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7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诊治和后续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也成为了近年来神经学学科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部或全脑缺血,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长期残障。
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突发性,进展快且经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面部、上肢和下肢的运动障碍,感觉丧失和失语等。
2. 诊断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应首先全面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其是否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表现。
此外,还应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例如颅脑CT或MRI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 诊断标准根据国内外共识,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基于以下标准:(1)病史表现符合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和体征;(2)MRI脑成像证实存在急性缺血性病变;(3)排除其他可能的缺血性脑病变,如继发性脑出血和脑动脉瘤等。
4. 急性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控制血压、血糖、纠正高凝状态、降低脑水肿等。
同时,根据患者卒中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或开颅手术等。
5.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对缺血区的灌注,缓解卒中症状和减轻组织损伤。
患者在获得经过专门溶栓治疗的医生和医院批准后,可以使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
尽管溶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大,但是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带来巨大的益处。
6. 康复期治疗康复期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环节。
患者在经历急性期治疗后必须进行康复期治疗,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后遗症和恢复功能。
康复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疗法,如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社交疗法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发布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一系列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成果的发布,静脉溶栓新药物替奈普酶(TNK)获得了非劣效性证据;血管内治疗适应证得到了有效扩展;基于替格瑞洛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获得了在携带细胞色素P450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AIS 患者中的证据。
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在静脉溶栓药物的应用和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的扩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基于此背景,我国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2023》),对AIS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推荐意见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本文将系统回顾这些关键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指南2023》中的重要推荐意见及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治疗指导,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策略。
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CATIS显示,发病48 h内的患者在入院24 h后进行降压治疗虽无明显益处,但基本安全。
CATIS-2指出,与延迟至第8日进行降压治疗相比,在轻中度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48 h内立即行降压治疗并未降低其90 d 的依赖或死亡风险。
针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BP-TARGET研究发现,与标准降压(130~185 mmHg)(1 mmHg=0.133 kPa)相比,强化降压(100~129 mmHg)并未有效降低患者术后24~36 h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ENCHANTED2/MT表明,与非强化降压组(140~180 mmHg)患者相比,术后1~72 h强化降压组(<120 mmHg)患者的90 d功能预后更差,7 d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更高,且未减少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有哪些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梗死。
它是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大脑部分区域缺氧和缺血而引起的,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
下面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式。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最早阶段,通常在发病后的几个小时内。
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及时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和预后至关重要。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中,主要目标是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流灌注,保护残存的脑组织,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急诊抢救、溶栓治疗、血管重建治疗以及支持治疗和护理等。
1、急诊抢救在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抢救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有需要时辅助通气或进行气管插管。
维持循环稳定:监测和维持患者的心跳、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治疗并发症:积极处理并发症,如颅内高压、脑水肿、心律失常等。
2、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大脑的血液供应。
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内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给予患者,以溶解血栓,恢复大脑灌注。
动脉内溶栓治疗:将导管经过动脉插入体内,直接将溶栓药物送达到闭塞血管部位,更直接、迅速地溶解血栓。
3、血管重建治疗血管重建治疗旨在通过恢复血流通畅性来改善病情,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血管成形术(如血管扩张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成形术(如血管扩张术):通过导丝和球囊等器械,使血管重新扩张通畅,恢复血流灌注。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部位置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4、支持治疗和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和预防低血钠、低血钾等异常情况。
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评估及处理一、概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
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二、急诊评估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既往史,用药史等。
2.体格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给予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
3.辅助检查(1)脑病变检查1)头CT平扫:首选,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协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
2)头MRI(含DWI+ADC序列):D 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识别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对应的ADC序列表现为低信号。
(2)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超声、TCD、MRA、CTA、DSA等,有助于了解卒中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
(3)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及心肌酶、凝血。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1.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语言障碍、凝视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头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
(3)卒中严重程度?采用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是否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及禁忌证。
(5)结合病史、实验室、血管检查进行病因分型:多采用TOAST 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动脉夹层、血管炎、感染性疾病等)和不明原因型5型。
四、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1.一般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必要时予退热、抗生素、吸氧、气道支持及辅助通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处理有哪些(1)吸氧与呼吸支持: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应给予吸氧,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2)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小时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以便早期发现心脏病变并进行相应处理;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3)体温控制: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明确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体温高于38。
C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4)血压控制:约7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主要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升高、意识模糊、焦虑、脑卒中后应激状态、病前存在高血压等。
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压增高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小时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
目前关于脑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脑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可靠研究证据。
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20毫米汞柱,56%的患者舒张压2120毫米汞柱。
脑卒中患者低血压可能的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排血量减少等。
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准备溶栓者,应使收缩压〈180毫米汞柱、舒张压〈100毫米汞柱。
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升高等情况。
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N20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谨慎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有原发性高血压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小时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提要一、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与诊断四、治疗进展五、问题与展望一、概述1概念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陷。
2脑血管病的分类1995年10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将脑血管疾病分为十类:无症状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脑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炎,其他动脉疾病和颅内静脉病,静脉窦及脑部静脉血栓形成。
3中西病名的界定: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中医称为中风;由于该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状多样,就象自然界变幻莫测的风,故取类比象曰中风; 中风临床四大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或失语; 中风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
4流行病学;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约5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0万人,其致残率约70%,而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美国每年由该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500亿美元。
脑卒中现已成为使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1.血管壁的病变 :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硬化,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栓形成是脑梗塞常见原因。
其他如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炎、颅静脉病变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动脉内膜损伤(包括动脉营养血管)破裂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使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增厚,动脉弹性回缩力降低,血小板及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纤维素等附着于受损粗糙的内膜上,易于造成动脉管壁的血栓形成。
在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若有局部或全身血压降低,血液灌流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血管痉挛等,使血栓逐渐扩大,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
脑动脉硬化好发于颅底大血管、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颈动脉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