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适应症及操作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小儿捏脊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小儿疾病。
该疗法适用于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疾病,如发育迟缓、脊柱侧弯、胸骨畸形、驼背等。
下面介绍小儿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1. 检查身体状况:在进行小儿捏脊法之前,需要仔细检查小儿的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脊柱曲度等,以便确定疗程和治疗重点。
2. 确定治疗位置: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疾病症状,确定治疗位置。
一般来说,小儿捏脊法的治疗位置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调整体位:在治疗时,需要让小儿平躺在床上,保持身体松弛,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枕头或毛巾卷等辅助工具来调整体位,以便进行捏脊。
4. 确定手法:小儿捏脊法的手法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揉、推、捏、按等手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5. 开始捏脊:根据治疗位置和手法,开始对小儿进行捏脊。
在进行捏脊时,需要注意手法的力度和节奏,以及小儿的反应。
6. 结束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需要对小儿进行适当的休息调理,避免剧烈运动和受凉等情况。
总之,小儿捏脊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需要注意小儿的身体状况和反应,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介绍小儿捏脊,又被称为小儿推拿,是一种源于中医理论的手法,通过按摩儿童的脊椎,以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发育。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对于达到预期效果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解释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进行小儿推拿。
操作方法准备工作在进行小儿捏脊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环境安全、舒适。
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1.确保操作环境温暖,避免护理过程中小儿受凉。
2.保持操作环境安静,避免儿童分心和紧张。
3.使用干净、柔软的垫子或毯子,以提供舒适的支撑。
捏脊动作要领在进行小儿捏脊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以下是小儿捏脊的动作要领:1.动作轻柔:小儿的脊椎尚未完全发育,骨骼较为脆弱,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
2.均匀有力:捏脊时需要用指腹或掌心配合适当的压力进行揉捏,力度要均匀有力,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3.从上至下:按摩脊椎时应从上至下进行,一般从颈椎开始,然后逐渐向下进行,直至腰椎。
4.温和节奏:营造一个温和而稳定的节奏,不要过快或过慢,保持适中的速度。
5.积极配合:在进行小儿捏脊时,需要与小儿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其放松身体,配合操作。
动作示范颈椎捏脊1.让小儿平躺,并保持颈部处于自然伸直的状态。
2.用指腹轻柔地按摩颈椎区域,先由上至下进行揉捏,然后轻轻推压颈椎两侧的肌肉。
3.重复上述动作5-10次,以舒缓颈部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背部捏脊1.让小儿趴在腹部,保持身体平稳。
2.从颈椎开始,用指腹或掌心配合适当的压力,沿着脊椎两侧肌肉组织的走向进行揉捏。
可以用双手轮流进行操作。
3.随着从上至下的按摩,逐渐增加揉捏的力度,但记得要保持温和、均匀的节奏。
4.重点关注脊椎两侧的压力,以减缓肌肉紧张和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腰椎捏脊1.让小儿俯卧,双腿自然伸直。
2.从背部开始,用指腹或掌心以合适的力度按摩脊椎两侧的肌肉组织。
可以采用揉捏、推拿等手法。
简述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小儿捏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保健方法,对于促进小儿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
一、准备工作1.选取合适的时间:最好在小儿睡前或饭后半小时左右进行,以免影响消化和睡眠。
2.选择合适的场所:最好在安静、温暖、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避免受到寒冷或刺激。
3.准备工具:需要准备一块柔软的毛巾或毯子,以及一些按摩油或润肤霜等辅助工具。
二、操作方法1.调整小儿姿势:将小儿平放在柔软的毛巾上,头部稍微抬高,使其舒适放松。
2.开始按摩:用手指从颈部开始向下按摩脊椎两侧,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或轻揉。
3.进行捏脊: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儿脊椎两侧的肌肉,从上到下依次进行捏压。
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左右,每次按摩10-15分钟。
4.注意事项:在进行小儿捏脊时,要注意力度、频率和时间的控制。
不要过于用力或过于频繁地按摩,以免造成不适或伤害。
三、动作要领1.腰部捏脊:双手交叉放在小腹处,从下往上顺序进行捏压。
2.胸部捏脊:双手分别放在小儿胸前两侧,向外推开后再向内揉动。
3.颈部捏脊:双手分别放在小儿颈部两侧,向上推开后再向下揉动。
4.头部捏脊:双手分别放在小儿头顶和后颈处,轻轻搓动头皮并进行按摩。
5.肚子按摩:用手掌轻轻按压小儿肚子周围的穴位,并做环形揉动。
6.四肢按摩:用手掌轻柔地按摩小儿四肢周围的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
以上就是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
在进行捏脊时,要注意小儿的身体状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按摩力度和频率。
同时,也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传染病或意外事故发生。
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
小儿捏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
以下是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及动作要领: 1. 小儿捏脊的操作方法:
(1) 取坐位或仰卧位,家长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小儿脊柱两侧,拇指在后,食指和中指在前,三指呈弓形,用力捏起小儿肌肤。
(2) 两手依次向颈部方向捏起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 (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3) 重复 3~5 遍后,再按揉肾俞穴 2~3 次。
2. 小儿捏脊的动作要领:
(1) 捏脊时,要捏住小儿肌肤,拇指在后,食指和中指在前,三指呈弓形,用力捏起小儿肌肤。
(2) 捏脊时要轻快、平稳,不能过快或过慢,以免引起小儿不适或哭闹。
(3) 捏脊时,要捏住小儿肌肤,慢慢推进,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伤害。
(4) 捏脊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 小儿捏脊疗法最好在空腹或餐后 1 小时内进行,以避免饮食影响疗效。
《捏脊法:动作要领、作用及应用及注意事项》捏脊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推拿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要领、显著的作用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注意事项,成为中医治疗和保健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动作要领捏脊法的动作要领至关重要,准确的操作手法是确保其疗效的基础。
施术者应洗净双手,保持手部的清洁和温暖,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患者通常采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充分暴露背部。
施术时,用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相对,着力于背部脊柱两侧的肌肤上。
拇指在后,食、中、无名指在前,三指同时用力夹持肌肤,从骶尾部开始,沿脊柱向上边推边捏,一直捏到大椎穴(后颈部最高点的棘突下)处,一般重复 5 至 10 遍。
在捏拿肌肤时,要注意提拿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轻导致难以起到刺激作用,也不可过重而损伤肌肤。
提拿的速度要均匀,不宜过快或过慢,以保持节奏感和连贯性。
每捏 3 下需将肌肤轻轻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这样可以更好地刺激穴位和经络,增强疗效。
在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手部的稳定和灵活,根据患者的芳龄、体质和病情等情况,灵活调整力度和手法的轻重缓急,做到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二、作用(一)调节脏腑功能捏脊法通过对背部脊柱两侧经络和穴位的刺激,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可以改善脏腑的气血运行,增强其生理功能,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失眠、心悸、气短等心肺功能失调的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二)增强免疫力捏脊法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刺激背部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于预防感冒、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促进生长发育对于儿童来说,捏脊法更是一种促进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营养吸收,从而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捏脊法还能够刺激脊柱上的相关穴位,促进脊柱的生长和发育,对儿童的身高增长和身体形态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发布时间:2022-11-23T06:45:13.7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何关义[导读]小儿捏脊,怎么捏才正确?何关义(德阳市罗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四川德阳618500)捏脊疗法是临床常见的小儿推拿法之一,主要通过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预防和改善各类后天不足引起的虚弱病症,例如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
由于捏脊疗法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尤其适合家中有小儿的家长学习,可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开展捏脊疗法,有助增强幼儿的基础体质,锻炼与提高其抗病能力,积极预防各类小儿疾病的发生。
那么小儿捏脊,到底该怎么捏呢?具体报道如下:一、捏脊疗法的原理晋朝的葛洪最早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提出捏脊的手法,书中提及:“拈取其脊骨皮……未愈更为之。
”指的就是以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捏到颈椎骨。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上来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延伸,神经系统从脊髓延展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而大脑则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活动。
从经络来说,脊背正中间为督脉,督脉乃是总督全身阳气的重要经脉,而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阳气同样十分旺盛,且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又总管着全身水液代谢。
总而言之,脊背就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枢纽,而捏脊疗法可通过刺激督脉和五脏背俞穴等,实现调整阴阳、中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便是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柱两侧的神经节和神经干,借助神经和体液因素调整内脏功能,实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作用。
二、捏脊疗法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手法(一)捏脊疗法的注意事项(1)每晚睡前施治,患儿最好保持空腹状态。
(2)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尾椎两旁的皮下组织,食指和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向前推,保持一紧一松,由腰部开始向肩颈部有规律地揉捏,尽可能地避免操作中断,便于经气流通。
小儿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小儿捏脊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对小儿的脊椎进行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整小儿的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小儿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进行小儿捏脊法的前提是要确保小儿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任何疾病或不适症状。
其次,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小儿放松心情,保持愉悦的状态。
接下来,按摩师需要让小儿躺在平坦的床上,将小儿的头部稍微抬高,让小儿的脊椎暴露在外。
然后,按摩师需要用手指轻轻按压小儿的脊椎,从上往下进行按摩,每次按摩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
5-10分钟。
在按摩的过程中,按摩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轻,以免对小儿的身体造成伤害。
2. 按摩的速度要缓慢,不宜过快,以免小儿感到不适。
3. 按摩的部位要准确,按摩师需要根据小儿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按摩部位。
4. 按摩的时间要掌握好,不宜过长或过短,以免对小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按摩师需要在按摩结束后,给小儿进行适当的休息,让小儿的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小儿捏脊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它可以帮助小儿调整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在进行小儿捏脊法的过程中,按摩师需要注意力度、速度、部位和时间等方面的掌握,以确保小儿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正确的捏脊手法:小儿年龄不同的捏脊方法法作用于背部称为捏脊或捏积。
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
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简单地说,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宝宝背部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的一种中医治病的方法。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捏脊方便、无创、安全、有效,适用范围广泛,非常适合家庭保健。
捏脊疗法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一篇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其中的捏脊骨皮就是我们所说的捏脊法。
原文是用于治疗成人腹痛的,后于明清时期将其用于小儿推拿治疗疳积、小儿腹泻、夜啼等疾病,并日趋成熟,所以至今为止捏脊法在小儿科中应用最多。
其实捏脊法在成人调理亚健康、调治慢性病方面也大有可为。
对于虚性体质常见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各种文献报道中的适用范围则更为广泛,将它誉为调理虚性体质的“金钥匙”也不为过。
捏脊法主要作用于各脏腑背俞穴(即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脉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华佗夹脊穴(部分背俞穴见附图)。
督脉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有关。
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
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及五脏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以现代医学的理论解释,脊柱两侧是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干,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
捏脊疗法通过对这些神经节、干的刺激,借助神经、体液因素来调整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治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捏脊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捏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通过按摩和调整脊柱,促进气血运行,加强免疫力,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小儿推拿捏脊操作方法:
1. 环境准备: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确保室温适宜,随后让宝宝平躺在柔软的床上或垫子上。
2. 准备工作:先给宝宝拍打、揉搓手掌和足底,以增加血液循环,然后除去宝宝身上的多余衣物,露出背部。
3. 推拿捏脊:双手握拳,用拇指指腹按着脊柱两侧的软组织,从下颈部开始沿脊柱上下推拿捏脊,由上往下,力度适中。
注意避开脊椎骨,要以肌肉为主要目标。
4. 脊柱侧按:双手分别按在脊柱两侧,由上往下,轻轻旋转按摩,以放松脊柱周围的肌肉。
5. 捏脊: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两侧的肌肉,从上往下逐一捏脊,每个穴位挤压数秒钟。
6. 结束:整个过程持续约10-15分钟,结束后用温水将宝宝的背部擦拭干净,可以适当做一些按摩。
注意事项:
- 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到宝宝的脊柱和肌肉。
- 推拿时要保持宝宝的舒适感,避免宝宝感到不适。
- 如果宝宝有皮肤过敏或其他慢性病情,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推拿捏脊。
- 如果宝宝出现异常不适感,如呕吐、流泪、情绪激动等,应及时停止推拿捏脊,并就医咨询。
- 推拿捏脊不适宜在饭前和饭后进行,最好选择在宝宝心情好,身体舒适的时候进行。
捏脊疗法的操作
捏脊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民间疗法。
主要治疗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而产生的食欲缺乏、腹胀、呕吐、腹泻、便秘等症。
具体做法是:让患者卧床或端坐。
操作者将双手握成空拳状,沿脊柱两旁,用拇指、食指两个手指将皮肤提起,由长强穴起顺背部正中,自下而上,拇指和食指交替捏提,向前推进至大椎穴为止,依病情轻重重复3~5遍,每天1~2次,6天为1个疗程。
捏脊宜在清晨空腹时进行,操作者双手用力要均匀,捏拿皮肤的厚薄松紧要适度,一般捏起皮肤高度在0.5~1厘米为宜。
捏脊疗法对患有心脏病者及背部化脓感染者不宜采用。
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1. 适用人群:具有躁动、反复、无价值行为等症状的患者;
2. 操作方法:
(1)将患者以悬垂位置放在床上;
(2)将患者的臀部和肩部位置同时抬高稍微进行推挤,推挤的距离可由小到大,若出现有效疗效可停止操作;
(3)拇趾用力撑住,将患者两腿整体缩近有节律地捏到胸部腹部之间,维持数秒后松开,并观察患者的反应;
(4)面部接触患者的双臂,使其联系起来,并用拇趾分别捏住双臂的桡侧,使其向内侧稍稍挤压,维持数秒,直到患者出现有效的疗效;
(5)手拇趾捏脊时可增加振动的手法,可以加速患者的调整。
小儿常见病症推拿穴位——第十六讲捏脊捏脊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推拿疗法,是老祖宗流产给我们的养生法宝,因为其操作是通过手指提捏脊背上的皮肉完成,所以叫“捏脊”,又因为对治疗“积滞”一类病症效果特别好,又称“捏积”。
【名称】脊柱【位置】后背正中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功效】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推脊则能清热。
【主治】厌食、疳积、腹泻、腹痛、便秘、夜啼、发热等。
【怎么操作】自下而上作捏法,称为捏脊;用示、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
① 捏脊② 推脊【临床应用】(1)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的主要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切慢性病,均有一定效果。
不仅常用于小儿厌食、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月经不调、胃肠疾病等。
(2)操作时亦可旁及足太阳膀胱经,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能增强疗效。
(3)捏脊一般捏5遍,前3遍仅捏不提,后2遍则每捏三下再将脊柱部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在捏脊后亦可按揉相应俞穴。
(4)推脊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推拿次数】捏单数,3-5-7遍;推100-300次。
(次数根据宝宝大小调整。
)【示例】【温馨贴士】1、给宝宝做推拿时力道要轻柔均匀。
2、根据宝宝大小、穴位位置和身体情况等,灵活掌握推拿次数。
3、对于上肢部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一般均以左手为主(亦可先推左手,再推右手,或只推右手)。
4、若宝宝皮肤干燥,可适当使用介质,如清水、油等。
中医捏脊的适应症及禁忌注意捏脊疗法的正确对象
捏脊是中医儿科常用的一种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积滞类病症的推拿外治法。
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由于它方便、易于掌握、且副作用少,故受到广大患儿家长的欢迎。
捏脊的适应症:捏脊是用来治疗小儿积滞、疳积等病症的。
以5岁以下的小儿为主要治疗对象,年龄越小,治疗效果就越好。
积滞是因小儿内伤乳食、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的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症。
二者均因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所致。
捏脊的禁忌症:对于高热惊厥、传染性疾病、痴呆、心脏病患儿应禁止使用捏脊疗法,以免加重病情。
捏脊的方法:捏脊时,要让患儿俯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背部,应力求卧平卧正。
操作者应立于患者左侧背后,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脊背之上(督脉之处),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起,沿督脉向上捏拿至风府穴,共捏6遍,捏到4遍时,向上捏提1次,捏完6遍以后,在肾俞穴按摩几下即可。
同时,室内的温度应保持温暖,捏完后应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防止感冒。
在治疗期间,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肥甘厚味及冷饮。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
即捏脊疗法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
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
儿童捏脊详细操作方法
1. 让孩子坐直或仰卧在床上,躯干放松。
2. 捏脊时需要使用拇指和食指,将其放置在椎间隙上,并用力往下按压。
3. 找到背部第一根椎骨,从这里开始捏脊。
用拇指和食指按压椎间隙,向下移动一到两个椎间距。
4. 在一开始的几次捏脊操作时,需要轻柔一些,以便孩子适应。
随后,可以逐渐加大力度。
5. 捏脊过程中,注意孩子的反应。
如果孩子有疼痛或不适的感觉,应及时停止操作。
6. 建议每次操作时间不超过15分钟,以免引起过度疲劳或伤害。
7. 捏脊结束后,可以适当按摩、拍打背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松弛肌肉。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捏脊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或有经验的成人进行,以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请勿自行尝试,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