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经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南亚季风气候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南亚季风气候是指在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盛行的季风气候。
这种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的形成与消失对南亚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亚季风气候主要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两个季节。
夏季风一般从4月到9月,在热带印度洋形成,在太阳直射区西面的大陆上陆地加热使得大气形成一个低压区,从而从洋面吹向陆地,这就是夏季风。
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滋润了南亚地区的土地,使得南亚拥有广大的农田。
在这个季节,雨水充沛,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助益。
冬季风则是从10月到次年3月,由于太阳直射位置转移到南半球,在热带印度洋形成了高压区,从而形成了冬季风。
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干燥,甚至有时还带来了沙尘暴。
此时南亚地区的天气晴朗干燥,适合旅游等戶外活动。
冬季风虽然天气较好,但对南亚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却有不利影响。
南亚季风气候对周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南亚季风为南亚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
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南亚地区拥有雨水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这为农业、工业和人类生活提供了便利。
这对南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南亚季风对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降雨使得南亚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栖息着众多的鸟类和动植物物种。
南亚地区的湿地不仅在生态意义上重要,也对于气候调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南亚季风气候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夏季风在印度南部造成了大量的降水,导致很容易发生洪灾。
洪水对南亚地区的农业、人类居住地和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其次,冬季的干燥和沙尘暴带来了水资源短缺和困扰。
冬季季风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对南亚地区的农作物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南亚季风气候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南亚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应措施。
首先是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改善水利设施以提高洪灾防范能力。
其次是开展节水措施,通过人工灌溉、水资源调配等方式缓解冬季季风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亚洲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其经济地理特征多样而独特,本文将就亚洲的经济地理特征进行知识点总结。
1. 地理位置和区域划分亚洲位于东半球,东临太平洋,东南濒临印度洋,南界背靠印度洋与澳大利亚相望,西抵阿拉伯半岛与非洲相对峙。
从地理角度上,亚洲被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五个主要区域。
2. 自然资源丰富亚洲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主,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和稀土等矿产资源;中亚地区则以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为主;东南亚地区主要拥有橡胶、棕榈油和锡等资源;南亚地区则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为主;西亚地区则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3. 人口众多和劳动力优势亚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陆,拥有众多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而东南亚地区的人口也相当庞大。
这使得亚洲在劳动力红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地区。
4. 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亚洲的经济发展活跃,但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
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和日本)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导,具有较高的经济规模和技术实力;东南亚地区则以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吸引了大量外资;中亚地区则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南亚地区的印度尽管拥有巨大市场潜力,但经济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西亚地区由于政治、冲突等原因,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5.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合作亚洲各国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合作,致力于提升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东亚地区成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贸易组织;中亚地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欧经济合作;南亚地区成立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等组织,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6. 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强调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
巴基斯坦经济状况简介1.经济增长情况巴基斯坦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贫穷国家,其增长速度在南亚地区还算是相当可观的,每年具体的经济增长率因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农业生产的表现而有所不同。
2.国民收入情况巴基斯坦经济比较落后,国力相对单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增长率不高,国民纳税比例低,国民收入状况并不理想。
其具体情况见下表:3.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巴基斯坦政府财政收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税收增长不力,财政赤字严重,还债支出巨大,发展支出比重过小。
具体情况见下表:4.债务情况巴基斯坦外债、内债负担沉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每年的巨额还债支出严重挤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资金,“9?11”事件后,巴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美等西方国家解除对巴制裁,重组巴所欠债务,增加援助。
5. 能源供应状况巴基斯坦能源供应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电组成,其中石油需要大量进口,每年花费巨额宝贵的外汇;虽然有比较丰富的煤矿藏储量,但目前煤产量也不够需要,部分需要进口。
6.农业情况巴基斯坦作为农业国,农作物收成直接关系着经济总体增长状况,关系着制造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米、棉花、甘蔗等。
全国可耕地面积5768万公顷,其中实际耕作面积2168万公顷。
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6.5%。
7.制造业(工业)情况巴基斯坦制造业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最大的工业部门是棉纺织业,其他还有毛纺织、制糖、造纸、烟草、制革、机器制造、化肥、水泥、电力、天然气、石油等。
8.旅游业发展较慢,旅游者多为定居在欧美的巴基斯坦人和海湾国家的游客。
2003年巴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
主要旅游点有卡拉奇、拉合尔、白沙瓦、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奎塔、费萨拉巴德和北部地区等。
9.交通运输国内客货运输以公路为主。
近年来,公路和空运网的增加远远快于铁路。
10.收支平衡状况巴基斯坦多年来收支相抵多数为负数,收支平衡不能保证,11.进出口贸易情况近年来,政府一直努力加速工业化,扩大出口,缩小外贸逆差。
高二历史《亚洲经济的发展》公开课教案课 题 教 材 地 位 与 作 用 《亚洲经济的发展》 班级 高二年(1)班亚洲经济的发展是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东南亚、 东亚、 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典型国家为对象,选择不同的截面与角度,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丰富多 彩,各有特色又引人深思的历史画面,尤其是它们结合自身国情与实际,制定符合自己 国家发展战略的国策,并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的成功经验,更是发人深省, 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知识 目标 教 育 教 学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了解或掌握新加坡、韩国经济的发展及原因;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 及原因;印度经济的发展及问题;西亚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和问题。
探究、分析、讨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亚洲经济面临的艰巨任 务及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评价、能力。
通过对东南亚、南亚及西 亚经济状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 从亚洲各国发展中正确吸取经验教训,坚定发展亚洲经济的信心;并进一 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亚洲各地区 发展共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科技意识; 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以印度为代表的亚洲 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带来哪些启示 问题教学法为主,演示、问题启发、讨论、讲述等方法综合运用。
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教师所提问题看书思考、互相讨论,教 师作适当点拨,宜以学生归纳分析为主。
多媒体设备 一课时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 教法学法 回顾旧课导 入,温故知 新, 调动学生 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具使用 课时安排导 入 新 课请同学回顾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西欧经济在 迅猛发展,形成与美国三足鼎立局面。
收稿日期:2016-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社会主义主要流派的历史演进研究”(项目编号:13JZD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普拉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项目编号:11XKS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袁 群(1971-),男,博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南亚东南亚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6年9月南亚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及前景袁 群(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摘 要:南亚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以及对抗右翼势力的需要,南亚社会主义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在领导南亚各国的民主解放运动、反对右翼势力、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我们以政党的性质作为标准,把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划分为两种类型模式: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
南亚社会主义运动的两种模式已成为影响和推进南亚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并在南亚国家政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南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议会选举中图分类号:D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6)05-0035-07 南亚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后来逐步形成了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两种模式。
研究南亚社会主义运动,了解该运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亚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南亚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亚洲的经济地理与经济问题亚洲作为全球最大的大陆之一,其经济地理格局和经济问题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的经济地理和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经济问题。
一、亚洲的经济地理概况亚洲地处东半球,涵盖面积约为448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亚洲人口众多,拥有许多经济强国,如中国、印度和日本等。
亚洲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枢纽。
亚洲经济地理区域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和西亚等几个主要区域。
东亚地区是亚洲最发达的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和技术创新能力。
东南亚地区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组成,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制造业而闻名。
南亚地区由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组成,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潜力巨大的市场。
中东和西亚地区以石油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家是该地区的代表。
二、亚洲的主要经济问题1. 不平衡的经济发展:虽然亚洲拥有一些经济强国,但是在亚洲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亚地区相对较为发达,而南亚和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在亚洲内部存在,也在亚洲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中表现出来。
2. 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亚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
然而,过度的开采和使用这些资源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当地和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 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市场:亚洲的人口众多,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
人口过剩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和就业问题。
同时,亚洲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对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
4. 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也在亚洲逐渐兴起。
某些国家采取限制贸易和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挑战:亚洲地区一直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例如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亚太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变化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多个经济体。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亚太地区的经济表现既有亮点,也有一些隐忧。
比如,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经济增长保持相对稳定和快速,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
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可以深入了解各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首先,比较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数据,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4%,而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平均水平为5.8%,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其中,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1%,而印度则为5%,两国的增速均高于该地区和全球平均水平。
而在东南亚地区,越南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国家。
自2010年以来,越南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2018年更是达到了7.1%。
这个速度甚至比中国还要快一些。
二、人口结构比较和经济增长一样,人口结构也是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经济体拥有不同的人口结构,这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需要特别关注。
有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的人口数量达到了40亿,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超过80%的人口分布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
在人口结构方面,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年轻国家。
根据印度政府发布的数据,印度拥有超过3亿人口处于18岁以下的年龄段,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同龄人口总数的1/6。
与此不同,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根据官方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64亿人,占总人口的11.9%。
南亚的地理特征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是一个地理特征丰富、多样性极高的地区。
它的地理特征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气候等方面的独特性。
以下将详细介绍南亚的地理特征。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南亚位于东北亚、中亚和中东之间,北临喜马拉雅山脉,南界印度洋。
它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国家接壤。
南亚地区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家。
二、高山和山脉南亚地区以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为特征。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南亚地区,包括珠穆朗玛峰。
此外,喜马拉雅山脉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山脉,如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三、平原和河流尽管南亚以高山地带为主,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平原地带。
印度恒河-恰普拉平原是南亚最大的平原,占地面积广阔。
此外,孟加拉国也有一片重要的平原地带,称为恒迪河-布拉马普特拉平原。
这些平原地带非常肥沃,适宜农业发展和居民定居。
南亚地区还拥有许多重要的河流系统。
其中,恒河、雅鲁藏布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等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河流。
这些河流不仅为地区的农业提供了水源,也是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
四、气候南亚的气候类型各异,从亚热带到热带气候和高山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都有。
根据地区的不同,南亚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季节变化也不同。
印度次大陆的气候主要分为四季制,即夏季(3月至5月)、雨季(6月至9月)、秋季(10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
在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地,也有类似的季节性气候。
五、生物多样性由于南亚地区丰富的地理特征,使得该地区拥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南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湿地、高山和河流等生态系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物种。
例如,南亚地区的卡累利阿物种、孟加拉虎和印度大象等都是南亚地区独特的动物物种。
六、经济和资源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地缘战略: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南亚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南部,由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以及阿富汗等国家组成。
这一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世界格局和地区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战略地位南亚地区地缘位置十分关键,它连接了南亚、中亚、西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扼守了印度洋入口,对于世界贸易航线以及能源运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矿、天然气、水资源以及农业资源等,这使得该地区在全球资源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南亚地区还处于一些地区冲突的交叉点上,例如印巴之间的领土纷争、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边界争端等,这使得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十分复杂。
同时,南亚地区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其地缘关系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全球经济、政治以及安全形势都有重要的影响。
影响力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使得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全球安全与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全球投资的目光。
同时,南亚地区也是全球军事力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拥有着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地区和全球的安全形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南亚地区还在地缘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于印度来说,南亚地区是其周边政策的关键区域,印度希望通过加强与南亚邻国的合作,提升自身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
而巴基斯坦则希望通过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增强自身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保护自身国家利益。
总的来说,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全球安全与经济形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各国需要通过合作与谋略来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中国家 - 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差的一个主要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仍
生活在贫困之中。
2、低下的生产率。除石油输出国外,发展中国家一般劳动力并不缺乏,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加之人口素
质较低等原因,并受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劳动生产率水平十分低下。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3倍以上,使得发展中国家人口规
模庞大。
4、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一方面是指劳动力就业不足,二是指社会公
开性失业,发展中国家城市劳动力中至少有30%的人处于不得其用状态,另外,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快,经济不发达又使工作岗位增加缓慢;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盲目流入城市,就更加加剧了其公开失
业和就业不足的程度 。
5、对农业及其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地少,技术落后,组织松懈,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以及经济制度的低效率等原因,农业生产率较
低,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加之工业落后,服务业不发达,主要依靠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
汇,从经济上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对象,一般是发达国家,故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越来
越严重。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悬殊,使得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
处于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国外势力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福利,使得发
展中国家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落后原因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外部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
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内部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失误。
就经济发展战略而言,这是个既复杂而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因素。一没
有经验,二不注意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因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都不同
程度地犯了错误,走了弯路,有的国家情况还相当严重。既然是战略性的决策失误,那么,其所带来的负
面影响当然不会是一时一地的,其破坏性和严重的后遗症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来加以界定的。对于许多发
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贫穷落后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发展战略和许多政策性失误不无重大
关系。
第二,人口的过度增长。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之一,虽然它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对社会的
发展仍有重大的影响。人口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否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对社会发展会起着加速或
延缓的作用。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健康的影响。目前,非洲是世界最贫穷
国家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第三,社会的腐败。
这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原因。腐败是当今世界的顽症,而尤以缺乏民
主监督机制的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甚。腐败使生意成本和合同价格抬高,使投资者信心遭受打击,使
社会财富浪费,使社会道德沦丧,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因
素。正如有人指出的,国家越贫穷,腐败越严重;腐败越严重,国家越贫穷。
第四,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和技术缺乏,经济结构畸形单一。
这也是导致各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几点关键性因素。它们是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原因综合作用
的结果。从历史上看,它们主要是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从现实情况看,既是国际经济旧秩
序这一外部因素所施加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又是由有关发展中国家内部政策性失误所造成的。基础差和底
子薄的现实决定了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即使从纵向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横向比
较的结果是,它们仍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更何况从纵向看并无多大发展的国家。资金和技术作为现代经
济的两大关
当代发展中国家特点
(一) 政局动荡 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政局生活极不稳定,政权频繁更迭,政府如走
马灯式更换。
(二) 行政不力 行政不力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不健全,行政结构松散,行政效能低下,致使中央政
府政策、法令无法有效得到贯彻,从而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三) 政治独裁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因素或社会力量的弱小,政治权利往往高度集中于一人或
少数人手上(主要为某一政党或军队)
(四) 两极分化 政治生活中的两极分化,是指政治生活中人们参与政治的两极分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
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一部分的社会阶层、集团掌握更多的政
治权力和政治资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阶层或特权阶层;另一方面,一部分社会的中低阶层越来越远
离政治权力中心,除了基本的公民权利外,基本上不涉足政治生活。
(五) 政治腐败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由
于发展中国家缺乏法治传统,对政治权力很少具有有效的制约,政府官员凭借其所处的职位和手中所掌握
的权力、资源,将权力用于私人目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的利益。
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这些矛盾和问题,使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选择
合理、有效且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方式。
印度(南亚)
(一)坚持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
1、铲除殖民地经济体系的残余随着工业体系的建成和工业品自给能力的提高,印度政府明确规定,凡是
国内已经生产的或能够生产的产品一般不准进口,以保护民族工业,防止外国商品进占印度市场。
2、实现科学技术自立。 3、实行以国内资金为主的资本形成战略。 4、确立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二)发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选择了国家主导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1、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战略管理和计划指导。 2、大力
发展国营企业,充分发挥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政府大力扶持民间私营企业发
展。
4、保护国内市场,保障产业安全。
(三)重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
1、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2、以软件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
3、建设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