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问茂名发展 为何茂名几乎与“落后地区”如影随形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23
1
九问茂名发展:
为何茂名几乎与“落后地区”如影随形
2011年3月3日上午,茂名市委举行的新闻发言人媒体见面会上,九名党委新闻发言人正式亮相。这个被称之为该市新闻工作“首次”举办的活动在各新闻发言人简单发表百字感言后结束。
没有冗长的领导讲话,没有答记者问,参会媒体经过严格的筛选——见面会耗时不长,气氛显得谨慎。
而无论是当地官员还是同行,在与记者的初次接触当中,“茂名目前正经历非常时期”及与之类似的说法也反复出现。
自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涉嫌职务犯罪被广东省检察院带走立案调查这一消息在2月11日被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核实并发布后,随着其落马原因及当地官场以权代法、官员裙带、买官卖官等黑幕被撕开,这场始自2009年底的茂名官场震荡由此到达顶峰——在罗荫国之前,茂名市先后落马的官员包括杨光亮、陈亚春等两名副厅级以上干部,含公安局局长在内的三名公安干警,一名区法院院长、一名市国土局局长;另有市检察院检察长跳楼自杀;而在罗荫国案发几天后,不仅爆出有茂名市及市属区县陆续有涉案官员被带走协助调查,更有企业老板牵涉其中。
事实上,对于这起官场腐败窝案的调查直至三月上旬仍未结束。
“办案的人还驻扎在迎宾馆里。”相关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这一细节。迎宾馆坐落在市委大院附近,办案组将整个榕影西楼包下作为暂时的驻地。“这是要给茂名刮骨疗伤,把病治彻底。”在该知情人士看来,茂名官场积弊已久,官与官之间、官与商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尤难述清,何况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场官场地震的余震不可避免。而这也正是人们口中所说“非常时期”的“非常”所在。
而案件又有了新的进展。
时至3月28日,当“罗荫国供出100余名处级以上官员,涉案人员范围扩大”的消息经由《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传出后,公众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一把手”腐败对官场生态的破坏力上,当地的官员对此则纷纷表示不愿多谈。
“但老百姓终归是高兴的。”3月3日,一位刚参加完党委新闻发言人见面会的同行在与《大经贸》记者闲聊过程中,有感而发。
2月20日,茂名四套班子举行有史以来首次大接访。距离市委五百米开外、位于油城六路上的市人民群众来访中心早被围得水泄不通。手攥上访登记表及上访材料,表情焦灼的群众挤满了来访中心内外。而在茂南区的信访维稳中心门外,有上访群众拉起大红色横额,上面赫然是“反腐败,惩贪官,人心大快”字样。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罗荫国时代的结束,当地政府的行事方式及做派正悄然酝酿一些新变。据茂名市委办公室新闻科副科长曾嘉透露,大接访之后,新任市委书记邓海光在2月28日曾召开临时常委会议,提及宣传工作要“注意城市形象,善待媒体”。
而在忙于各种会议及接访活动以外,这位年轻的市委书记还在出席全国两会 2 期间主动拜访央企,于广东省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座谈会上为茂名拉回11个总投资约1202亿元的央企战略合作项目。
这样的改变也许可看作茂名新时期的良好开端,但无论是在当地的“茂名在线”论坛上,还是在南方网广东发展论坛上,认为茂名在发展不力等问题上已经显得积重难返的声音不在少数。
在网民们看来,茂名素有“南方油城”之称,作为老牌的石化重镇、作为广东的农业第一大市、作为拥有深水良港的沿海城市,本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人们所憧憬的茂名的美好未来不仅没有实现,多年来茂名几乎与“落后地区”等类似字眼如影随形却成为现实——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茂名发展的滞后?
为什么“油城”越来越默默无闻?
强调“工业立市”战略,却无法做大石化下游产业链条又属何故?
城市形象经营不善、招商引资不力又该如何追究?
本土企业缺乏成长环境、商业形态扭曲的现状又该如何扭转?
“南方油城”、“农业大市”、“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最大水果生产基地”„„几张城市名片或许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但这座粤西中部城市正因为现实中发展的迟缓及滞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变得无足轻重。
( 一)要如何改变现状?默默无闻的茂名何时才能重新抬头?
“如果不是这两年官场丑闻频出,外面的人几乎不会注意到茂名。”一名当地的小老板在闲聊中表露了这样的看法。他从事商贸行业,常年在各个城市间奔走,对比起省内外的其他城市,他为茂名的现状感到担忧:“别的城市是越发展越兴旺,越发展越不一样,我们这里反而越发展就越倒退,甚至还远不如几年前,这样下去还有什么路可走?”
用“越发展越倒退”来形容茂名的现状也许夸张,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发展的迟缓及滞后正凸显出弊端——发展的缓慢导致城市在竞争中被逐渐边缘化,而边缘化现象则更让城市的发展背负上沉重负担,发展不力与默默无闻让这座粤西重镇陷入了恶性循环。
根据中共茂名市委办公室编印的《2010茂名市情手册》所收录《2009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05-2009年间,茂名全市生产总值从738.35亿元增长至1239.80亿元,但经济增速却从2005年的14.1%下滑至2009年的10.3%,2008年甚至出现增速9.8%的低谷;茂名近年来一再强调“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但在2005-2009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却出现直线下滑,从2006年18.3%的增速下跌至2009年增速不足6%。加之国内贸易及对外经济贸易增速的不理想,作为一座面向珠三角、毗邻北部湾,本应奋起直追的发展中城市,茂名的未来被蒙上阴影。
“茂名如今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坏孩子’,让人痛心。”发展不力导致的边缘化让茂名机会尽失,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政局官员这样向《大经贸》记者形容茂名的现状。“可是话又说回来,按照过去的发展态势来看,茂名应该大有可为。”这位在当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官员和其他当地人一样见证了茂名的历史及 3 兴衰。
光荣与失落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百业待兴,但工业原料的极度缺乏成为发展掣肘。这时候,从边远粤西地区传来发现能够提炼人造石油的油母页岩的消息,对于仍未发现大面积油田、又饱受“贫油论”影响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大喜讯。
建立茂名石化基地、相应设立茂名市,于是成为了当时新中国“一五”规划中重大的战略决策——1955年,茂名石化创建;1959年,茂名由工矿区改市——和后来依靠汽车产业崛起的湖北十堰、借助石油产业实现经济腾飞的黑龙江大庆一样,茂名属于产业建市的典型,某种程度上,它的建立还承载了支撑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
也正因为扮演着燃料制造机的角色,茂名早期的城市规划几乎完全围绕石化基地进行,那些老一辈人们所熟悉的“三万七”、“六百户”、金阳大道、百货大楼、银行大楼等工程在河西城区铺开,为石油企业服务的省办中型热电厂相继破土,高州水库开始建设,河茂铁路加紧动工——整体的战略构想在于为页岩炼油项目提供迅速而全面的支撑。
然而,页岩炼油因为成本高昂,国家随后压缩工业投资,茂名石油公司炼油项目一度面临下马的窘境;而随着大庆油田的投产,该项目又同时遭遇 “淘汰”的尴尬。
这意味着一座刚开始兴建的城市将面临未知的前途及命运。
茂石化于是调整发展方向,完成从生产人造石油到以原油(94.15,-1.26,-1.32%)加工为主的战略转变,才最终奠定了这座新兴城市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由此,沉默的茂名也最终在国家石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确立了“南方油城”的地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借助石化产业效应的带动,这座位于粤西边角的城市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主,电力、化学、纺织等工业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而此时,远在广东中部,顺流而下的珠江水滋润着两岸的稻田蕉林,当茂名以工业新城的姿态在地图上出现的时候,这个富庶的三角洲平原上,仍然弥漫着专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形态的稻香。
1980年之后,人们穿过小东江,远离了因石化产业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的旧城区,在河东开始新城区的规划建设,而河西则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化基地;茂名港也在当地政府不遗余力的争取中正式成为对外开放港口,朝着未来向海滨港口城市的战略转变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而地方工业则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展现出其跃跃欲试的姿态。
事实上,在此五六年前乃至更早一些的时候,茂名仍在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指标埋头生产,珠三角诸城里弯腰割稻的老农已经时常从摇曳的稻穗丛中抬起头来默默遥望着香港这座近在咫尺的国际大都市,心中满是对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的向往。
于是,当改革开放的声音传来,借助与香港之间的地缘优势,三角洲上群起的农民迫不及待丢下锄头,承接起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抢先成为香港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则由此开始了其迅速的工业化进程。
那的确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工业新城茂名却因为地处边远的粤西、思想开放度缺失、信息闭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表现出相对的滞后,面临失落的局面。 4 旷日持久的追赶
石化基地落户茂名,外力冲击带动当地先人一步搭建起工业基础雏形,但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茂名地方工业的发展才逐渐开始闪烁光芒。
高州生产的“尖峰”浅色松香填补了国家在该项生产上的空白;“M牌”釉面砖则成为当地陶瓷业出口香港、东南亚及美国的拳头产品,茂名也一度因陶瓷业的兴盛跻身广东省陶瓷生产基地之列;利用协和医科大学的配方专利,以本地特产山楂为主要原料生产出来的“协和可乐”一时名声在外,建设投产两年后即再扩建,使当时的年生产总量增加至4.2万吨„„
然而,这些地方工业的阶段性成果如同流星一般迅速地暗淡,只有汉山锁业等极少数本土企业能够走到今天。
更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是代表加工贸易的“东莞模式”,还是由贸易上溯工业制造领域的“南海模式”,依靠各自发展模式在广东第一轮经济腾飞中脱颖而出的顺德、南海、东莞、中山无疑已将粤东西北部包括茂名在内的其他城市远远抛离。“四小虎”拉动着广东的经济朝前飞奔。
20世纪90年代,因年产30万吨大乙烯工程建成投产,茂名石化实现从以炼油为主向石油化工的战略转变,而茂名则因为茂石化的扩建成为当时拥有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企业的城市;加之江泽民同志在总书记任上先后两次视察当地,种种条件都在为茂名的又一次发展营造环境,酝酿机遇。
2005年,茂名首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2007年,茂名GDP总量在广东省非珠三角地区率先突破千亿大关。
如今,当地的人们却已经不愿再过多地提起这些看似辉煌的过去。
半个世纪下来,茂名与隔城相望的珠三角诸城相比,差距不言而喻。而即使其近年经济增速在省内排名靠前,表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强而不大,服务业不大又不强”的三大产业病症已然困扰茂名多年。
发展的不力导致茂名在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角逐中愈发落后。
甩不掉“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等类似前缀的茂名似乎也已经失去了扮演“粤西中心城市”这一角色的资格。
茂名东连阳江,南濒南海,西邻湛江,北接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又是有石化产业支撑、农业相对强大的粤西重镇之一,本应有足够的资本充当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当地一位媒体同行告诉《大经贸》记者,虽然“湛江和茂名私下里一贯为粤西老大的位子死掐”,但在茂名发展势头不错的那些年月里,由其担当粤西中心城市的呼声却一直很高。
情势的微妙之处在于,在后来的两三年当中,茂名空有朝前追赶的姿态,反倒是积蓄了足够底子的湛江开始发力。尤其是2010年年末在湛江举行的首届广东省海洋经济博览会,预示着广东在又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将以海洋经济为新起点,而拥有相对成熟的海洋产业基础、临海工业基础的湛江在此中占据重要地位——茂名在与湛江多年的“对掐”当中,落于下风。
让当地人对茂名“怒其不争”的种种情状远不止于此。
狭小陈旧的长途客运站、残破不堪的出租汽车、每到车流高峰就出现混乱拥堵的小巷和十字路口,遭人诟病“吃老本”的城市建设与其“南方油城”、“园林城市”的形象相去甚远;作为城市发展经营者的政府的不作为更滋生了娱乐休闲业在只有吃饭财政水平的当地枝繁叶茂的乱象——相比起工作生活,人们更热衷茶聚、蹦迪、麻将消遣,茶楼客满、迪厅人满为患、酒店通道里麻将声充耳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