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之我见
- 格式:pdf
- 大小:263.60 KB
- 文档页数:1
一、现阶段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存在哪几个误区呢?首先,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整堂课变成了“念教材”,教学的形式单一课堂氛围也比较沉闷;其次,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相对比较肤浅,只看到了表面的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再次,教师不注重拓展、延伸,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忽略了拓展、延伸的意义,他们习惯于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上的一些练习题来当做训练,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好但是却不会使用数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材使用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教材(一)以人为中心,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要想做到合理使用教材,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时要以人为中心而非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中放下教材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究、思考,这样的教材使用方式才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举例而言: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去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面我们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大家先不要去看教材,用自己的大脑想一想都有哪些解决方法”,等学生发言结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看教材,去进行对照,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有没有什么问题,这种把教材放置到“借鉴”位置上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这一点来讲,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一定要以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意识为中心。
(二)教材活用,把教材上的知识更形象地展示出来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念出来的话,那么教学就只是一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也失去了数学本身具备的探究性特点。
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把理论转化成更形象的方式。
初中数学课堂设计之我见作者:刘淑芳来源:《现代教育创新》2014年第01期在同一个课程标准下,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但每一版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与此同时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深刻理解新课标,认真钻研新教材,结合自己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合理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中,一上课,我便向学生提出该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也就是学习卡上的三个部分:1、了解公式的几种推导方法;2、熟练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3、熟练运用公式简化运算。
这样,上课开始学生心里便有了数,这节课我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那我就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定出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如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
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是这样引入的:用影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X的正方形土地租给老实巴交的张老汉种植,一年后,庄主对老汉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增加5米,另一边减少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如何?”老汉一听,觉得是没吃亏,就答应了,回到家中,就把这事跟邻居讲了,邻居却叹了口气,告诉他说:“你吃亏了!”老汉很吃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老汉有没有吃亏呢?为什么?这样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很顺利的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之我见
发表时间:
2016-03-14T14:46:51.3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作者: 董晶
[导读]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六中学
138000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我认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
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
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
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
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门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
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
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知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
中往往被忽视了。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
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
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
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
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
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某些情
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
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
“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
正的因材施教。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1.
思维的深刻性。(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
(
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
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
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
思维的灵活性。(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
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
思维习惯。(
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
思维的敏捷性。(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
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
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
3)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块的积累,熟练地应用思维块是达到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之一。
4.
思维的批判性。(1)强调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经常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善于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
改正错误的方法。(
2)通过典型错误的分析,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
和反思,自觉调控思维过程,通过解题思路或方法的自我评价,提高辨析正误的能力。(
3)通过发现反例的训练,进行数学严密性与思维
批判性的培养。
5.
思维的独创性。(1)教学上应充分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萌芽,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原则。(2)鼓励学生自
己编题,变更条件,考察结论的变化,通过定理的引伸、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通过归纳、类比提高
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否定,提高发现反例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肯定与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和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
是我对初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粗陋之见,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加以完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