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感染鹅艾美耳球虫的病理学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92.47 KB
- 文档页数:2
2023-11-09•常见疾病种类•疾病防治措施•常见病毒性疾病目录•常见细菌性疾病•常见寄生虫性疾病•疾病防治建议01常见疾病种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可引起鹅的大量死亡。
禽流感鹅细小病毒病鹅痘主要侵害雏鹅,具有高度传染性,死亡率高达90%。
由禽痘病毒引起的,多发生在雏鹅和青年鹅,以皮肤和黏膜的痘疹、丘疹、脓疱和痂皮为特征。
030201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
鹅副黏病毒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可引起心包炎、肝周炎等。
禽大肠杆菌病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表现为败血症。
禽霍乱由球虫引起的,常发生在雏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等症状。
寄生虫性疾病鹅球虫病由蛔虫引起的,可引起鹅生长迟缓、消瘦、下痢等症状。
鹅蛔虫病由螨虫引起的,可引起鹅瘙痒、脱毛等症状。
鹅螨病由于饲料中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或过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而发病。
营养代谢病由于药物、农药等中毒引起,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中毒性疾病如感冒、中暑等常见疾病。
其他疾病其他疾病02疾病防治措施饮水管理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避免水源污染和饮水不足。
饲料管理提供新鲜、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饲料霉变和营养缺乏。
饲养环境保持饲养环境安静、通风良好,避免环境过于拥挤和潮湿。
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免疫接种选择优质疫苗选择来自正规渠道、质量可靠的疫苗,确保接种效果。
正确接种方法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注意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
制定免疫计划根据当地疫情和鹅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定期清理鹅舍、水池等饲养场所,保持干净、整洁。
消毒措施定期对鹅舍、水池、饲养工具等进行消毒,预防疾病传播。
粪便处理及时清理鹅的粪便,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避免污染环境。
1定期药物预防23根据疾病发生规律和季节变化,定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
预防用药选择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的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合理用药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肉仔鹅常见传染病的防治郑岩1,黄彬2,张建新2,耿甲飞3(1.河南省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省开封市畜牧工作站;3.河南省邓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关心奶农,促进奶业发展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090(2020)22-0042-01一一一一一下半月1小鹅瘟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和番鸭的急性、亚急性败血性疫病,是肉仔鹅的头号大敌。
该病有可能使雏鹅一昼夜死亡几十上百只,也可能数天内全部死光。
预防小鹅瘟的最佳办法是做好种鹅的免疫。
从青年期开始,种鹅群不分公母,每4个月就要加强免疫一次。
种鹅群没有接种小鹅瘟疫苗的雏鹅,要通过注射“小鹅瘟抗体”予以保护,方法是在出壳3日内颈部皮下注射。
雏鹅注射小鹅瘟疫苗越早越好,一是效果好,二是节省疫苗。
1日龄1毫升/羽,2日龄1.5毫升/羽,3日龄2毫升/羽。
2副黏病毒病副黏病毒病是由Ι型副黏病毒引起的鸭、鹅急性、高度接触性疫病。
部分鹅群20日龄后的雏鹅,即可受副黏病毒的危害。
病鹅羽毛蓬松,缩脖闭眼,口鼻流黏性分泌物,拉黄色、绿色、白色稀便;也可见消瘦,双腿或单腿无力,转圈、偏瘫等症状。
该病的最大患病日龄可达300日龄。
剖检可见腺胃和肌胃的交接处有乳头状出血点或出血斑,也可见鹅黄颜色加重,呈褐色或黑色。
病死鹅剖检可见气管环状出血,肺脏出血或淤血,食管黏膜有芝麻粒大小的白色或黄色易剥离斑点。
病死的青年及成年鹅可见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泄殖腔黏膜出血、坏死,偶见结肠绿豆至黄豆大小的坏死斑。
预防该病从种鹅着手,产蛋前2周接种疫苗,肌内注射1毫升/羽,三个月后加强注射。
“绒毛仔”可在15日龄左右注射,“血管毛”和拔毛的肉仔鹅,应在60日龄再次免疫。
3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家禽上消化道霉菌性传染病,可见雏鹅口腔、咽喉、食管、食袋黏膜形成的白色假膜,故又称鹅口疮、霉菌性口炎、消化道真菌病。
雏鹅常见疾病的诊治及预防作者:孙景华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4期孙景华(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海伦152300)摘要:雏鹅由于个体小,体质娇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往往因管理不当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给养鹅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在指导生产实践工作中接触比较多的雏鹅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总结如下,供参考。
关键词:雏鹅;常见病;诊治;预防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4-0142-01收稿日期:2015-10-29作者简介:孙景华(1971-),女,大专,兽医师。
1小鹅瘟小鹅瘟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感染20日龄以内的雏鹅,传播快,死亡率高。
①临床症状:病鹅精神萎糜,下痢,排黄色水样或混有泡沫的稀粪,吃食减少,饮水增加;有的摇头,甩鼻,抽搐。
有的腹部卧地,两腿似游泳状不断划动,头部上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最后体质衰竭,倒地死亡。
②剖检病变:整个小肠黏膜发炎,弥漫性出血,有坏死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物和带条状伪膜脱落;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腊肠样栓子。
直肠黏膜轻微出血,内含黄白色稀粪。
肝脏肿大,质脆,呈棕黄色,胆囊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
脾脏充血,肾脏肿胀,神经症状明显可见的脑膜充血。
③治疗:对发病群注射小鹅瘟血清,每只鹅皮下注射1mL。
先注射假定健康群,后注射发病群。
为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全群饲料添加环丙沙星、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同时在饮水中补充电解质、维生素C或黄芪多糖等。
2大肠杆菌病鹅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各种年龄鹅均可感染本病,主要侵害2~6周龄雏鹅和幼鹅,尤以2周龄以内雏鹅多发。
发病雏鹅呈急性败血症。
卫生条件差、潮湿、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的鹅群常发生本病。
①临床症状:雏鹅患病后以肿头和下痢为特征性症状。
病雏鹅精神萎顿,缩颈、呆立或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呼吸困难;结膜发炎,眼肿流泪,严重的可见头部、眼睑和下颌水肿,尤以下颌部明显;粪便稀薄,恶臭,带白色黏液或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一般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沾满粪便,干固后导致排便受阻。
鹅细小病毒感染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parvovirusinfection),又称小鹅瘟(Goslingplague)。
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鹅的特征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
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粘膜有时大片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
1956年方定一等在扬州首先发现本病,定名为小鹅瘟,并用鹅胚分离到病毒。
以后又成功地应用人工被动免疫和天然被动免疫,有效地控制了本病在国内的流行。
自1965年以后,德国、匈亚利、前苏联、荷兰、意大利、英国、以色列、法国、南斯拉夫、越南等国家先后报道有类似疾病发生。
【病原】本病的病原是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本病毒属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
病毒呈球形,直径20―22纳米,无囊膜,其芯髓为单股DNA,对乙醚及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耐热,能抵抗56℃3小时。
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
初次分离的病毒不能在鸡胚、鸭胚中生长,只能在12―14日龄的鹅胚中繁殖,接种途径为绒毛尿囊腔,接种后5―7天死亡,死亡的胚体有广泛出血,尤以毛囊的出血更为明显。
肝脏变性和坏死,绒毛尿膜有轻度水肿。
在鹅胚连续通过多代以后,对胚致死的日程可以稳定在3天左右。
鹅胚与雏鹅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来自免疫母鹅的胚和雏对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在分离病毒时应注意这一点。
有的毒株在鹅胚细胞中连续传代后,产生细胞病变,并能逐渐通过鸡胚。
本病毒对多种哺育类及鸟类红血球无凝集能力,但能凝集黄牛精子,并为抗小鹅瘟病毒血清所抑制,这一试验可用于病毒鉴定。
本病毒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冰冻状态下至少能存活2年,对一些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国内分离的小鹅瘟毒株,在抗原性上无明显差别。
用方定一等分离到的SY毒株所制备的抗血清,能中和从两广、江、浙、皖、鲁、闽、沪等地区所分离到的毒株,但不能中和鸡新城疫、鸭瘟和鸭肝炎病毒。
小鹅瘟病毒基本介绍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e,GPV)是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的病原,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于扬州首次发现并分离到GPV。
G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GPV可引起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1、形态病毒颗粒直径20~25nm。
2、理化特征病毒浓缩:在0.5 M N a C I 的条件下,6 % P E G 能将绝大部份病毒沉降下来。
氯仿处理与P E G 沉淀相结合,可使96.4 % 的杂质蛋白被排除。
层析纯化:病毒经P E G 沉淀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再经CsC I平衡密度涕度离心,出现两条沉淀带,主带位于1.3 1 ~ 1.3 5g/ml。
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病毒粒子,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大小为 2 0 ~2 2 n m。
另一区带极小,密度1.4 2 g / m l左右,但在电镜下未发现病毒粒子。
抵抗力:不能凝集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能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pH3和56℃3h 作用处理。
方定一等先后用SYG61-3和SDG65-1毒株鹅胚绒尿液进行试验,结果经氯仿、乙醚、胰酶、pH3处理的绒尿液试验组接种鹅胚,和未经处理的绒尿液对照接种鹅胚无差异。
证明鹅胚绒尿液中的小鹅瘟病毒能抵抗氯仿、乙醚、胰酶、pH3的作用。
结果经56℃作用3小时,仍然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较原来病毒延长至96-120小时;置-7℃冰箱内10个月也使鹅胚致死,但死亡时间延长至96-112小时。
在0℃下用真空抽气干燥的病毒和-7℃真空中贮存10个月的病毒,对鹅胚致死的时间并无差异;置-20℃冰箱2年仍能使鹅胚致死。
3、抗原性抗原分析表明,国内外所有GPV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目前研究表明GPV 只有一个血清型。
4、培养特性GPV可在鹅胚、鸭胚上适应和培养。
(1)鹅胚: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的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