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2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教学设计一、本科时所属单元内容及在单元中的位置本课时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课时,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是关于月球、月相的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以及星座的认识。
都是关于宇宙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从离地球最近的和人类了解比拟多的月球开始,激发学生对研究宇宙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这局部知识应该是学生比拟感兴趣的,六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有了肯定的认知,不但有了肯定的学习方法而且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知识面不是很广,搜集材料的网络或书籍比拟有限,很多内容要求老师呈现后学生分析接受。
三、设计特色简述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月食引入,说说有关的谜语、诗句,激发学生对认识月球的兴趣。
然后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方法,感受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技术开展的重要性。
接着交流学生学生搜集到的知识与老师出示的内容相结合,一边交流一边学习,补充学生学生搜集内容。
其中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及如果你是宇航员将怎样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制作月球卡进行评比,到达教学目的。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法、体积大小、引力大小、外表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根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3、了解环形山的形成感情、态度、价值观:1、体会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2、激发探究宇宙神秘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依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六、(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商量和整理。
七、(教学打算)教师打算: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打算: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出示月全食、月偏食的图片你了解这是哪种天文现象吗?你了解那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和谜语?学生自由答复,教师相机引出课题并板书:地球的卫星——月球2、理解卫星的含义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物质的分类。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硬度、溶解性、酸碱性等。
3.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如融化、沸腾、燃烧、腐烂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2. 学生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掌握。
第二章:生物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习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繁殖方式。
3. 生物的分类:植物和动物的分类依据和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习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3.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估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2. 学生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掌握。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2. 学习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结构,地球的气候和季节。
2. 地球的运动和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地球的气候变化。
3. 地球的资源:地球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法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教法分析第一单元混合一、概述从上册主要对单个物体或同类物体进行静态的观察比较,发展到本册更多的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动态的观察,尤其是对几种物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这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认知空间的拓展和认知水平要求的提高,更是强调了逻辑思维的质量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混合”这个单元就十分明显地突出了这一点。
关于本单元所处的地位,从整个科学课程的角度来说,“混合”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物质世界”的范畴,具体要解决的是研究其中的“物质的变化”的任务。
当然,由于是科学课起始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包括只是形态的变化和会产生新的物质。
二是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可逆和不可逆两种。
而其它内容将在别的单元或别的年级的教材中继续出现。
这一部分的学习将串联起前面学习中物体的特征、物体的性质与用途和后续学习中物质的利用,共同建构起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这一部分的认知结构。
从与其他单元的联系来看,“混合”单元是在三上学生对树、动物、水、身体、米饭等单个对象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训练后的一个综合性单元,其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提高。
其中尤其是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对各种材料和食物的观察,为本单元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又与同册的空气、沉和浮等单元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时,或多或少要牵涉到物质的混合,这是从科学知识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在混合单元的学习中具备了对多种物质同时进行观察的能力以及具有对这些物质相互作用时的变化进行探究的兴趣,才能保证对空气、沉和浮以及溶解的学习中科学探究目标的达成度。
从以上分析来看,该单元无论对小学科学学习中关于物质的学习还是对三年级关于材料和物质的认识而言,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本单元的目标1、能够正确进行多种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的操作。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主要介绍不同动物的卵及其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的卵,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卵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引发他们对动物卵和生命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 知道不同动物的卵有不同的外部形态,有些有外壳,但内部结构相似。
3. 知道鸡卵的结构和作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观察比较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分类卵。
2. 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所观察到的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情感目标:1. 表现出对动物卵的探究兴趣。
2. 通过了解和观察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卵,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神奇,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鸡蛋的结构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对卵的作用进行理解和归纳。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也对身边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动物卵的认识较为薄弱,对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际观察,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动物卵。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讨论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3. 图片与实物展示: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动物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2课的教学内容。
2. 图片和实物: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卵的图片和相应的实物,如鸡卵、鸟类卵、鱼类卵等。
3. 板书:准备板书设计,包括本课的标题、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蚕宝宝怎样吐丝结茧?蚕宝宝在茧里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办法观察到这种现象呢?什么时候进行观察呢?这种观察体验因为蚕的变态而神秘起来。
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特别是蚕变蛹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对昆虫变态行为的认知。
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
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学生在观察蛹的身体结构的同时,一定会关注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结构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这样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部分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了解蚕变蛹的过程,认识蚕的变态行为。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蚕茧中的蚕蛹,通过画图描述蚕蛹的身体结构,对比蛹和蚕的幼虫的不同和相同,推测蛹将来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蛹的生命特征。
两个活动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学生分析】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例如,蚕为什么要结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蚕蛹的生命特征,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分析哪些器官是新发育出来的,这些学习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下册第 6 课《我们需要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需要食物》是《科学》三年级下册“消化和呼吸”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以“人体用于呼吸的相关器官”和“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相关器官”作为主线展开学习。
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包饺子的食材”,引导学生通过包饺子,了解食物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食材,了解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活动2“哪种食物里有淀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辨别食物中的淀粉等营养成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食物会为人体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水等,但是他们对这些营养成分的认识并不全面。
每一名同学对食物有不同的喜好,但他们并不一定会主动去了解它有什么营养成分,也不一定会去了解平常吃的食物是由什么原材料加工而成的。
本课以饺子为例,引导学生观察饺子的皮和馅,了解它们分别是用哪些食物原料制作的,继而以淀粉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三、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2.尝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等营养成分。
3.初步意识到食物对我们健康生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分析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检测食物中的淀粉。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饺子皮和馅料的图片或实物、不同食品包装袋、滴管、培养皿、碘液、馒头、米饭、白萝卜、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彬彬、波波和琪琪一起吃午饭,桌面上摆着一碟饺子。
讲述:我喜欢吃饺子,妈妈说饺子营养丰富。
问题:饺子有什么营养呢?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任务:饺子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饺子有什么营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饺子是由哪些食物原料制成的。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包饺子的食材媒体:饺子的实物。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指南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指南针》是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篇内容。
本节课是在讲述探究地球磁场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指南针的使用和原理。
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地磁场是什么,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和原理,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指南针。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磁场及其作用。
•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掌握如何使用指南针确定简单方向。
2.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小组协作能力。
•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运用指南针确定简单方向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 教学重点•运用指南针确定简单方向。
•讨论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4.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磁场及其作用。
•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块大大的指南针,并让学生观察,了解指南针的样子。
然后教师问:“大家知道指南针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5.2 发现问题(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指南针,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指南针上会有一个小指针?”“怎样才能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
5.3 探究发现(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磁场模型,并给出相关的知识点。
然后让学生开始探究指南针,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学生把指南针放在桌子上,观察指南针指向的方向。
2.学生将桌子旋转90度,观察指南针指向的方向。
3.学生用磁铁将指南针上的小指针与指南针针座分离,观察小指针的指向。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5.4 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的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和归纳。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5.5 拓展练习(10分钟)为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分组进行小练习。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使用指南针确定课室里某些物品的方位和方向。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
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2020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立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现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精品文档(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绘。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物体是举动的还是静止的?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举动的图片。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2)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1.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2.测量气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开展气温的观测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2.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红水温度计、气温记录表、百叶箱的课件等。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我们知道哪一些天气现象? 2.讲述:每一种天气现象有它的气温--空气的温度。 3.过渡:今天让我们来测量气温。 二.活动测气温1.猜一猜: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说一说你猜测的依据。 2.交流。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还是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吧。 4.教师交待活动要求: (1.)活动地点:操场、教室、花园、宿舍四处。 (2.)分组:全班分4组,每组负责一处地点。 (3.)人员分工:拿温度计的、读数的、记录的都安排到人。 (4.)时间安排:每一节课后以及中午午休、放学后。(完整的一天) 5.布置任务,交待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6.认识百叶箱: (1.)出示百叶箱课件,学生观察。 (2.)教师讲解:气象站测气温用的是百叶箱,百叶箱箱门朝北安置。 三.指南车信箱 (1.)介绍竺可桢。 (2.)学生自由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交流有关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团结合作地绘制一天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里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气温曲线图等。 一.教学导入: 1.课前我们测了一天中几个时间点的气温,每一小组能将所测得的数据告诉大家吗? 2.各小组汇报数据。 3.过渡:从数据中我们能获得一些东西,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分析数据,看一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活动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出示一张气温变化曲线图,学生认识其要素。 2.指导学生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1.)在最下面一行中填好测得的时间。 (2.)在最上面一行标记好相对应时间测得的温度。 (3.)在相对应的温度计刻度上标记好当时的温度。(在对应位置标小圆点) (4.)用线连接每支温度计上的小圆点。 3.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4.评价:哪张图绘制得最好。 三.分析曲线图 1.学生观察气温变化曲线图。 2.讨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3.交流。 4.了解:一天中14点之前气温逐渐升高,14点之后逐渐降低。 5.比较各组的数据,校园里不同地点的气温一样吗? 四.作业 你能在假日测出家里某个地点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并制成曲线图吗?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3.观测风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的简易方法来观测风向。2.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制作简易的风向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辩证地看待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好处。 科学知识 1.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 2.知道气象站用风向标与风速计来观测风。3.知道风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与灾难。 教学准备: 自制简易风向标的材料、风向标、风速计的实物或图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打开电风扇)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对风的认识。 3.过渡: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风的知识。 二.活动观测风 1.明确: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 2.提问:平日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风向? 3.学生回答问题并演示其方法。 4.出示方向图,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八个方向。 5.明确"风向": "丝巾飘向什么方向?"、"说明风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说一说此时的风向?"。总结:风向与丝巾飘扬的方向相反。 6.根据风级图目测风力。 (1.)观察风级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级风的特点。 (2.)阅读指南车信箱。 (3.)教师将风级图编成风级歌,帮助学生记忆。 (4.)用目测的方法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7.认识风向标、风速计。 三.活动自制简易风向标 1.指导看教材的制作步骤。 2.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3.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 4.学生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制作的风向标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制的风向标进行评价。 5.将自制简易风向标带到校园内进行观测。 四.拓展 你还知道关于风的哪些事情?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4.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置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补充介绍。 5.怎样预报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依据天气谚语来预报天气。 2.会收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学习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众多的人合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完成。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3.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天气谚语与其他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2.过渡:让我们来搜集古代劳动人民的这种文化遗产吧。 二.活动搜集天气谚语 1.指导看教材第25页的图,对照图,了解有关天气谚语。 2.你还知道哪些天气谚语? 3.交流,教师补充适量的天气谚语。 4.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天气谚语的分类。 5.布置任务:课后搜集天气谚语。 三.阅读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阅读资料。主要目的是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和大概面貌。 2.教师讲解。讲解的过程应该是丰富和解释过于简单的图示化的教材。 3.议一议:通过阅读和讲解,对天气预报有什么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四拓展活动小小气象站 利用我们自制的气象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像竺可桢爷爷那样长期观测、记录天气现象。 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 1.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3)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4单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课件。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