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的行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8.77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2013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Vol.29No.1January.2013

收稿日期:2012-09-09

作者简介:席美云(1973-),女,河南睢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宽恕行为的心理学探析

美云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要:宽恕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

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探讨宽恕的内涵及特征,区分与宽恕相关的概念,分析宽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以期对宽恕有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

研究,使宽恕在人际交往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改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宽恕;内涵中图分类号:B84;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3)01-0127-02

宽恕(forgiveness )是一个古老、久远的话题,人们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宗教到哲学,最后转入心理学领域的变化历程。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界将宽恕纳入到它的研究范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出现很多相关研究。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领域有关宽恕的研究也迅速出现。美国威斯康星—

——麦迪逊大学成立了以恩里特为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Enright 成立了宽恕研究协会;Thompson 基金会成立了宽恕专门研究基金等。近20年来,西方在宽恕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主要是关于人际宽恕的。人际宽恕

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的支持[1]

:宽恕有利于身心健康;宽恕可以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一、宽恕的内涵

Enright (1991)对宽恕给出了定义[2],他将判断(受害者对冒犯者的看法)和行为(受害者对冒犯者作出的反应)纳入宽恕的定义中,

并从知、情、行三者的心理结构对宽恕作出界定。他认为宽恕就是摒弃对冒犯者的愤怒和负面判断,以宽宏大量的态度

对待对方,

并向冒犯者施以爱的过程。当个体宽恕时,在认知方面,不再作出谴责性的判断和持有报复

念头,而表现出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祝福对方、尊重对方;在情感方面,愤怒、憎恶、怨恨、悲伤等消极情绪逐渐被中性情绪取代,最终转化为积极情感,例如表现出同情和爱心;在行为方面,不再去做报复性

的行动,而是以善意的举动对待冒犯者,例如愿意与

对方共同参与某些活动或作出此类提议等。可见,宽恕是认知、情绪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包含着认知、情绪和行为成分。认知和情绪相互作用的结果能产生行为倾向,积极的情绪又能使宽恕主体对宽恕客体产生积极的认知。在人际冲突状态下,对宽恕客体产生的宽恕情绪和宽恕认知,会

驱使宽恕主体产生宽恕行为,

可以说,情绪和认知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行为的发生。而宽恕行为,如与伤害自己的人共同活动或者聊天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

感和相互的了解,从这个角度讲,宽恕行为又反过来巩固和促进了积极情绪和认知的发生。所以,宽恕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状态和结果,缺少任何一个成分也不足以产生宽恕。

二、宽恕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宽恕不是原谅[3]

。在看待宽恕与对冒犯者的原谅(excusing )上目前还存在分歧。Veenstra 把原谅看做是宽恕的一种形式,可是其他一些学者却提出

“原谅不同于实际‘现实’中的宽恕”。原谅更倾向于对冒犯行为的忽视,而并不一定表达为宽恕。

宽恕不是和解[3]

。在看待宽恕与和解(recon-ciliation )的关系上存在很多的争议。一些学者倾向于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譬如,在Lauritzen 的定义中宽恕就包含了重建已经破碎的人际关系。Pat-tison 和Veenstra 把和解看做是宽恕过程中(通常是在其最后阶段中)的固有成分。这种观点反映了传

统神学思想中把调和看做是宽恕的基本理由和最终目标的影响痕迹的存在。Enright提出,宽恕是一个仅限于受害者自己的内部过程,而和解则是一个包含了冒犯者一方的一个外部行为;前者对于后者而言是一个必要而并非充分的条件。

宽恕也不是宽容[4]。宽恕和宽容是有差异的:“宽恕”是一种战胜仇恨及惩罚欲望的德行,其相当于“仁慈”(mercy)———以自身的力量去容忍他人;“宽容”所指的是对他人行为或思想上的包容。

三、宽恕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宽恕具有这些基本特征:高级情感性、条件性、过程动态性和自主性。第一,宽恕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高级情感,而不是发生在人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第二,宽恕发生在严重的伤害之后,这种伤害可能是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个体只有掌握了公正意义之后才能产生宽恕,宽恕需要时间。宽恕不需要犯过者的道歉,有目的的宽恕不是宽恕,它不过是一种政治策略或一种精神疗法似的协调。第三,宽恕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他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转化行为,是一个动态的量变过程。第四,宽恕是个体的自主选择[5]。它需要个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是从愤怒、回避到谅解、接纳的转变过程[6]。

四、国内外对宽恕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外对宽恕研究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证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目前对宽恕的研究并不成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从概念的界定来看,由于目前自我宽恕的界定还未统一,宽恕的各种操作性定义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影响对现有研究结论的整合。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已经承认了自我宽恕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三种成分,但是在编制自我宽恕的问卷时多数还没有在其中体现行为成分,导致自我宽恕与自我解脱相混淆,自我宽恕的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2.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外的宽恕研究大都是从宽恕他人的角度展开的,宽恕自己作为宽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其研究成果还相当少。

3.从研究工具来看,首先,目前的宽恕研究虽然陆续制定了一些专门用来测量宽恕倾向的量表,但是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量表出现。不同宽恕量表的使用,可能是导致对宽恕的某一方面研究出现不一致现象的原因。其次,目前相当多的有关宽恕的研究还是被试置于以文字描述的假定伤害情景中来测量宽恕倾向,这种方式无疑限制了我们从更为全面和宽泛的角度考察宽恕的结构。

4.从宽恕的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缺乏深入性和系统性。现有研究侧重探讨宽恕与某一单一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宽恕与人格、宽恕与心理健康、宽恕与应对方式、宽恕与沉思等。这种探讨虽然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深入了解影响个体宽恕的因素,但是研究不深入、不系统。宽恕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影响因素也是相当的复杂,有人格、认知和情绪等个体内部的因素,还有涉及冒犯者以及情景的外部影响因素。另外,各种不同因素对宽恕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重要因素,有的是较主要或次要的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也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地论述和探讨之后,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宽恕的教育和宽恕干预。

尽管宽恕的研究还处于一种零散与不足的状态,比如概念界定略有偏颇且缺乏理论探讨、缺乏宽恕心理机制的探讨、宽恕的跨文化研究或本土化的宽恕心理学研究仍然十分匮乏等,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从最近有关宽恕的理论研究和评价中可以看出,学者们正在努力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必将使宽恕在人际交往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改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ohn Maltby,Liza Day,Louise Barber.Forgiveness and mental health variables: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using

an adaptational-continuum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cop-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

[2]Enright R.D,Santos M.J.,Al-Mabuk R.The adolescent as forgiver[J].Journal of Adolescenee,1989(12).

[3]傅宏.宽恕理论在心理学治疗领域中的整合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3).

[4]吴永波.大中学生宽恕内涵认知及宽恕风格发展的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

[5]李湘晖.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14).

[6]杨静.中西宽恕心理研究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3).

【责任编辑:孙艳秋】

821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