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274.31 KB
- 文档页数:20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第一篇: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
大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
水生维管束植物通常有4种生活型:挺水、漂浮、浮叶和沉水。
总体看,水生维管束植物(以下简称水生植物)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分为生物化学作用和非生物化学作用,见下图。
水生植物对湖泊的影响有: 1.对营养盐的影响 1.1 净化机制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机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同化吸收。
②根际效应。
根系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际,以根际分泌物为主要营养的一群微生物,根系微生物作用于周围环境形成根际,产生根际效应。
根系微生物不仅种类和数量远高于非根系微生物,而且其代谢活性也比非根系微生物高;另一方面,在根际,高等水生植物能将氧气从上部输送至根部,在根区和远离根区的底泥中形成有氧和厌氧环境,从而促进底泥微生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
③吸附作用。
研究证明,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以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能力最强,因为沉水植物的根部能吸收底质中的氮、磷,植物体能吸收水中的氮、磷。
1..2 对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影响 1.2.1影响氮去除的因素(1)影响TN去除的因素。
水生植物的存在,能有效去除水中氮,使总氮明显下降。
(2)影响硝态氮去除的因素。
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因为水生植物优先吸收硝态氮,同时由于硝态氮是氮循环中微生物等作用的直接底物,是最活跃的氮形态,可以通过反硝化的过程被去除,所以水生植物对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同时受微生物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欢迎访问水业导航网(www/h2o123//com)(3)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
有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总氮、总磷及硝态氮相比,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水中氨氮减少有4个途径:①通过气态氨直接挥发;②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③发生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④吸附到底泥。
1.2.2影响磷的去除磷的去除,一方面是以磷酸盐沉降并固结在基质上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可给性磷被植物吸收。
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右江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广西西南部。
由于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因此这里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
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对象。
湿地维管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植物群体,是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方法为了了解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的生态特征,我们在当地的湿地区域进行了一次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采用取样调查法,查阅文献资料,借助专业工具对样品进行分类、记录和统计,并对不同区域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1.物种组成我们调查了右江区的10个湿地区域,共鉴定出维管植物物种38种,分属于26科;其中,草本植物26种,占总数的68%;木本植物12种,占总数的32%。
常见草本植物有茅膏菜、马蹄金、羊角拗等,木本植物有水杉、榉树、鼠李等。
2.分布特点右江区的湿地,存在着地形、气候和水土等多方面的差异。
因此,不同区域的湿地植被类型和植物物种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右江区的湿地中,水面植被较多,湿地草甸面积相对较小。
水面植被以荆竹和香蒲为主,湿地草甸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
3.生态意义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是许多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维管植物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在保护生态系统和地方生态的平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湿地维管植物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是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对保护水生物种类有重要作用。
湿地维管植物在水循环、水质净化、保护土壤、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了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分布特点和生态意义。
维管植物的生态环境对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地方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维管植物是当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一、漓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漓江概况广西桂林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孕育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形成了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间美景。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支流上游段的习称。
漓江流域面积为595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80mm,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0mm,人均水资源量为4390m3。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80%以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3~8月份,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以桂林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
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m3/s(1998年6月),因此,漓江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2、漓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漓江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降雨量的时空分配极不均,导致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枯水期长期严重缺水,水量几近枯竭。
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漓江上游流域是广西桂北暴雨中心区,暴雨集中、强度大、洪水频繁,而该区又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上桂林市城区大部分地势较低和城区防洪工程受旅游景观特殊要求限制,目前桂林市区的防洪能力尚达不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严重。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漓江是桂林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主要纳污水体。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而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河水质量急剧下降,如1994年1月,桂林市东镇水厂因漓江水源严重污染而被迫停产。
漓江鱼类产卵场、越冬场专项调查周解雷建军(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漓江因其兼收桂林山水之灵气而举世闻名,为世人关注。
据2005年国家及地方的报刊、电视等传媒频频报导:“漓江原来有的150多种鱼类现在只剩10多种了,种类锐减80%以上……”,为什么漓江鱼类资源衰竭得这样明显和严重呢?有必要从诸多影响与制约因素找原因,而鱼类的生殖与栖息环境,制约着鱼类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故有必要对漓江鱼类的产卵场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
历时半年,经沿江测量踏勘,访问了数十专业渔民,把漓江从桂林市木龙渡下行至阳朔县84KM河段主要的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报导如下。
1.1 漓江主要经济鱼类及繁殖习性1、鱼类种类的组成漓江自然条件优越,鱼类资源种类繁多,盛产有各种名贵鱼类。
根据调查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漓江共有鱼类142种,隶属于8目、20科、86属,其中鲤科鱼类有86种占61%;其次鳅科13种,占全江9.2%;平鳍鳅科鱼类6种,占全江4.3%;其余14种合计为20属36种,共占全江25.5%。
在这142种中,常见经济鱼类有青鱼、草鱼、赤眼鳟、鳊、倒刺鲃、光倒刺鲃、鲮鱼、岩鲮、南方白甲鱼、鲤、鲫、大眼鳜、刺鳅类、胡鲇、鲇、黄颡鱼等40多种。
还有大眼华鳊、餐、银飘鱼、光唇鱼、棒花鱼、墨头鱼、南方马口鱼、鱲类、鮈、桂林似鮈、鳑鲏类以及鳅科等小型鱼类。
2、主要的繁殖习性由于漓江水浅流急,地势陡,河谷险滩多,使经济鱼类产卵场一般都比较分散,基于不同的产卵繁殖习性要求,除鲤、鲫、大眼华鳊等产粘性卵的鱼类可在干流、支流的静水缓流的区域产卵外,其它大多数的产低粘性或漂浮性卵的经济鱼类,如南方白甲鱼、光倒刺鲃、倒刺鲃、赤眼鳟、鳊、银飘鱼等,则选择在漓江的中、下游的沙滩、深潭、河谷的激流中产卵。
不同江段主要产卵鱼类有明显差异,如渔谚“白骨(长臀鮠)不过兴坪角”,经考证果真如此,这种无鳞鱼兴坪以上的漓江河段极少发现。
湖南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摘要)
唐家汉;钱名全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
【年(卷),期】1981(000)002
【摘要】我省裁培水生植物已有悠久的历史,目前种植芦苇面积90余万亩.种植湘莲、荸荠、茭笋、芋、慈姑和灯心草等面积在30万亩以上。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群众对开展水体农业的积极性愈来愈高.对广泛开发和利用水生植物资源的要求愈来愈迫切。
这对充分挖掘水体生产潜力.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繁荣市场.活跃经济及发展外贸事业都有积极意义。
为此.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唐家汉;钱名全
【作者单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5
【相关文献】
1.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特征 [J], 王青锋;王玉国;潘明清
2.认清形态抓住重点确保质量全面提升我省矿产资源管理水平——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彭悦在湖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3.东平湖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报告(摘要) [J], 王育锋
4.湖南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葛洪元厅长在全省国土资
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无
5.湖南省加药食品调查报告(摘要) [J], 朱水芝;杨家明;谢开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7卷 第2期2009年6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N o rm al U niversity: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V o l .27 N o.2Jun .2009收稿日期:2009203216基金项目:国家公益专项资助项目(200801051);广西科技厅攻关项目(063200623A );广西水利“十一五”重点科技项目通讯联系人:蔡德所(1952—),男,湖北武汉人,三峡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博导。
E 2m ail :caidesuo @vi p 漓江鱼类资源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分析蔡德所1,2,赵湘桂2,朱 瑜3,周 解4,施 军4,韩耀全4(1.三峡大学土木水电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3.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南宁530021;4.广西水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1)摘 要:为了使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针对漓江断流、生态蜕变、洪涝灾害等问题,继1974、1982年之后,于2006年初第3次对漓江流域水生生物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
采用G 2F 指数法,结合前2次调查成果,分析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及漓江鱼类资源30多年来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共降低6.74%。
关键词: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 1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600(2009)022*******我国是个内陆水域面积大、淡水渔业较为发达的国家。
漓江流域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广西最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之一。
数十年来,由于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的作用,其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物种多样性日趋下降,因此有必要综合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和威胁,评价其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社会潜在的生态学效应,为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
漓江浮游动物调查龚竹林杨逸翔雷建军(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南宁 530021)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水域中的许多浮游动物是众多水生动物和几乎所有幼鱼的重要饵料,在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络和能量转换中,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细菌、浮游植物各自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其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动,又是评估水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1 调查方法1.1 采样点设置漓江浮游动物调查在漓江上游的小溶江电站、漓江的桂林市区木龙渡、桂林榕湖、灵川大圩、阳朔兴坪等设5个采样点调查,其中小溶江、桂林木龙渡、灵川大圩和阳朔兴坪采样点为漓江干流采样点,榕湖为半人工湖泊型采样点。
会仙湿地在临桂县会仙镇红星村设1个采样点调查。
分别在枯水期(2006年3月)、丰水期(2006年11月)进行调查。
1.2 样品采集及检测定性水样用13号浮游生物网在水下15cm作“∞”字型拖10min,用1.5%碘液固定,4%福尔马林保存。
定量水样用采水器在采水点左、中、右,上、中、下水层采集混合样,大型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定量水样取20l,后用25号生物网进行过滤,加入1.5%碘液固定,4%福尔马林保存;小型浮游动物(轮虫、原生动物)定量水样取1000ml,用1.5%碘液固定,4%福尔马林保存,在室内进行二次沉淀处理,最后浓缩为30ml水样。
定性镜检:在显微镜下(51.2~160倍)镜检3~4片定性到种。
定量计数:大型浮游动物定量是将20升水样浓缩所得样品,分批放入1ml 计数框内,在51.2倍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再将结果累加;小型浮游动物定量是将浓缩水样充分摇匀后,吸出0.1ml,置于0.1ml计数框内,在160倍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每瓶标本计数二片取其平均值,同一样品的计数结果和平均数之差不大于其均数的±10%,即为有效结果。
2 结果2.1 种类组成2006年漓江浮游动物调查共检出35科159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科44种,轮虫10科68种,枝角类8科29种,桡足类7科18种。
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一、调查目的和意义湿地维管植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湿地植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为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结果还可以为开展湿地旅游开发和开展湿地植物资源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以右江区内的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搜集和整理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有关信息。
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调查区域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共发现了湿地维管植物56科159属327种,分布于湿地区域的不同区域和类型中。
以禾本科、莎草科和蕨类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还发现了一些稀有植物资源,如苇叶杜鹃、塔塔栎等,其分布范围十分有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和数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部分湿地区域受到了人为活动的破坏,导致了一些湿地植物资源的减少和流失。
对于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湿地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五、展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完善湿地植物资源数据库,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
我们也希望通过开展更多的湿地科普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湿地资源。
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右江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一个具有丰富湿地资源的地区。
湿地是指水域
及其周围环境,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导致地表水体积聚形成的地区。
湿地环境独特,水中富含养分,非常适宜生长植物。
湿地中的维管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湿地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右江区典型的湿地区域进行采样。
根据湿地生境的不同,
我们将样品划分为水陆两种类型。
在水中湿地的采样中,我们使用了浸水作业法,即用特制的采样器潜入水中,横向移
动采集需要的样本。
经过采集和整理,我们共采集到各类湿地维管植物样本40种。
其中包括睡莲、香蒲、藨草、水鹭等常见种类。
这些植物具有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适
应水生境的能力。
他们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保持湿地水质的稳定和湿
地的生态平衡。
通过对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的调查,我们发现湿地资源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湿地生
态系统中都有着不同的植物组成。
这些湿地维管植物对于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在今后的湿地保护工作中,我们应根据不同湿地类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并且,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可以为湿地保护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型式分类及生态特征任远;王冬梅;信忠保【摘要】通过以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取了40个样地实地调查其草本层盖度、植被类型、河岸带宽度、坡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位置、人为干扰度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型式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划分结果为: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T1)、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T2)、城区人工乔草型式(T3)、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T4)、农商用地人工林乔灌草型式(T5)和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T6).通过对各种植被配置型式的生态特征分析,探讨了漓江流域现有的不同植被配置型式的退化状况及其存在的生态退化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生态恢复建议: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和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生态退化程度较小,宜采取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法;城区人工乔草型式采用近自然方法治理;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适当采用引种和育植方法治理;农商用地人工林乔灌草型式生态恢复应注重生境多样性的恢复;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退化较为严重,采用全系列生态护坡和土壤生物工程护坡进行治理.【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15【总页数】12页(P4423-4434)【关键词】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生态恢复【作者】任远;王冬梅;信忠保【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水陆交错带即是学者们常说的河岸带或消落带,国外对消落带研究较早且较为深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国家将位于水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称之为河岸带[1-3];而国内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对水陆交错带出现过“消涨带”、“涨落区”、“消落区”、“消落带”等几种叫法。
桂林漓江植物景观色彩研究植物景观色彩是富有生命的颜色,是风景区中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及行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漓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但植物景观的颜色过于单调,周围植物搭配色彩单一,构图没有起伏,不能显现出植物色彩的季相特征。
因此,针对漓江植物景观的特征提出构建游憩观赏区、绿色屏障风景带及外围生态背景圈的建议。
标签:漓江;植物景观;色彩F27景观中的色彩主要来自于植物,植物的色彩与普通建筑材料是截然不同的,它更自然、清新和灵动。
它是富有生命的颜色,更能影响人们心理感受和行为。
目前,以植物为设计素材进行风景区景观的创造已经逐渐成为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而植物景观色彩作为景观中最灵活和最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设计因素,也得到了设计者重视。
它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满意度、旅游偏好,同时还影响着旅游者的选择意愿、旅游目的地的重游率、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行为。
漓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漓江流域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植物生长,两岸奇峰植被茂密,河岸竹影摇曳。
根据《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6-2020),漓江景区内有丰富的常绿阔叶林,温性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灌丛等10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平均森林覆盖率达62%,囊括了中国亚热带地区的所有植被类型。
1 漓江植物景观色彩的现状桂林山水因其风景秀丽自古以来都受到文人墨客的赞美,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源泉,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词歌赋多不胜数,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构筑了令人神往的仙境。
桂林漓江风景之所以获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在于桂林山水雄、奇、险、秀、幽、奥、旷等景观形象,即使它以奇与秀为主旋律,但离不开植物的景观色彩。
桂林漓江植物景观色彩以绿色为主,绿色是贯彻整个景区的主色调,红色、黄色的彩叶植物景观在秋天也有体现,但是很少。
右江区湿地维管植物资源调查湖南省怀化市右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湖南省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对维系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和生物栖息地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了解右江区的湿地维管植物资源情况,本文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涉及到湖泊、水塘、河流、湿地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湿地。
我们选择了典型的湿地区域进行采样,共采集了来自不同湿地类型的100个样本。
每个样本包括植物的标本、地理位置信息、生长环境等。
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对每个样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分类。
湿地维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较高。
经过分类鉴定,我们收集到了48科、82属、107种的湿地维管植物标本。
禾本科、莎草科、蒲葵科、菖蒲科等是湿地植物中常见的科类。
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较高。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物种丰富度、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等方面。
在调查的样本中,我们发现不同湿地类型中的维管植物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数量。
在湖泊湿地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中低型湿生植物,如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等。
在河流湿地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靠近水域边缘生长的植物。
湿地维管植物的适应性较强。
湿地环境条件复杂,水分状况时有变化,但湿地植物通过适应水生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我们观察到了多种抗寒性强的湿地植物,如大米草、狗尾草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耐寒能力,适应了湿地环境的变化。
湿地维管植物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植物通过吸收和固定有机物质,净化水质,保持水环境稳定,起到了生态平衡维护的作用。
湿地植物也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右江区湿地的维管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通过对湿地维管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对于湖南省怀化市右江区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