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2
论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撤资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佟东【摘要】2008年以来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其幅度已超过欧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列经济衰退榜首,许多日本跨国企业的母公司纷纷参与政府号召的自我救赎行动,减少国外子公司投资或者将其撤回本土.迄今为止,对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撤资问题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日本对华撤资问题日益显得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日本在华投资快速增长后的撤资原因及对中国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撤资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在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历史进程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日本对华撤资的原因,探究日资撤出对我国产业结构所造成的影响.【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1(029)002【总页数】6页(P88-93)【关键词】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撤资;中国;产业发展【作者】佟东【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从1987—2008年日本累计对华撤资企业186家,这些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区都是影响其退出中国而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投资的重要因素。
关于跨国企业撤资比较准确的定义是,本国的母公司放弃对海外子公司企业活动的支配,并以股权转卖、清算、国有化、合并、休眠等方式撤出。
[1]在华撤资的日本企业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当中,2008年制造业累计撤资日本企业117家,占撤出总数的62.90%,[2]在制造业内部,纺织业、食品业、电机、机械制造和化学等行业撤出的企业数量较多。
撤出数量最多的要数纺织和食品行业,这些行业均为日资进入中国比较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下降,这些行业已经不再适应中国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其次是电机和机械制造业,这类行业对中国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日本开始将制造业产业向中国转移,由于这些产业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的技术进步远赶不上日本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撤出的数目也没有那么多,位列纺织业和食品业之后,属于日本对华撤资的第二层次的行业。
不断卖资产朝日逐渐退出中国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7年第22期近日,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朝日啤酒宣布,拟清仓转让其所持19.99%的青岛啤酒股份。
这是朝日集团继出售在华农业、牛奶公司与康师傅饮品股权后,又一次收缩在华业务版图。
与此同时,朝日集团自去年以来,先后收购了8个欧洲啤酒品牌。
业内分析认为,朝日退出中国市场迹象明显,重要原因在于其在华投资的产品和项目多年来未能打开市场,使得朝日集团对中国市场重新做出评判,进而转战其他市场。
合作7年朝日啤酒未打开在华市场10月12日,青岛啤酒发布公告,“出于商业考虑”,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拟清仓转让其所持19.99%的青岛啤酒股份,这意味着双方长达7年的合作即将终止。
青岛啤酒并未在公告中交代朝日啤酒撤股原因。
有分析认为,其背后实际上是朝日啤酒多年无法打开在华市场的无奈之举。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其后由朝日集团经重组设立,并持有其股份)以6.66亿美元的价格,从原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手中购得青岛啤酒19.99%股权。
入股之初,朝日集团希望借助青岛啤酒发达的销售渠道,带动朝日集团啤酒产品的销售,而朝日集团也能在东南亚市场上助力青岛啤酒。
朝日集团总裁小路明善此前曾表示,朝日对青岛啤酒的投资完全从财务角度出发,更希望发展一种更广泛的、能够充分利用朝日啤酒技术或品牌的业务关系,以巩固其作为高端啤酒品牌的地位。
然而7年后,朝日啤酒的如意算盘几近落空。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啤酒市场前五大企业分别为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和嘉士伯,朝日等日本品牌啤酒所占市场份额较小。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认为,口感风格和价格“不讨喜”是朝日啤酒在华业绩不佳的因素之一。
今年上半年,啤酒行业结束近三年的下行趋势,青岛啤酒营收与净利润分别实现了2.15%和7.43%的增幅。
而朝日啤酒尚未能分享行业复苏带来的红利,便欲与青岛啤酒“分手”。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朝日集团欲售所持青岛啤酒股份,主因或为青岛啤酒对朝日拓展中国市场帮助有限,且朝日集团并未取得青岛啤酒部分营运控制权。
韩资企业非法撤离中国的原因分析作者:王平一来源:《北方经济》2009年第14期摘要:自2007年下半年起,在我国的一些韩国企业,不顾中国的利益,擅自非法撤离。
这种情况对中国企业和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非法撤离的韩国企业实施及时有效的制裁和处理,从根本上遏制外资恶意撤逃的现象,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韩资企业非法撤离原因一、缘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之一。
对于吸引韩国企业(以下简称韩资企业)也不例外。
早在2002年上半年,中国已成为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主要对象,其对华投资首次超过对美投资。
从投资地区来看,韩国企业正在从过去比较集中的东三省逐步向东南沿海延伸,对山东、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投资正成倍增长。
来自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9月末,韩国对华投资额达到211亿美元,在华注册法人有19512家,分别占韩国对外投资额和进军海外法人的25%和46.7%。
但是,自2007年下半年起,在青岛、广州、东莞等地,韩资中小企业非法撤离开始增加。
“韩企非法撤离中国市场”、“夜半逃逸”等词语频繁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二、原因分析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国内约有韩资企业46000家,其中1/3在山东,青岛就有4000多家。
生活在青岛的韩国人超过10万。
根据韩国进出口银行2008年2月12日发表的题为《青岛地区投资企业的非法撤离现状》的报告指出,从2000到2007年间,共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
其中2.5%的企业(206家)已经非法撤离,尤以2007年的情况最为严重,非法撤离的企业多达87家,占撤离企业总数的42.2%。
(一)中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低、能耗严重、污染环境、缺乏竞争力的部分韩资中小企业必然遭到淘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许多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刚刚起步,迫切希望外商投资办厂。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日本在华企业撤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中日作为东亚前两大经济体,两国地缘相邻和产业强互补性带动了经济上的往来互动。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日本对华投资的经济驱动力减弱,同时中日两国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而引发的政治摩擦加剧,日本撤资的传言不时见诸报端,引发关注:日本企业大规模撤资是否真的会到来?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外资来源国,中国则是日资企业海外据点设立最多的国家。
日企撤资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所以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谨慎评估,由此才能从容应对,制定更加准确、有效的政策。
日本在华企业撤资现状撤资潮是指日资企业在华据点出现大面积撤退,日本对华投资出现急剧减少的情况。
2012年,日本对华投资达到73.8亿美元,此后连年下降,2013—2016年分别降至70.6、43.3、32.1和31.1亿美元。
日资企业在华据点的撤退表现为据点的全部撤退和据日本在华企业撤资潮真的会来吗?近年来,日本在华企业确实有撤资行为,但并未引发撤资潮。
日本在华撤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这主要由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所致。
经营现代化、利润保持高位、对华具有生产依赖等多重因素表明,日本在华企业不会出现大规模撤资潮。
即便如此,为构建全面的开放型经济体,中国仍需通过加强双多边合作、改善投资环境、简化通关手续等方式,进一步吸引日本企业来华投资。
■ 刘洪钟 郭胤含/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5.018点的整合。
撤资包括主动撤资和被动撤资。
主动撤资是指日资企业在华完成了事业开展目标或基于公司的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撤资行为,被动撤资是指日资企业由于企业间竞争或者公司发展不乐观而被迫退出市场。
[1]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近五年的《海外事业活动调查报告》,日企在华据点的撤退数量呈现显著增加的态势,从2010年的147家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238家。
花了12年时间,这家全球最大白色家电制造商终于认为自己开始了解中国市场“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是走了些弯路。
”惠而浦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彦(Ian Lee)坦率地承认。
惠而浦——中国市场“打过盹”的老虎惠而浦在20世纪90年代带着全球家电老大的自负和急躁进入中国市场,但市场占有率极低(如1998年惠而浦冰箱市场占有率只有0¸33%),于是1997年惠而浦关闭了它的两家合资子公司,退出了中国冰箱、空调市场,这被认为是壮士断腕之举。
国内多数人把惠而浦看成是中国市场上的失败者,欢呼是“国产品牌对洋品牌的胜利”。
但惠而浦中国地区总裁施德承坚持:惠而浦在中国市场称不上失败,暂时性退出不过是惠而浦的一个战略调整。
他对记者说:当时惠而浦刚进入中国,却在洗衣机、微波炉、冰箱和空调四个领域进行投资,在不熟悉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
何况,当时冰箱、空调市场价格战使生产已无利可图,惠而浦没有必要陷在里面。
“今天回头来看,当初的调整是成功的”。
实际上,惠而浦撤退调整的代价确实小于硬拼下去的代价。
惠而浦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供应商,是专注于全系列白色家电制造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4%的全球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使之多年位居世界家电业的前列。
然而,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惠而浦却实实在在的尝试了几次折戟沉沙的阵痛的经历。
从合资雪花开始,到合资水仙、蚬华、蓝波;从95年到99年,惠而浦在中国市场的头几年几乎是败报连传;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做出暂时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
1995年2月14日,北京雪花电器集团与惠而浦公司合资成立北京惠而浦雪花电器有限公司。
合资初期,惠而浦对中国冰箱市场变化之迅速、竞争之激烈缺乏预见和准备,惠而浦有全无氟冰箱现成的成套技术,但它却认为中国市场短期内还达不到这么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
于是惠而浦雪花1996年仍延续原产品的生产,累计亏损8986万元。
最新初中物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最新初中物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篇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篇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 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如 2015年9月15日或。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对跨国公司从东道国撤资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在国外,很多学者是基于某些具体案例来研究跨国公司撤资问题,形成了部分跨国公司撤资理论,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国内对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学者提出撤资理论进行综述,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影响及防范措施等,也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国外对跨国公司撤资的研究(1)对跨国公司海外撤资分类的研究Casson(2015)以克莱斯勒将其在英国的子公司出售给法国标致汽车公司作为案例,对跨国企业撤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要将撤资分为关闭型撤资与转让型撤资。
Benito(2015)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将撤资划分为自愿撤资和非自愿撤资。
非自愿撤资是指无论跨国公司意愿如何,被迫退出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也称被迫撤资。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一)
摘要:国际资本外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梳理和介绍有关国际资本外撤研究成果,
论述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包括: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目标;母公司全球范
围内的归核化战略以及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撤资
自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增多,规模的扩大,速度的加快以及入世过渡
期的结束使外资进入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制造业向金融、保险、物流、公共事业等服务业
深入,撤资现象在我国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总体来看,截至2004年底,在累计批准设
立的50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目前已中/终止或已停止运营企业逾22万家,约占累计设
立外商投资企业的44%,其中涉及电力、石油、家电、汽车、啤酒等多个产业。
一、跨国公司撤资理论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撤资的理论,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博迪温的撤资条件
说。该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反应用,他认为跨国公司从国外撤资有三个条件:
第一,企业不再拥有更强的优势。第二,企业还拥有竞争优势,但该企业认为与其通过对外
投资运用这些优势,不如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国外企业。第三,在企业看来,凭借其内部化的
竞争性优势在国外进行生产已不再有利可图。以上三个条件只要具备上述其中一个,撤资行
为就会发生。二是哈密尔顿和乔的撤资决定因素说。该理论认为导致公司做出撤资决定的因
素主要有三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欠佳等;公司组织出现资本短缺或高度多
元化等特征;公司财务状况不良,如子公司投资回报低。他们认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
重要的因素是被撤资单位所获得的投资回报低,其次是其成长前景差。三是波特的撤资障碍
说。波特认为,企业的退出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壁垒:企业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
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管理和情感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尽管存在上述重重退出壁
垒,波特认为,在采取其他防御性竞争战略仍然无法奏效时,企业还是应当考虑撤资。撤资
的条件是:退出壁垒低,或随着产业的发展,退出壁垒降低;创造壁垒阻止竞争对手进人的
机会很少;潜在的或现有的竞争对手拥有优越的资源;竞争对手投资收益率目标低或有恶意
竞争的特征。四是“归核”说。一些研究结论显示,撤资是对公司业务过度多元化的逆向调整
以集中资源加强核心业务和公司竞争力。马里奥蒂、皮塞特罗、格林芬、约翰逊等人在此角
度均有所见地。与之相似,穆勒等认为过度多元化的公司由于修正因先前将现金流滥用于非
核心业务上这一举措,常面临被迫撤资的境地。哈密尔顿在研究中也发现,当公司组织出现
资本短缺或高度多元化等特征时,可能会发生撤资。
国内学者在跨国公司撤资的研究上集中于在华外资撤资情况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薛敬孝认
为撤资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毛蕴诗、蒋敦福等人对当代跨国公司撤资理
论及其新发展做了系统阐述。指出撤出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是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撤资的战略可以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恢复乃至加强公司
的竞争优势。此外,研究还发现许多在华跨国企业经历了明显的投资、撤资、再投资过程。
徐艳梅、李玫认为市场期望值过高、国际资本流动特征发生变化、中国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
投资决策者因有限理性而决策失误、合资企业内部管理失误和源于母国方面的障碍构成了外
资企业在华撤资的现实原因。王志乐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出售投资项目有三种情况:重组性撤
资、获利性撤资和亏损性撤资。
二、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目标。诸多撤资事件显示,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直接
原因是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或控股企业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目标。据调查,大部
分跨国公司都表示,在投资过程中,对各地区的产业、市场、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等信息获
取存在较高信息成本,常常导致跨国公司在对东道国缺乏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根据主观判断
来进行直接投资决策。这就造成跨国公司的决策不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从而使跨国公司在
华子公司或控股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可能导致最终的撤资。
法国标致公司是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西方汽车公司,1985年与广州汽车工业公司合资。以投
资1.5亿美元,从每年组装1.5万辆标致505型汽车开始,到后来形成3万辆生产能力。开
业后经营情况尚可,但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亏损,亏损额达8亿元人民币,终因资不抵债
被迫撤资。其重要原因就是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生产的1970年代的车型,在欧洲已经停产,
属于技术档次不高的车型,标致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过低估计了消费需求档次,加之合资
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技术更新跟不上,很快便丧失了竞争力,导致亏损,最终上演了撤资的
一幕。此外美国著名的电器生产商惠而浦公司撤资雪花电器公司亦是由于合资企业连年亏损
所致。
第二,母公司全球范围内经营战略调整。在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上一度兴起过多元化经营浪
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核心业务弱化,核心竞争优势降低,多元化经营的弊端日
益显现。从而,许多跨国公司为降低业务多元化或地域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以加强自身的核
心竞争优势,开始收缩战线、调整业务板块。体现在海外战略上往往表现为采取业务剥离或
资产剥离的手段,在部分国家部分行业撤资。跨国公司在华的撤资部分是属于公司总体战略
中的归核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