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翼:现状与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216.51 KB
- 文档页数:6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王家瑞【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
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一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
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
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
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
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影响拉美左翼的三种社会主义思潮柴尚金(2008.6)20世纪以来,拉美社会主义流派众多。
信奉社会主义的拉美左翼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激进的、温和的,还有托派的,均各有特色。
在拉美五颜六色的左翼光谱中,目前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大致有三种:共产党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左翼政党主张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以查韦斯为代表的具有拉美特色的“21世纪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现在仍是拉美共产党追求的理想目标拉美历史上有着深厚的社会主义传统。
早在19世纪拉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南美解放运动领袖、委内瑞拉人西蒙•玻利瓦尔和古巴民族独立先驱者何塞•马蒂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其革命理论是拉美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
19世纪70年代拉美就受到马恩创立的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建立了第一国际的支部,1878年墨西哥社会党成立,1892年巴西出现了社会主义工人党,古巴成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党。
在20世纪拉美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政治思潮,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拉美和秘鲁实际相结合的马里亚特吉思想、切•格瓦拉的“游击中心主义”、通过武装斗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古巴社会主义,还有通过议会和民主道路执掌政权后实行的圭亚那“合作社会主义”、智利阿连德的社会主义等,这些都是由拉美人在实践中创立的。
此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督教社会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等在拉美也有很大影响。
拉美虽出现过许多社会主义思潮流派,但无论信奉什么,都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的希望,也是解决拉美问题的答案,肯定“拉美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拉美多数国家成立了共产党,不少国家的社会党正式改建成共产党。
20世纪50年代共产党组织已遍布拉美和加勒比所有国家,总数约30个。
由于受60年代国际共运大论战的影响,拉美一些共产党发生分裂,这些发生分裂、各式各样的共产党有44个。
这一时期,在西半球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古巴,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通过武装斗争建立了革命政权,一些左翼政党纷纷进行武装革命斗争,有的也建立了左派政府。
日本左翼势力主要是指以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为基本目标,以维护日本新宪法、反对日本重新武装、维护和平为基本政策的革新势力,其中日本社民党(其前身为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是日本左翼势力的主要代表。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左翼势力迅速发展,成为日本政坛能与保守势力相抗衡、相对峙的主要力量。
苏东剧变以后,以日本社会党(后改为社民党)、共产党为主要力量的左翼势力陷入低潮。
左翼势力大幅衰退,不仅不能对保守势力构成威胁,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随着日本保守势力的不断加强,日本左翼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对保守势力尤其是右翼势力进行有效的制衡。
在日本右翼势力日趋猖獗、无所顾忌的21世纪初期,日本左翼势力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谷时期。
尽管如此,日本左翼仍然是牵制保守势力特别是右翼势力的主要也是唯一的力量。
曾经辉煌的战斗历史日本战败后,以美军为主的盟国军队对日本实行了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措施。
随着民主化措施的逐步实施,在战前受到镇压和压制的日本左翼势力得到空前发展,其中日本社会党、日本共产党的发展最为迅速,在艰难中前行的日本左翼势力■ 朱艳圣/文也最为引人注目。
在1946年的战后第一次大选中,日本社会党就成为第三大党。
在新宪法实施后的1947年第一次大选中,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
正是通过这次选举,日本社会党组成了以片山哲为内阁总理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尽管片山内阁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其对在日本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更重要的是,社会党政权的存在反映了社会主义势力在日本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能与保守势力相抗衡的新兴力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民主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竞争性政党政治的发展。
片山内阁之后,日本社会党陷入左右之争。
随着工人运动、群众运动的蓬勃开展,左派势力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社会党的主导力量。
为了将日本纳入其反共体系,美国与日本保守政府达成的片面媾和、重新武装日本并使日本成为美军驻远东军事基地的协定,激起了包括革新力量在内的广大日本国民的反对。
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是20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一场重要政治运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和时期的角度,对世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探讨。
一、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1917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这一事件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苏联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积极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另一方面,苏联在冷战期间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这场意识形态的竞争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社会主义运动成为20世纪的重要议题。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实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尽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存在一些特殊性和适应性,但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
中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与和平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社会主义运动也曾兴起。
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受到古巴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系列的左翼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政权。
这些运动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手段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社会公正。
同样,在非洲,一些国家也曾出现过社会主义政权,试图通过国家控制经济资源和重建社会秩序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并实现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
当代世界加拿大左翼政党的历史与现状邓 超内容提要加拿大左翼政党众多,大致可以分为激进左翼、中左翼和新左翼三类。
激进左翼历史最长,但目前元气大伤,在最近五次大选中,得票率不断降低。
中左翼在加政党政治中影响力较大,但在近期的选举中出现下滑,未来能否有所作为还有待观察。
新左翼历史最短,但缺乏政治经验,且属于运动型政党,随着社会运动的潮涨潮落而大幅波动。
关键词加拿大共产党;平民合作联盟;新民主党;加拿大绿党DOI: 10.19422/ki.ddsj.2018.11.016加拿大左翼政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在全国政治体系中的影响力也强弱悬殊。
根据它们的政治纲领,目前加拿大的主要左翼政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激进左翼、中左翼和新左翼。
前两种属于传统左翼政党,第三种属于新兴左翼政党。
加拿大传统左翼政党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党,另一部分是主张通过议会道路对资本主义渐进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新左翼政党是以生态运动、民族主义运动、和平运动和民权运动等新社会运动为社会基础的运动型政党。
本文主要探讨这三类左翼力量的历史背景、理论主张和发展现状,以增进对加拿大政党政治的研究。
激进左翼举步维艰加拿大共产党(以下简称“加共”)诞生于1921年。
纵观其发展历程,该党不断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
加共甫一建立就遭到取缔,随即转入地下。
此后,加共为获得合法身份,以“加拿大工人党”的名义开展活动。
[1]1927—1929年,加共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策争论和意识形态斗争,托洛茨基派与所谓的“北美例外论”派被清除出党,甚至连党的总书记杰克·麦克唐纳也不例外。
1924—1931年,加共获得了有限的合法地位,但随后在1931—1934年又遭镇压,八名党的领导人被逮捕并监禁,无奈再次转入地下。
1934—1940年,加共获得了合法地位。
在大危机时期的社会斗争中,加共和平民合作联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是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政治运动之一,其代表了一种试图建立公正、平等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体系的理念。
社会主义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工业革命后期的欧洲,但是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的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下半叶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政治派系中出现的思想倾向,其核心是试图通过废除私人财产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来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首先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21个欧洲城市的工人阶级叛乱和1848年充满了民族、政治和经济紧张的欧洲大陆革命,使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和影响开始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旨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组织和团体,并引发了反对不公正社会安排和阶级制度的社会运动。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于1864年,它是全球范围内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之一,它的目标是通过工人和贫民的联合来推动社会和政治变革。
在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下,欧洲和美洲的工人运动组织了一系列的罢工和示威活动,从而提高了工人们的关注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60年代创立了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之上的,他们的思想成为了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指导。
他们的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等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影响深远。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分歧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早期的工人运动延伸到了非殖民化、反战、土地改革和女性权利等运动领域。
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公正、平等和合理的社会,其中人民掌握政治和经济的权力是取得社会公正的关键。
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在俄罗斯,1917年的十月革命带来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导致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拉美左派力量和公民运动的前沿——圣保罗论坛和世界社会论坛的特点及其意义拉美政治研究生贺钦圣保罗论坛和世界社会论坛,是拉美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颇具影响力的左派进步运动和非政府组织的论坛。
论坛反全球化、反新自由主义,倡导合法斗争、替代现行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争取民主未来和全球善治的主张,集中代表了两极分化的世界格局中弱势群体的力量和呼声。
其广泛多元的参与主体、民主自由的组织形式、激进开放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拉美、乃至全球左派力量和公民社会,在追求普遍价值认同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热情。
圣保罗论坛是拉美左派政党和进步力量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的地区性论坛。
1990年,在巴西劳工党的号召下,拉美左派力量齐聚巴西圣保罗市,就世界和地区形势、左派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如何应对新自由主义等问题展开了空前的讨论。
此后,作为拉美地区左派进步组织的盛会,该活动以固定形式保留下来,并被正式命名为“圣保罗论坛”,每年由拉美各国的左派力量轮流承办。
最新一届的圣保罗论坛于2002年在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举行。
来自拉美国家以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44个左派政党和组织的近700名代表或观察员出席了这届论坛。
如今,圣保罗论坛已发展成为拉美地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左派进步运动,论坛与会者遍布世界各地。
始于2001年的世界社会论坛,是以圣保罗论坛为主的拉美左派进步力量倡导发起的世界性的公民运动和非政府组织的论坛。
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举办了三届,现已被永久性命名为“阿雷格里论坛”。
第四届世界社会论坛于2004年1月在印度的西部城市孟买召开,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2500个非政府组织的近8万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以“反战和寻求公正”为主题的论坛。
下一届世界社会论坛将于2005年1月回到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举行,并从此固定在该城市召开。
被称为“穷人联合国”的“世界社会论坛”,与全球权力精英主导的“世界经济论坛”分庭抗礼,现今已成为世界各大洲的中左政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运动广泛参加的“反帝、反新自由主义、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前沿阵地。
析外国一些共产党和左翼政党通过议会斗争道路上台执政作者:柴尚金来源:《当代世界》2008年第11期进入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仍处于低潮,但经过苏东剧变洗礼和调整革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在选举中获胜的范例。
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和一批拉美左翼政党纷纷上台执政,在新自由主义横行世界的全球化中开启了“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为多极世界选择了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共产党和左翼政党通过议会斗争取得政权2001年,摩共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成为前苏东地区第一个通过合法选举上台执政的共产党,并在2005年大选中再次获胜,继续执政至今。
摩共执政后没有单纯地固守理论模式,而是在管理国家的实践活动中根据现实条件将党的理论和纲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治国规划。
目前,摩共继续按欧盟的要求改造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经济体制,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摩共是在苏东剧变后成立的,该党成立之初就宣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方向。
在严厉批判“戈尔巴乔夫式改革”、深刻汲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内容包括“新阶段论”、“革新形态的社会主义”目标和“两个政治阶段论”。
该党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并未历史性地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摩共将通过“泛民主主义阶段”和“复兴社会主义阶段”,建立“形式上更新的、符合当代生产力条件、生态安全和社会任务要求的社会主义”。
摩共始终强调自己是以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党内改革、建立现代型政党的主张。
摩共非常重视利用现代的民主政治手段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威望和影响。
在2008年2月举行的第六届总统选举中,塞浦路斯劳进党总书记赫里斯托菲亚斯当选总统,成为塞浦路斯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人总统;劳进党成为执政党,与民主党和社会民主运动组建联合政府。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基本矛盾和趋势-访经济学家程恩富丁晓钦内容提要本文分析当代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多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揭示了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基本经济矛盾,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能否阻止科学社会主义最终替代多模式的资本主义。
丁晓钦(以下简称丁):程教授,从西方国家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出现一些新变化,并未如想象的那样走向崩溃,经济似乎仍然是有活力的。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力是什么?是否已构成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资本主义体系实现了全球化吗?程恩富(以下简称程):总的说来,由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各种实现机制的不断调整,确实出现了新的变化。
其中,有些变化适应了人类进步的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一般要求和资本主义特殊要求,有些变化则是退步。
如新自由主义某些措施引发的大众福利减少等经济社会变化,新帝国理论和战略引发的军事凯恩斯主义及其内外变化。
精通历史辩证法的马克思和列宁曾指出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替代或“走向崩溃”是一种可长可短的历史趋势,本来就未曾预言和断定哪些国家某年或某百年必定垮台或崩溃,即使采用“垂死性”的比喻,也是特指长短不定的历史过渡性,而非其他理解。
因此,发达或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在发展、经济有活力,仍然没有脱离“有时停滞占上风、有时发展占上风”的“列宁预测”。
综观近10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原苏东地区的一些国家是倒退的十年,拉美是失去的十年,日本是爬行的十年,美欧是缓升的十年。
被联合国认定的4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亦称第四世界),也没有通过私有化等新自由主义途径富强起来,有的反而更加贫穷。
全球经济迫切需要在反思和超越新自由主义的保守经济理念中振兴和健康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因素:一是科技发展,二是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因素,视各国的内外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就得益于原苏东地区的一些国家经济转型后的“人才红利”、市场机会、美元掠夺、经济霸权、军火高利等。
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1.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西方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是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西方国家中的中左翼政治力量,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他们的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名称。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工人运动中进行活动和发挥影响的,不仅有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还有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社会民主派、社会民主主义者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社会民主派?社会民主派最初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
马克思指出,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消灭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两极,而是为了缓和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其实质始终是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但是这种改造始终不超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
由于他们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不把自己称作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作共产主义者。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出现的特殊形势要求工人政党在革命尚未提上日程的时候,要慢慢地训练人民群众,在日常斗争中善于妥协,既不回避选举,也不放弃议会斗争,这种形势使得社会民主主义这个概念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迅速流行起来;但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广泛传播,又使得这些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人也接受了共产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这种情况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个概念的态度作了一些调整:暂时容忍了它。
在恩格斯的直接指导下,1889 年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创建的第二国际,其所属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在其纲领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经济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国家学说和革命理论为根据的,它们都在党纲党章中阐明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把通过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891年的爱尔福特纲领中就详尽地表述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