、服务对象小王:“我知道自己容易冲动,可是,我向同事提意见,也是出于好意,他们就是不理解。现在,同事都说我太固执,没人愿意和我一起工作,但我觉得我没做错!”社会工作者的下列回应中,应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中认知重塑治疗技巧的是()。
A.“嗯,那你和我说说具体情况吧”。
B.“嗯.那咱们商量一下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吧”。
C.“嗯,那我去你单位和你的同事们聊聊,你同意吗”?
D.“嗯,那咱们来模拟一下,看看你的想法是否合适”。
【答案】 D
21、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下列选项中,用人单位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安全生产模拟 考 试一 点通 。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是()。
A.劳动者患病或非公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胜任原工作的
B.劳动者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C.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D.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答案】 D
22、(2016年)社会工作者小王计划为社区失独老人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他首先对社区现有的网络形态和网络功能进行分析。下列内容中,属于社会支持网络功能分析的是()。
A.部分楼门邻居面对面交流的频次
B.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的数量
C.失独老人与亲属朋友的联络方式
D.志愿者陪伴关怀失独老人的状况
【答案】 D
23、下列关于个案工作中任务中心模式的正确说法是( )。
A.任务中心模式的焦点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
B.在任务中心模式中,任务是目标,解决问题是完成任务的手段
C.任务中心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强调服务对象的积极性
D.所有求助对象都能成为任务中心模式的服务对象
【答案】 A
24、(2018年)兰先生与妻子在南方工作,孩子出生后,夫妻俩希望兰先生的父母能从东北过来帮忙带孩子。经过沟通后,两位老人表示同意,并通过调整逐步融入了新的生活环境。根据上述情况,老人的做法体现了人类行为具有( )。
A.适应性特点
B.主观性特点
C.多样性特点
D.整合性特点
【答案】 A
25、因金融危机,周某所在工厂效益不好,导致失业长达一年,妻子和孩子都埋怨他不能挣钱养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帮周某找工作,但是他没去试就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好那些工作。社会工作者针对周某的状况,认为他由于长期失业,对自己形成了否定的看法,而就业的困难、妻儿的埋怨,又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焦虑和防卫。社会工作者上述看法的理论依据是()。
A.人本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增强权能理论
D.存在主义理论
【答案】 B
26、服务对象:“我受不了父母对我的态度,真想离家出走,一走了之。如果父母知道一定会急疯的……”
A.心理动力反思
B.间接影响
C.探索—描述—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