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课前三分钟,我利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丝路片断来导入,学生被那宏大的场面所吸引,一下子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通过“体验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游戏,学生体会到当时张骞出使的艰难险阻,在课堂掀起了高潮。
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它学习的难点是地理名词多,学生不容易掌握。
所以,我安排了“根据课本的描述,绘制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这一环节,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认识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生往往只能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商业通道这一层面。
这需要教师点拨。
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一位(古代的商人/学者/旅行家/工匠/使节),如何利用丝绸之路?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丝绸之路除了物质上的交流之外,还有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交流。
联系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开发丝绸之路?这一问题,让他们联系现实,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的教学。
所以我觉得本课在实施时,要注意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节奏要紧凑,做到有放有收,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教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对于历史接触不多,且又兴趣不高的情况,我在设计引入时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即从对自己家乡的描述引入,这样就使得历史贴近了生活。
本课有两大重点内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认为历史的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不仅要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懂,让学生喜欢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为这样就会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前设计的时候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一问题,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视频,意在加强学生识图能力同时升华张骞的爱国精神,以及学生应当如何学习他,以他为榜样。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2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价值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第1篇一、引言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纷纷开展丝绸之路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总结丝绸之路实践教学成果,分析其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实践教学成果概述1.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丝绸之路实践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组织策划等综合能力。
2. 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丝绸之路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外国留学生、专家学者等进行互动,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今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3. 专业技能培养丝绸之路实践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考古、语言、艺术等。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了专业技能。
例如,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领域,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学术成果丰硕丝绸之路实践教学带动了相关学术研究。
许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这些成果为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了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5.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丝绸之路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支教、扶贫、环保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实践教学成果也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实践教学成果分析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丝绸之路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文化传承与弘扬丝绸之路实践教学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叫XXX。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2024人教版新教材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下面我将从: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课是2024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以及针对此战略,我国近年来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活动和事件频繁且丰富。
因此,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本课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两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中的内在联系。
通过阅读材料立足史料,实证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提升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立足时空观念,通过敦煌壁画、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以及视频等,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立足家国情怀,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通过了解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初步树立国家版图意识【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远航至马六甲、波斯湾、东非等地,成为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此次航海活动不仅对我国古代航海技术和文化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从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探讨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历史价值1. 促进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他率领的船队技术突破了古代航海的诸多难题,如航海定位、航海测量等,推动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2. 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在远航过程中,郑和的船队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3. 树立了我国古代的国际地位。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事件,通过这次航海活动,我国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树立了我国古代的国际地位。
二、现实意义1. 促进了我国海洋强国的崛起。
郑和下西洋活动的成功,使得我国古代成为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海洋强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如今海洋强国的崛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合作。
郑和下西洋活动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合作,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如今的周边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地位。
郑和下西洋活动使得我国在国际航海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我国在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性,对我国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总体来看,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件。
通过这次航海活动,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得到了发展,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得到了促进,我国古代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对我国的海洋强国崛起、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地区的合作、我国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地位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 1 -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 2 -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 ,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 - 3 -
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 ,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 - 4 -
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 5 -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