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史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4
姓名:** 学号:201531020***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论美国扩张及二战后外交政策美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东瀕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四,人口总量超过三亿人。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在费城正式通过《独立宣言》。
由此宣告美国诞生。
其建国至今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是美国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
美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诸多的巨大影响力均领衔全球。
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由于英国对美洲殖民地的剥削,同时由于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了北美人的反抗。
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
1776年7月4日的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其中以萨拉托加大捷为转折点,美军开始走向胜利,最终在1781年英国在约克镇投降,此后在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为以后美国的领土扩张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便开始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美国开始朝着世界大国的方向迈进,由此奠定了今日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美国除了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外,美国也不断蚕食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地。
蚕食的手段主要包括武力和金钱交易,其中著名的是"路易斯安那"购地案。
美国在领土扩张期间,美国国内爆发了南北战争,爆发了两次英美战争,同时也爆发了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成为西半球的霸主,同时也奠定了美国全球帝国的基础。
美国在1783年~1898年期间参与的这几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战争,使得美国开始挤身于世界大国行列。
美国与法国进行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美国用2726多万美元买下了路易斯安娜214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英亩都不足3美分,使美国当时的国土面积翻了一番。
美国冷战时期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的外交策略作者:陈瑞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冷战持续的40余年期间,对抗苏联成了整个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针。
自杜鲁门以后,历届美国总统都把对苏外交作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因此,以历届总统上台后对苏政策为主线,可以整体把握冷战时间美国时期外教战略。
考察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的对苏政策,更能对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美国外交;美国外交战略;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近代历史上称雄世界几百年的欧洲不再处于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
美国则出于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在世界政治舞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西方列强的衰颓与美国实力的急剧膨胀,为美国实现其扩张梦想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在其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球性大国。
正由于有着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国的政治野心和扩张要求便与其实力同步增长。
杜鲁门上台伊始便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然而,苏联在战争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东欧一批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使美国按照自己意愿构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企图受挫。
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
冷战使国家安全问题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也表现出从全球战略着眼,前所未有的全球干涉主义倾向和外交与军事、安全紧密结合的特点。
考察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的对苏政策,便能了解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战略。
一、杜鲁门的遏制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处于世界绝对优势地位。
美国国内主张扩张的倾向占主流,认为美国应该充当世界的领导,按照美国的意志来建立世界秩序。
但是,美国政治与经济扩张的企图却面临重重障碍:苏联、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力量以及广大的亚非国家;特别是苏联,令美国觉得棘手。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看到的美国"乒乓外交"口述历史档案顾宁36年前的4月10日,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开始了令世人关注的中国之旅。
2006年3月26日到4月4日,当年访问中国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中的7 位,又一次来到中国。
3月29日,在庄则栋国际乒乓球俱乐部,中国运动员和美国运动员举行了友谊比赛。
也就是在那一天,我才有机会把在档案中接触过的人(除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先生之外——我1985年在美国的安阿伯曾采访过他)与赛场上那些年过半百的运动员对上了号。
1985年春天,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西德尼·法因教授指导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转折点———…乒乓外交‟和美中关系”。
在为论文搜集史料过程中,我又有幸得到曾在卡特总统执政时,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管中国和印度支那事务资深官员、推动中美建交的中国通迈克·奥克森伯格教授的指导。
据奥克森伯格教授介绍,收藏在安阿伯历史图书馆中的“美中关系国家档案”是于1977年在他的建议下建立的。
档案中包括“美国乒乓球代表团1971年访华的口述历史档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参与接待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档案和尼克松总统有关档案。
我看到的这批档案包括:(1)口述历史。
这一部分涉及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的口述历史和担任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翻译人员的口述历史。
(2)参与接待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档案,其中包括中国通亚历山大·艾克斯坦(时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的档案;美方接待机构与中方单位间的来往信件和美国接待单位内部信件;(3)尼克松总统给美方接待人员和机构的信件等。
在这批档案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是值得一提的。
一是为了避开新闻界的追踪报道,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向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宣布正式访华邀请是在体育馆内没有窗户的一个锦标存放室里宣布的。
那是一次秘密会议,美方参加人有斯廷霍文、哈里森、蒂姆·博根和杰克·霍华德。
中方参加者是宋中和他的翻译。
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八个外交官,中国两人入榜,国人共同的骄傲!外交是一门艺术,外交可以很好的解决国际纠纷,并且降低了各国使用武力的可能。
所以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都不缺乏外交方面的人才,但如果谈到伟大的外交家,历史上又有多少个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那些伟大外交官的风采。
第八基辛格基辛格是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原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后担任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
作为一位现实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间,基辛格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并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辛格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他80多次访华,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代中国领导人都有交往。
在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官了。
第七阿里斯蒂德·白里安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是法国政治家。
外交家。
法国社会党创始人,11次出任总理,以对德和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非战公约和倡议建立欧洲合众国而闻名于世。
1927年,白里安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和美国国务卿富兰克·比尔林斯·凯洛格一起发起订立巴黎非战公约,又被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该公约反对以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问题, 并呼吁和平解决争端。
1929 年起,数次发表备忘录,倡导欧洲联合,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
第六俾斯麦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
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真因为他的铁血政治才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第五黎塞留黎塞留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
浅析门罗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张鼎鼎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1期摘要:门罗宣言是美国走向扩张道路的宣言,在美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文试从当时宣言产生的美国政治经济情况、欧洲因素以及拉美独立运动来分析其历史背景。
关键词:门罗宣言;历史根源;外交政策中图分类号:K1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76-02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经过独立运动,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西、葡等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十多个独立国家。
在拉美独立运动接近胜利的时刻,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单独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声明。
声明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则,即非殖民原则、互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这些原则相辅相成,构成后来的“门罗主义”对外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宣布任何欧洲国家都不得干涉南、北美洲的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门罗主义以及以后的“泛美主义”、“大棒政策”、“睦邻政策”等,实质未变,具有连贯性。
门罗宣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产生和逐步完善的。
本文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做简要分析。
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美国具有悠久的共和主义传统。
这种共和主义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门罗宣言产生的思想来源以及内在动力。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各州都具有较浓厚的民主精神。
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各州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宪法并建立起具有共和色彩的新的州宪法和新政府。
新的州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政府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公众谋利益, 美国的共和政体实际上已经确立下来。
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它规定“合众国保证联邦中的每一州皆为共和政体”。
这样,美国宪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
建国后,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派更是共和主义的维护者。
他反对奴隶制度,反对贵族门第特权,反对暴政,主张限制权力,维护人民的革命的权利及人民的民主权力,以及重视教育的作用等等。
《美国外交史》
姓名:温玖东
班级:实验艺术111
学号:2011063008
孤立主义是美国外交传统也是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
虽然20世纪下半叶多边主义主导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但是以孤立主义为基础的单边主义依然时隐时现。
众所周知,在美国
立国之后相当长久的一个历史时期中,美国外交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词》中就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下述基本原则:
(一)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而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附;
(二)为了保卫美国的安全,自由的美国人民必须对外国势力的阴谋诡计和影响有清醒的头脑,因为历史和经验证明,外国势力是共和政府最致命的敌人之一;
(三)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却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要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短暂的联盟,虽然对已经订立的政治性条约,应该忠实履行,但仅以此为限,以后不再增加;
(四)由于欧洲有一套与美国无关、或者关系非常微小的根本利益。
因此美国不能通过人为的纽带,牵连进欧洲的政局变换中去,或者卷进与欧洲为友或为敌的那些通常的结合和冲突中去;
(五)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美国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和战争问题上做出自己的抉择。
十分明显,华盛顿所提出的是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国际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其精髓为:"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而行动的。
"然而,恰恰就是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原则对日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实践,即推行不受他国和国际机构影响,不建立和依靠联盟,完全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实力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孤立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这种紧密关系,因此在自华盛顿确立了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之后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外交实践始终由单边主义为主导,即始终坚持不与任何国家(主要为欧洲列强)结盟,不卷入列强纷争,完全独立地处理外交和国际事务。
虽然,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美国在1823年推出了拒绝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从而将拉丁美洲划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以及在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波多黎各,吞并菲律宾,并进而在20世纪初组建白色大舰队,推行"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基本上是在"我们是为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行动"的孤立主义原则基础上单方面实施的。
这也就是说,尽管自华盛顿提出著名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得更具进取性、进攻性和扩张性,但其不介入欧洲事务,不与他国结盟,不为他国利益而只为自己利益服务的孤立主义宗旨则完全没有变化,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美国所实施的就是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主党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试图努力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而以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替代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威尔逊所提出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就是"要求美国人承认支持法制化和制度化形式的多边参与。
"也就是说,威尔逊认为美国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不受他国和国际机构影响,不建立和依靠联盟,完全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实力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政策,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调整国际关系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
1918年威尔逊向美国国会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系统地阐述了颇具他个人色彩的美国外交政策新原则,提出通过建立国际联盟来实现国际合作和保障世界和平的设想。
威尔逊的设想显然与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相背离,其实质就是大多数西方学者称之为的"国际主义"。
威尔逊的"国际主义"在外交实
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今天普遍认为的多边主义。
然而,美国公众和政治精英们对威尔逊改变美国孤立主义外交传统的做法并不认同。
虽然美国最终加入了协约国军事联盟,参加并与盟国一起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总统也在战后带着他的"十四点计划"远渡重洋参加巴黎和会,并且说服战胜国建立起崭新的多边主义国际合作机制——国际联盟,但是,他却没有能说服他自己的国家改变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批准《凡尔赛条约》和加入国际联盟,并进而以多边主义外交政策替代原先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威尔逊在巴黎和会结束后,一回国就向参议院提交了包括国际联盟盟约的《凡尔赛条约》。
他问道:"我们敢于拒绝它吗?敢于伤世界人民的心吗?"但是,当时的美国参议院就是敢于伤世界人民的心,因为孤立主义的原则就是"我们是为我们自己行动,不是为别人而行动的。
"尽管如此,威尔逊的"国际主义"外交原则和"多边主义"外交实践却对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
、美国和今天的世界
二战后国际社会五十年的进步,体现在先进国家对和平信念的日益坚定。
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二战之前被普遍接受的、以战争获取领土或经济利益的思维方式,从你死我活转为双方退让争取双赢。
美国两次介入世界大战,作出重大牺牲,目的都是让世界重返和平。
应该说,以美国开始创导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
原先战火不断的欧洲大国,如今有了自己的联盟,相互开放了边界,甚至有了统一的货币。
这样的和平景观,是二战以前所无法想象的。
这是文明的发展,是联合国成立以后,世界以大国为主协调和平、防止局部区域的战火酿成世界战争灾难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由于文明发展的不平衡,五十年来局部战争仍然不能避免。
这些战争造成巨大伤亡,但是由于有了国际协调和干预的机制,这些区域战争终未扩展而酿成世界范围的战争。
参与运作的国家和他们的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已经支付和正在支付着巨大的生命和金钱的代价。
而他们艰难努力所带来的世界和平,不仅给他们自己的人民带来安宁,也使全世界所有的平民受益,其中包括那些战火纷争不断的当事地区的人民、和那些看上去远离事发地点的地区的人民。
参与这样工作的国家,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犯错误。
但是,在不断完善中的这样的机制,仍然是今天维护世界和平的必需。
它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因为人的智慧还远没有达到全球一致坚持和平的地步。
而在今天世界的发展程度下,任何地区的局部战争都可能影响世界和平。
以美国为主、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大国,还是必须继续履行他们的历史职责。
这是一种道义责任。
这样的认识,已经是世界上各文明国家的共识。
因此,不论遭到怎样恶意的武力攻击,美国都不可能再退回孤立主义。
由于中国的加速开放,必然将推动它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步上升,可以预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参与调节和干预制止战争行为的份量,也会在未来逐步加重。
这些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各种可能的手段扑灭战火、迫使非理性冲突的双方都退让出他们的一部分利益,以妥协达到和平。
这些工作本身一定是危险的。
冲突地区大多处于非理性状态,大多没有利益退让达到双赢的思维习惯,大多存在一些带有偏执和狂热的组织或个人。
参与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必须理解,这样的工作必然会招致敌视、嫉恨和误解,甚至恶意的武力攻击。
美国只不过因为它今天在这项工作中的实际地位,首当其冲而已。
事实上,假如没有美国的参与,中东的和平进程可能至今没有开始。
中东和平进程的每一个重要步骤,几乎都是在美国完成的。
这就是今天在美国受到攻击后,以色列的领导和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都表示极度震惊和谴责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这里介绍美国走出孤立主义,走向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
必须说明的是:攻击美国事件的本质,是一个反人类的罪行。
今天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民都已经进入这样的文明阶段:面对这样的罪行,不论它发生在哪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出于本能地、如条件反射一样的作出反应,那就是不究其任何原因地谴责暴行、为受难者哀伤和对受难国表示支持。
这是人类良知的必然反应。
缺乏这样反应的地区,在未来的世界事务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将还有相当一段艰难跋涉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