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版画肌理
- 格式:pdf
- 大小:415.85 KB
- 文档页数:1
一、视觉的形成过程与观看的背后版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种类,是通过观看而被人所感知到的。
也就是说版画是作为一个被定义在艺术范围内,通过被观看而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物象而存在的。
在视觉艺术的体验过程中,人们总是轻易相信自身的眼睛,可我们怎样去“看”这些视觉艺术的呢?看到之后这些建立在视觉经验上的“遐思”又从何而来?在前人的世界观中,光是作为第一要素而存在的。
当下的医学界也证明了这一点:人类的眼睛作为视觉感受器官,唯有光线才能与它形成实质的交互关系。
这种光线分为人工和自然光,当光照射在某个物体上后,一小部分的光线则会被物体吸收,而其它大部分的光线则被物体表面反射出来。
这时,被反射的光就会投射在人类眼睛敏感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上众多的感光细胞又连接着脑椎体细胞,它把光线的刺激传递给了大脑。
由此可知,人类对视觉信息的最初的基本组织过程,正是通过这些神经节抵达位于视网膜上的对视觉刺激最敏感的层面。
随着生物电化信息不断传导至大脑的目的地,就会在大脑信息接收站里进一步成型,直到最终到达主管视觉信息的大脑皮层上,形成视觉图像。
[1]一个物体所能被感知的视觉信息形成过程,是以光为信息传导媒介的物体和观者正在运行着的神经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后而产生的结果。
然而,人的眼睛能接受到的只能是物体外部表面及其整体外部轮廓的信息,光线是无法穿透不透明的物体的。
因此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投射所反映的只能是物体的表象,作用于人类眼睛使之获得视觉信息的正是这些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光线,这就是为何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光源或角度观看会有不同结果的原因。
因此“看”的过程是物体的表面通过中介物“光线”被视觉系统接收组织之后,串联一系列神经作用并在人脑中形成的图像,而人与所观看之物并没有实际的接触,所谓的“看到”的也只是眼睛受到光的刺激后“像”在人脑中的以被感知为目的的显现。
但是,人类又是如此敏感智慧的生物,不可能“看到”之后却无所思动。
人的诸多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论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及运用肌理效果是指在绘画作品中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材质等手法,再现物体的触感、质感和细节特征的技巧。
在绘画中,肌理效果的表现技巧和运用对于画作的形象、层次和观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线条、色彩和材质三个方面探讨肌理效果的表现技巧及运用。
一、线条的运用线条是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线条的勾勒、书写和描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状、轮廓和细节。
在表现肌理效果时,线条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1. 轮廓线的加重和变化:轮廓线是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分界线,通过加重或者变化轮廓线的粗细、弯曲度等,可以使物体的轮廓更加立体感和质感,突出物体的表面特征。
在描绘树木时,可以通过加重树干的轮廓线,使它看起来更加坚实而有力。
2. 纹理线的描绘和运用:纹理线是指用线条来模拟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例如木纹、布料的纹理等,通过线条的排列和重复来表现。
在描绘纹理线时,可以用不同的线条笔画或者交叉线条的方式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
在描绘布料时,可以用交叉的线条来表现出布料的质感和柔软度。
3. 视觉线的运用:视觉线是指通过线条的方向和分布来引导观者的目光,使画面具有动感和视觉重点。
在表现肌理效果时,可以利用视觉线的运用来突出物体的纹理和质感。
在描绘沙滩时,可以利用线条的方向和倾斜来表现沙滩的纹路和质感,通过视觉线的引导使观者感受到细腻的沙滩触感。
二、色彩的运用1. 色相的选择和搭配:不同的色相可以表现出物体的不同颜色和特征,通过选择适合的色相可以更好地表现物体的肌理效果。
在描绘风景中的树木时,可以选择深绿和浅绿的色相来表现树叶的质感和光泽。
2. 色调的渐变和变化:色调的渐变和变化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感和细腻,通过渐变的色调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光影效果和质感。
在描绘水面时,可以通过渐变的蓝色色调来表现水的透明度和光泽。
3. 亮度和饱和度的调整:通过调整色彩的亮度和饱和度可以使物体的颜色更加生动和真实,突出物体的质感和纹理。
版画的艺术特点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木刻)。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版画在历史长河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
xx先生曾说:
“梨枣图画,为推动文化,功高不可胜言”,这是对版画艺术地位的恰当描述。
版画具有可视性审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纯美术的功用。
版画有艺术表现过程的间接性,艺术结果的复数,印痕艺术的审美特征。
版画是表达人们内在情绪的一种最单纯、最概括、最明快、最强烈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其审美价值也较为显著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突显木味。
它本身具有一种稚拙、朴茂(朴实厚重、朴实华美)、朴实的审美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韵律美,高度概括现实世界,是对自然美的意想化、理想化、又能充分地体现人们的审美意识。
版画具有艺术的一切品质和特征,所不同的是它常常以特有的相辅相成的语言形式,即富有张力的构图、变形夸张的造型、具有装饰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及装饰性肌理等,讲述着人类的共同理想。
它是古今版画家所喜爱的艺术形式,特别为中外现代版画家看好,在现代版画作
品中大放异彩。
版画的装饰性突出了理性与情绪相调和的语言融合,凸现了新的美学意义,它是用表现情感的造型、色彩、肌理等,按照版画装饰性法则组织画面,来表现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铜版画中肌理的魅力摘要:本文从版画肌理魅力的来源、版画肌理魅力与版画家主体创作意图的关系、版画肌理魅力产生需要的手段、版画肌理的选择、版画肌理与抽象的关系、版画肌理魅力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这六个方面来阐述版画肌理的魅力。
进而制造和运用铜版画肌理,旨在追求铜版画肌理的魅力。
关键词:肌理;魅力;技法;主体意图铜版画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铜版画中肌理的魅力。
绘画与戏剧、音乐、文学等艺术不同,绘画没有听觉、叙事性的表达,绘画只有靠可视的形象来传达艺术创造者的主体思想。
铜版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可视的形象便是铜版画表达感情的唯一艺术语言。
铜版画具有转印的特性,用版作画,是“印迹绘画”,因此铜版画作品中画面上呈现出的点线面、主题内容形象等具有转印后的肌理特性,这种肌理充斥着铜版画的整个画面,是可视形象的主体语言,形成铜版画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可以说铜版画艺术是关于肌理的艺术,铜版画艺术的魅力散发出的是肌理的魅力。
铜版画中肌理的魅力来源于肌理审美样式的选择。
肌理就其形成而言分为两类:一是人工肌理,二是自然肌理。
社会生活中看到的涂鸦,人为对自然界物象的模仿等为人工肌理。
自然界中呈现的类似屋漏痕,剥落的墙壁痕迹,斑痕,水渍,人工不经意造成的偶然不定形等为自然肌理。
这些自然界中人工或偶然的形象都提供了探求审美样式的素材,借鉴到铜版画创作中,或干刻或经过酸的腐蚀,经过转印后出现的那种痕迹、肌理,透发出独特的魅力,令创作者产生丰富的创作意象,令观者产生审美愉悦……。
铜版画肌理的魅力是版画家主体创作意图表达的一种体现。
铜版画肌理的魅力的有无非同小可,好的主题需要好的表达手法,需要肌理的表现,无肌理魅力的版画不能算得上是件好的艺术作品。
缺少肌理的魅力,艺术家的主体观念很难得到体现,没有它,所谓的艺术思想性就很难起作用。
因此铜版画家应该在重视画面思想性的同时重视画面肌理的魅力的表达。
铜版画家一旦进入创作便不由自主的将制版的技艺同时纳入自己的艺术构想范围,为其表现意图和主题思想而制造丰富而多样的肌理。
论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及运用肌理效果作为绘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能够为作品增添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绘画中运用肌理效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根据具体画面的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本文将就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及运用进行论述。
1.材料的选择:肌理效果的表现与所选用的绘画材料息息相关。
不同材料具有的肌理效果也是不同的。
水彩画的肌理效果主要通过颜料的渐变和流动来实现,而油画则可以通过厚重的颜料和刷痕来表现肌理。
2.色彩的运用:色彩对于肌理效果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纯度和对比度等来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明亮的色彩可以表现出光滑的肌理,而暗淡的色彩则可以表现出粗糙的肌理。
4.质感的表现:肌理效果的表现也与画面的质感息息相关。
绘画中的质感主要通过明暗的对比和层次的划分来实现。
可以通过调整阴影的形状和灯光的位置等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肌理效果。
二、肌理效果的运用1.刻画静物:在绘画静物时,可以通过运用肌理效果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纹理。
金属物体可以通过反射光的表现和金属纹路的绘画来表现出光泽和质感。
而果实和花朵等物体的皮肤纹理也可以通过绘画的笔触和抽象的形状来表现出来。
3.描绘风景:在绘画风景时,可以通过运用肌理效果来表现天空、水面、山石等不同的自然元素。
天空可以通过绘画的色彩和笔触来表现出云朵的厚重和光线的变化。
水面可以通过颜色的渐变和笔触的流动来表现出水的波纹和光影效果。
而山石可以通过线条的交错和颜色的对比来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形状。
4.创作抽象作品:肌理效果也可以在创作抽象作品时得到灵活运用。
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技法来实现肌理效果的表现。
可以运用纸张的质感和创造性的组合来表现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还可以通过颜料的纹理和涂抹的力度来表现出肌理的层次和变化。
肌理效果在绘画中的表现技巧及运用是多样而丰富的。
艺术家可以根据具体的画面需求和创作主题来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和技法,并通过调整色彩、笔触、明暗对比和层次划分等来表现出丰富的肌理效果,从而为作品增添立体感和层次感。
美术视点The art viewpoint29一、水印木刻版画的主要特点(一)平面艺术木刻水印版画是通过木刻和水印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绘画表现方式,创作者需要先将作品内筒刻画在木板上,并实施上色处理,之后利用水印技术将木板上的内容复印在纸张上,利用纸张的干湿变化及着墨效果来营造不同的画面,完成水印木刻版画的制作。
水印木刻版画虽然也属于平面艺术的一种,不过与传统的木刻版画相比,该表现形式更好地实现了作品线条上的延伸及色调上的自然变化,营造不同的平面美感。
同时,该表现形式也凸显了版画的自然之美,烘托出版画与自然融合的意境。
(二)墨的表现水印木刻版画的核心就是墨的表现技巧,借助墨的手法的应用来展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与我国水墨画有着相似之处,不过两者相比起来,水墨画在墨的表现上注重营造一种肆意洒脱之感,而水印木刻版画在墨的表现上则变得更有规律,其通过线条的描绘与延伸来增强整幅作品的效果,让人在欣赏中既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学的内涵,也能够体会到一种不同的创作风格,让欣赏者有想要深入探究的欲望。
可以说,水印木刻版画的出现将感性与理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官印象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三)创意与木质纹理的自然融合水印木刻版画在创作中,墨是其核心精髓,而木刻则是彰显画面纹理的重要手段。
刀刻与墨色渲染的有机融合,将创作者的情感予以细致体现,并利用墨色的不同变化,展现给欣赏者不同的艺术情境,以达到与欣赏者间的共鸣。
但是,水印木刻版画对创作者自身的刀工有着较高要求,只有不断增强刀工表现效果,才能实现技术与情感的融合,这样创作者在创作时才能借助不同的纹理变化,营造或温柔恬静或狂野坚毅之感,并根据木质自然纹理的变化来突显整幅作品的表现效果,做到艺术创意与木质纹理的自然融合。
二、水印木刻版画的表现技巧(一)水印技巧在水印技巧应用中,要想保证拓印的流畅性和滋润性,应合理把控水印过程的纸张水分、拓印时间及墨色浓淡。
谈绘画与肌理“肌理”一词在英文中为“texture”,指“(织品的)质地, (木材, 岩石等的)纹理, (皮肤)肌理, (文艺作品)结构”。
汉语中的这个词应是从法语“matiere”①直译过来的,广义上有物质材料之意。
因此,“肌理” 无论在英语还是法语、或者是在汉语中都是指物质的纹理结构所呈现的形态。
如果从织品的“质地”看,似乎是构成质料的呈现,但是从岩石、木材、皮肤和文艺作品的“纹理”和“结构”看,似乎意味着是“形式”。
而在视觉艺术中,肌理也是由不同的材质和不同的处理手法形成的,应该说是集质地、形式于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概念。
在当代艺术中,不论是绘画、设计、建筑、音乐、雕塑、陶瓷,甚至包括语言的艺术,都有人试图借助“肌理”这个概念进行解释。
其中大体有两种有关于“肌理”的意义。
一,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二,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这后一种“肌理”在绘画中,还包括传统的笔绘的“肌理”与非笔绘的“肌理”两类。
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肌理”,仅限于造型艺术,主要是侠义的、对于中国画以及架上绘画等平面艺术而言的用笔绘和非笔绘的方式作出的画面效果这一类。
目前,在绘画艺术中,“肌理”的概念已不仅是对传统笔绘语言的一种概括,而且扩展成对更广泛的创造性语言的一种诠释。
“肌理”的创造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工具,二是材料,三是手法。
尽管,肌理在当代的艺术史中,是以张大千、赵无极、刘国松的山水画所呈现的冲击力很强的“肌理”效果被大陆的国画界所加以重视的,但是在历史上,宋人早已开了先河。
画论中有这样的描述:“米南宫多游江湖,每卜居必择山水明秀,松柏茂郁处。
其初不能作画,以目所见,日渐摹仿之,遂得天趣。
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梗,皆可为画。
”②这就是说,早在宋代,米芾为了愿望中的“天趣”,而采用了毛笔之外的东西作画。
通过对大自然、生活中的事物的观察和绘画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发现肌理现象似乎随处可见,这些肌理所产生的美感及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各不相同。
同样,其也能在创作过程中带来独特的美感,无论是东方艺术家还是西方艺术家,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无论是在不同题材还是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创作中都有人在利用肌理效果。
肌理是一类艺术语言,其作为绘画语言的运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重视及拓展。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不应总是局限于书上、画册上或指导教师传授的肌理知识,而是应该在了解研究课题的背景及现状的基础上反复理解,形成有文化、有内涵的肌理。
在作品的画面中,肌理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要熟悉不同的绘画方式,然后思考画面肌理的深处蕴藏了什么。
一、自然肌理现象呈现(一)自然肌理现象在绘画创作中,我们不应总是局限于书上、画册上或教师传授的肌理知识。
生活是艺术的表现,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吸收,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天空的绚丽多彩、海边石头的斑驳沧桑、晚霞的热烈梦幻、古道的曲折蜿蜒、山岩断壁的鬼斧神工、清晨阳光的欢快灿烂、夜晚的繁星点点,这些自然现象,都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也有无限奇妙的、变化多端的肌理美。
当这些自然界中无意存在的肌理现象被画家们借鉴到架上绘画进而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出给人同样感受的艺术作品时,肌理便应运而生了。
(二)自然肌理转变艺术肌理大凡物体表面都有一层“肌肤”,它们就像显微镜下的细胞,有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有的平整光滑,有的粗糙斑驳,有的轻软稀疏,有的厚重坚硬,这些物体表面附有的或日积月累产生的纹理变化,便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形态,即肌理。
艺术肌理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不但能丰富作品创作的表现力,还能增加绘画作品画面整体的生动性及趣味性。
试想一下,倘若我们面对的是雄浑磅礴烟雾缭绕的太行山,那层层褶皱似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使人感受到的是大自然内在的撼人力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放眼望去的千变万化尽收眼底;还有那烟花三月的江南水乡古镇,身处其中方可体会细雨无声、意犹未尽的朦胧美。
浅析绘画艺术中的表现语言——肌理作者:张科科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
肌理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关键词:肌理;绘画艺术;材料中图分类号:J217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43-01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
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
肌理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一、在绘画艺术中,肌理与其他表现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绘画语言所谓绘画语言,是指构成绘画作品的诸要素,如绘画中点、线、面、色彩以及画面中的各个形象等。
绘画语言是人类表达审美情感的一种工具,是画家进行形象思维并把它转化为物质形式的手段。
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是绘画语言,树干枯皮的粗糙凹凸,树叶筋脉的网状纹路,随意泼于纸上的墨滴色彩呈现的花团叶片形态……种种此类,也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绘画语言——肌理绘画语言。
这些肌理效果作为画面的新的构成元素,不仅起着装饰画面,丰富艺术效果的作用,而且具有自身独立的表现形象的能力。
通过这些自然天成、巧夺天工的自然肌理,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意想不到的绘画艺术境界。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肌理与绘画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绘画语言。
二、在绘画艺术中,肌理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的独立性众所周知,点、线、面是绘画艺术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然而任何形式的绘画艺术为了使画面效果更加活泼生动,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无一例外地追求一种“笔触”美感,通过这种“笔触”在画面中留下的各种“痕迹”,呈现出某种肌理效果。
如何运用平版画肌理表现画面光感效果作者:吕凌洁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5期摘要:细致观赏平版版画,发现它是运用无数细腻柔和,具有美感的颗粒肌理塑造形象的。
光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画家不仅运用光来再现自然物象,使其在二维的平面上塑造出三维的立体效果,同时光还是一种具有传达美感与感情的视觉元素。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平版画中的颗粒肌理来表现画面光感效果,及所形成的视觉美感,使其与观者视觉心理相契合,并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平版版画;颗粒肌理;光1 平版画肌理形成的原理及特点平版版画包括石版与PS版等多种形式,它们制作原理都是利用油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作画。
其制作过程是运用油质的蜡笔在石版面或PS版上作画,待画面油脂固定后,再用抹布水湿版面,画上有蜡笔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墨滚上,使有画处饱含墨色,便能在纸上印出画来。
相对于木版版画以硬边为特征的审美语言情趣,平版肌理语言十分柔和,直接绘画感强,可以直接表现出画面的黑、白、灰,易于表现客观写实画面。
平版画中的黑并不是沉闷的,因为材质的关系平版版画中的黑中有无数细小的白色颗粒,使其具有特殊的透气感,画面生动,极具细腻感,在拥有纸本绘制丰富多变特色的同时画面更具沉稳性。
因而许多艺术家都乐于使用平版版画进行艺术创作,那种如同在纸本上进行直接绘制的感受,更易于传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艺术美感。
2 光的运用在画面中的特点及构成作用光的运用会形成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画家不仅运用光来再现自然物象,在二维的平面上制造三维的立体效果,而且能够作为一种传达感情的信息符号和表现美感的艺术元素。
光对画面颜色和造型形体起到塑造作用的同时,画面的结构组织也产生了变化。
在构图中不同光的亮度区域的划分直接决定了画面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效果。
绘画中的光线,不同于客观的自然光线,面对不同的绘画主题绘画中光的不同处理方式和采取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画面中的光感可以有强有弱、有冷有暖,这时就要根据画面主题的需要进行不同光感的处理:昏暗的光感代表压抑的、沉闷的、未知的恐惧;明亮的光感代表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希望的感受,艺术家是根据画面中不同的光感的运用来调动观者的情绪的。
铜版画中肌理的特点提要:本文通过比较铜版画肌理与其它绘画形式的肌理而阐述其独有的特点,并详述了铜版画自身具有的肌理特点,如:肌理的物质性、肌理的不可预测性、肌理形成的相对不可重复性、使主题创作的具有的随机性、肌理效果非控制性中的可控性。
通过对铜版画肌理的全面掌握,旨在铜版画的创作中制造合适的肌理,发挥肌理的魅力,服务创作主题的表达。
关键词:肌理;特点;随机性;主题表达在艺术创作中,不同的绘画形式产生不同的肌理语言。
铜版画肌理作为它们的一种,在与其它肌理的比较中,其特点尤为独特。
铜版画肌理与其它绘画形式的肌理比较而凸显的特点作为版画类型之一,铜版画的肌理既有同于其它版种转印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木版凸印,讲究刀法,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创造出的肌理具有“刀味”“木味”;石版平印,画面肌理比较平,没有机器印压而出的凹凸感;丝网版漏印,转印于画面的颜色极度的平、均匀,它肌理特点是整齐、干净、清晰;铜版凹印,肌理更具粗犷感、细腻感、立体感、金属感,如人民币上的人像图案或雕版邮票等。
一般绘画形式的肌理均以运动中的笔触形诸于画面,具体说来国画肌理以宣纸、水、墨形成的皴擦晕染效果为特征;油画肌理以画布与颜料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笔触效果为特征。
而铜版画的肌理来自创作中特定的制版及印刷的过程,这是区别于国画、油画,形成自己独特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的根据。
铜版画肌理语言的制作性、技法性,媒材的丰富性强于其他画种,如印痕起伏能够明确地呈现于画面,虽然油画也能够通过颜料或某些物质堆积产生凹凸感,却没有铜版画肌理强力印压后产生的坚实感。
凡事有利必有弊,铜版画的特性反过来也是其局限性。
由于肌理本身是通过版材的制作和印刷后才能取得,表现受一定物化媒介性能的限制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
但此种肌理又为所有用笔的绘画方式所难以仿制,它以新奇的画面效果拉开了与一般绘画在视觉上的差距。
正是这种新奇性不断吸引着我们探索铜版画肌理语言表现的最大可能性,追求其更广阔的审美图式,正如丹纳所说:“任何一种艺术,一朝放弃了它所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法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必然降低了自己的价值。
SHUIMODANQING 水墨丹青似的肌理信息。
如果一位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技巧把它转化为可视画面,这些“人造肌理”将使观众联想到与之相似的自然物体和自然现象,从而引发一系列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联觉作用。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由于自然肌理的多变性、模糊性、丰富性、偶然性等,往往使画家难以用传统的绘画语言来把握和描绘,这迫使他们勤于探索、思考,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法、新媒介来达到自己想要表现的肌理效果。
一、肌理与肌理美肌理美是绘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审美问题,恰当地运用肌理能使画面产生令人震撼的美感。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既然不在于它一般能引起情感,而在于它是美的”。
②参观各种画展时,许多观众会有这样的一种体会:人们总要停留下来认真欣赏、品味画家们在其作品中利用各种材料、技法创造出的各种肌理效果的艺术表现。
“这些耐人寻味的各种肌理表现,其艺术冲击力、感召力似乎往往超出人们对其作品主题、情节的观照,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
它们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传情的艺术功能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意境”。
③肌理美从肌理的构成因素上看是材质美、技法美和作者对客观世界主观感受的意象美的综合体现。
其中材料的选择对肌理美感的传达起着极大的作用。
“材料的选择在画面一旦被确定,并融合于形象的整体表现中,便成为作者表达特定情感体验的语言载体。
”④喜欢玩石头的人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石头上的天然纹理和色彩给人的美感往往似是而非、难以言表。
同样,绘画作品中的肌理也是一样。
以水彩肌理为例:如水色流淌成的各种色斑、水迹、色彩在不同材质的纸面上渗化成的各种色晕、各种笔触形成的各种肌理,在画家根据作品主题、内容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地恰到好处地主观处理和运用下,变成了“锈迹斑斑的铁门”“粗糙坚硬的岩石”“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等各种具有审美意境的画面。
二、 肌理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要素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绘画语言是画家运用绘画的手段表达创作意图的语言模式。