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管理历史沿革

  • 格式:docx
  • 大小:22.2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几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改革。

建国后,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上是由交通部门负责。1950年2月,政务院通过《关于一九五O年公路工作的决定》确定了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及交通秩序管理的部门分工:中央及大行政区直属市的车辆行驶市内的由市政府管理;长途汽车由公路机关管理。省及下属城市的车辆管理由省公路机关办理。1950年交通部颁布了《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使得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和行车管理有法可依,1951年公安部也颁布了《城市陆上交通管理暂行规则》,全国的交通法规建设迈出一大步。这样,公安部门就负责6大行政区直属市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其它城市和地区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x& l8 p' V. k) T* u# Z y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80年代初,虽然这期间国内行政区划发生了一些变化,公安机关负责交通安全管理的城市上升的39个,但其余地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交通部门负责的。改革开放后,农用拖拉机迅速增加,上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由农机监理部门负责,就形成了多家管理道路交通的局面。

第一次改革是1983年,当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公安与交通部门交通管理工作分工问题的通知》,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驻地城市、旅游城市及原由公安部门鉴定车辆的城市,共计105个,其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行车安全管理、处理交通事故以及对机动车辆的检验、驾驶员的考核、发牌发证等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这样公安机关负责交通安全管理的城市由39个扩大到105个。其余广大地区的机动车及其驾驶员的发牌发证管理由交通部门负责,拖拉机由农业机械部门负责。此次改革只是局部调整,仅仅改变了部分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实践证明,这种由公安、交通、农业等多个部门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带来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重复管理、重复处罚、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a: @3 {. O% `. ~4 T2 u

第二次是1986年,由于城乡机动车辆大幅增长,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大幅上升,从1983年的2万4增加到1986年的5万。当时认为交通安全管理统一由公安部门管理更有利于交通安全工作,可以减少交通事故。1986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确定了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统一管理的体制,决定将原归交通部门管理的交通监理全部成建制地交给公安部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从交通部转移到公安部,这是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但不久这次改革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对交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农牧渔业部、公安部等部门的职能界定不细,使各部门在行使职能时出现了职责交叉、政令不畅、机构重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和管理效能。$ |+ y* e" @4 @& @* J6 `* E4 ~( q

为了协调部门工作,1993年国务院主持了协调会议,又一次对两部门的职能作了必要的调整,并形成会议纪要,明确“公安部是国务院管理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的职能部门”,并对两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了划分。1993年的204号文是对1986年94号文的修订和补充,但1993年的调整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未得到根本解决。1998年国务院批准的《公安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公安部“指导监督地方公安机关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秩序以及机动车辆、驾驶员管理工作”的职责。有关部门仍然对车辆及驾驶员统一管理问题提出不同看法,2001年8月国务院第110次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维持不变,仍由公安机关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

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肯定了1986年以来确立的道路交通管理体

制,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沿革(转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道路交通环境在不断发展,与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矛盾。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在经过了“两家共管”、“两家齐管”的体制变革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体制演变成“多种管理模式并存”。在突出强调公安部门负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的同时,实际上削弱了交通部门所负责的路政、运政等管理职能在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造成公安与交通两部门的职责交叉,引发道路交通管理体制中公安与交通两部门的分歧与矛盾,同时也制约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综合执法工作的规律和办法。可以说,一套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比较有效的综合执法工作方式方法正在形成。因此,有关新时期综合执法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还要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和拓展。本文试用求真务实的态度,阐述综合执法体制对我国道路交通建设的重要性,分析重庆市高速公路综合执法的情况,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综合执法体制发展的建议。

一、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沿革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权在公安和交通部门间的分配方式决定着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特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家共管”(1949—1986年)

这一阶段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由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两家分管”。从全国看,以交通部门管理为主。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18个大中城市的交通监理(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与交秩序管理)由公安部门管理。“文革”期间,为加强社会治安,公安部门负责交通监理的城市逐步扩大到39个。1983年,《国务院关于公安与交通部门交通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83年]47号)规定,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城市和一些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共计105个城市)市区的交通监理改由公安部门负责,其他地区仍由交通部门管理。二阶段:“两家分管”(1986—1992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矛盾出现了。正如国务院1986年94号文件所指出的:“目前,我国的城乡道路标准低、质量差,人车混杂,交通管理又分别由公安、交通、农业(农机)部门负责,政出多门、相互扯皮,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在城乡机动车辆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已愈来愈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需要,亟待加以改革。1986年进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改革。面对两家分管格局带来的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形势严峻的困境,公安与交通两部都有统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体的总体改革思路。但两部的具体改革设想存在着根本差别。公安部提出的改革方案,主张全国城乡道路统一由公安部门管理,包括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处理交通事故、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交通部门的监理队伍成建制地划归公安部门。而交通部门的改革方案,主张由交通部的公安机关统一负全国的道路交通管理。将交通部门的监理机构(公路局监理处)、公安部门的交通管理机构(公安部三局交通处)合并到交通部公安局(即公安部的第十国局)。交通管理业务由交通部门领导,治安方面的业务接受公安部门的指导。

基于“公安部门有权威”、“管理道路交通有一定经验”、“可以解决道路交通统一管理问题”的总体判断,1986年《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管理体制的通知》决定:“全国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负责统一管理”。1986年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围绕道路交通安全这个重心,基本实现了道路交通安全的统一管理,基本做到了道路交通安全路面执法主体的统一,但并没有涉及道路规划,道路建设,特别是路政管理(路产路权保护)、运政管理(运输市场管理)、稽征管理(交通规费征收)等经济管理内容,道路规划、道路建设、路政管理、运政管理、稽征管理等职责依然属于交通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