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9.33 KB
- 文档页数:3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刘春红1,2,谭 婕1,2,张 欢1,2,吴 斌2 【摘 要】 抗着丝点抗体是一种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核抗体,近年来发现该抗体阳性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血清学有别于抗着丝点抗体阴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而组织学无明显差异,并被认为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一种独特亚型。
检测抗着丝点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分型、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对抗着丝点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着丝点抗体;研究进展;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1.04.01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干燥性角膜炎、腮腺肿大,还可累及其他重要脏器,如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等[1]。
其血清学特征以抗SSA和(或)抗SSB为特征性抗体。
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在pSS患者中并不少见,有研究报道,1%~13%的pSS患者存在ACA阳性[2]。
本文就ACA在pSS 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ACA阳性pSS的临床特征1.1 腺体表现 BAER等[2]对1316例pSS患者进行Schirmer试验和唾液流率检测,结果显示,ACA阳性pSS患者的泪液及唾液分泌能力更差,提示ACA阳性pSS患者的外分泌腺疾病较ACA 阴性患者更加严重。
LI等[3]研究发现,ACA阳性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组唾液流率为(0.1±0.2)mL·(15 min)-1,而ACA阴性SS 组为(0.4±1.0)mL·(15 min)-1,ACA阳性SS 组Schirmer试验为(3.2±1.8)mm·(5 min)-1,ACA阴性SS组为(4.2±4.4)mm·(5 min)-1。
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52例疗效观察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临床观察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病因病机均较复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分型辨证治疗5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52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女42例;平均年龄49.3岁;平均病程4.1年。
有口干症状者35例,有眼干症状者33例,两者皆有者16例;腮腺肿大或曾经肿大者13例;合并关节痛者21例;合并肾病者4例;其它4例。
实验室检查:球蛋白增高者38例,血沉增快者42例,抗核抗体阳性者36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者25例,抗SS-A抗体阳性者27例,抗SS-B 抗体阳性者23例,两者均为阳性者17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董怡.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257)。
2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分型辨治。
阴虚内热型:表现为口眼干燥,口干不能咽下干食,皮肤干燥,齿枯。
舌面干燥、舌质红绛、苔少舌裂,脉弦细。
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润燥。
方用一贯煎合竹叶石膏汤加味:生地、生石膏各30g,麦冬15g,南沙参、北沙参、枸杞子、玉竹各12g,淡竹叶、当归各10g,芦根20g,甘草6g。
气阴两虚型:表现为面黄少华,头昏目涩,口干鼻干,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纳少便溏。
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
治宜补中益气,生津润燥。
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味: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各15g,天花粉、太子参各12g,甘草、桑叶各6g,黄芪、淡竹叶、当归、生白术各10g,柴胡3g,红枣6枚。
血瘀痹阻型:表现为口眼干燥,毛发焦枯,骨节疼痛,甚或强直畸形,皮肤干枯,甚则增厚发硬。
舌光无苔、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牛膝各12g,生地、赤芍、白芍、忍冬藤、鸡血藤各15g,当归、枳壳、红花各10g,川芎、甘草、柴胡各6g。
滋补肝肾法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研究摘要:目的观察滋补肝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 50 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25 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治疗,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干燥综合症(Sj?gren's syndrome),又名舍格伦综合症。
此疾病是一种长期的自身免疫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及眼干。
此外,干燥综合症还会导致皮肤、鼻腔以及阴道干燥,甚至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其它器官,如肾、血管、肺、肝、胰以及脑部。
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于干眼病,可以尝试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对于口干症状,可尝试使用无糖口香糖,饮水及唾液替代物;对于关节或肌肉疼痛的患者,可以使用布洛芬、乐松等对症处理。
如果患者既往因其他疾病服用可能引起有关干燥症状的药物,可结合病情予以停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50 例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型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5 例。
对照组中有 11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龄为 30 ~72 岁,平均年龄为(42. 5±16.0) 岁;观察组中有 9 例男性、16 例女性;年龄为 28 ~ 69 岁,平均年龄为(42. 5 ± 16. 0)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仅用西医治疗。
给予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g规格的硫酸羟氯喹片,每日2次,每次2片,疗程为三个月。
如果患者有干眼病症状,则给予玻璃酸钠药水滴眼,也可根据病情适量给予低剂量甲泼尼龙或强的松。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作者:崔文颖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過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3个方面为着重点,从历史文献总结、医家临床经验、临床试验等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进行解读,得出其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辨证分型集中在肝肾亏虚、燥邪犯肺、阴虚燥热、瘀血内结4种证型,并从滋补肝肾下多种治法分析临床疗效,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185-02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受累器官是涎腺和泪腺,症状为口眼干燥。
SS的组织学标志是由唾液腺活检确定的外分泌腺局部淋巴细胞浸润,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实验室标志物,SS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
SS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3%~0.77%,发病特点一是女性发病率高,尤以育龄期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为21:1;二是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44.6±12.0)岁。
西医治疗的着力点在于改善症状以及控制、延缓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及继发感染”,存在着易复发、副作用大等弊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颇多,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虽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与中医学“燥痹”,“痹症”,“燥毒证”等病症名称相符,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一组证候群,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致病因素,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结果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对干燥综合征病机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胜则干”,认为燥痹的发生与外感燥邪有密切联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干燥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张瑾顾军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综述干燥综合征(sjagren§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30一50岁女性,男女比例为1:9~20。
它包括原发性Ss或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继发性SS,其中原发性SS的发病率为0.3%一0.7%,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除有明显的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外.还可伴发其它脏器损害,如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萎缩性胃炎、肝脏损害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S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
现将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病因病机SS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和病毒感染有关,发病机制则与患者体内免疫紊乱密切相关BJ。
有研究表明旧’4J,SS患者在未知病因作用下,腺上皮细胞活化,产生IFN一1、TNF—a等细胞因子。
表达HLA・Ⅱ类分子与抗原(病毒/自身抗原)接触并结合.起着递呈细胞激活CD4*T细胞的作用,导致CO;T细胞增多,继而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IL-2、TNF、IFN等),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和损伤,如此周而复始,炎症向慢性化发展。
BAFF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J。
现已证实,BAFF过表达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其作用为促进T细胞的活化,并能诱导B细胞的成熟、存活、增值和分化,并同时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含多种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再促进腺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从而持续不断地使B细胞活化,造成局部炎症迁延不愈。
中医文献中无干燥综合征病名记载,按其症状可隶属于中医“燥证”、“痹证”、“燥痹”等范畴。
1997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统一称为“干燥病”,病因多指燥邪。
董振华∞1认为,该病以阴虚为本,瘀、痹、燥象为标,其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因燥致瘀、因郁致瘀及因虚致瘀。
吴斌主任医师从燥热阴虚论治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等表现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有
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合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由于其病因尚不十
分清楚,目前仍没有根治方法,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干燥综合征多属于燥热阴虚证型。
燥热阴虚证型以口干、口糊、甚或塞物感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小便短黄、头晕目眩、口臭
咽干等症状。
这类病人常有熬夜、过度劳累、感情不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等导致阴阳失衡、积郁内生的不良生活习惯。
因此,在治疗上,首要任务是清热润燥、滋阴润燥、调节
心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中药方面,可用白茯苓、石斛、沙参、麦冬、黄芪、桑叶、玄参等滋阴生津、清热润
燥的中药组成复方,配合调和气机、化瘀止痛的药材如牡蛎、山楂、枸杞子、夏枯草等。
临床实践表明,此类方剂具有清热益肝、滋阴润肺、调节气机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干燥
综合征,减缓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生活习惯上,患者应加强对自身的保护,避免日晒雨淋、吹风过度、夜生活不规律
等不良习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宜清淡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品,多吃新鲜蔬
菜水果,适量饮水,多喝豆浆、鲜奶等饮品。
总之,针对干燥综合征这一慢性病的治疗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疗,既要用中药治疗,又要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入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08·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结缔组织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
该病主要累及唾液腺、泪腺和汗腺等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患者常见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等典型症状[1],该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常见周围神经系统受累,致远端感觉和感觉运动神经病变[2];亦可累及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和发热等症状[3];该病经久不愈对泌尿系统亦有影响,常见以肾小球肾炎为主要特征的病变;此外,该疾病也可累及消化系统,导致便秘、便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一旦发病则较难治愈。
其患者为中老年女性,临床早期表现易与更年期综合征混淆。
因此,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组织活检法、血液学检查法与免疫学检查法等进行综述,并提出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未来展望。
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1.1 自身免疫调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上皮细胞作为靶细胞参与免疫激活[4],促使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的异常活化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其他机制如病毒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HPV6、人型T淋巴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导致I型IFN水平升高[5],继而形成正反馈导致B淋巴细胞活化而引起疾病。
此外,自身抗体如抗SSA和(或)抗SSB抗体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BAFF的升高也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起关键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Th1、Th17和Tfh的数目升高也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此三种细胞分别通过升高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增强促炎作用,表达CD154和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导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6]。
1.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项针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以我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时,发现GTF2I基因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性最高,另外STAT4、TNFAIP3和一些HLAII类基因位点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有关;而在以欧洲本土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时发现,HLA区域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更为相关,而STAT4与该疾病也有较高相关性。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现代研究进展叶平阳;高明利【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加大等原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我国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人群中明显上升,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现以津液亏虚为基本理论基础,论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汲取多位医家学术思想精华,从而探讨总结本病的辨证论治施治方法,从而说明中医在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病人最大程度的解除病痛。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9【总页数】3页(P2900-2902)【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燥痹;病因病机;辨证;中医治疗【作者】叶平阳;高明利【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祖国古代医家根据其口干眼干等一派干燥的症状同时伴有关节的肿痛,故将其归为“燥痹”一类[2]。
该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尚不明确。
中医辨证施治对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下面介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病因不外内外两因,外因多为外感燥邪,内因多为素体阴虚复感他邪转化而来。
《类证治裁》有云:“燥有内因,有外因……阴于内者,津血夺而燥生”,说明内因主要责之阴津亏虚。
病情初期首先累及四肢肌肉筋骨,可仅见口干眼干,病久燥甚成毒,更加消耗津液,继则累及五脏,呈现一派“津涸水竭”之象。
津血同源,津亏则血少,使阴液亏虚的症状加重[3]。
1.1 病因1.1.1 素体肝肾虚弱不足本病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所伤或者劳倦过度;或为久病津血内夺;或因为误治而津液过度耗损;或因过服辛温耗散之剂,或因失精亡血,造成阴精亏虚而发为本病。
肝主疏泄及调畅气机,肝气条达则气血平衡,气血津液充足才得以上行下达于机体各部;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五官,故出现一系列阴虚之象[3]。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者:李娜芬陈学勤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2年第02期【摘要】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干燥综合征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着重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五方面阐述相关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燥痹”范畴,病因多系内外相因为患,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目前尚缺乏统一公认的标准化的辨证论治与辨证分型,临床上大多从自身经验或临床研究总结。
此外,中医外治法的配合使用在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3-0051-05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Treatment of Sjogren’s SyndromeLI Nafen1 CHEN Xueqin2*1.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jian 350000,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on Sjogren’s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focusing on the five aspect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jogren’s syndrom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Daob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ause of disease is mostl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unified and recognized standardiz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s, and most of them are clinically summarized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 or clinical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combined use of exter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s has also achieved certain effects in improving clinical symptoms. It hope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future clinical research.Key words:Sjogren’s Syndrome; Etiolo 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干燥綜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自身抗体(抗SSA/SSB)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
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但其副作用较多,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证型分布【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94-02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常累及多系统,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常以明显的口干、眼干、肤干、反复发作的腮腺肿大以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2]。
现代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但其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显示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治疗SS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古代病因病机对于燥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均有着不同的见解。
《黄帝内经》谓“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论及:“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病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也。
”最早提出了瘀血致燥的发病机理。
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云:“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涩枯者,气衰血少,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皲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
”燥邪为病,不但有内外阴阳之分,而且外燥和内燥常相互影响,互为交感。
明•喻昌在《医门法律》对燥邪致病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燥胜则干。
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
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
”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认为内燥之质以阴虚津亏为本,阴虚津亏之源则在于之精血不足。
清•沈目南立燥病专篇,论燥之病因病机为“然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燥令必有凉气感人,肝木受邪而为燥也”。
现代中医经验辨证董振华[3]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阴虚津亏证,气虚失运证,瘀血内阻证,阴虚夹湿证。
王方石等[4]将本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及湿热瘀滞型。
陆瑾[5]将其分为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气血瘀阻型。
杨南陵[6]将本病分为3 个证型: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脾阳虚弱证。
陆安康[7]将本病分为5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脾肾阳虚型,痰瘀阻滞型。
莫成荣[8] 将本病分为4型:阴液亏虚型,瘀血阻滞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冯建华[9]将本病分为5型:肺胃阴伤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阴虚型,脾胃阳虚型,气滞血瘀型。
骆仙芳等[10]将本病分为两型,即肝肾阴虚型与脾胃虚弱型,或挟燥毒内蕴,或兼脉络瘀滞。
石瑰芳[11]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两型,肝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
朱良春[12]将本病分为3型:燥热内盛,肺胃津伤。
脾胃阴伤,燥热内生。
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李贵安等[13]将本病分为4型:燥气伤肺型,脾胃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
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1∶9[14]。
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占风湿病中第2位,可达0. 5%[15];在我国虽没有完整的统计学资料,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我国人群PSS的患病率为0.33%(圣地亚哥标准)~0.77%(哥本哈根标准)。
另外张丽娜等[17]对佳木斯郊区16岁以上成人1000例及过境人员890例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符合pSS分类诊断标准的为11例,发病率为0.58%。
姜迎萍等[18]查阅近10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968 例,其中阴虚内热型364 例(37.6%),气滞血瘀型188 例(19.4%),气虚阳弱型161 例(16.6%),燥邪犯肺型121例(12.5%),其他134例(13.8%)。
从本统计资料来看,阴虚内热型、气血瘀阻型、气虚阳弱型、燥邪犯肺型在本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郝伟欣等[19]对106例S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类的回顾性研究,并按照统一的辨证标准观察,结果表明106 例可分为阴虚内燥12例(11%)、气阴两虚17例(16%)、阴虚血瘀32 例(30%)、阴虚湿热9 例(8%)、气阴两虚血瘀29 例(27%)、气阴两虚伴血瘀湿热7例(7%)6个证型。
认为SS 是以肝肾阴虚为主,累及肺脾气虚,兼夹瘀血、湿热为患,并以虚实夹杂为其证候学特点的疾病。
马武开[20]查阅近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588例,其中阴虚内热型(包括肝肾阴虚、肺胃阴虚、脾胃阴虚等)233例(39.16%),气阴两虚型134例(22.18%),脾胃气(阳)虚型88例(15.10%),气滞血瘀型61例(10.14%),其它72例(12.12%),由此分析,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胃气(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在本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作为辨证分型参考依据。
杨佳[21]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75例住院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将SS分为风湿热痹型、气阴两虚型、肝肾亏虚型3型,其中,风湿热痹型25例,占33.3%;气阴两虚型26例,占34.7%;肝肾亏虚型24例,占32%。
刘维[22]通过对235例门诊、住院病例的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型、阴虚津亏型、阴虚热毒型、阴虚血瘀型分别占总病例的25.5%、25.4% 、26.4%、24.7%。
可见阴虚热毒型在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较多。
从上述研究来看,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其中医辨证涉及气、血、津、液、阴、阳等环节,但无论古代、现代的研究均缺乏从脏腑辨证着眼的病机分析和调查,已经开展的为数不多的证候分布研究多为归纳性、回顾性研究,样本范围较杂,且辨证标准不统一,缺乏开放性、前瞻性的证候调查研究。
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中医SS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以大样本量、开放性、前瞻性的方法,从脏腑辨证着眼,来明确临床病患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真实反映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在临床的原始分布状况。
参考文献[1] 陈晓云,陈湘君,顾军花.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40例[J].陕西中医,2006,27(11) : 1361.[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91.[3] 董振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 中国医刊, 2000, 35(10): 47.[4] 王方石, 刘智慧.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浅识[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1) : 83- 84.[5] 李荣峰. 东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J].中医药学刊,2006,24(1):162- 163.[6] 杨南陵.浅谈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江西中医药,1998,29(3) : 49.[7] 陆瑾.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2003, 21 (12) : 191- 192.[8] 刘丽萍,莫成荣.莫成荣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8) : 1427- 1428[9] 冯建华.干燥综合征的辨治[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 5(12) : 41.[10] 骆仙芳,刘小菊.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8例[J]. 浙江中医杂志,1994, 29(8) : 371.[11] 石瑰芳. 辨证治疗口眼黏膜干燥综合征18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6( 3) : 33~35.[12] 吴坚, 朱良春.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 (8) : 501[13] 李贵安, 陈爱林,王素芝.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56 例[J] 陕西中医, 2007, 28(2): 168- 169.[1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2.[15]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1.[16] 张乃峥,曾庆徐,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一35[17] 张丽娜,郑晓梅,姜永威.佳木斯地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770[18] 姜迎萍,李靖.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 四川中医,2003,21(4):7- 8.[19] 郝伟欣,董振华. 干燥综合征106 例中医证候分类回顾性研究[J]. 中医杂志,2006,47(7):528- 529.[20] 马武开. 干燥综合征辨证分型探讨[J] . 光明中医,2001,16 (1):30.[21] 杨佳,刘健.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6.[22] 刘维,张磊.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