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思路。
(二)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
(三)体味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一)感知课文内容并理清思路。
(二)品评生动睿智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火烧圆明园资料)一、导入新课:“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这是一场震惊中外的掠夺,也是全人类的悲剧。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无不为此义愤填膺,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生活在强盗统治国家的外国人,他不顾个人得失,仗义执言,公然抨击本国政府的强盗行为,他就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就来读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雨果写给一位法国上尉巴特勒的信。
(板书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二、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学生齐读)三、这是一封公开信,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自渎课文,梳理思路)请把这封信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生自由作答板书:高度赞美:圆明园——奇迹严厉谴责:英法联军——强盗三、整体感知分析课文1、学生通读全文,谈谈雨果在信中是怎样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自由作答(“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是属于人类的”“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 师板书:奇迹(反映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带着欣赏、喜爱的语气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自由作答2、学生讨论回答: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这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从前对巴特农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历史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简述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历史事件的意义。
第二章: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历史事件的原因。
2.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英法联军的动机。
第三章:巴特勒上尉的信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信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
3.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信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
第四章:英法联军的行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的行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英法联军的行动对中国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英法联军的行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英法联军的行动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历史事件的启示。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历史事件的启示。
第六章: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导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历史观点对于事件起因的分析。
6.2 教学内容分析19世纪中叶的世界形势,特别是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东方利益的争夺。
探讨中国清朝的内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激化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学家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背景的不同解读。
第七章:巴特勒上尉信件的解读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详细解读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情绪。
7.2 教学内容逐段分析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关注其对事件的描述、对敌人的看法以及对战争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信件可能反映的作者个人立场和当时军队的心态。
讨论信件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价值和局限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2)能够分析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信件中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和信仰。
二、教学内容:1. 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 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4. 信件的评价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信件的评价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析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信件的评价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和观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知识掌握:通过考试或作业,评价学生对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信件原文及其注释版;2. 历史背景资料;3. 修辞手法分析资料;4. 学生阅读理解练习题;5. 学生讨论与辩论指导手册。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阅读:引导学生提问、预测、总结,增强阅读理解能力;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信件中的具体事例,深入探讨历史事件;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信件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5. 写作技巧指导: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案介绍:本教案是一节历史教案,教授学生如何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通过学习和模仿这样的信件,学生能够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背景,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案目标:1. 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内容;2. 学习信件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语言表达;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历史思考能力。
教学资源:1.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资料;2. 电子设备。
教学准备:1. 预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背景;2. 准备学生需要用到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相关历史事件和背景。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展示图片或短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步骤二:介绍信件写作通过展示已经写好的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件范例介绍信件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语言表达。
梳理信件的基本要素:称呼、问候、引入、主体部分和结尾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合作撰写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件。
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如:1. 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是什么?2. 为什么你觉得巴特勒上尉应该对此表示歉意?3. 你认为中国和巴特勒上尉之间是否有可能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步骤四: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小组撰写的信件。
展示完毕后,全班一起讨论这些信件的内容,比较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并提供给巴特勒上尉的建议。
步骤五: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经过讨论后得出的结论,独立撰写一封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件。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步骤六:分享和反思学生可以选择与同桌分享自己的信件,或者将信件交给老师进行评估。
在分享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学习和提供反馈意见,鼓励他们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
1.2分析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1.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阅读,梳理信件内容,感知雨果的观点。
2.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3通过课堂讨论,分析雨果的信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人文素养。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
1.2分析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2.教学难点2.1分析信件背后的历史背景。
2.2探讨雨果的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
2.2学生梳理信件内容,感知雨果的观点。
3.小组讨论3.1学生分小组讨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4.课堂讨论4.1分析雨果在信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和观点。
4.2探讨雨果的信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及语言特点,分析雨果的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2在分析观点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雨果在信中如何看待英法联军的行为?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相关描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雨果的态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雨果的良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理想和斗志。
三、【过程和方法】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背景资料,辅助他们自主学习课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以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
四、【教学重点】4、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5、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6、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了解“铺陈”、“浪漫”“类比”“反语”等概念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3、掌握结合相关背景准确把握中心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可以通过介绍圆明园或作者导入。
2. 检查预习的情况,了解学情,为后面调整教学策略做准备。
3. 读通、读顺课文。
这篇文章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读通、读顺课文是学好全文的基础。
可分这样几个步骤:(1)听读课文(范读或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给生字注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以“字词积累”为主,结合学情适当增补)。
明确生字的读音,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同桌间互相听读、听写、提问,注意字音、字形。
这一步骤需要扎实有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顺。
教师可以抽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 默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画文中重点语句。
(2)同桌交流,说说这封信是针对什么事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注意这里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
老师不必在课堂上做过细的讲解,只要大家能活动起来,去读书、去交流就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和历史事件;(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概括信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了解;(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二、教学内容:1. 信件的背景和历史事件: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和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英法联军的行动。
2.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分析作者在信件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包括对英法联军的批评和对中国的同情。
3. 信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概括信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包括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和平的呼吁。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信件的背景和历史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阅读信件:让学生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内容和意义。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信件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分析:分析作者在信件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讨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信件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历史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和历史事件。
3. 写作练习:提供相关的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写作。
六、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和研究信件的内容和意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劫掠、箱箧、丰功伟绩、富丽堂皇”等易考词语。
2.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文章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义正词严的态度,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天,有两个强盗潜入一座富丽堂皇、恍若月宫的大花园,他们将园中的无数珍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这座美丽的园子。
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劳动,被誉为“万园之园”,堪称世界奇迹的圆明园现在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当年参与抢掠的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抢劫”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其实,巴特勒就是想借助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们的所谓“胜利”歌功颂德。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写的回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目标展示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自主学习1.资料助读。
(1)题解: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指出了写信的目的——雨果借写信的机会,要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本文课题只是论题,并非论点。
(2)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圆明园介绍。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于1772年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建成150余处各具特色的景区,园内收藏有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才能目的:区分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异。
〔三〕教育目的: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展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燃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出示目的:〔投影仪〕〔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 〕给〔jǐ〕予恍〔huǎng〕假设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瞥〔piē〕见劫〔jié〕掠4、解词: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办,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可以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老师投影考虑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考虑〔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局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局部。
赞美圆明园,挖苦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决,对英法联军的进展了强烈谴责和辛辣挖苦。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 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 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惊骇.(hài) 瞥.(piē)见 箱箧.(qiè) 赃.(zāng)物 制裁.(cái)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晨曦.(xī) 劫.(jié)
掠 (2)词语释义 丰功伟绩: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箧:小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惊骇:惊慌害怕。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次(4—9)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答案示例:(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请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答案示例: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重。
(二)研读分析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答案示例: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雨果通过哪些语句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使用这种语言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反语来谴责。词语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2)请通过课文品析雨果的人格魅力。 答案示例: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雨果勇揭真想,何等良知!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示例: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 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2.写法探究 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3.品味赏析 揣摩以下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示例:第1句,“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二、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才会有圆明园的悲剧。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一雪前耻,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