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1
Wide Angle | 广角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48资变量,将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都定义为间接融资变量。
变量符号定义净资产收益率X1净利润/股东权益期末余额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X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财务费用现金流量比率X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周转率X4营业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总资产周转率X5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总资产增长率X6期末总资产- 期初总资产) /期初总资产财务杠杆X7利润总额+ 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流动比率X8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X9( 流动资产- 存货) /流动负债现金比率X10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X11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利息保障倍数X12利润总额+ 财务费用) /利润总额流动负债比率X13流动负债合计/负债合计营运资金比率X14(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长期资本负债率X15非流动负债/ ( 非流动负债+ 股东权益)表1 变量表本次研究针对企业六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出对企业财务危机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变量为净资产收益率X1、流动比率X8、速动比率X9、利息保障倍数X12、营运资金比率X14。
(三)建立预警模型数据分析主要针对第六年的数据,首先检验变量处于不同类别中的均值,然后判别函数是否使样本有一个较好的区分度,从而得出常量,即Fisher函数的系数,如表2所示。
Y -101净资产收益率-0.3120.468 3.052速动比率 4.482-8.818-28.325流动比率-0.78214.98238.123利息保障倍数0.0072-0.0492-0.162营运资金比率-3.582-12.102-20.127常量-2.736-6.102-21.642表2 分类函数系数针对危机样本组y(-1)、灰色样本组y(0)和良好样本组y(1)进行判别分析,建立T-6年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模型,得到结果如下:y(-1)=-3.012 X1-0.782 X8+4.482 X9-3.582 X14+0.0072 X12-2.736y(0)=0.468 X1+14.982 X8-8.8182 X9-12.102 X14-0.0492 X12-6.102y(1)=3.052 X1+38.123 X8-28.352 X9-20.127 X14-0.162 X12-21.642而T-4和T-5年函数模型与T-6年原理相同,从结果来看:企业临近财务危机时,预警准确率和精度都会下降,危机发生前的T-4和T-5年企业财务指标和财务危机关联度不明显,所以企业处于短期预警状态,中长期临界点为第五年。
政府渔业补助政策与博弈
林光纪
【期刊名称】《福建水产》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渔业补助政策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经济缺陷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本文应用博弈论对政府与渔民的互动博弈展开研究,并确立了混合策略模型下的政府和渔民各自最佳选择概率,达到纳什均衡,这对于解释当前政府渔业补助政策内涵与指导修订补助政策有参考意义。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林光纪
【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4
【相关文献】
1.中国近海捕捞渔业油价补助政策调整研究 [J], 岳冬冬;陆亚男;刘勤;纪炜炜;阮雯;王茜;周雨思;熊敏思;肖黎
2.中国近海捕捞渔业油价补助政策调整研究 [J], 岳冬冬;陆亚男;刘勤;纪炜炜;阮雯;王茜;周雨思;熊敏思;肖黎;陈雪忠;
3.渔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实施的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J], 胡秋元; 胡庆为
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渔业发展补助政策实施工作的
通知(农办计财[2021]24号) [J],
5.四川成都出台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政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创新等。
因此,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势在必行。
本研究将从政策调研、政策比较、政策效果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本研究将以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农业补贴政策和相关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和思路如下:1.政策调研通过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综述和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2.政策比较为了寻找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切入点,本研究将对国际上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选取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政策设计、实施效果等,总结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差异和优缺点,寻找新的政策思路和政策创新点。
3.政策效果本研究将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从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考察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分析农业补贴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及政策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为完善政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4.政策建议最后,针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和短板,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建议将涉及政策的方向、政策的设计和实施、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旨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政策调研: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文本分析、调查分析等。
2.政策比较:采用国际比较分析法,从政策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3.政策效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基于博弈分析的林权流转中林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摘要】目前在林权流转中出现了林权流转行为不规范、主体作用缺失、流转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其由林农天然的弱质性因素而在林权流转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所致,根据林权流转博弈中各主体的特点,提出了林权流转中林农权益的保护机制,解决林农在林权流转博弈中弱势地位的问题。
【关键词】林权流转利益博弈林农权益保护长期以来,国家对传统农业中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分支的扶持与政策倾斜,使得这些农业分支具有相对较好的基础,而其他分支的薄弱问题日益凸显,挖掘潜力的空间很大。
围绕农业各部门结构调整及发展这一主题,2008年6月,国家出台了以促进林权流转为亮点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一、现状分析:当前林权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颁布后,地方政府尤其是东南林业大省对当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行了配套改革。
经过努力,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猛,商品林建设日新月异,森林资源流转日益频繁。
林权制度改革后,产权落实,广大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收入大幅度提高。
林地、林权纠纷减少,司法途径日益成为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
然而,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博弈行为不规范1.林权流转没有依法进行,特别是没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林改前不少集体林权流转是乡村干部少数人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权谋私、暗箱操作、流转价格偏低等问题、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两个三分之二的相关规定程序依法对林权进行流转。
2.受让主体不正当竞争。
基于博弈视角的农村土地整治研究刘戈;刘伟【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对土地整治积极性不高,土地整治工作进展受阻。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整治面临的困境与工作难度,将农村土地整治过程简化成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博弈模型,通过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体三方博弈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土地整治的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结合博弈分析结论提出政策激励建议:(1)建立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政绩考核机制;(2)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农民权益;(3)提高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Farmers' interests not being protecte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with low land rearrangement enthusiasm, and being blocked work progress have been the major problems that we face in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process. This paper simpliifes the process of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into game model under dynamic game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 line with the dififculties that we face in the work of land rearrange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behavior of tripartite game such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farmers group, the 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of rural land rearrangement has been obtained.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a mechanism to check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upon the achievements of a synthetic index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be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we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will of the masses, protect farm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enhance theenthusiasm of all participants, and establish a scientiifc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6(029)010【总页数】6页(P38-42,13)【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博弈;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政策【作者】刘戈;刘伟【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天津市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0;F062.1为了改善日趋紧张的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1],土地整治的实施势在必行。
《财政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及其优化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概述•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政策效果•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补贴政策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探讨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优化路径,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和结论与建议。
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梳理和评价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探讨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案例研究,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优化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结构研究内容与结构02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概述定义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农业领域提供支持,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
分类根据补贴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可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直接补贴包括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农业生产补贴等;间接补贴包括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补贴等。
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定义与分类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
具体目标包括: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障农民基本收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等。
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补贴标准与范围、确定补贴对象与方式、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等。
此外,还需加强对补贴政策的监督与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67431 公共政策论文博弈论视角下的转基因食品政策上世纪90年代,转基因技术作为解决农业问题的革命性手段在世界推广开来,经过短短的10几年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世界各国对转基因态度大相径庭,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开放派,也有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限制派。
即便在中国国内,关于转基因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
转基因的学术定义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
可能是转基因的技术性不能被一般大众所理解而导致中国国内对转基因呈众说纷纭的状态,近日,央视禁播“宣称非转基因更健康”的广告再次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央视的禁播是否从侧面证实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质疑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转基因食品政策作为一个公共政策从制定到执行,收到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有赞同也有反对。
从博弈理论的视角分析转基因政策,更加明晰了公共政策是利益博弈的结果,通过对转基因政策中主要博弈双方的分析,尝试为中国这场旷日持久的转基因之战提出解决思路。
一、转基因食品政策转基因技术突破了自然资源的限制,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全球农业的深刻变革。
我国决心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占领制高点,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出台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对转基因的核心法规,后期相继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法令,以保障转基因作物的合法流通。
目前对于转基因政策争论的焦点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所谓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的食品。
转基因生物直接食用,或者作为加工原料生产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
也就是说,转基因生物被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的任何阶段所生产出来的食品都称之为转基因食品。
也意味着目前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是否具有危害直接关系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简介乔翠霞《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农户策略性行为与农业补贴政策的社会绩效分析》(批准号为:06C J Y027)是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9年4月结项,结项成果的主要观点被国家社科规划办主办的《成果要报》摘发,并呈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
该研究项目以农业补贴社会绩效为切入点,在系统介绍国外农业补贴理7论和实践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补贴政策形成机制和农户行为反应机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比农户对投人补贴、价格补贴和直接补贴等不同补贴方式策略性行为的不同及其地区差异,对农业补贴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社会绩效视角,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基本原则和相关政策建议。
该项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均有所创新,突出特色和主要学术建树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社会绩效的角度分析农业补贴政策的长期效应,侧重于探讨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课题克服了以往研究过多关注政策经济绩效的不足,尝试将农业补贴置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补贴政策的社会绩效。
国外农业补贴的实践表明,农业补贴的影响并非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同时也会通过农户的行为选择影响土地、水、化学品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即所谓农业补贴的社会绩效。
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比如农业投入品补贴、价格补贴、直接补贴所产生的社会绩效是不同的。
作为农业补贴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重视农业补贴政策社会绩效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补贴可能引致的负面效应,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以博弈论为基础,以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将对宏观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理性选择行为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这既是一个尝试,也是本课题的一个亮点。
113781 农林学论文关于农业补贴的分析和思考一、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一〕农业的弱势性农业的弱势性表现在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受市场〔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大。
我国的国土面积东西南北跨度大,直接表现为东西南北的农产品种类不同;同时,还受局部环境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旱涝灾害等〕每个地方的农产品的欠丰和质量各不相同。
随着国内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人口的下降、种子质量的下降、国内需求的提高、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相关科研研究投入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国内的农产品受到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冲击。
农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且自身积累率不高,难以壮大。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为其他的部门提供了生产的原料,同时也是衣食的源头。
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底,而粮食又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的地位十分关键。
而我国是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农村人口是消费市场重要的组成局部。
农用工业品和相关的消费也会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
而农业的根底设施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如农业科技、水利设施等。
农业科研或者水利设施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具有很强的外溢性。
连续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问题,从侧面对于农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农业补贴政策的局限性〔一〕农业补贴政策将会加重财政负担中国自2004 年以来,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了十多年直接补贴。
同时,中央连续下发多个“一号文件〞,出台了“四减免、四补贴〞政策,初步构建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根本框架。
此后,各类农业补贴政策陆续出台,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补贴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于此相对应的是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和农业补贴占比的提高。
其中“四补贴〞金额也从2004年的145.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53亿元,八年时间里增长了十多倍。
作为对农业支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的农业补贴会加重财政负担。
〔二〕农业补贴的不可无视的地区差异性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大,而统一的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并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各个地区的农业进行有效的支持。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与补贴政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一、本文概述《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与补贴政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及其补贴政策,特别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在中国的发展背景,随后对农业保险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包括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合作型等模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利益诉求及其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
文章重点关注了补贴政策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作用,详细探讨了补贴政策的制定原则、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和补贴效果等关键问题。
通过对现有补贴政策的评估,文章提出了优化补贴政策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的利益。
文章还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中政府、保险公司、农户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关系,探讨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协调发展。
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农业保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保险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和补贴政策,为推动农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文章也希望通过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分析,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更多维度的思考和决策依据。
二、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试点阶段,到后来的商业化改革,再到近年的政策扶持与快速发展,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在初期试点阶段,农业保险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担,覆盖范围有限,品种单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业保险逐渐进入商业化改革阶段,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保险公司对此业务兴趣不高,导致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保险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特别是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的加大,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
基于博弈论应用的农户资源选择行为研究尹 飞(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系,浙江 绍兴 312088)课题项目:2016年院“三农”问题研究委托课题“浙江省农民示范社行为博弈研究”(项目编号:SNKY201603)。
[摘要]博弈论方法的指标选择了最低成本的安全组件,可以在方程中保证农户行为的实施,在线性图表中也不至于成为脱离数据掌控范围之物。
当然所谓的成本最低变量,那是要在有充分数据和农作物实际产出的年份才可以实施的对象。
[关键词]博弈论;农户;资源选择行为对于使用博弈论模型而言,农户选择行为面临不可知性。
农民对于博弈论模型的使用要么直接解决问题,要么通过模型得出间接性的建议。
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决策可以通过数据和模型充分显示出来。
1决策行为的特性理论上,农户选择行为可以依据博弈论进行实施,这种选择模型潜在蕴含了心理学、个人知识储备以及资源环境。
博弈论的诸多选择模型为农户的选择计划提供了模板,其中的各种指标是呈动态式发展的。
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是博弈论指标的应用要对非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博弈论对于决策行为给予了最安全的等级,这个安全等级要求使用选择性进程,这区别于以往的多重模型标准。
在一些案例中,这种策略可以适用于多重的决策行为,而那种混合策略大多数是适用于单一博弈。
而现今大多数的方法是使用单一线性规划模型解决重要的决策问题。
2决策模型的技术博弈论模型首先考虑的技术决策是关于农户和其他行为人的零和博弈。
博弈双方是对立集合,他们所选择的行为称为策略集合。
以如下字母表示:S1=[a1,a2,a3...];S2=[b1,b2,b3]S1是参与博弈人的第一种策略选择集合,指称m,这里明显指向农户;S2是参与博弈人的第二种策略选择结婚,指称n,这里指与农户博弈的人,例如厂商、消费者等。
博弈运行的规则是任意一个博弈人只能按照一种规则执行策略,然而其中的两个博弈人并不知晓另外博弈人的策略。
这样所有的策略组合就会形成一种组合矩阵Oij,Oij 由(a1,a2,a3...)和(b1,b2,b3...)组合而成。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分析【摘要】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主要内容、执行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深入分析。
在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并展望了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沿革、主要内容、执行效果、问题、挑战、发展方向、现状、综述、发展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现状分析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关注,这一政策旨在支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补贴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历史沿革、主要内容、执行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直接补贴、价格支持、保护政策等多种形式。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也存在一些执行问题,比如补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在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下,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亟需完善。
未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的执行监督,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农业生产问题,农业收入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农业补贴政策。
最早的农业补贴主要是针对种粮农民的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政府向农民提供种子和化肥补贴,以鼓励他们增加种植面积和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基于博弈理论视角下农业保险政策性解读
黄正军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0(038)028
【摘要】农民与保险公司是农业保险市场中的2大行为主体,它们各自的行为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必须采取政策性经营.保险费,即保险价格是农民与保险公司动态博弈的核心.然而保险公司的成本预算又是决定双方博弈利益大小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分析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成本构成,进而形成有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总页数】3页(P16004-16006)
【作者】黄正军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技术师范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959
【相关文献】
1.不同兼业程度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静态博弈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J], 马宇贝;朱海星
2.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基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主体的视角 [J], 姚飞;吴应珍
3.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探析——基于绿箱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 [J], 李程
4.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若干问题探析——基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行为主体的视角 [J], 张祖荣
5.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低水平均衡的演化博弈分析 [J], 张卓;李秉坤;尹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是我国现阶段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根本战略。
在我国,农户是可持续农业的生产主体。
本文深入分析农户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行为,旨在为优化农户行为,推动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基于这一研究目标,本文在对相关文献与理论基础进行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目前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并实证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关系。
进而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成因。
接下来,分析农户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行为,这构成了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
在这一研究阶段,首先利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分析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博弈抉择。
然后,沿着认知→意向→实践这一农户生产行为的动态过程,构建农户可持续生产行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农户农业生态环境降级问题认知模型、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认知模型、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意愿模型、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实践模型四个计量模型,并利用山东省农户的调研数据,对农户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现状及影响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行为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1)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我国目前的农业增长尚在倒U型曲线的左侧,农业增长离转折点仍有较大距离,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农业发展过程将会伴随着更多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2)通过农户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博弈抉择分析得出,促进我国农户生产方式转向可持续需要技术创新和建立起可持续生产的生态环境友好农产品的消费市场。
利用日照消费者的调研数据,建立logit模型,探讨建立可持续生产的生态环境友好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可行性,以及影响消费者对生态环境友好农产品需求意愿的因素,得出,建立可持续生产的生态环境友好农产品消费市场是可行的。
除了价格因素外,受教育程度和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也是影响消费者生态环境友好农产品购买意愿的显著因素。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摘要:农业补贴政策作为一种公共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其运行过程则是相关利益主体围绕利益关系调整而不断展开的博弈互动过程。基于博弈论视角,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机制,试图找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缺陷或不足,寻求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博弈论;农业补贴政策;运行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03-03 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涉及农民和政府两大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与选择,农业补贴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也主要是政府与农民围绕利益调整而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和妥协的博弈过程。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可以比较清晰地掌握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过程,发现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有利于设计新的机制,破解制度缺陷,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 一、农业补贴政策的博弈论分析 (一) 农业补贴的博弈论分析 采用策略型博弈对政府和农民这两大农业补贴利益主体在农业补贴政策中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描述一个策略型博弈至少需要三个要素:局中人、策略、支付(收益)。局中人是指参与博弈的人,是博弈的决策主体。局中人将根据自己的偏好决定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策略是指每个局中人在博弈中的行动规则或行动指南。策略规定局中人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行动,使局中人明确了如何对对手的行动做出反应。支付是指局中人从各个组合中获得的效用[1]。本文博弈分析中的局中人选定政府和农民,因为政府和农民是农业补贴最直接的利益主体,二者也是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承载者。 在经济相互交往中,农民和政府的行为都应为理性经济人行为,因此,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农民所做出的选择应是在政府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对于农民来讲,最优反应战略也就是指在政府已经选定了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政府将选择何种战略时,农民选择该战略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同理,对于政府同样适用,虽然政府是公共服务组织,但其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行政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博弈论分析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为了便于分析,作如下假设:(1)农民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各自为战,其本身不属于任何保护农民权益的组织。(2)农民和政府均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即如果政府不给补贴或补贴低于农民的期望,使农民的利益受损,农民必然反抗;政府补贴也要充分考虑自己利益。(3)农民在权益受损时有2个战略:反抗与不反抗;政府也有2个战略: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反之则为不实施补贴政策。(4)农民如果采取反抗措施,即改种经济效益好的作物,或抛荒进城打工,采取这样的策略,农民会增加收入,收益增加。对于政府说,此策略下,国家粮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其执政能力就会受到质疑,其收益减少。(5)农民和政府所获收益可以用数字排序:-1——不能接受,1——差,2——中等,3——较好,4——好。假设农民和政府博弈前的收益均为2。 根据上面的假设,可以进行如下分析:对于农民来说,当政府给予农业补贴且补贴符合农民的期望,农民的选择是不反抗,获得收益4,这一选择要比反抗获得收益3高;但如果补贴不符合农民的期望,比如补贴金额太低,低于农民反抗增加的收益,则农民也会选择反抗。若政府不实施农业补贴,农民必然选择反抗,虽然反抗要承担改种经济作物或打工收入不稳定带来的风险,只能获得收益3,但这个收益也比不反抗获得的收益2多。对于政府来说,实施补贴政策,如果农民反抗,既浪费了资金,还使原有收益下降,获得收益为-1;反之,就会获得收益4。不实施补贴,如果农民反抗,其收益会下降,变为1,反之,则收益保持原有水平,收益为2。根据以上假设和分析,建立农民与政府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表。 农民与政府博弈的支付矩阵 采取纳什均衡来求解博弈均衡,经过双画线法求解,得到两个纳什均衡(3,1)和(4,4)。显然,(4,4)是两者利益最优组合策略,但这个策略组合只有在农民和政府利益偏好契合度较高的时候实现。(4,4)不是唯一策略,因为(3,1)策略下,农民收益较好,虽然政府会有利益损失,但这个损失不足与迫使政府必须采取补贴政策,二者可以实现均衡,但如果农民的博弈能力增强,就会打破这种均衡,迫使政府采取补贴政策。由此可见,农民的博弈能力和政府与农民利益偏好的契合程度对政府补贴与否及补贴效果有较大影响。 (二)农民博弈能力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 政府部门和农民分别是农业补贴政策的施政者和受政者,利益博弈是二者在农业补贴政策关系的载体。在经济相互交往中,农民和政府的行为都应为理性经济人行为,因此,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在农业补贴政策中,农民的博弈能力和政府与农民利益偏好的契合程度对政府补贴与否及补贴效果有较大影响。 农民的博弈能力可分为四类:财富创造能力,即农业产出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它是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体现;产品供给能力,即农业产出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组织能力,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内聚力,它是农民的政治影响力的体现;谈判能力,即农民把自己的需求和意见转变为向政府表达要求的能力,它是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的体现。在通过农业补贴政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时,若是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偏好一致,政府与农民能力的强弱并不影响政策的利益流向;若是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偏好不一致,农业补贴政策的安排则是占支配地位的团体利益的反映:当政府能力强于农民时,就会形成强政府与弱农民的互动关系,农业补贴政策就会具有强制性和向政府利益偏好倾斜的特征,农业补贴政策力度就会比较小;当农民能力与政府能力对等甚至强于政府能力时,就会形成协商型的互动关系,农业补贴政策就会朝着互惠互利甚至向农民利益倾斜的方向分配。 (三)政府与农民利益偏好契合程度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所偏好的利益是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和取舍后的结果,并且打上了政策决策者主观偏好的烙印,政府是农业补贴政策系统最为权威的政策主体,是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者和施行者,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偏好规模和补贴方式等无一不受到政府利益偏好的约束[2] 。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偏好契合程度是政府是否采取农业补贴政策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民博弈能力较弱时起决定性影响。若是与农民的一致或者基本一致,政府就会采用利益分配向农业和农民倾斜的农业补贴政策,农民就能从农业补贴政策中获取较大利益,政府也能从中获得较大利益,如博弈支付矩阵中的(4,4); 政府的利益偏好若是与农民的契合程度低甚至相背离,政府就倾向于不采用或少采用农业补贴政策,此时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否向农业和农民倾斜,则取决于农民争取利益的能力以及国家对农民地位权利的认可程度。 另外,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偏好契合程度影响着农业补贴效率的高低。从支付矩阵可以看到,(4,4)实在两者契合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实现的,政府和农民都得好的收益,此时的政策效率较高。但如果农民有比较高的利益期望,而政府补贴力度较小,就可能出现(3,3)(3,2)等支付收益,甚至会出现(3,-1)这样的收益,此时政策效率就比较低下。 二、基于博弈论视角解析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运行机制 我国农业的补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虽然补贴历史不短,但在一直以来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思路下,一系列偏向工业和城镇发展的政策使得工业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业汲取发展的“营养”,而农业肩负着支持工业发展的重任。直到2004年,随着农业税减免的开始,我国农业补贴开始走上由“负”转“正”的道路,农业补贴政策才真正开始发挥支持农业的作用。从我国农业补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几乎是政府主导的,带有强制性色彩,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是由于政府和农民在农业补贴政策中相互博弈中,农民因为较弱的博弈能力处于劣势的结果。 当前,虽然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已经大转向,但是依然是政府主导,政府主观性较强。这依然是农民的博弈能力较弱,不能与政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结果。农民在这场博弈中的博弈能力具体情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农业创造经济财富的能力看,随着产业重心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梯度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创造经济财富的能力下降,博弈能力下降;从农业产品供给能力看,随着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生产能力有一定提升,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且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的起伏波动,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较大挑战,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成为博弈的重要砝码,这正是我国推行农业补贴政策推动力量;但是从谈判能力和组织能力看,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低,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我国农民在博弈中的弱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与农民利益偏好的契合度,结果是影响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效率。农民的分散性(低组织化)和较弱的利益诉求能力,一方面给政府补贴力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对农民利益期望信息了解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偏好契合度就会下降,政策效率低下。比如,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是近年在实践中逐步出台的,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临时性补贴多而经常性补贴少。临时性补贴主要是针对某种重要农产品供给短缺且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时实施的一种应急性补贴 [3]。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应急性比较强,是在粮食安全面临潜在危险的情况下实施的,尚未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再如,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力度较低,与农民的期望差距较大,不能较好地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涉及的范围较窄,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农民因为较弱的博弈能力被“边缘化”,政策的运行缺少主要客体的积极参与,主要由政策的实施主体——政府主导,这样的制度一方面缺乏客观性,一方面缺乏监督,政策的缺陷使得政策运行效率不尽如人意。 三、破解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缺陷的新机制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从博弈论的视角,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缺陷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