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修改版
- 格式:docx
- 大小:31.43 KB
- 文档页数:18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自2016年起我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执行仍面临两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补贴标准偏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作用有限。
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6年5月,财政部、农业部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随着种粮成本的不断上升,当前种粮补贴相对偏低,自2015年以来,一直执行每亩125元的标准,不足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虽然近年来粮食价格有所回升,但种植成本逐年上升,农业生产效益仍然较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调度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作用还非常有限。
(二)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大,补贴资金按基数分配,导致基层资金缺口大、财政压力大。
《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财农〔2016〕26号)指出,“中央财政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等因素测算切块到省级财政,由各省份结合本地实际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
”省里将以2015年各市核定的小麦种植面积测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规模,并作为基数分配以后年度补贴资金,由各市包干使用。
各市年度补贴资金如有不足,由地方统筹解决。
对本来财政薄弱的县区来说,资金压力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建议:一是建立农业补贴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加大对农补的投入,补贴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确保逐步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简介乔翠霞《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农户策略性行为与农业补贴政策的社会绩效分析》(批准号为:06C J Y027)是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9年4月结项,结项成果的主要观点被国家社科规划办主办的《成果要报》摘发,并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
该研究项目以农业补贴社会绩效为切入点,在系统介绍国外农业补贴理7论和实践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补贴政策形成机制和农户行为反应机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比农户对投人补贴、价格补贴和直接补贴等不同补贴方式策略性行为的不同及其地区差异,对农业补贴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社会绩效视角,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基本原则和相关政策建议。
该项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均有所创新,突出特色和主要学术建树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社会绩效的角度分析农业补贴政策的长期效应,侧重于探讨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课题克服了以往研究过多关注政策经济绩效的不足,尝试将农业补贴置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补贴政策的社会绩效。
国外农业补贴的实践表明,农业补贴的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同时也会通过农户的行为选择影响土地、水、化学品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即所谓农业补贴的社会绩效。
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比如农业投入品补贴、价格补贴、直接补贴所产生的社会绩效是不同的。
作为农业补贴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重视农业补贴政策社会绩效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补贴可能引致的负面效应,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以博弈论为基础,以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将对宏观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理性选择行为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这既是一个尝试,也是本课题的一个亮点。
基金项目:内蒙古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农业项目补贴政策执行偏差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土默特左旗为例”(201810185)。
作者简介:崔超洋(1997—),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DOI :10.16675/14-1065/f.2019.09.017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执行偏差现状与完善对策□崔超洋摘要: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自实施以来,发挥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
但是,农业补贴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的补贴政策目标。
以农业补贴政策中的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这4大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执行偏差的视角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出现执行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矫正政策偏差的对策,以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政策目标。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补贴;政策执行偏差;矫正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31-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1实施概况农业是一国之本,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总体稳定和平衡。
为了实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国家实行农业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补贴[1]。
我国自2002年起,陆续实行了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各种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补贴政策。
由于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在内的补贴政策成效最为显著、受众面最广,所以研究的农业补贴政策是这4大补贴政策。
种粮直补是在2002年推出,首先在安徽来安、天长,吉林东丰进行试点,随后2004年在除青海、西藏外的大陆29个省份推广,并且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该项补贴主要是针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它作为一种直接补贴的方式,属于WTO 框架下的不挂钩绿箱政策。
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鼓励农户购买优质的种子,提高粮食的质量。
ACCOUNTING LEARNING87我国财政补贴支持农业发展问题思考文/宫勇琦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具有针对性的、解决财政补贴支持农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财政补贴;发展;问题与措施近年来,我国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让我国农村地区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
然而,现有的财政补贴政策仍然存在的很多漏洞,这些漏洞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可见,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财政机关需要考虑的重点。
长久以来,我国财政补贴支持农业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改革阶段,到达了现在的完善阶段。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对我国的农业给予大力的财政补贴支持,并不断完善和解决我国财政补贴支持农业发展问题,才能稳定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作物产量,一方面,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补贴结构与方式不合理补贴结构与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点,即补贴重点未明确、补贴力度较弱以及直接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的短期化[1]。
前者就补贴范围而言,我国对农产品的补贴集中在粮棉产品上,虽然某些高质量的品种也有选择性的补贴,但补贴不稳定、不全面、力度弱,且投入的补贴用品大多涵盖了种子、农膜、农药、化肥等多方面,很少按人群和地点分类,没有按照农业结构调整补贴。
后者由于财政直接用到农业补贴的政策往往与相关农村经济政策紧密相连,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必然导致农业补贴政策也随之改变,因此导致我国财政的农业补贴方式模糊且政策目标短期化,继而导致补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补贴总量偏低我国在与发达国家对比下,财政补贴支持农业的水平明显偏低,补贴总量也没有达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对“三农”的补贴力度不断上升,但仍然存在不平等现象,尤其在某些偏远地区,不仅财政补贴数量少补贴范围也很局限,致使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平衡。
财政金融㊀㊀[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理财学研究项目 (024050317013)㊀㊀[作者简介]林光彬(1973-㊀)ꎬ男ꎬ陕西绥德人ꎬ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ꎮ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㊁中国经济㊁风险管理ꎮ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及改进思路林光彬㊀郑㊀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ꎬ北京㊀100081)㊀㊀[摘㊀要]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ꎬ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ꎬ提高对农民的补贴效能ꎮ为科学评价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绩效ꎬ采取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ꎬ量化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在价格调控㊁农业增产㊁农民增收的综合作用ꎮ研究发现ꎬ我国的四项农业补贴政策在2006年㊁2010年㊁2011年和2015年4个年度是制度有效的ꎬ总体提高了国内的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产量ꎬ但存在规模效率下降㊁市场干扰过重㊁增收效率偏低等问题ꎮ建议国家应增强财政投入的扶贫功能ꎬ长远来看要注重补贴的环境保护功效和社会总体福利ꎬ加强补贴的科技支持作用ꎬ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ꎮ[关键词]㊀乡村振兴战略ꎻ农业补贴ꎻ农民增收ꎻ绩效评价[DOI编码]㊀10.13962/j.cnki.37-1486/f.2019.06.010[中图分类号]F304.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3410(2019)06-0102-10一㊁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ꎬ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ꎬ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ꎮ2018年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ꎬ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 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ꎬ提高补贴效能 ꎮ这是中央一号文件持续15年聚焦 三农问题 ꎬ将农业支持支持放在了重要位置ꎮ农业补贴政策一直以来是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ꎬ在平抑粮价㊁促进农业增产和推进农民增加收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ꎮ我国农业补贴中发挥作用较强㊁补贴力度较大的补贴是良种补贴㊁种粮直补㊁农机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ꎮ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㊁促进粮食生产ꎬ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ꎬ以此来维持农户种粮积极性ꎬ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ꎬ从此四项补贴政策开始成为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ꎮ补贴金额从2004年最初的145亿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1668亿元ꎬ并逐步稳定ꎬ2016年降低到1633亿元ꎮ2015年起ꎬ国务院开始着手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ꎬ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ꎮ但是ꎬ学界和社会对农业补贴政策一直存在着诸多批评ꎬ如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率低下㊁占用财政资金过多㊁骗补现象屡禁不绝等ꎮ随着国家对农业补贴的作用越来越重视ꎬ如何在目前201财政金融高额资金规模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提升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率ꎬ是构建和优化农业补贴制度的必要条件ꎮ本文将从近年来实施的农业补贴的角度ꎬ评价政策实施在实现预期目标方面的绩效ꎮ二、文献综述最近几年ꎬ农业补贴效果的评价是国内外学界㊁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关注的热点ꎮ鉴于研究的背景㊁目标和具体方法等不同ꎬ国际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定差别ꎮ国外学界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测评社会福利最大化ꎬ主要运用价格水平㊁储备水平㊁粮食产量水平㊁收入水平等静态指标ꎬ以及价格波动水平㊁收入波动水平动态指标来反映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状况ꎬ包括经济㊁社会㊁国际贸易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ꎮGlauber等(1989)[1]认为ꎬ当财政支出不变时ꎬ与诸多价格政策对比ꎬ对私人储备进行财政直接补贴ꎬ其市场稳定的作用最佳ꎬ社会福利最高ꎮGardner(1992)[2]发现ꎬ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在提高农业投资效益㊁平抑粮食价格㊁促进农民增收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ꎮSumner(2003)[3]认为ꎬ农业补贴的社会效应较低ꎬ农业补贴的好处大多数转移给了生产端的大农场主和农产品大型经营企业ꎬ并没有发挥出改善贫困农民生活水平的目标ꎮGouel(2013)[4]通过分析政府储备㊁价格补贴和税收措施这三种政策ꎬ发现价格补贴和税收措施对社会福利作用的效率较低ꎬ但反周期的价格补贴政策和税收措施在平抑农产品的价格方面作用明显ꎮSatya(2009)[5]通过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ꎬ发现农业补贴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国家贸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ꎬ建议发展中国家需要不断加强团结协作㊁共同发展ꎬ应当逐步减少农业补贴总量以降低贸易壁垒ꎮHelming等(2017)[6]采取一般均衡模型对欧盟农业劳动力补贴政策进行实证分析ꎬ结果表明劳动力补贴政策能够增加农业就业人数和农业产出ꎬ但是农业总产值下降最终导致欧盟的整体福利水平呈降低趋势ꎬ所以建议政策制定者应权衡政策带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ꎮStein等(2015)[7]利用马拉维农户的面板数据对耐旱玉米品种的效果进行检验ꎬ结果表明对马拉维农场的补贴计划使耐旱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ꎬ从而很好地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ꎮ国内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评价侧重于对农业增产㊁农民收入增长和国家粮食安全等最终目标的实现ꎮ学界通过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研究发现ꎬ近年来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产品价格㊁提高粮食产量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ꎬ而地方政府的支出负担并不重(丁声俊ꎬ2011)[8]ꎮ黄季焜等(2011)[9]发现ꎬ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ꎬ但对市场作用并不明显ꎬ且对农产品产量尚未发现统计学影响ꎮ王欧和杨进(2014)[10]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ꎬ认为农业补贴增加农户收入的作用在贫困区和非贫困区间存在差异ꎬ农业补贴在贫困区增加农户收入效果更显著ꎮ朱满德等(2015)[11]测度了粮食综合性收入补贴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ꎬ结果发现综合性收入补贴与粮食生产有脱钩的趋势ꎬ但仍有助于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ꎮ陈飞和翟伟娟(2015)[12]从农户行为视角分析农地流转诱因ꎬ研究发现作用于生产领域的农业补贴对土地租入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ꎬ诱使农户产生对租入土地的需求ꎮ李江一(2016)[13]发现ꎬ虽然农业补贴已演变成对农户的一项收入补贴ꎬ但它仍然能够显著提高农业产出的激励效应ꎬ且完全301财政金融通过影响农业投入来影响农业产出ꎬ因为其显著提高农户雇佣劳动力的概率ꎬ增加了农业机械的使用ꎬ特别是会影响化肥㊁种子㊁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ꎮ罗超平等(2017)[14]从粮食价格波动和农业补贴直接收入效应两方面分析对主产区农户长期㊁短期的影响ꎬ发现农业补贴直接收入效应比粮食价格效应对主产区农户影响更显著ꎬ提倡在改革现行粮食价格补贴的同时应当继续加大直接收入补贴ꎮ但是ꎬ我国推行多年的农业补贴还存在效率低下等若干缺陷ꎮ蒋和平㊁吴桢培(2009)[15]的研究表明ꎬ现在的农业补贴模式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作用甚微ꎬ政策在扩大农民种粮面积方面并没有产生作用ꎬ建议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通过普惠制的形式下发ꎮ王晓芸㊁赵玲(2010)[16]认为ꎬ当前国内农业补贴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效率已经进入递减区间ꎬ尤其在农业科技补贴方面的作用最弱ꎮ李金姗㊁徐越(2015)[17]分别从政府和个体农户角度测算农业补贴在农户农业增收方面效率影响ꎬ结果表明ꎬ扶持水稻增产的农业补贴效率随补贴金额增加而下降ꎬ建议简化农业补贴种类ꎬ避免交叉重叠ꎬ完善农业补贴信息ꎬ保证相关农业补贴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ꎮ彭超(2017)[18]认为ꎬ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在农业领域投资㊁粮食增产㊁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ꎬ农民群众比较满意ꎬ然而补贴还是存在农民致富困难㊁增产效应递减㊁新型从业者支持力度较弱等问题ꎮ如图1所示ꎬ粮食补贴政策在提高粮食产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ꎮ粮食产量从2004年起开始恢复增长ꎬ2007年超过5亿吨ꎬ2012年突破6亿吨ꎬ2017年为历史最高水平ꎬ达到6.61亿吨ꎮ虽然粮食产量的增长是各项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ꎬ如最低收购价等ꎬ补贴政策只是其中一个方面ꎬ但是其作用是发出国家重视和鼓励粮食种植这一政策信号上ꎬ从心理上对农户种粮起到稳定作用ꎮ图1㊀1995-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ꎬ农业补贴在从业者增收和农业增产中的功能将更加重要ꎮ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导向开始由稳定粮食价格和产量㊁促进农民增收转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等ꎬ关于农业补贴具体措施的改进ꎬ也由政策结构和规模调整转向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社会总体福利ꎮ柯炳生(2015)[19]认为ꎬ我国应当深入推进农业补贴制度体系的改革ꎬ建立以土地面积为资金测算标准的 三项补贴 ꎬ从而提升农业补贴的影响力ꎬ减少土地成本压力ꎬ最大化农产品市场机制的功能ꎮ韩俊(2018)[20]认为ꎬ应当坚持市场配置农村资源要素与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率相统筹ꎬ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制度和支持政策ꎮ2016年起ꎬ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 401财政金融上ꎬ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了农业 三项补贴 改革ꎮ如何更大程度地提升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率ꎬ是国家构建和优化农业补贴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ꎮ三、模型选择与构建(一)方法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ꎬDataEnvelopmentAnalysis)ꎬ能够根据若干输入指标和若干输出指标ꎬ对相同模式的生产单位进行相对效率评价ꎮ该方法不用假定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ꎬ也不用预估各输入和输出指标的权重ꎬ优点是计算方法简单ꎬ能够测算出相对的效率ꎬ且评价结果非常丰富ꎮ鉴于农业补贴具有财政投入和社会效益产出等特征ꎬ可以采取成本收益分析来完成政策的效率评价ꎮ因为成本收益分析的作用标的要求是能够数字化的投入产出指标ꎬ所以该方法需要把成本和效益全部进行量化ꎬ然后才能开展计量分析ꎮ公式如下所示:E=ðni=1PiCi(1)其中ꎬE为政策的效率ꎻPi为在第i个时期落实该政策所取得的效益ꎻCi为第i个时期落实该政策投入的成本ꎻn为政策产生影响的时限ꎮ当总效益大于总成本时ꎬE>1ꎬ表明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ꎮ本研究中农业补贴措施作为重要的惠农政策ꎬ效率评价应当以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考虑ꎬ具体分析方法可以按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ꎮ(二)指标体系构建我国的农业补贴是国家最重要的惠农政策之一ꎬ农业补贴中曾经实施较早㊁使用最普遍㊁资金规模最高的农业补贴是种粮农民直接补贴㊁农作物良种补贴㊁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这四项补贴ꎮ根据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ꎬ目前国家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的成本应当是政府财政支出ꎬ政策预期目标即为实际效益ꎬ即研究政府投入对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的作用ꎮ当前ꎬ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主要是平稳粮食价格㊁提高农业产量㊁增加农民收入ꎮ为满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要求ꎬ我们建立了指标体系对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的效率开展评价ꎬ如表1所示ꎬ输入指标即为四项农业补贴ꎬ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㊁农作物良种补贴㊁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ꎻ输出指标为三项政策目标ꎬ包括粮食价格指数㊁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和粮食产量ꎮ㊀表1我国农业补贴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决策单元输入指标输出指标2006-2015年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价格指数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粮食产量(三)模型构建根据DEA方法的定义能够得出ꎬ评价内容有制度效率㊁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等ꎮ而对于评价农业补贴制度的效率ꎬ政策的 制度效率 就是 技术效率 ꎬ即目前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能否从机制设计层面ꎬ高效地稳定农产品价格ꎬ提高国家农产品产量ꎬ促进农民增收ꎮ纯501财政金融技术效率是不考虑规模报酬时的技术效率ꎮ规模效率ꎬ可以判断一个国家农业补贴的实施规模能否达到最佳状态ꎬ也就是实现规模报酬不变ꎮ综上ꎬ本研究从制度效率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评价近年来国内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率ꎮ1.决策单元选取假定我国在多个时期实施了农业补贴政策ꎬ则DEA方法的模型中需要n个决策单元ꎮ因此ꎬ本研究选择国内2006-2015年实施政策的10年构建决策单元ꎬ分析这10年农业补贴政策制度的效率ꎮ2.输入指标本研究的输入指标包括4个ꎬ即农资综合补贴㊁种粮农民直接补贴㊁农作物良种补贴㊁农机购置补贴ꎬ2006-2015年的全国主要农业补贴的资金投入情况见表2ꎬ数据来源于财政部官方网站公布的四项农业补贴数据ꎮ㊀表22006-2015年农业补贴㊁收入和粮食产量各项输入㊁输出指标情况年份农资综合补贴/亿元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亿元农作物良种补贴/亿元农机购置补贴/亿元粮食价格指数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元粮食产量/万吨200612014240.26.00102.5193149804.23200727615166.620.00106.42193.750160.282008716151120.740.001072435.652870.922009795151198.5130.00105.72526.853082.082010835151204154.90111.72832.854647.712011860151220175.00112.3322257120.8520121078151224215.00103.83533.458957.9720131071151226217.50104.93652.560193.8420141077.15151207.23227.55103.14237.460702.6120151071140.5203.5227.551024503.662143.92㊀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ꎬ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ꎻ国家统计局网站ꎬ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3.输出指标本研究的输出指标包括3个ꎬ即粮食价格指数㊁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㊁粮食产量ꎮ2006-2015年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设定情况见表2ꎬ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农业生产数据ꎮ同时ꎬ本文对结果指标的分析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综合分析输入指标对我国粮食价格指数㊁农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㊁农产品产出的总体作用ꎻ二是独立计算输入指标对某一个输出指标的影响ꎬ分别分析对粮食价格指数㊁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㊁农产品产量的作用ꎮ构建DEA模型ꎮ根据上述讨论ꎬ令Ci=(c1jꎬc2jꎬ ꎬcijꎬ...ꎬc1j)T(2)Pj=(p1jꎬp2jꎬ...ꎬpijꎬ...ꎬp1j)T(3)那么ꎬCij表示第j个年度对第i项补贴的投入资金量ꎬPij表示第j个年度对第i项效益的产出量ꎮ那么ꎬ第j0年度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率分析模型C2R为:601财政金融(D C2R)=minθðnj=1Cjλj+s-=θC0ðnj=1Pjλj-s+=P0λjȡ0ꎬj=1ꎬ2...ꎬns-ȡ0ꎬs+ȡ0ìîíïïïïïïïïïï(4)在此模型的方程组中ꎬp为第j0个年度的效率值ꎬ即制度效率或综合效率ꎬ能够测算政府制度效率ꎬ表示在完成政策目标方面ꎬ农业补贴实现目标的效率ꎬ在企业运营等技术层面称作技术效率ꎬ在排除规模收益时的计算结果为纯技术效率ꎮ各年份农业补贴的制度效率通过定理1进行计算ꎮλj是在第j0个年度的基础上ꎬ再次建立有效决策单元组合后第j个决策单元的组合比例ꎬ主要用于测算规模效率ꎮ各年度政策的规模效率需通过定理2进行量化分析ꎮ定理l:假设λ0㊁s-0㊁s+0㊁θ0为( DC2R)的最优值ꎬ那么:(1)若θ0=1ꎬ且s-0ꎬs+0全部为0ꎬ则决策单元达到DEA有效ꎻ(2)若θ0=1ꎬ且s-0ꎬs+0不全部为0ꎬ则决策单元处于较弱的DEA有效ꎻ(3)若θ0‹1ꎬ则决策单元判定为DEA无效ꎮ定理2:假设λ0㊁θ0为( DC2R)的最优值ꎬ那么对于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1)达到恒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θ0=1ꎻ(2)达到递增的充分必要条件是ðλ0θ0<1ꎻ(3)达到递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θ0<1ꎬðλ0θ0>1ꎮ四、实证分析(一)评价结果本研究使用DEA模型方法评价2006-2015年我国四项农业补贴的作用效率ꎬ模型计算的结果见表3ꎮ㊀表32006-2015年我国农业补贴效率综合评价结果年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松弛变量规模收益结果评价2006111S=0不变有效20070.99210.992S=0递减有效20080.99610.996S=0递减有效20090.9520.9600.991Sʂ0递增无效2010111S=0不变有效2011111S=0不变有效20120.9420.9470.995Sʂ0递增无效20130.9530.9540.999Sʂ0递增无效20140.9410.9420.998Sʂ0递减无效2015111S=0不变有效运用DEA模型分别计算2006-2015年我国四项农业补贴对单独输出指标的作用效率情况ꎬ量化分析结果见表4至表6ꎮ701财政金融㊀表42006-2015年我国农业补贴对粮食价格指标的效率评价结果年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松弛变量规模收益结果评价2006111S=0不变有效20070.97410.974S=0递减无效20080.9760.9970.979Sʂ0递减无效20090.9490.9590.989Sʂ0递增无效20100.99810.998Sʂ0递减无效2011111Sʂ0不变有效20120.9240.9460.997Sʂ0递增无效20130.9340.9530.981Sʂ0递增无效20140.9200.9410.978S=0递增无效20150.97310.973S=0递增无效㊀表52006-2015年我国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指标的效率评价结果年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松弛变量规模收益结果评价2006111S=0不变有效20070.9930.9400.993Sʂ0递增无效20080.96310.963S=0递减无效20090.8840.9370.944Sʂ0递增无效20100.8890.9360.950Sʂ0递增无效20110.9130.9360.975Sʂ0递增无效20120.9090.9350.972Sʂ0递增无效20130.9250.9340.990Sʂ0递增无效20140.9250.9340.990Sʂ0递增无效2015111S=0不变有效㊀表62006-2015年我国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指标的效率评价结果年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松弛变量规模收益结果评价2006111S=0不变有效20070.99210.992S=0递减无效20080.99610.996S=0递减无效20090.7230.9370.772Sʂ0递增无效20100.7490.9360.800Sʂ0递增无效20110.8020.9360.857Sʂ0递增无效20120.7880.9350.843Sʂ0递增无效20130.8080.9340.865Sʂ0递增无效20140.9140.9340.979Sʂ0递增无效2015111S=0不变有效(二)结果分析1.总体分析发现ꎬ2006-2015年ꎬ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效率达到有效性的年份为四个ꎬ制度效率均能达到0.9以上ꎮ(1)制度效率评价ꎮ运用模型分析发现ꎬ在2006年㊁2010年㊁2011年和2015年我国实施农业补贴的制度效率(技术效率㊁综合效率)是非常有效的ꎮ一是因为四个年份农业补贴水平相对较低ꎬ二是与补贴数额的增速减缓有一定关系ꎮ反过来说明在其他年份ꎬ过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农业补贴显示出制度的无效ꎬ这是没有必要的ꎮ从具体数值来看ꎬ2006-2015年间ꎬ每年农业补贴的纯技术效率都达到了0.94以上ꎬ在2006-2008年㊁2010年㊁2011年和2015年ꎬ纯技术效率已经达到了1ꎮ同时ꎬ通过分析发现ꎬ纯技术效率在时间上显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ꎬ并在2014年到达了最低点0.942ꎮ这说明在制度实施初期ꎬ农资综合补贴㊁种粮农民直接 801财政金融补贴㊁农作物良种补贴㊁农机购置补贴的相继推出和资金额度的增加ꎬ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㊁提高粮食产量㊁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ꎮ然而ꎬ伴随国内城市化㊁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演变和推进ꎬ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减弱ꎬ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程度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ꎬ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ꎮ(2)规模收益评价ꎮ从表3可以看出ꎬ农业补贴的规模效率总体也呈现出较高的有效性ꎮ2006-2015年ꎬ四项农业补贴的规模效率都在0.99以上ꎮ这说明ꎬ四种补贴的规模效率还处于较高水平ꎮ同时ꎬ技术有效年份都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ꎬ这表示在技术效率不变的前提下ꎬ相关年份的财政补贴投入已经处于规模效益最优状态ꎮ研究发现ꎬ与技术效率不同ꎬ规模效率波动的规律性并不十分明显ꎮ只是在近年来补贴总量稳定甚至是下降后ꎬ规模效率又开始出现递减的情况ꎮ这说明ꎬ政策规模效应对政策的变化还是比较敏感的ꎮ2.对各输出指标的效率进行分析ꎬ经过对比三项指标单独结果的有效性可以发现ꎬ农业补贴制度效率的单独作用效果类似ꎬ均在两个年度作用有效ꎮ具体到效率数值ꎬ从表4至表6可以发现ꎬ农业补贴对粮食价格的作用效率最高ꎬ对粮食产量的作用效率次之ꎬ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最低ꎮ其中ꎬ农业补贴对粮食价格的制度效率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高ꎬ达到90%以上ꎬ这是提高农业补贴总体效率的主要原因ꎮ同时ꎬ对粮食价格的单独效用变化规律并不明显ꎮ另外ꎬ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指标的作用效率较低ꎬ对粮食产量的综合效率㊁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能够达到88%以上ꎬ且在2009年和2010年出现效率下降ꎬ但随后逐步有所提升ꎮ对于农民增收指标ꎬ综合效率在2009-2013年处于低谷时期ꎬ持续时间较长ꎬ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下降ꎮ这表明ꎬ一方面农业补贴政策虽然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效率较高ꎬ但这也是国家政策对农产品市场干预过重的体现ꎮ这造成了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稳步提升ꎬ甚至出现国际国内粮食价格一度倒挂的尴尬现象ꎬ这也是国内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之一ꎮ此外ꎬ农业补贴在实际发挥作用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ꎬ尤其是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作用偏弱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ꎬ可能是农业补贴在发放过程中ꎬ刺激了从业者扩大生产ꎬ但大多投入在大型农场和全产业链加工企业ꎬ而中小农户获益相对较小ꎬ从而形成整个市场粮食价格增长ꎬ产量提高ꎬ但农民增收相对不够明显的局面ꎮ五、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模型分析发现ꎬ各年度农业补贴在技术效率㊁规模效益以及各结果指标等方面变化较大ꎬ所以将来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进程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细化ꎬ提高国内农业补贴的效益ꎮ一是确保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稳步实施ꎮ在短期内ꎬ由于我国农业补贴技术有效且规模效益较高ꎬ农业补贴政策应发挥好调节供求㊁稳定市场价格的功能ꎮ在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时ꎬ产品价格下降ꎬ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ꎬ可以适当降低直接补贴的水平ꎬ压缩粮食产量ꎬ恢复供求平衡ꎬ提高产品价格ꎮ而在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时ꎬ产品价格过高ꎬ就需要采取扩大农业补贴的政策措施ꎬ鼓励粮食增加产量ꎬ平抑价格水平[21]ꎮ二是增强农业补贴的扶贫功能ꎮ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ꎮ而本文研究发现ꎬ在农业补贴的几个目标中ꎬ农民增收目标的901财政金融效率却是最低的ꎬ侧面反映出近几年农业补贴对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支持效率是不够的ꎮ因此ꎬ中央财政应进一步扩大对农业补贴的分配比例㊁范围和规模ꎬ尤其是中小农户为主的山区㊁经济欠发达区域㊁少数民族地区ꎮ在补贴方式上ꎬ需要加大与产量没有关联的直接收入补贴ꎬ也可以提高对增收作用明显的生产环节的支持水平ꎬ达到提升补贴效率水平㊁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ꎮ同时要将扶贫与扶志㊁扶智相结合ꎬ将补贴用在农民培训㊁农民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方面ꎬ提高农民的市场判断㊁种植技术等核心竞争力ꎬ培养懂生产㊁善经营的农民队伍[22]ꎮ三是注重补贴的综合功能ꎮ本文发现ꎬ我国过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农业补贴是无效的ꎬ且农业补贴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开始显现递减趋势ꎬ因此伴随着城市化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ꎬ政策的目标设定需要加以改进ꎮ目前ꎬ我国化肥㊁农药等化学农资施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ꎬ应当避免发达国家的农业问题重演ꎬ更加重视农业补贴的环境保护功效和社会总体福利ꎮ补贴需要以支持地力保护㊁藏粮于地的政策为主ꎬ以土地实际种植面积为基础计算补贴ꎬ简化核算程序ꎬ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ꎬ改善生态环境ꎬ提高土地的持续利用能力ꎮ此外ꎬ配合实行农业信贷支持和保险补贴ꎬ多方式实施农业补贴政策ꎮ四是注重补贴的科技支持作用ꎮ本文发现ꎬ我国农业补贴在农产品价格方面的作用效率较高ꎮ目前虽然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也维持了较高水平ꎬ但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ꎬ如果单靠政府财政的价格直接支持是难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竞争力的ꎮ因此ꎬ从长远来看ꎬ要充分发挥农业补贴的多功能性特点ꎬ创新补贴形式和内容ꎮ国家需要扶持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和创新ꎬ可以建立农业高新技术风险基金ꎬ采取政府贴息的政策吸引金融或实业公司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投资ꎬ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支持等ꎬ以创新补贴的方式来提高我国农业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ꎮ参考文献:[1]GlauberJꎬHelmbergerPꎬMirandaM.Fourapproachestocommoditymarketstabilization:Acomparativea ̄nalysis[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ꎬ1989ꎬ71(2):326-337.[2]GardnerBL.Changingeconomicperspectivesonthefarmproblem[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ꎬ1992ꎬ30(1):62-101.[3]SumnerDA.ImplicationsoftheUSAfarmbillof2002foragriculturaltradeandtradenegotiations[J].Aus ̄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ꎬ2003ꎬ47(1):117-140.[4]GouelC.Rulesversusdiscretioninfoodstoragepolicies[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ꎬ2013ꎬ95(1):1029-1044.[5]SatyaRS.TradeexternalitiesofagriculturalsubsidiesandWorldTradeOrganization[J].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ꎬ2009ꎬ1(3):225-231.[6]HelmingJꎬTabeauA.TheeconomicꎬenvironmentandagriculturallanduseeffectsintheEuropeanunionofagriculturallaboursubsidiesundertheCommonAgriculturalPolicy[J].RegionalEnvironmentChangeꎬ2017ꎬ18(3):763-773.[7]SteinTHꎬMonicaF.Subsidiespromoteuseofdroughttolerantmaizevarietiesdespitevariableyieldper ̄formanceundersmallholderenvironmentsinMalawi[J].FoodSecurityꎬ2015ꎬ7(6):1225-1238.011。
2017年第11期作者简介:戴艳萍(1975-),女,河南新县人,法学硕士,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7.11.005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研究□戴艳萍摘要:农业补贴法律制度是我国政府扶持农业的所用的政策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政策。
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可以更好的实现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由于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本文就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开展研究,致力于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对策研究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1-0007-02中国图书分类号:D996.1;D922.4文献标志码:A(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91)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上的基础产业,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使我国的农业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视性。
我国的农业部门已经看透农业的本质和理解了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从而对我国的农业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干预。
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实施,就是我国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扶持。
农业补贴是政府干预我国农业的一种调控的手段,它不单单的只是一种法律,也不只是一种行政命令,它是政府为了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规范性而创立的一种法律。
农业补贴制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彰显我国农业制度的优越性,同时确保农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基础的地位。
对农业补贴制度的完善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影响力。
1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理论没有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发展可以离开基础的概念和理论单独存在,每一种法律制度的实施都有一个或多个的理论基础。
在制定这一制度的过程中,都需要对这一法律制度进行概念化的定义。
我们研究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理解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在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扶持方式与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产业化政策,其中涉及到了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方式。
本文旨在探究当前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方式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案。
一、现状1. 资金来源:目前,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政府拨款、金融机构贷款、农民自筹资金、农业企业自筹资金。
2. 支持方式: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扶持方式主要有三种:(1)财政直接补贴:市县财政以一定比例对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扶持,比如给予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培训等直接补贴。
(2)金融支持:政府补贴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贷款,降低融资成本,增加项目资金。
此举方便了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流通,但存在资金流向的监管缺失,容易滋生腐败。
(3)土地流转: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拥有的土地进行流转,提供土地、承包费、种子、技术等,吸引农民参与产业化项目。
土地流转方式可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同时也面临土地流转监管不严、农民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
二、问题1. 直接补贴泛化:当前农业产业化项目中,直接补贴方式泛化现象十分严重,不同项目之间的补贴标准不同,项目质量参差不齐,补贴资金缺乏有效监管,导致补贴浪费和效果低下的情况频发。
2. 资金流向监管不严:由于金融支持方式的资金流向监管缺失和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资金被挪用、贷款未按规定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审批不过关的项目被贷款等现象十分普遍。
3. 农民参与热情不高:虽然土地流转方式被认为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但很多农民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除了土地流转需要依靠农民的自由意愿外,还因为土地流转过程容易导致土地流转市场价值波动等问题。
三、改进方案1.明确扶持政策: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项目中直接补贴泛化现象,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要求,统一扶持资金标准、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及监管方式,同时加强对项目的审核和监督。
新形势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问题与建议作者:韩洁朱守银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6年第23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初步形成价格支持、直接支付和一般服务支持等方式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对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一些支持保护政策在对象选择和方式选择上产生了偏差,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存在盲目扶“大”“优”“强”的政策导向,这可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主体变得更好,但却使未受扶持的地区或主体的情况变得糟糕,产生“挤出效应”,使公共利益受损。
二是在政策诱导下,主体经营行为容易产生扭曲,盲目扩大投资,陷入经营危机。
一些地区对规模主体经营农业予以支持,但是政策诱导使得很多规模经营主体盲目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并不擅长的农业经营,结果因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贷款,陷入巨大的经营危机。
三是政策工具的不当选择诱发“产品过剩”,威胁产业安全,抬高地租并导致农业固定投资和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
如长期执行玉米临储政策,导致玉米产量与价格持续上升,种植户普遍“卖难”,下游加工企业则开工不足;同时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进口玉米和木薯等替代品大量涌入国内,国粮则普遍入库。
四是政策执行因成本过高和政策外溢而效率低下。
如此前实行的种粮直补政策,初始目标是基于现期种粮面积进行挂钩补贴,需每年核定实际种粮主体和面积,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执行成本的高昂。
因此,这项政策在基层政府执行中转变成按承包面积发放补贴。
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生偏差,问题可能发生于从政策目标设定、政策工具选择到政策执行推进、政策效果评估等环节。
分析当前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根源主要在于:第一,农业生产的公共政策未及时跟上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角色的变化,对形势变化反应的滞后性,进一步导致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精准性,政策执行产生疏漏和偏离初始目标。
比如2004 年起,国家为了刺激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在全国范围推开种粮直补。
湖南师范大学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见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姓名:殷爽学号:2011070507年级专业:11级金融学指导老师:韩宝珍完成时间:2013/11/11目录摘要 (3)一、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一)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 (1)(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1.政策的公平性不足,机制亟待完善 (2)2.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健全 (3)3.补贴力度有限,刺激增产的作用在逐步降低 (4)4.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4)二、国外的农业补贴政策运行及对我国的启示 (5)(一)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 (5)1.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5)2.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6)3.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 (7)(二)关于各国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总结 (7)1.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一般特点 (7)2.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趋势 (8)三、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完善的建议 (10)(一)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10)(二)改革单一补贴目标,建立多重目标 (11)(三)完善补贴机制,改善补贴结构 (12)(四)农业补贴的法制化 (13)参考文献 (14)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的研究2011级金融班殷爽摘要:农业补贴是关于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这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基础政策。
目前,我国农业政策的运行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现状的描述,加上对于美国、欧盟、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现状,就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现状与问题;国外经验;政策完善一、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一个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贸易进行得转移支付。
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称为“绿箱”政策;另一种是狭义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维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
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涵盖许多方面,其中可分为以下几类农业种植补贴、农业价格补贴、农业用具和用品补贴、农业技术补贴等等,具体包括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生猪大县奖励政策,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动物防疫补助政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补助政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等等。
(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农业补贴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优质优价、维护农产品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2004年全面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粮食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到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实现自2003年以来的粮食九连增。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的比较利益在不断较低、竞争能力下降、发展的后劲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涌现,也使得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大打折扣。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政策的公平性不足,机制亟待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中公平性的缺乏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1)各省之间补贴标准差异大,导致农业补贴数目的不公平。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实行的是中央主导,中央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耕地面积按照统一的标准拨付。
地方政府承担各地区的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及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配套。
在分税体制下,由于各地的财政实力不同,财力越雄厚的的地区,其配套补贴的标准越高;财力越弱的地区,其配套补贴的标准越低。
有些省份在某些补贴项目上甚至没有配套的补贴,完全依靠中央财政补贴。
如粮食直补中,种植小麦补贴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每亩88元,最低的甘肃省仅为6.51元,高低差距为13.5倍。
像甘肃、贵州这一类城市,本身财政实力不足,单纯依靠中央财政的补贴,根本无法满足配套补贴的需要。
而像北京上海等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由于资金充足,其财政补贴数额相当可观。
(2)部分种粮的农户得不到补贴,而某些调整了种植结构不种粮的农户却也能得到补贴。
撂荒地的农民在不种植的情况下任然能得到全额补贴,有些农户把获得的补贴用于购买其他生活用具,而不用于粮食的种植,这显然与补贴的初衷不一致。
部分地方的农民将耕地调整为种植蔬菜和发展养殖业等,当地的政府也按照粮食补贴政策予以补贴。
(3)缺乏对种粮大户的激励机制,补贴力度有限。
种粮大户每年为国家粮食出产做出不少贡献,但是其获得的补贴相对于那些不贡献商品粮的农户或者是那些撂荒地的农户来说并不算多,且随着农资价格不断提高,其成本不断上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国家政策好转,粮食价格提高之后,很多种粮大户承包土地越来遇难。
2.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健全我国目前缺乏一部专门规范的农业补贴法,有关农业补贴的政策与规定散见于《农业法》、《渔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规范当中,规定分散,且内容中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实际可操作性较差,且一些内容不能满足现在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的需要。
此外,我国现存的农业法律法规和文件缺乏程序性规范原则的问题。
一方面,达不到WTO中关于透明度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业补贴目标的实现。
3.补贴力度有限,刺激增产的作用在逐步降低税费改革与粮食补贴政策的同步实行,在短期内对粮食的增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报酬不断增加,财政补贴的效应不断减弱,加之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提高,粮食收益明显下降。
以2011年为例,中烟和地方的财政生产性补贴为每亩112.75元,按照每亩平均产量500公斤来算,每公斤补贴仅为0.2255元按照市面上大米每公斤2.6元来算,仅相当于粮价的8.67%。
自2006年以来,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上攀升,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增加,种植粮食的报酬不断递减,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积极性。
虽然国家对于农资综合补贴也在不断增加,但是这远远不够满足由于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
在粮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依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而通过粮食补贴降低生产成本的影响又被不断攀升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给抵消,因此,仅靠粮食补贴,而不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4.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以粮食价格直补和农资综合价格补贴为主要综合收入的补贴,第二类是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为主要补贴的专项生产性补贴,第三类是以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业税减免相结合的直接补贴体系。
而这些补贴大多属于WTO 《农业协定》中的黄箱补贴,,黄箱补贴对于在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本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有限。
二、国外的农业补贴政策运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1.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美国自从20世纪30年代实行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其农业补贴政策包括许多方面,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在不断地加大。
根据美国最新的农业法案,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做出了一些调整。
取消直接支付补贴项目,同时扩大农作物保险覆盖范围,更加突出保险在促进农业生产和防范风险中的作用。
新法案的最大变化在于取消了此前每年达50亿美元的直接支付补贴项目,因为这个项目主要针对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且根据登记的种植面积而不是实际种植情况进行补贴,经常会出现没有种植这些粮食作物也获得补贴的情况。
与此同时,新法案扩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补贴额度和覆盖范围,不仅包括粮食作物,也包括水果、蔬菜等园艺作物,还为棉花和花生种植农户制定了新的农作物收入保险政策。
相对于直接支付补贴和针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的补贴,农作物保险补贴更为隐蔽,正成为美国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目前美国农作物保险保费的62%由联邦政府进行补贴,保险公司也获得一定的政府补贴。
其最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有所减少,但是通过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改进了法案的功能与效果。
达到了缩小财政支出,和农业共同发展的共同目标。
这一法案对农业种植收入较低的农民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保证农户的最低收入。
同时,农业生产补贴的新计算方法也将对农业生产效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欧盟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尤其是农业价格补贴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虽然欧盟的农业产值仅占其总产值的1.4%,但是农业补贴却占到了总预算的一半,可见农业补贴政策在欧盟的重要性。
但是过高的农业补贴也使得贸易摩擦不断,因此欧盟的农业补贴政策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项:一是将农业补贴政策由以价格支持为主导转变为以价格和直接补贴为主导,二是将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转变为与农产品产量限制相结合的价格补助体系。
第一项包括以下内容:降低价格支持水平,参照国际市场水平,将牛肉和粮食价格降低;控制生产规模,实施耕地削减,冻结了15%的谷物种植面积;进行收入支持,对于那些冻结了耕地的农业生产者给予补贴;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基金鼓励保护环境,扶持山区和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等。
第二项的农产品产量限制主要是有限度的强制休耕规划,并鼓励自愿休耕。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两方面:一是降低农产品的行政定价,二是对农民因降价带来的损失进行直接补贴。
3.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日本实行的是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国内的农产品尤其是大米实行严格的保护,不仅通过配额和关税限制进口,而且还对流通加以管制,日本对农产品价格的支持与管制的保护政策造成了严重的贸易扭曲,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反对。
为了顺应WTO 农业规则的要求,日本对其农业补贴政策实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农业补贴政策从过去以生产、流通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
此外,为了保证农民收入和提高补贴效率,日本政府改价格支持为直接补贴等。
(二)关于各国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总结1.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一般特点(1)农业补贴政策多样化为了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将这些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第一类,价格支持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